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后,不愿意吃藥,用什么方法可以讓他吃下去?

熱心網友

注意使用患者依從性好的藥品,比如片劑中的分散片,無味片;水劑中加了矯味劑的藥品;粉劑顆粒劑為小兒專用的制劑等。相反,腸溶片、緩釋片、控釋片等是不適宜嬰幼兒服用的。喂藥前可適當喂一點水,以打開食道。 注意不同年齡的服藥方法。嬰幼兒不會吞咽藥片、藥丸或膠囊劑,故常用顆粒、水劑、糖漿劑等。若用一般藥片,可將其壓碎用溫開水溶解,加些糖調勻,然后將患兒抱于懷中,托其頭和肩部成半臥位,再進行喂藥。...

熱心網友

注意使用患者依從性好的藥品,比如片劑中的分散片,無味片;水劑中加了矯味劑的藥品;粉劑顆粒劑為小兒專用的制劑等。相反,腸溶片、緩釋片、控釋片等是不適宜嬰幼兒服用的。喂藥前可適當喂一點水,以打開食道。 注意不同年齡的服藥方法。嬰幼兒不會吞咽藥片、藥丸或膠囊劑,故常用顆粒、水劑、糖漿劑等。若用一般藥片,可將其壓碎用溫開水溶解,加些糖調勻,然后將患兒抱于懷中,托其頭和肩部成半臥位,再進行喂藥。新生兒期。如果系早產兒,吞咽能力較差,可用滴管吸取藥液,慢而輕地放入嘴內滴入,待第1管藥水咽下后,再滴第2管……并觀察面色、呼吸,以防窒息。新生兒吮吸能力較好,吞咽動作慢,味覺反射尚未成熟,可將西藥或中藥煎劑放在奶瓶里,讓他自己吸吮,一旦出現嗆咳,立即停服,并抱起輕拍背部,防止藥液嗆入氣管。不可將藥物與乳汁混合在一起喂,以免產生凝結現象,降低治療效果。乳兒期與幼兒期可以餐前服藥的,服藥前不要喂奶及飲水。應在進餐前0.5~1小時,使患兒處于半饑餓狀態,便于藥物充分吸收和避免嘔吐。然后用左手的拇指、食指輕輕按壓小兒雙側頰部,促使小嘴張開,隨之,右手將小藥杯或小藥匙緊貼口角喂藥,使藥液慢慢人口,待患兒吞咽后,才將藥杯或藥匙從口邊移開。將患兒抱起輕拍背部,使藥液順暢地流入胃內。并驅出胃內空氣,避免嘔吐。繼續喂些開水,使口腔及食道內剩余的藥物全部吞下。此時不宜馬上喂奶,以免發生反胃引起嘔吐。患兒服用中藥,每日煎1劑,濃縮為100~150毫升,每0.5~1小時喂1次,每次:湯匙,一天內服完。這個時期的患兒對味覺頗為敏感,尤其對苦味藥容易拒服,即使喂服進去,有時也會吐掉。為了減輕藥物的苦味,除了加糖矯味外,可將顆粒藥粉夾在果醬內喂服,將魚肝油等藥物滴在餅干上服用。但千萬不要捏鼻子灌藥,以防藥液吸入氣管,引起窒息,也不能將藥液直接倒入咽喉部,以免吸入氣管發生嗆咳,甚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學齡前期和學齡期,應采用勸說、誘導的方法,讓其自己服藥,小兒只要將藥服下,即可當作一種勇敢的行為加以鼓勵。這個時期小兒服藥以表揚和引導為主。總之,給小兒服藥是一項需要十分慎重而又極為細致耐心的工作。不要輕易用成人用的藥品。要嚴格掌握劑量,否則過量容易發生中毒。同時要根據醫囑將藥物分為飯前、飯時、飯后、空腹、睡時,或定時等服用,以便藥物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療效,使小兒早日恢復健康。藥物不像零食那樣易為兒童接受,有些父母就采取強灌的手段。孩子若拼命掙扎,有時會吸入肺內引起吸入性肺炎。有些家長則采用騙的手段,把藥物放在牛奶、飲料或粥湯之中,孩子發現后,反而拒絕飲食。一般片劑可研碎服用,但一些腸溶片、緩釋片、雙層糖衣片就不能研碎服用,因此這些藥品是不能夠用于嬰幼兒的。多酶片研碎服用可引起嚴重的口腔潰瘍。含片則不應吞服。不宜將多種西藥和中藥放在一起服用。 為了減輕對胃的刺激,有些藥物要在飯后服用;但對嬰幼兒來講,常因不愿服藥,強喂引起嘔吐,飯后服藥有時不合適。有些藥物在酸性強的情況下吸收好,而有些則吸收差。如鈣劑在酸性條件下吸收好,但如與牛奶一起服,易結成凝塊,粘在奶瓶上,影響吸收。小兒藥用量小,最好用水沖稀后 直接喂,不要放在奶瓶中,易被奶瓶粘去,難以保證全部喂入。 有些藥物經牛奶中和可起化學變化。給小兒服藥,因其藥性各異,注意藥物失去作用。如整腸生、腸樂等若和抗生素同時服用,益生菌就會失去其應有的作用。一般來說,助消化藥飯前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飯后服,驅蟲藥晚上睡前空腹服。大一些兒童可以說服教育,不用“硬灌”。嬰幼兒可用一手固定頭部,一手用小勺將藥汁自嘴角慢慢送入口中,咽下一點再送入一點。送藥宜用溫開水。為了孩子的安全,千萬不可捏著孩子的鼻子灌藥。對嬰兒服藥,不要直接服藥丸或藥片,應研成粉末,加水和糖調成稀汁,哄著孩子服下。小兒用藥原則上可口服解決的不用肌肉注射; 能用肌肉注射解決問題的,不要用靜脈給藥;注射用藥產生的不良反應較重,出現意外的可能性大。

熱心網友

研末,加在食品中吃。

熱心網友

他大概有多大了,如果他是一歲之內的話,就抱著他對著他的鼻子和嘴巴吹一下,當他張開嘴巴后,就把藥喂進去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