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辛棄疾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注解(越詳細越好)最好能細到每一個字,能有鑒賞更好!

熱心網友

①千古江山(久遠的年代) ②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英雄業績) ③金戈鐵馬(精銳部隊) ④元嘉草草(草率) ⑤贏得倉皇北顧(落得) ⑥可堪回首(不堪、哪堪) (2)把下邊句子中顛倒的次序倒過來。 ①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無覓英雄孫仲謀處) ②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猶記四十三年,望中揚州路烽火) 五、揣摩語言,品味欣賞意境和風格 首先一起朗讀上闋。(師生同讀) 問1:作者登亭遠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臺,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問2:由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歷史人物? (孫權、劉裕。) 問3:“覓”字換成“見”字好不好?為什么? (不好,“覓”字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孫仲謀的崇敬、仰慕與向往,主觀情感色彩十分強烈,“見”字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問4:除了“覓”字之外,還有哪些詞表現了作者對孫權的贊揚? (英雄、風流。) 的確,辛棄疾對孫權十分崇拜,情有獨鐘。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懷古之作《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就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出示《南鄉子》詞,師生共同吟讀一遍。 問5:這一闋下面的兩句話是寫劉裕的,你認為哪句話最能表達辛棄疾的感情?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句中的哪些詞用得最傳神?為什么? (金、鐵、吞,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劉裕當年率軍北伐的雄姿:橫戈躍馬,馳騁沙場,如虎如貔,何其壯哉!) 我們一起把這句話再讀一遍,要讀出作者此時的思想感情。師生齊讀這句話。 問6:本闋寫作者登北固亭,極目遠眺,觸景生情,但見山河長存,世事滄桑,緬懷歷史上建功立業的英雄明君孫權和劉裕,我認為這種情感的產生絕對不是偶然的,結合辛棄疾生活的時代,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感? (因為現實中沒有這樣建功立業、抗金殺敵的明主,這里懷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無能,茍且偷安;同時也蘊涵了詩人對北伐抗金統一祖國大業的向往。) 來,讓我們懷著歷史興亡之感再次朗讀這一闋。 問7:“元嘉草草……北顧”一句中出現了兩個貶義詞,“草草”、“倉皇”,這里為何辛棄疾要列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倉促北伐,一敗涂地的史實? (當時獨攬軍政大權的外戚韓胄欲借金國勢漸衰之機興師北伐,建“蓋世之功”,鞏固個人地位,便起用了閑居多年,已66歲的辛棄疾。辛棄疾認為當時南宋還未具備戰勝金兵的條件,因此這里列舉歷史事實的教訓是表明自己對韓僥幸求逞是不贊成的,認為切不可草率從事。然而韓胄之流悍然不顧辛棄疾的勸告,次年率軍出兵,大敗被誅。歷史證明辛棄疾是何等的深謀遠慮!) 以下3句回憶自己43年出生入死,南來效命的往事。“四十三年”宕開一筆,由懷古轉入憶昔傷今:當年詞人親身經歷的揚州一帶如火如荼的抗金斗爭,迄今記憶猶新;“可堪回首”承上啟下,轉入現實。長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異族皇帝佛貍廟前迎神賽會,鴉飛鼓響,香火繚繞,熱鬧非凡。 問8: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樣的精神狀態? (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識已經模糊。) 問9:面對這樣的場面,作者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感情?表現在哪句話中? (面對此景,作者無限痛心,“可堪回首”一句一語千鈞,包含無盡悲痛,這難道不是南宋王朝妥協投降,喪權辱國的嚴重惡果嗎?) 問10:最后一句以疑問句作結,有何好處? (最后以疑問句收束全文,既洋溢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抒發了不得重用,壯志難酬的悲憤。讓我們帶著悲壯激憤的感情齊讀這一闋內容。) 師小結:全詞熔寫景、詠史于一爐,懷古憶昔和傷時諷今密切結合,個人遭遇和國家命運緊緊相連,時間和空間交接轉換都極為自然流暢,縱橫捭闔,一氣貫注。格調沉郁,悲壯蒼涼,大有幽燕老將之風,正如明代楊慎在《詞品》中所評:“辛詞當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第一。”清代陳廷焯也評價道:“句句有金石聲音,吾怖其神力。”郭沫若也曾題聯貼切評價了辛詞的風格,用在這首詞中十分恰切。 。

熱心網友

這首詞的上闋寫赤壁的景色和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懷念。講上闋時教師要先將開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句的豐富感情分析出來。作者在開頭兩句,先寫赤壁的江景,并點明懷古,展示出一個引起人們興亡之這感的壯闊境界。氣勢豪邁,但又隱蓄著宇宙永恒,時光易逝,多少英雄人物已經成為過去的慨嘆,而此時此景自然便要想到當年在此鏖戰的周瑜。“故壘”兩句點明古戰場的地點可一帶而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三句要作為分析的重點,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詩人寫到此處為什么不直接寫出遙想當年赤壁大戰的場面,卻寫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呢?有兩種看法:(1)認為這是對大江的進一步描寫;(2)認為這樣寫,是為下面的“遙想公瑾當年”的歌頌仰慕先造聲勢,此外還有其他種種看法。我們采取第二種意見。然后重點分析這句話。指出這句話寫得有形、有聲、有色,勾畫了古代戰場的雄奇景色。句中所用的“穿”、“拍”、“卷”所造成的不凡氣勢也要認真體會。并說明全篇只有這三句話是正面描繪赤壁,寫得意態縱橫、撼人心弦,這就為下闋所追懷的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最后指出“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一句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這是上下闋的過渡句。“江山如畫”四字,精煉、準確地概括了上面描繪的景象。“一時多少豪杰”既照應了開頭的“千古風流人物”,又把“千古”縮小到“一時”,實指三國時代。自然而妥貼地引出下闋所要贊頌的英雄人物周瑜。講到此處,板書上闋的要點。下闋先頌揚周瑜的戰功,后抒發自己的感慨。下闋的教學可圍繞兩個問題來進行:第一個問題:周瑜的形象似乎應該從“雄資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來體會。但對“小喬初嫁了”一句也不能忽略。我在講解時一帶而過,認為不是難點。結果在默寫時很多學生都把“小喬初嫁了”的“初”寫成出去的“出”,音雖相近而意思卻不同。“初嫁”表示了時間,襯托了周瑜的年輕有為,落在“雄姿英發”上。而“出嫁”表達不了這個意思,也不符合古漢語的習慣。這是講課中疏忽大意的教訓。描寫周瑜形象的語句不僅是本詞的重點。也是講課中的難點。要幫助學生分析這些語句。作者對周瑜形象的描寫,從服飾到神態都未落入一般對大將描繪的套子,沒有寫得威風凜凜,勇猛絕倫,而是在從容閑雅、瀟灑自如中見其指揮才能;沒有寫敵我雙方如何決一死戰,而是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幾個字便寫出了周瑜胸有成竹,指揮若定,決定勝負之速。“談笑間”使曹兵慘改于運籌帷幄之中,這“談笑間”寫得極為傳神。“檣櫓灰飛煙滅”又形象地寫出了東吳與曹操交兵是水戰,而曹兵慘敗于火攻。講到這里可引導學生回憶高一時學過的《赤壁之戰》,以加深印象。如:《赤壁之戰》里講到周瑜使“尚懷狐疑”的孫權投入戰斗。可引述赤壁交戰中的“火烈風猛……燒盡北船”,“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等處,來說明“檣櫓灰飛煙滅”是高度概括的語言,僅用六個字便將一場激戰的特點、戰果概括無遺了。第二個問題:對于詩人在這首詞結尾時的慨嘆的看法,可提示學生要結合作者的思路來理解。詩人著意地描寫周瑜,就是要反襯出自己被貶謫居,雖已四十七歲,而仍無所建樹的沮喪心情,繼而又自解自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也可見作者豁達豪放的性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照應開頭“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既流露出感傷消極的情緒,又隱含著借酒澆愁,不甘安于現狀的憤慨之情。講完后歸納下闋要點,板書。另外對“多情應笑我”一句,在講詞的特點時雖然曾經提到,這里再鞏固一下,指出由于格律的關系才出現這種倒裝的句式,這在散文中是不能允許的。。

熱心網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是《稼軒詞》中突出的愛國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寫作者抗敵救國的雄圖大志。二、寫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勞的忠心。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六十四歲時,被召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以前,辛棄疾被迫退居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執掌大權的韓?腚小R蛭鞘泵曬乓丫繞鷦誚鷲ǖ暮蠓劍鷲ㄈ找嫠グ埽⑶移鵒四諑搖:?腚幸⒁懷》ソ鸕拇蠊Γ怨套約旱牡匚唬謔瞧鷯昧誦療滄魑耪儔狽サ鈉熘摹5詼輳?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在那時瀕臨抗戰前線。辛棄疾初到鎮江,努力作北伐的準備。他明確斷言金政權必亂必亡。他又認為:南宋要取得對金作戰的勝利,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他曾對宋寧宗和韓?腚刑岢雋蘇廡┮餳⒔ㄒ橛Π訊越鷯帽餳笫攣懈現爻肌U馕摶墑前ㄐ療蒼諛詰摹?墑嗆?腚幸換鍶瞬壞荒懿贍桑炊興杉剎宦墻榪諞患∈鹿剩桓黿倒俚拇Ψ幀?輳?205)索性把他調離鎮江,不許他參加北伐大計。辛棄疾二十三歲從山東起義南來,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開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擠,現在又遭到韓?腚幸換鍶說拇蚧鰨鞘┱剮鄄糯舐岳次指創笠黨雋Φ腦竿致淇樟恕U餼褪切療殘湊饈狀實氖貝塵啊?這首詞題為“京口北固亭懷古”,所以一開頭就從鎮江的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說起。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國的首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懷古,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在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孫仲謀(即孫權),只是現在已無處可尋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謂孫仲謀英雄事業的風流余韻,現已無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字。劉裕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平定叛亂。“想當年”三句,頌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作者借這些京口當地的歷史人物的英雄業績,隱約地表達自己的抗敵救國的心情。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幾句也是用歷史事實。“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的北伐之策,打無準備之仗,結果一敗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屬內蒙古自治區)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棄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終于慘敗的歷史事實,來作為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的深切鑒戒。“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韓?腚杏誑甌狽フ槳埽文甌恢錚辛誦療駁摹壩貌只時憊恕鋇腦ぱ浴?“四十三年”三句,由今憶昔,有屈賦的“美人遲暮”的感慨。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率眾南歸,至開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寫這首《永遇樂》詞,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猶記”兩句,是說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路”是宋朝的行政區域名,揚州屬淮南東路。)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借國力,恢復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過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壯志依然難酬。辛棄疾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使辛棄疾感到驚心,長江北岸瓜步山上有個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留下的歷史遺跡。拓跋燾小字佛貍,屬鮮卑族。他擊敗王玄謨的軍隊后,率追兵直達長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宮,這就是后來的佛貍祠。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神鴉”是吃祭品的烏鴉,“社鼓”是祭神的鼓聲。辛棄疾寫“佛貍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的話,民俗安于異族的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這正和陸游的《北望》詩所謂:“中原墮胡塵,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盡,童稚日夜長。羊裘左其衽,寧復記疇曩。”彼此意思相同。辛棄疾這首詞最后用廉頗事作結,是作者到老而愛國之心不衰的明證。廉頗雖老,還想為趙王所用。他在趙王使者面前一頓飯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飯、十斤肉、又披甲上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棄疾在這詞末了以廉頗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還希望能為國效力的耿耿忠心。辛棄疾詞的創作方法,有一點和他以前的詞人有明顯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這首詞就用了這許多歷史故事。有人因此說他的詞缺點是好“掉書袋”。岳飛的孫子岳珂著《?H史》,就說“用事多”是這首詞的毛病,這是不確當的批評。我們應該作具體的分析:辛棄疾原有許多詞是不免過度貪用典故的,但這首詞卻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頗一事以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京口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家用典故不同。況且他用這些故事,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相聯,就藝術手法論,環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史事,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詞里是不多見的,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楊慎《詞品》謂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這是一句頗有見地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