熱心網友

將來的不久

熱心網友

震撼:中國航母將橫空出世(圖)  在江南建造中的航空母艦 中國第一艘航母的艦名還沒有取好,按海軍艦艇命名條例,驅逐艦以上的艦艇應該用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民間有人建議叫“人民號”,但與條例不符,也有人建議用一個吉利的名稱,如“成功號”又與臺灣成功級艦艇撞車。我偏向于以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命名,如岳飛、戚繼光、張自忠等,將來即使有第二、第三艘也能延續下去。   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的主要指標:   滿載排水量:7萬8千噸   動力:蒸汽輪機(滬東廠引進俄羅斯TB12技術制造)   最高航速:30節   經濟航速:20節   艦載機:殲-11海軍型×36 、殲-7海軍型×18   13架反潛、預警、搜救(由直8和直9或進口飛機改裝)直升機   甲板跑道:斜線布局艦艏滑挑起飛   雷達:引進俄羅斯“頂板”雷達   導彈:艦首和艦尾(靠近右側)下甲板各兩組6×2垂直發射井   火炮:37mm雙管速射炮      評:航母的出世代表著中國在國際上發言時刻的到來  航母一直以來都是大家所談的熱門話題,大家一直在為中國造不造航母進行著有理有據的辯論。今天我也來談談航母。   我個人認為拿目前來說我們應該擁有航母,因為擁有航母有以下幾點好處:   1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這么說,擁有航母是民心所向,人民所想,擁有航母的中國人將會更有安全感,同時增加人民的自豪感,更增加了人民的凝聚力。   2 我們古人舊有這么一句話“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屈人之兵,憑的是什么?是強大的武力做為后盾的,讓敵人知難而退。我想我們擁有了航母之后,我國的一些鄰居小國在給我們找麻煩時就不得不考慮我們的航母了。   3 航母的建造需要許多科技技術支持,這將會讓我國的技術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4 航母的建造需要很多工業廠商的參與,可以救活多少廠家。造航母需要許多的工人,可以提供許多的就業崗位,解決了許多就業問題。   海上航母的建造可以說是我國的必須,但不宜太多,畢竟航母不能滿足全球作戰部署,現在的戰爭講究的是全球戰略,講究的是機動,講究的是你部隊部署的時間快慢,航母雖好,但只局限與海洋。   現在很多國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太空,象美國的“星球大戰”,俄羅司的“天軍”,事實證明未來的戰爭主戰場不是海洋,而是太空,誰控制了太空權,就等于擁有了發言權,所有我們應該把更多的資金花在研制組建太空航母上,我們需要的是能在高空飛行的太空航母,而不只是在海洋中才能發威的水上航母,太空航母的機動能力和隱蔽能力不是海上航母可以相比的,試想當發生戰爭時,我們的太空航母懸掛在敵方的上空,不要說出動轟炸機,扔炸彈什么的,就是從空中扔磚頭也把敵人嚇死,呵呵,不要我說什么,大家閉著眼睛想吧。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也經常說要跨越式發展,我想太空航母的出世是有跨時代意義的,它引起的震撼將不會低與原子彈帶給我們的震撼。   俗話說“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這些都需要我們的國家組織科技人員進行技術攻關才能做到的,我們期待我們的太空航母的問世,更期待著祖國的強盛。

熱心網友

10年以后了,

熱心網友

估計是 不可能有 因為維護航母4年就可以再建一首了 干嗎不把這些錢搞經濟呢?

熱心網友

中國海軍擁有航母戰斗群仍然是遙遙無期 航母是強大海軍的象征,也是強國的象征。     航母是一種十分特殊的艦艇,因為他不像驅逐艦那樣屬于獨立的海軍;不像登陸艦和兩棲攻擊艦那樣結合海,陸兩軍而形成海軍陸戰隊;航母是空軍,海軍和海軍陸站隊的多兵種結合體,其中主要突出的空軍的作用,因此,航母的最重要的組成環節應該是海基海軍航空兵!     相信廣大網友都把重點放在了何地,何時造航母,而輕視了何種飛行器,何時,何地,以何種編制成立海基航空兵大隊。其實以目前大連造船廠的實力和經驗看,造出中型和重型航母不是問題,畢竟其結構我們已通過學習和研究3條蘇聯時期的中/重型航母了解的比較詳細了,而Nimitz級也就10萬噸,何況大連已經下水了幾條30萬噸的油輪了(結構不同但重型船塢通用),因此航母的成型難點不是在船體上,而是在飛機上!     目前大部分艦載機都是從空軍機種發展而來的,屬通用機型,這樣可以減少研究經費,周期和風險。 以現役中國空軍的機型看,機體結構適合上艦是JF17(之前模型就出現了尾鉤),J/K-8 (適合做類似T-2/45的上艦訓練機種)以及已經有艦載型號的SU-27系列。 J-10目前不可能上艦,因為其承力結構和剛試驗性服役的種種原因看,即使等發展型出來了,還要進行一系列實驗和改進,因此J-10包括其改進型號的上艦還有一段漫漫長路!     這樣看來,制約我國航母最終成型的其實不是船體,而是載機。要想加快服役進度辦法也有,就是采購。     能最快形成戰斗力的是垂直起降飛機,如AV-8B YAK-38/141 F-35C, 但這基本上,應該說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目標只能轉向傳統機型,其中現成機種有SU-33和MIG-29K兩種(Rafale太貴)。如果我國直接開發6-8萬噸的重型航母,那么這兩種飛機就都可以上艦,到形成戰斗力之間的周期長短則完全依托海航的訓練水平了……     另外由于航母是我海軍一種全新的武器,其帶來的也是全新的編制,訓練機制,保障機制和作戰機制等等,因此即便下水,其形成戰斗力的時間也是遙不可及的。 這絕不夸張, 再不考慮船體下水周期的條件下,首先海基航空兵是從0發展的,而且現在連點眉目也沒有;另外海軍大型軍港新建和擴建項目目前還沒有;作戰機制的成型;最后就是經費問題,以目前海軍的經費看,最多能支持每年造3條驅逐艦,4條常規潛艇,1條核潛艇,數條其他船只。如果建造航母,那么勢必會影響到海軍多種船只的現代化更替和國家利益的核心維護者--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的下水! 即便動用專項基金,前3個因素仍然會制約航母的最終戰斗力形成(看看法國的戴高樂就知道了,雖然問題不一樣,但即使有制造和使用經驗,再加上美國技術都如此難形成戰斗力,何況是我們沒有這么多時間,經費允許海軍從零開始!)。 說實話,在航母的整體機制上,印度遠遠走在我們前面,他們之前省吃簡用服役的兩條航母(1957年,印度從英國購買了“維克蘭特”號輕型航母,成為亞洲最先擁有航母的國家。該航母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成功地執行了海上封鎖任務,共擊沉、俘獲巴商船43艘,充分展示了航母在海戰中的重要作用,也進一步堅定了印度海軍發展航母的信心。)也為他們日后引進大航母,MIG-29K和自建航母鋪平了不少道路,所以印度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可以在2008年開始在印度海軍服役,而我們如果去年就開始采購了MIG-29K,前年就有了航母的采購意向,那么即使我們的航母同期與印度到位,到我們形成戰斗力也至少需要到2012年以后了,何況現在我們還什么都沒有做……     所以我認為,海軍服役航母是事在必行的;但不是在現在,現在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從海軍整體現代化進程看,這段時期上航母項目只會拖垮整個海軍,甚至危機到核潛艇計劃(原因免去),而近期內最有可能發生戰事的區域都是海航路基飛機可以觸及的(SU-32FN的引進如果成功,那么近期航母計劃就基本上下馬了),而作為威懾力量的核潛艇同樣可以在這些區域取得震懾作用,所以目前不上航母這個“門面”工程是明智的,是有遠見的!但如果臺海問題解決或度過海軍未來6年(也許更長)的轉型期,再上航母計劃則是必要的,因為到那個時候我們將面對的才是真正的“藍水”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