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紋樣課上講到:帝王的朝服上繡有十二章圖案,但網上只查到明代以后的龍袍式樣,我想問問大家可有知道:商周時代龍袞十二章在帝王服裝上的排列方式是怎樣的?盼回復,謝謝!

熱心網友

它們依次排列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 粉米、黼、黻。周代以前,天子冕服均施以十二紋章;到了周 代,由于日、月、,星己畫于旌旗之上,故不再復施之于服飾上,于 是變莫紋章之數為九章。在制作的具體工藝和手法上,上衣的諸 章,一般采用"繪";而用在下裳的諸章,一般采用"繡"的工藝技 法。《司服》載: 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冕而下 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 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 服。 這里提到的公與天子,雖可同服袞冕,侯伯可同服?冕,但它們 仍有諸多明顯的區別。如王所戴冕冠:前后共24旒,每旒12玉, 計288顆;而公則前后用18旒,每旒9玉,計162顆。侯、伯則依 次遞減。而章紋在冕服等級的區分上,大抵與冕旒數目相配;其 中,尤以十二章為貴。所謂十二章,是指古代帝王服飾上的12種 圖像、紋樣。它依次分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 粉米、黼黻等。各章均有各自特定的含意和文化意蘊。例如,日、 月、星辰取其照臨光明之意;山,取其人的仰望和其穩重之義; 龍,取其應變之意;華蟲(一種雉鳥),取其文麗之義;宗彝(一種 祭禮器皿、畫有一虎一蜼),取其忠孝之意;藻(水草),取其潔凈 之義;火,取其光明之意;粉米(白米),取其滋養之義;黼(斧形), 取其決斷之意;黻?,兩弓相背),取其明辨之義。 。

熱心網友

商周時代還沒有你說的那些東西。商周時期,王被認為是上天統治人間的代表,是天子,但是還和龍沒有拉上關系,龍還不是皇家的象征,因此,帝王服飾上即使有龍的圖案,也不如后代那么強調,所以不會有龍袞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