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時就開始南來。史學界歷來認為“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稱客家”。這里講的“漢人”是指“漢族人”,而不是“漢朝人”,因為秦朝的趙佗就到嶺南來開發客家最早的根據地了。秦始皇征服嶺南百越各族后,“謫徙民五十萬戍之”。這五十萬中原人怎樣來到嶺南的?據記載:一條是湘江—靈渠—漓江—西江水路;一條是瀟水—新道—賀水—西江水陸聯運;一條是耒水—湟水—北江水陸聯運;一條是贛江—橫浦(即梅關)—湞水—北江水陸聯運;一條是贛江—東江水陸聯運。西江水系便成了廣州話語系的主要地域,東江水系便成為客家話語系的主要地域,而北江水系則成了廣州話和客家話雜交地域。當年秦始皇五十萬人馬南征時,有一支人馬在江西南部駐扎,在贛江上游的桃江或貢水濂江、湘水,通過定南水、尋鄔水下東江,應是一條便捷的水陸交通線。趙佗可能就在該地,因此南下后被封為龍川縣令。而龍川一直是講客家話的客家先民在此居住。 東漢末年有一批中原士人到嶺南避難,而真正大規模“客家人”南遷的主要是這三次:第一次是西晉末東晉初的“八王之亂”,又稱“永嘉之亂”,和隨后的“五胡亂華”,即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侵擾中原,他們因避亂而南遷,多棄官攜眷南逃,故稱為“衣冠南下”。第二次是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其發難至稱帝至失敗,所經走的路線,幾乎與客家人南逃路線相一致。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兵進逼,客家先民從贛南、閩西南再進入粵東的梅州、循州、惠州,當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編入“客籍”,這時候“客家”移民涌入,“客”勝于“主”,這就是“客家人”由“客”變“主”的過程,這就是“客家人”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