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 是什么意思?

熱心網友

色即是空--凡人認為的“物質”,其實本質上是無物質屬性的、是非物質的、是自否定的。空即是色--凡人認為的“無物質”,其實本質上也是一種存在、一種物質、因為若能與物質相對待的,必也是一種存在,也是一種形式的物質。色不異空--凡人認為的“物質”并不具備區別于“非物質”的本質屬性。空不異色--凡人認為的“非物質”也不具備區別于物質的本質屬性。四句說一理:若物質具有區別于非物質的本質,則與其相對待的“非物質世界”則成為另一種實有,就不能言其為非物質,空就非空了。所以,佛家講空觀,是觀察諸法實相的一門,于此空觀中無一法不空,是絕待而非相待,絕非世間理解的相對性的虛無和不存在,也不是世間有為有作地否定、消滅、破壞物質。

熱心網友

色的意思就是能感覺到的萬物(包括情感) 之所以說是空 是因為當生命結束的時候 那些萬物對你來說也就不付存在了 古詩不是有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嗎 就是這個道理 簡單明了吧

熱心網友

不著于像!無色即無相!

熱心網友

說了這么多書上的東西,人家能理解嗎?說點能理解的吧,這個時候還問這種問題的話,緣不是很深了,不深就說的淺點吧,說點自己的理解,背書去不了西天吧?

熱心網友

就是空即是色的意思

熱心網友

《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其中的色,是指人們的色身即空性如來藏。色與空講的是色身與空性如來藏的關系。“因為你的色身是從你的如來藏制造出來,而且由它所執持的,所以你的色身就是如來藏的一部分。既然你的色身是如來藏的一部分,怎么可以說色身不是空性如來藏呢?在這一段經文里的“空”性,就是講第八識如來藏。”“譬如明鏡上的影像,應該說也是明鏡自體的一部分,影像并沒有離開明鏡而現行啊!不應該說鏡上所現行的影像不是明鏡啊!又譬如你的手臂就是從你的身體長出來的,并且不能分離而運作,必須依附在你的身體上才能運作,根本就是你的身體的一部分啊!怎么可以說你的手臂不是你的身體的一部分呢?”“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意思就是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也一樣,到最后一個識蘊則是:‘識即是空,空就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所以講’亦復如是‘”。人的“識蘊總共有七個識--眼耳鼻舌身意識,”還有末那識即第七識。“空性心如來藏,不能離開這七識心而在三界中獨自現行運作啊!七識妄心也不能離開空性心如來藏而獨自現行運作啊!這個就是‘不一不異’的道理。”摘編自蕭平實居士的著作《心經密意》 。

熱心網友

您好:我談談我的想法,可能不是佛的正知見。色不異空:佛經常有“剎中塵,塵中剎”之說,又有“于一毛端遍含法界”之說,這是真的嗎?我想別的若有懷疑,這個卻一定是正確的,把一粒沙子窮分下去,必然會有層層無盡世界,而正因其無窮,所以必會有一個世界與我所在的世界層層皆同,只是我所在位置有別,試舉一例,如0。2341234123412341。。。。這個無限循環小數,我們所在的世界是第二個2341中的1,而其他世界(2341)中也有一個完全相同的“1”存在。當然,這是因為對沙子窮分無盡所產生的一個必然相同,而且因其無盡,又會不僅產生一個這種關系甚或更復雜關系的世界,這樣“于一毛端遍含法界”就成立了,而“剎中塵,塵中剎”不過是后句的一個基礎。這樣色性皆有相同之處,難找何為自性本我,就不異于空相了。空不異色:空非真空,窮分空性必見于色,空相就無非是色相了。上面只是我的想法,絕不一定是正知見,只是對佛法微妙廣大的一個猜想,以羅漢測佛智,窮劫尚不能盡,何況我輩,還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不退后,這些真象就大白了。愿你成就。

熱心網友

世間萬物,總歸是要消亡的,最后歸于空寂。人如是,地球如是,太陽如是,宇宙如是,所以“一切皆空”。萬千色相是世間萬物的反映,所以色相也是要消亡的,所謂“色即是空”。

熱心網友

佛祖說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佛經里,一切的色相皆為空。欲望,只能是阻礙成佛道路上的猛獸。

熱心網友

出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  簡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四萬八千法門的總綱,智慧觀照練心的根本要訣。般若即智慧,波羅蜜多又稱波羅蜜,為“到彼岸”的意思,經是道路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就是通過智慧到彼岸心所經過的道路。 這篇短短的經文的核心有兩句,一句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另一句是“以無所得故”,下面我就這兩句做簡要的說明,然后再介紹一些經文中所提及的概念。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什么意思呢,色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僅是物質世界,從廣義上來說也可以包括精神世界(受想行識)。“空”即虛無。為什么說色即是空呢?中觀學說里面認為,色為因緣所聚而得,離了因緣,即無色,所以說“色”無自性。例如一個人,父精母血,情欲沖動,這些都是因,生了孩子以后,食物喂養,知識社會熏陶,種種經歷,鑄成性格,這些都是因,有了這許多因,才成了一個人。離開了這些因,也就無這個人。根據佛教的邏輯(因明),因緣所成,說明了這個人無自性,這就是所謂的空。其他所有的物質和精神,也都是因緣所聚,所以色即是空。所以中觀里面講的空,并非絕對的虛無,不是“頑空”。色即是空,并不表明色是虛無,而是表明色的本性是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和“色不異空”大致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