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以前,我國白酒生產大多是落后的手工操作,生產中所有蒸酒的設備稱為“甑桶”,又稱“燒鍋”或“甑鍋”。冷卻設備是甑蓋上的一個附有裝置,在蒸酒時,由于水溫逐漸升高,需要人工更換幾次冷卻用水。第一次冷卻水所冷凝的酒液,酒度較高,口味也沖辣。第二次換入的冷卻水所冷凝的酒液,酒度適宜,口味也好,故這一階段所流的酒又稱為“二鍋頭”酒。

熱心網友

二鍋頭的由來  二鍋頭誕生于元代,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它是由燒酒發展而來的。二鍋頭在北京的盛行,應該是在清朝中期,那時酒作坊被稱做“燒鍋”,原因是當時的酒都是用特制的鍋蒸出來的,特制的鍋叫天鍋,天鍋是由甑鍋和釜鍋兩部分組成,在甑鍋內撒放發酵好的酒醅,然后在釜鍋內注入涼水,甑鍋中的酒醅被加熱后,變成酒氣,遇釜底涼水而凝聚成酒,用管引出,釜鍋內的涼水溫度升高了,就再換一鍋涼水,以降低溫度,繼續使酒氣冷凝成酒。而用第二鍋涼水冷凝出的酒,是各鍋次中質量最好的酒,雜味少,口味醇,被人們叫做“二鍋頭”,這個名稱也就因此而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