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謝謝。
熱心網(wǎng)友
曾經(jīng)看到如下一副對聯(lián):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已經(jīng)記不清它的具體出處了,但現(xiàn)在看來,這副對聯(lián)卻分明有些佛家謁語的意味。印象當(dāng)中,佛教對入教的儀式并不十分苛求,所謂“心中有佛,見人即佛”,更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相比其他宗教繁復(fù)的清規(guī)戒律而言,的確省力不少,這大概也是信佛者甚眾的原因之一罷。佛門信徒雖多,皈依佛門的原因和目的卻不盡相同,手段也各有高低,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有一個,可是因為水的不同而折射出千差萬別的倒影。虔誠者如長年食素的老阿媽,不拘小節(jié)者如花和尚魯智深,都可以參透玄機,修成正果。禪宗有很多精妙的小故事流傳于世,譬如“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落塵埃。”與“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落塵埃。”的典故。其實,禪宗中所講求的“頓悟”,正是佛家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希求人性中佛性回歸的最好體現(xiàn)。未開悟之人,一絲不茍地遵循佛門戒律,在遵循中得到心靈的平靜;將開悟之人,自遵循的過程中漸漸領(lǐng)悟佛家的精義;頓悟之人,已然參透了佛家的真諦,超然物外,不再為規(guī)則所囿。“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畢竟只存在于詩人的幻想之中,滄海桑田,今日之月絕非古時之月,明日之月也殆非今日之月,千百年來,佛教文化的傳承與佛教的普適性是分不開的——真實存在的世界只有一個,然而,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卻各不相同,宗教亦然。人們于信仰宗教的過程中各取所需,解決各自在某一特定階段所面臨的人生問題。人之所以生,是為了追求幸福。宗教存在的意義,在于讓人們在追求幸福受阻時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希望。以上所述的似乎皆在佛教范疇之內(nèi),然而,教同此理,每種宗教的起源和誕生及發(fā)展都是有其特定歷史地理背景的,正如中華大地孕育了“黃色文明”,愛琴海岸起源了“藍色文明”一般,特定的宗教是為特定的人群所服務(wù)的,所以,面對伊斯蘭教徒甘愿為“圣戰(zhàn)”獻出生命的傳統(tǒng),我們也沒有必要覺得不可理喻,畢竟人類的文化,因為差異,所以豐富。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佛性,在若有若無之間;世事,在虛實兩界徘徊。 還記得第一次對佛有認識,是中學(xué)時代背厚厚的《歷代詩詞名句辭典》。很喜歡其中的一句佛家偈語: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佛家解釋說:月如佛性,千江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江就有月,人不分貴賤,有人就有佛性,佛性自在人心,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在,佛性無所不在,道亦無所不在;天如佛心,是本性,是鏡臺,云可看做物欲,是煩惱,是塵埃。萬里無云,便是萬里晴天,物欲煩惱盡去,佛心本性自然展現(xiàn),塵垢除拭,明鏡自然恢復(fù)光明。 佛教分很多流派,而禪宗是當(dāng)代影響最大的一支。根據(jù)歷史記載,公元661年,弘忍大師年事已高,他打破常規(guī),讓眾弟子各作偈語,公開選定衣缽繼承人。神秀大師先在南廊壁上作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大師看到后認為神秀之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nèi)。”此時慧能請人代他書一偈于廊壁“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大師看到慧能大師的偈語后,大為贊賞,并將衣缽傳給慧能。 禪是要靠自己領(lǐng)悟的,禪的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以心傳心”。每個人對禪的看法可能不一樣。有人說,禪是一種智慧,有人說,禪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有人說,禪是一種哲學(xué),還有人說,禪其實什么都不是,禪關(guān)注是人心。世界繽紛雜亂,往往容易只看到表象。如看山、看水,只看山、水本身,山當(dāng)然是山,水當(dāng)然是水;但如果從山、水對人的心靈的影響來看山、水,其實山、水沒什么區(qū)別,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如果心靈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所影響了,到達了“如如不動”的境界,此時再去看山、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不再執(zhí)迷于是山還是水。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戲似夢一場,生活是需要有理念的支柱的,習(xí)禪則有助于修心養(yǎng)性,所以我在小筑修建禪心堂。 “風(fēng)來疏竹,風(fēng)過而竹不留聲。”你可能笑看人生?。
熱心網(wǎng)友
這是一個佛家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