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擁有現役核潛艇75艘。其中戰略核潛艇18艘,攻擊型核潛艇57艘。美國海軍的這些水下力量被分別部署在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中。這其中,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潛艇部 隊總員額為16000人,擁有各型核潛艇37艘,有26艘為攻擊型核潛艇,11艘為彈道導彈核潛艇。美國主要潛艇是:“海狼”級攻擊核潛艇、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和“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海狼”級共建3艘:  SSN21“海狼”號,1989年10月25日開工,1995年6月24日下水,1997年7月19日服役;  SSN22“康涅狄格”號,1998年12月11日服役;  SSN23“吉米·卡特”號,預計2003年服役。  ★總體性能:  長99。4米,寬12。9米,水上航行時吃水10。9米,水上排水量7460噸,水下排水量9150噸,水下最大航速35節,最大潛度600米,全艇編制133人,其中12名軍官。其動力裝置為1座通用電氣公司S6W壓水反應堆,2臺蒸汽輪機,功率38。8MW,約52000馬力,單軸,泵噴射推進器。  “海狼”級外形一改美國核潛艇傳統的較大長寬比,而重新采用了“大青花魚”號試驗潛艇的小長寬比水滴線型,與“洛杉磯”級相比,“海狼”級的長寬比從10。88下降到7。7,這種艇型有諸多優點,如提高航速、改善機動性、有利于艙室布置和增加隱身性能等。經過反復論證和權衡利弊,“海狼”沿用了美國海軍單殼體形式,采用了既抗震又抗海水壓力的HY-100高強度鋼,其屈服壓力為82公斤/平方毫米。它所選擇的S6W型加壓水冷式反應堆原為水面艦艇使用,這是首次安裝在潛艇上,具有結構緊湊、輸出功率大等優點。  “海狼”級的第一使命是反潛,降低噪聲對它來說至關重要。該級艇的降噪措施主要有:核動力裝置采用自然循環反應堆以降低一回路噪聲;采用蒸汽輪機電力推進方式,取消噪聲大的減速齒輪箱;首次使用新型的“泵噴射推進器”,徹底消除了螺旋槳噪聲;艇體外表敷設一層阻尼吸聲橡膠,使艇體表面形成一個良好的無回聲層;艇體外形光滑,開囗少,突出物少;艇上所有運動機械都經過降噪設計,并且都安裝在高效減振基座、彈性支座和彈性減振器上;為降低艙室內部噪聲,在美國潛艇上首次使用了“有源消聲技術”,也就是在噪聲處發出與噪聲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反的音響,來抵消該處原有噪聲,實踐證明效果明顯。在綜合運用了以上措施后,“海狼”級的噪聲達到了90-100分貝,這一量級已經低于海洋背景噪聲,這使它成為一級真正的“安靜型”潛艇。  ★武器裝備:  “海狼”級首部安裝有8具660mm發射管;由于這8具發射管已具有快速發射能力和首部尺寸有限,艇上沒有安裝垂直發射裝置,所有導彈、魚雷都從這8具發射管中發射。該級艇共可攜載50枚各型導彈和魚雷。  ·“戰斧”巡航導彈:該彈既可對陸又可反艦,具有戰略戰術兩種作戰能力。全重1224公斤,飛行高度15-100米,速度0。7馬赫。反艦導彈射程460公里,戰斗部裝藥454公斤;對陸型射程2500公里,戰斗部裝藥454公斤或20萬噸當量核彈頭,其制導方式為慣性或地形匹配加GPS,圓概率誤差為10米。  ·“捕鯨叉”反艦導彈:是美國核潛艇的標準反艦導彈,重667公斤,速度0。85馬赫,巡航高度15米,末段攻擊高度2-5米,射程110-130公里,慣性制導加主動雷達末制導。   ·MK48-5(ADCAP)重型魚雷:該雷既能反潛又能反艦,重量1582公斤,航速60節,航程46公里,潛深1200米,戰斗部裝藥100-150公斤,線導加主/被動聲自導,自導系統具有智能處理能力  ★電子裝備:  ·電子設備:作戰指揮為AN/BSY-2系統,它采用分布式計算機系統、聲學系統、控制系統和電子/水聲對抗系統,將探測、識別、跟蹤、分析、傳遞、決策、執行等多項功能融為一體,通過總線與分布式計算機系統相連,核心為UYK-44計算機;水面搜索/導航雷達為BPS-15A;電子支援/對抗有BLD-1、WLQ-4(V)1、WLR-8(V);另有WLY-1拖曳式誘餌系統。  ·聲吶:主要為AN/BQQ5D主/被動綜合聲吶,TB-16被動拖曳聲吶、TB-23細線基陣拖曳聲吶、被動保角陣聲吶、探雷聲吶等。 該級潛艇應用現代最新技術,在動力裝置、武器裝備和探測器材等設備方面,堪稱世界一流。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它有許多令人矚目的特點。其特點之一是性能卓越。海狼級外形為長寬比 7。7:1的水滴型,接近最佳長寬比。采用一座 S6W大功率高性能壓水反應堆,軸輸出功率達 6萬馬力,水下最大航速 35&127;節以上。艇殼采用 HY-00高強度鋼,使其最大下潛深度可達 610米。艇體線型和結構較美國前幾級潛艇有重大調整,艏部聲納罩為鋼制,提高了防冰層破壞能力,圍殼舵改為可伸縮艏水平舵 ;同時采用Y型艉舵。配有能透過冰層的偵測裝置,可在北極冰下海區執行作戰任務。特點之二是大量應用隱身技術。海狼級首次采用液壓泵噴射推進器,艇體表面敷貼消聲瓦,各種升降裝置敷有雷達波吸收涂層,對產生噪聲的設備采用先進的隔振降噪措施等,使其隱身性能極為突出,噪音水平僅為洛杉磯級改進型的1/10,是第一代洛杉磯級的 1/70。特點之三是進攻能力強、作戰效能好。海狼級安裝了8具610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海長矛遠程反潛導彈、MK-48阿德卡普魚雷、魚叉艦艦導彈共 50枚。此外該級艇裝備了比洛杉磯級更為先進的AN/BQQ?50&127;型綜合聲納系統和BSY-Ⅱ型綜合作戰指揮系統。 “洛杉磯”級(SSN-688)攻擊型核潛艇美國海軍第四代攻擊型核潛艇,共建62艘,是當今美國海軍潛艇部隊的中堅力量,也是世界上建造最多的一級核潛艇。首艇“洛杉磯”號(SSN-688)于1972年2月開工建造,1974年4月下水,1976年11月正式服役,最后一艘“夏延”號(SSN-773)1996年3月服役,目前已退役9艘,在役53艘。自1976年首艇服役至今已有 20余年的歷史,是美國海軍技術上最成功的一級攻擊型核潛艇,也是目前在役數量最多的。該級艇共有62艘服役。該級艇外形細長,有較長的平行舯體,指揮臺圍殼高大并靠近艏部,艇尾是頭瘦的紡錘形。為了降低噪音,該艇從艇體外形到機械設備均采取了相應降噪措施,并從 SSN751號艇開始加裝消聲瓦,目前仍在安靜性方面進行改進。洛杉磯級是一級多用途攻擊型核潛艇,可執行反潛、反艦、護航、布雷、偵察、救援等多種任務,裝備戰斧巡航導彈后還可執行對地縱深打擊的任務。尺度:艇長 110。3米,寬 10。1米,吃水9。9米排水量:水下6927噸,水下航速32節最大潛深: 530米艇員:133人動力裝置:1座自然循環壓水反應堆,壽命 10年;主機為2臺蒸汽輪機,功率 3。5萬馬力水下最大航速:30節攜帶武器:“戰斧”8枚,魚叉4枚,魚雷14枚。此外,該級艇還可布放MK67和 MK60水雷。洛杉磯潛艇的舯部裝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48ADCAP線導重型魚雷和魚叉艦艦導彈。1986年,從第三十二艘起在舶部耐壓殼的外部加裝了12具戰斧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并裝備有反艦型和對地攻擊型戰斧巡航導彈。“弗吉尼亞”級核潛艇  長度:114。9米  寬度:10。4米  吃水:水上航行時9。3米  排水量:水下7800噸  最大航速:水下28節  最大下潛深度:244米  全艇編制:113人  動力裝置:1座PWRS9G型壓水核反應堆,2臺渦輪機,功率24000馬力,另裝2臺同軸汽輪機驅動的泵噴射推進器  武器裝備:MK48-5型魚雷、“魚叉”反艦導彈、“戰斧”巡航導彈、小型反潛魚雷和水下運載器,水下發射的反直升機防空導彈的可行性正在評估中。SSN774的雷彈攜帶量為38枚  造價:約22億美元(“弗吉尼亞”號)作為逐步替換美軍現役“洛杉磯”級潛艇的下一代攻擊核潛艇,“弗吉尼亞”級將是美軍謀求在21世紀繼續稱霸海洋的又一利器。美國國防部于1993年作出決定,三艘“海狼”級潛艇完工后停止該艇的生產,因為軍方認為應該生產更加“經濟實惠”,而且更能適應冷戰后作戰環境的的潛艇。這一概念促成“弗吉尼亞”級潛艇將成為美軍水下力量的主力。該級潛艇主要強調多用途和靈活性,在保持傳統遠洋深海作戰能力的基礎上,更加突出近岸淺水以及特種作戰能力,其主要任務包括: 通過垂直發射系統和魚雷發射管發射對陸導彈,對敵實施秘密打擊。 通過先進作戰系統和靈活配置戰斗部的魚雷攻擊敵方潛艇。 攻擊敵方水面艦艇。 通過先進電子傳感器和通迅設備支援己方艦艇戰斗群。 使用傳感器收集重要情報,確定敵方雷達設施、導彈發射陣地和指揮中心位置,并監控通訊信號和跟蹤艦船運動。 針對敵方艦船秘密布設水雷。 搭載特種部隊及器材:執行搜救、偵察、破壞、發動佯攻,為美軍炮火、空襲指引目標等任務。 美軍資料稱,與“海狼級”潛艇相比,“弗吉尼亞”級的航速比前者慢,攜帶武器少,但安靜性絲毫不差,據稱其聲學特征低于俄羅斯“阿庫拉”級攻擊潛艇的改進型和今后將服役的俄第4代攻擊潛艇。此外,“弗吉尼亞”級的電磁隱身性、偵察和特種作戰能力均有顯著提高。由于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弗吉尼亞”級與“洛杉磯”級相比,所需操控艇員人數大為減少。例如,控制潛艇運動的艇員從以前的4人減少為兩人。他們通過8臺觸摸屏電腦控制潛深、航速、航向和姿態。艇上駕駛系統功能相當于飛機上的自動駕駛儀。艇員們的工作主要是監視傳感器。在必要時候,艇員可以用輕巧的操縱桿手動控制航向,而不用像過去那樣使用笨重的鋼制艙輪。“弗吉尼亞”號情報技術軍官泰勒稱,就控制系統而言,“弗吉尼亞”級與“洛杉磯”級之間有天壤之別。“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被譽為“當代潛艇之王”。就整體性能而言,它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戰略核潛艇。美國軍方在70年代初期展開了三叉戟Ⅰ型潛射彈道導彈的計劃,同時開始發展一種新型的彈道導彈潛艇以供三叉戟導彈使用。最初的計劃乃是建造一種拉法耶級的改良型潛艇,并使用相同的西屋(Westinghouse)S5核子反應爐,而后為了減低新潛艇和噪音,因此決定采用自然循環核子反應爐。基于經濟效益,導彈數量由18枚增至24枚。由于這項計劃的造價過于龐大,最初曾遭國會的反對,不過當前蘇聯在三角洲級潛艇上配置了射程長達6935公里的SS-N-8潛射彈道導彈之后,國會終于批準了這項計劃。雖然已獲得國會的批準,不過這項計劃在發展之初仍遭到不少困難,因此仍較預定進度落后許多。當困難一一被克服以后,終于產生了一種極為優秀的潛艇與極具威力的導彈。第一艘俄亥俄號(SSBN 736)1981年開始測試工作,1982年1月發射第一枚導彈,并在82年10月作首次的戰斗部署。前8艘俄亥俄級潛艇在帆罩后方配有24枚三叉戟Ⅰ型(D-5)導彈,田納西號則改為三叉戟Ⅱ型(D-5)導彈,這種導彈在90年3月在俄亥俄級上完成首次戰斗巡航,將來前8艘亦將改配三叉戟Ⅱ型導彈。除彈道導彈外,各艦另備有4具傳統魚雷發射管可供自衛。三叉戟導彈的射程較以往大幅度增加,這意味著它們只須部署在美國即對敵人目標具有相當的威協性。最初8艘俄亥俄級潛艇皆部署于緬因州的班哥外海,其余則部署于喬治亞州的京斯灣。這意味著俄亥俄級主要任務區域僅須在美國擁有控制權的海域即可,因而占了很大的優勢。俄亥俄級潛艇的任務行程表是先以一組乘員執行為期70天的巡邏任務,之后有25天進行整修保養,整修完畢再由另一批乘員登艦執行任務。每九年進行一次為期一年的大整修,同時進行核能燃料棒的更換。如此每艘船的保險率可達百分之六十六---可以說是一項特例。雖然前蘇聯的臺風級潛艇較俄亥俄級大了許多,不過其導彈攜帶量反較俄亥俄級少了4枚,就這點而言,俄亥俄級是較臺風級成功的。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繼前蘇聯在91年解體,俄亥俄級的建造工作在目前計劃的18艘完成后,似乎是不會再繼續了。“俄亥俄”級核潛艇的艇體屬單殼型,在結構與布置等方面均與眾不同。艇體艏艉部是非耐壓殼體,中部為耐壓殼體,整個耐壓體僅分成四個大艙,從艏至艉依次是指揮艙,導彈艙,反應堆艙和主輔機艙。指揮艙分為三層:上層設有指揮室,無線電室和航海儀器室;中層前部為生活艙,后部為導彈指揮室;下層布置4具魚雷發射管。導彈艙共裝24枚“三叉戟”導彈,對稱于中心線平行布置。反應堆艙的上部是通道,下部布置反應堆。主輔機艙布置動力裝置。      “俄亥俄”級核潛艇的電子設備主要包括水聲探測,導航和通訊三部分。艇上裝備10余部水聲探測設備,最主要的是AN/BQQ-6型聲納,該聲納以主動工作方式為主,探測距離5-10海里,以被動方式工作時探測距離可達100海里。艇上的中心計算機可把整個導航系統連接在一起,實現了集中自動控制。通訊系統設施齊全,性能優良,可在300米深處接受岸臺信號,從而避免被衛星和敵機發現。“俄亥俄”級核潛艇的武器裝備除4具魚雷發射管外,主要是“三叉戟”導彈,它分為I型和II型兩種。I型導彈戰斗部為Mk400型分導式彈頭,每枚有8個10萬噸級當量彈頭,最大射程為4600海里。II型導彈戰斗部改用Mk500型分導式彈頭,每枚載有14個15萬噸級當量分彈頭,最大射程為6000海里。“俄亥俄”級核潛艇是美國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核威懾戰略的重要保證之一,一艘“俄亥俄”級核潛艇上攜帶的24枚導彈,336個分彈頭可以在半小時內摧毀對方200-300個大中型城市或重要的戰略目標。排水量:18750噸規格:全長560英尺(170.7米);全寬42英尺(12.1米),吃水36.4英尺(11.8米)。裝備:SSBN 726至SSNB 733;三叉戟Ⅰ型(C-4)潛射彈道導彈24枚,SSBN 734以后:三叉戟Ⅱ型(D-5)潛射彈道導彈、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顧耐德Mk 48魚雷。主機:一具通用電氣S8G自然循環壓水冷卻式核子反應爐、渦輪導氣驅動系統(60000軸馬力),單軸,航速20節以上。

熱心網友

美國第2,那沒人敢排第1了!

熱心網友

非常大

熱心網友

絕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潛艇部隊

熱心網友

毫無懸念的世界第一,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美國海軍潛艇部隊都對對手保證了絕對的優勢,蘇聯時期蘇軍站數量優勢,質量上有略微優勢(潛深,排水量,武器殺傷,航速),但隨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潛艇已縮水至原來的1/15-1/20。無力與美國抗衡。

熱心網友

保守一點說應該是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