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之一的儒家文化,歷來主張修身養性,并以追求圣賢理想人格為重心,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修行方法,從而達到“內圣外王”的理想境界。中國古代體育由于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偏重于在修身養性、怡情鑄志上下功夫,而不同于西方古代體育追求人體美,追求力量、速度等定時定量的運動規程和規范化運動模式。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著墨最多的古代體育莫過于武術和養生運動,這兩種運動都以其深層次的哲學思想、成熟的習練方法、完美的藝術形象輝耀于世,實為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在整個武術運動的習練中無處不突顯出自強進取、自我修養、人格完善的傳統文化精神。   愉悅身心、宣泄情感、調情養志同樣是中國古代體育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民間體育和女子體育尤甚。先民們常常通過體育娛樂這種形式,來寄托憂國憂民的情思,表達盡忠報國、建功立業的決心和自己對歡樂的追求,以尋求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如李賀的《南園詩》中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以刀寄情、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和建功立業的決心一覽無余。王維的《觀獵》:“風勁角功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表現了戍邊將軍獵騎時輕松、喜悅的心情和精湛的騎射技藝。杜甫的《哀江頭》詩“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墮雙飛翼”,描寫了唐朝宮廷中一些射技高明的宮女射取獵物時的喜悅心情。又如王建《秋千詞》中寫道:“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回回若與高樹齊,頭上寶釵從墮地。”表現了婦女蕩秋千時的忘情和爭強好勝的心態。中國古代婦女在三從四德的重壓之下,恪守婦道,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在體育娛樂時,才能獲得心靈的慰藉和情感的宣泄,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的一種特殊功能。   中國古代體育從它出現之日就同舞蹈等藝術結合在一起。1973年秋,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的一座馬家窯類型的墓葬中,出土了距今4500年左右的彩陶,現在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描繪體育舞蹈活動場面的文物之一。陶盆內壁繪有5人一組共三組的舞人在翩翩起舞。西周時的“禮射”,不只是單純的射箭表演和比賽,而且還按等級配有不同的音樂,這可以說既是古代的體育,又是古代的藝術。縱觀中國武術的發展,最初的武藝主要是在軍事戰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后來,當它逐漸脫離了軍事而獨立存在、自成體系時,它的藝術性也就愈來愈高。如長拳,動作舒展大方、快速敏捷、躥蹦跳躍、閃展騰挪、起伏轉折,給人一種瀟灑勇猛之感;南拳剛勁有力、動作緊湊,具有陽剛之美。刀術、槍術、棍術,動作流暢、富有韻律,如游龍飛鳳一般;太極拳則心靜意專、呼吸自然、中正安靜、柔和緩慢、協調連貫、輕靈沉著、虛實分明,更有一種陰柔之美。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體育中其他項目,如劍舞、龍舟競渡、秋千、蹴鞠、滑冰等,也都追求形式美和藝術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