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6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8質勝文則野,文質勝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熱心網友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一個)人有不去做的(事),才可以有所作為(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事事都想去做,必然都做不好,所以要有所取舍)。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做)事情的困難或容易不在事情的大小,而在于選擇適當的時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仁),有殺身以成仁:道德高尚的人,不會為了求生而去破壞道德標準(原則),寧可為了正義(原則)而犧牲生命。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那么就會變得粗野(缺乏靈活性,粗暴地去對待外界事物);如果文采超過了質樸,那就會變得虛浮,華而不實(放蕩無忌,流于表面,浮躁、浮夸、追趕時髦)。只有文質相半,互相配合適當(文質彬彬),才是一個君子。質:質樸。文:文采。 野:粗野。 文勝質,文多而質少的意思。 史:古代掌管文書的官吏都稱作史。《禮記·聘禮記》:“辭多則史。”這指的是在當時,一是巫祝之類的文多浮夸之辭;二是史官的記載不實,被譏為浮夸。 我花了將近兩個鐘頭,才找齊有關資料,再加上我自己在語文方面的積累,給你答出這些內容,不知滿意否?。
熱心網友
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