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究竟是指哪三公和九卿,他們又各自管理什么

熱心網友

詳情見: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三公為:(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于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4)太仆,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詳情見: 。

熱心網友

我想上面的回答已經夠詳細了

熱心網友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議所制,以皇帝為尊,下有三公,分別為太尉,管理軍事;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對丞相負責,按其職能,行使權利。九卿其實并不止此數,但按韋昭所說的“漢正卿九”,用秦時的官名分別為: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衛尉,負責皇宮守衛;太仆,負責皇帝車馬;少府,負責皇帝財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物;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并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國封建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熱心網友

原來如此哦

熱心網友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集權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權力。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以后享權重臣如張安世、史高、王鳳等人,都居大司馬大將軍之位。于是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成帝綏和元年(前8),采納何武的建議,將御史大未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律祿提高到與丞根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壽二年(前1)改丞相名為大司徒,和今文經所說的三公名稱完全一致。又將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師、太保置于三公之上,頭銜高而無實權。西漢未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如董賢、王莽均以此職而專擅朝政。新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東漢初仍設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為千石之長史一人,又各置掾屬數十人。以太尉為例,下有分管諸事的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賊曹、金曹、倉曹等曹。三公府當時簡稱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漢光武帝劉秀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臺。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更迭專權。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三公不僅受制于尚書,而目還要俯首聽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按照經學家的說法,丞相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滅異,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責。東漢時,皇帝犯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長統說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己”。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買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并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明、清同。九卿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后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并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于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勛、太仆、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于三公。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魏晉以后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己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虛銜或加官、贈官。(扯淡網編輯)延伸閱讀: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三公為:(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于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4)太仆,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熱心網友

暈倒··這么多解釋啊········

熱心網友

補充一下:各個朝代的九卿大略相同,只不過名稱稍有改變,如太常改奉常、廷尉改大理、郎中令改光祿勛、典客改大鴻臚等;還有一些不常設,如掌管皇后及后宮事務的大長秋(不是大長今)、執金吾等等。清朝的九卿又有大九卿、小九卿之分,除上面諸位列舉的之外,比較特殊的是將順天府尹(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市長)、九門提督(相當于今天的北京衛戍區司令)也列入九卿范疇。

熱心網友

以上各位說得很詳細,但是,要注意的是:九卿 并非就九個機構,還有中尉,負責京師保衛 ;主爵中尉,掌列侯 ;宗正,掌宗室親屬事物。此外,中央還設有博士,以備顧問;設前后左右將軍,掌征伐。

熱心網友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集權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權力。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以后享權重臣如張安世、史高、王鳳等人,都居大司馬大將軍之位。于是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成帝綏和元年(前8),采納何武的建議,將御史大未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律祿提高到與丞根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壽二年(前1)改丞相名為大司徒,和今文經所說的三公名稱完全一致。又將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師、太保置于三公之上,頭銜高而無實權。西漢未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如董賢、王莽均以此職而專擅朝政。新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東漢初仍設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為千石之長史一人,又各置掾屬數十人。以太尉為例,下有分管諸事的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賊曹、金曹、倉曹等曹。三公府當時簡稱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漢光武帝劉秀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臺。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更迭專權。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三公不僅受制于尚書,而目還要俯首聽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按照經學家的說法,丞相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滅異,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責。東漢時,皇帝犯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長統說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己”。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買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并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明、清同。九卿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后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并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于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勛、太仆、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于三公。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魏晉以后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己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虛銜或加官、贈官。(扯淡網編輯)延伸閱讀: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三公為:(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于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4)太仆,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

熱心網友

qiang!!

熱心網友

回答的相當全面,不再贅述

熱心網友

現代文學中一般是指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負責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協助皇帝掌管全國軍隊。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監察百官。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三公之下有九卿,他們的名稱和職掌是: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內史,掌管國家財政稅收;奉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典客,處理國內各少數民族事務和對外關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衛尉,掌管宮廷警衛;太仆,掌管宮廷車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務。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 一下簡述他的發展史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議所制,以皇帝為尊,下有三公,分別為太尉,管理軍事;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對丞相負責,按其職能,行使權利。九卿其實并不止此數,但按韋昭所說的“漢正卿九”,用秦時的官名分別為: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衛尉,負責皇宮守衛;太仆,負責皇帝車馬;少府,負責皇帝財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物;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并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國封建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公九卿制度雖在結構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間,官職的名稱及權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結構卻一直在變動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機構的出現也沖擊了三公九卿制。 漢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為“太常”;“衛尉”改為“中大夫令”;“廷尉”為“大理”;“典客”為“大行令”;“治粟內史”為“太農令”,武帝時改為大司農。武帝時改“大行令”為“大鴻臚”,“郎中令”改為“光祿勛”。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職能,至于動機可能是語言變遷而尋求官名的準確。無獨有偶,三公的名稱也有比較大的變化。漢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漢成帝時更“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漢哀帝時“丞相”更為“大司徒”。 以上更名在現在我們看來似乎是更名,其實在當時并非是更名,而是另有原因。 比如,大司馬一職,原是霍去病和衛青討伐匈奴,帶去的馬匹有十四萬,但至班師入塞之時卻不到三萬匹,所以任兩人同為大司馬。而原來的太尉田蚡被太皇太后竇氏下令免官,太尉之職從此長期空缺。再加上,霍去病何衛青二人長期對匈奴作戰,手下兵將極多,久而久之,太尉的職權就逐漸轉移到大司馬。另外,應當了解,太尉其實在漢初是不常設的。太尉一職的或置或廢,大都與征伐或時局有關。如漢文帝三年,罷太尉官,歸屬丞相,這年五月就是由灌嬰率軍還擊匈奴的入侵。景帝時,太尉職銜也只恢復了4年。以此為背景來看,大司馬替代太尉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 漢武帝時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員分為分為外朝官、內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內朝官,或稱中朝官,包括大司馬和左、右、前、后將軍,尚書,以及侍中、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等。所謂內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專任行政職務的,與行政性質的正規官稱的外朝官相對而言的。 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級最低,職能也比較模糊,一方面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內廷的差遣。 在漢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實際已有近代君主立憲的影子。丞相為主要的治國大臣,丞相府中有個百官朝會殿,皇帝有時也親臨朝會殿與丞相商議國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議,然后領銜上奏。而日本由首相對天皇負責,天皇聽政則在一千多年后的“明治維新”時期才有此景象。但與此君主立憲制中不同的是,西漢的大司馬依然對皇帝負責,軍隊依然為皇帝私人所有,而非國家。 孝武皇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權重,連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并遣使送藥;丞相死后,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并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西漢,皇帝與丞相的沖突在武帝時達到高峰,本來漢武帝對田蚡言聽計從,但田蚡得寸進尺。 《資治通鑒》記載:田蚡每次上朝奏事,奏著談上大半天,他推薦人作官,有的位居二千石,把皇上的權利都奪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權利),皇帝就對他說:“你任命完了沒有?我也打算任命官吏。” 田蚡曾請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撥給她以擴建私宅,武帝發怒:“你為什么不干脆要武庫”從此之后田蚡才稍稍收斂。 由于丞相權位太重,威協了皇權,皇帝很不放心,所以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尚書臺(令),從此之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雖然都是政權的負責人,但實際權利已向尚書臺。丞相有過失,由尚書問狀彈劾。 相對于秦朝,三公之中職能變化最大的當屬御史大夫了,漢文帝時下詔:“制詔御史,其除肉刑。”從此,御史大夫成為全國最高的法官和監察官。哀帝時又把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再也不當法官了。 西漢時的中央官制改革集中在漢武帝時期。這次改革始于與太皇太后對抗時期,是以政治斗爭為目的變革,是被稱史家稱為“大一統”一攬子改革的一部分。漢武帝的改革從根本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突出了皇權,削弱了(丞)相權,把中央官員分為內外朝更加強了中央機構的皇帝服務職能。至此之后,除前文所述哀帝,成帝對御史大夫和丞相的名稱變更外,再無值得一談之事。 西漢末年,王莽相繼為大司馬,而后又任尚書令,逐漸掌握了實權,后自立為帝,國號新。王莽不以國號“新”為理念,九卿的名字全以《尚書》的文章為準。大司農改為為羲和,后更為納言;大理改為作士;太常改為秩宗;大鴻臚改為典樂;少府改為共工;還有,“光祿勛”等改為六監。就連百官、宮室、郡縣都換了名稱。但這些僅僅都是 “托古改字”而已,同“托古改制”是不一樣的,換湯不換藥。 東漢從劉秀稱帝起到曹丕廢掉獻帝共197年,其中以光武、明、章三帝時期為短暫興盛,而后東漢歷經外戚、宦官之禍,少數民族叛亂到黃巾起義,到最后所謂三國諸侯割據時代,一直是內亂不已。所以東漢在前期基本繼承西漢官制略有改革,而在中后期則因內亂的局面而逐步抬升了軍事官職的地位,也有幾人以文官而稱雄于世。 光武帝即位時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27年后才改大司馬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稱司徒,司空。司空的職能已經從往日的監察“改行”去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①。 東漢光武帝在對皇權的加強上,比起西漢更有過之爾不及。光武帝親政時,擴大尚書臺的權利,職無不統。《通考·職官考》云:“至后漢,則(尚書)為優重,出納王命,敷奏萬機,蓋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眾務淵藪,內外所折衷,遠近所稟仰。” 三公被架空,只有議事功能,沒有實際權利,以后尚書臺成為東漢時期的決策機構,國家中央權利全部集中在皇帝的宮廷辦公廳內,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辭退,三公地位逐步降低。最明顯的就是(大)司徒,相當于西漢時期的丞相,再也沒有西漢時期當皇帝上賓的好運氣。如韓歆為司徒,因好直言,無所隱諱,光武帝不能容忍,把他免官,遣歸鄉里,并下詔責之。韓歆惶恐不安,與其子嬰皆自殺。其后歐陽歙、戴涉為大司徒,皆以罪下獄死。 東漢時期增加了太傅、太保拜為上公。光武帝以卓茂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戶,賜幾杖車馬。此后,每當新皇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黃巾之亂后,董卓以太師自封,位在太傅、太保之上。這些官位均不常設,歷任太傅,太保書事都在死后被除其官名。 東漢沿西漢舊制,同置九卿。其所職掌,也與西漢略同,只是機構的裁并,屬官的精簡,有異于前。此外,東漢的九卿,分別隸屬于三公。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為太尉所領;太仆、廷尉、大鴻臚三卿,為司徒所領;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為司空所領。拋開現實意義不說,僅從官制的創新上來看,這是一項創新。它削弱了司徒的職權,三公各行使一部分國家權利,使官制更加合理。但從權利的角度上來看,司徒所領太仆,大鴻臚均是虛官。太仆服侍皇帝,沒有參與國家政事的權利。大鴻臚執掌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這對一個自稱天朝的國家來說,除了在某些施威儀時可利用外,其他時候無足輕重。僅僅留下一個管人頭的廷尉還有點文字上的地位。 東漢自漢光武帝以來就戰事頻繁,所以除三公、九卿、尚書臺以外,東漢又有各級將軍,也是中央要員。有大將軍,其次驃騎將軍、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后左右將軍。其中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將軍,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后,太后臨朝稱制,外戚執政,常假借兵權以自重。于是,大將軍便成為中央的主要官員了,并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董卓、曹操分別掌握過中央政權。董卓曾經以集太師、大將軍、相國為一身。其中又以相國為尊,位居三公之上。曹操掌權時,罷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為丞相,至其死。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繼他老子的遺志,廢了漢獻帝劉協,自己當起了皇帝。自此以后,吳蜀陸續建國,三國爭霸的局面形成,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三國之中,竊漢朝天下的魏國實力最強,同時也是和東漢一脈相承的勢力,在官制上也延續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期。蜀國以漢朝正統自居,所以同漢朝遺風比較重,但是在諸葛孔明治蜀時有無尚書臺一說還有待考證。吳國統治者堅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個別官職上動了動小手腳,但并沒有值得一提的改革。房玄齡評價到:“孫吳、劉蜀,多依漢制,雖復臨時命氏,而無忝舊章。”②在三國時期官制上的真正創新,大多出于魏國,其中有以置中書省影響最大。 曹操為魏王時,初置秘書令。曹丕稱帝初,改秘書令為中書省,有監、令兩臣,由通達文學的士人但任,當時的文學就是現在所說的學術。監、令之下有中書侍郎、通事舍人、著作郎等屬官。中書省在名義上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實際上有些機密命令的下達并不通過尚書省。從此尚書臺的權利又漸漸轉移到中書省,逐漸形成了書中“實握事要”,操縱政務的局面。曹魏加強中書權力和擴大官制組織不但是這一個國家的事情,而且是整個三國時代官制的一大變化,影響極為深遠,也備受重規。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官制史上中樞機要改變的一個標志。原來都認為秦漢機要之位,由丞相而歸三公。東漢機要之位,由三公而歸尚書。魏晉機要之位,由尚書而歸中書。 西晉雖承魏制,但相對于魏國改革漢代官制一樣,西晉在中央官制的變動上邁的步子則更大了。雖然都還有三公,也有九卿,也還聽得到太傅,太保之類的官名。但西晉已經逐漸繼承并發展出了,尚書省、中書省及門下省。這就是隋文帝所制三省六部的雛形了。 自秦以來皇權和相權就一直國家中央機構矛盾的焦點。在漢武帝時,置尚書臺,宰相的權利向尚書臺轉移,東漢時這樣的轉移更甚,尚書臺位至宰相之上。魏國初置中書省,尚書臺的權利又向中書省轉移。西晉置中書省,本只是皇帝的侍從和顧問機構,但因親近皇帝而顯得很重要。從三省的職權來看,他們都為皇帝服務,皇帝是國家的直接治理者,這與三公九卿制是為根本區別。皇帝為加強皇權,拼命的擴大三省權利,擴充三省機構,三公九卿制被嚴重沖擊。三公之中除丞相省置無?a且尚有實權外,九卿已徒有虛名,到了東晉時甚至已經可有可無。東晉桓溫說:“今事歸臺閣,而九卿為虛設,皆宜省并”臺閣指的就是 哀帝省掉了光祿勛、大司農。元帝省掉了太仆。東晉后,大鴻臚有事則置,無事則省,宗正并到了太常之下,又省掉了少府。于是乎,東晉后九卿就只剩下了三卿充充門面。三公九卿一制名存實亡。 到了南北朝時期,雖然朝代變更不止,少數民族入侵,但是在中央官制上并沒有阻止三公九卿的進一步衰敗。劉宋出了一種“三公”“三司”“兩大”的中央官制。三公就指太傅,太師,太保;三司是太尉、司徒、司馬;二大指大將軍、大司馬。但已經不設九卿。隋朝統一中國后,隋文帝制三省六部,原本的三公也被取締。三公九卿制最終宣告壽終正寢。 。

熱心網友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議所制,以皇帝為尊,下有三公,分別為太尉,管理軍事;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對丞相負責,按其職能,行使權利。九卿其實并不止此數,但按韋昭所說的“漢正卿九”,用秦時的官名分別為: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衛尉,負責皇宮守衛;太仆,負責皇帝車馬;少府,負責皇帝財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物;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并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國封建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公九卿制度雖在結構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間,官職的名稱及權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結構卻一直在變動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機構的出現也沖擊了三公九卿制。 漢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為“太常”;“衛尉”改為“中大夫令”;“廷尉”為“大理”;“典客”為“大行令”;“治粟內史”為“太農令”,武帝時改為大司農。武帝時改“大行令”為“大鴻臚”,“郎中令”改為“光祿勛”。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職能,至于動機可能是語言變遷而尋求官名的準確。無獨有偶,三公的名稱也有比較大的變化。漢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漢成帝時更“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漢哀帝時“丞相”更為“大司徒”。 以上更名在現在我們看來似乎是更名,其實在當時并非是更名,而是另有原因。 比如,大司馬一職,原是霍去病和衛青討伐匈奴,帶去的馬匹有十四萬,但至班師入塞之時卻不到三萬匹,所以任兩人同為大司馬。而原來的太尉田蚡被太皇太后竇氏下令免官,太尉之職從此長期空缺。再加上,霍去病何衛青二人長期對匈奴作戰,手下兵將極多,久而久之,太尉的職權就逐漸轉移到大司馬。另外,應當了解,太尉其實在漢初是不常設的。太尉一職的或置或廢,大都與征伐或時局有關。如漢文帝三年,罷太尉官,歸屬丞相,這年五月就是由灌嬰率軍還擊匈奴的入侵。景帝時,太尉職銜也只恢復了4年。以此為背景來看,大司馬替代太尉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 漢武帝時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員分為分為外朝官、內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內朝官,或稱中朝官,包括大司馬和左、右、前、后將軍,尚書,以及侍中、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等。所謂內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專任行政職務的,與行政性質的正規官稱的外朝官相對而言的。 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級最低,職能也比較模糊,一方面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內廷的差遣。 在漢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實際已有近代君主立憲的影子。丞相為主要的治國大臣,丞相府中有個百官朝會殿,皇帝有時也親臨朝會殿與丞相商議國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議,然后領銜上奏。而日本由首相對天皇負責,天皇聽政則在一千多年后的“明治維新”時期才有此景象。但與此君主立憲制中不同的是,西漢的大司馬依然對皇帝負責,軍隊依然為皇帝私人所有,而非國家。 孝武皇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權重,連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并遣使送藥;丞相死后,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并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西漢,皇帝與丞相的沖突在武帝時達到高峰,本來漢武帝對田蚡言聽計從,但田蚡得寸進尺。 《資治通鑒》記載:田蚡每次上朝奏事,奏著談上大半天,他推薦人作官,有的位居二千石,把皇上的權利都奪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權利),皇帝就對他說:“你任命完了沒有?我也打算任命官吏。” 田蚡曾請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撥給她以擴建私宅,武帝發怒:“你為什么不干脆要武庫”從此之后田蚡才稍稍收斂。 由于丞相權位太重,威協了皇權,皇帝很不放心,所以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尚書臺(令),從此之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雖然都是政權的負責人,但實際權利已向尚書臺。丞相有過失,由尚書問狀彈劾。 相對于秦朝,三公之中職能變化最大的當屬御史大夫了,漢文帝時下詔:“制詔御史,其除肉刑。”從此,御史大夫成為全國最高的法官和監察官。哀帝時又把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再也不當法官了。 西漢時的中央官制改革集中在漢武帝時期。這次改革始于與太皇太后對抗時期,是以政治斗爭為目的變革,是被稱史家稱為“大一統”一攬子改革的一部分。漢武帝的改革從根本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突出了皇權,削弱了(丞)相權,把中央官員分為內外朝更加強了中央機構的皇帝服務職能。至此之后,除前文所述哀帝,成帝對御史大夫和丞相的名稱變更外,再無值得一談之事。 西漢末年,王莽相繼為大司馬,而后又任尚書令,逐漸掌握了實權,后自立為帝,國號新。王莽不以國號“新”為理念,九卿的名字全以《尚書》的文章為準。大司農改為為羲和,后更為納言;大理改為作士;太常改為秩宗;大鴻臚改為典樂;少府改為共工;還有,“光祿勛”等改為六監。就連百官、宮室、郡縣都換了名稱。但這些僅僅都是 “托古改字”而已,同“托古改制”是不一樣的,換湯不換藥。 東漢從劉秀稱帝起到曹丕廢掉獻帝共197年,其中以光武、明、章三帝時期為短暫興盛,而后東漢歷經外戚、宦官之禍,少數民族叛亂到黃巾起義,到最后所謂三國諸侯割據時代,一直是內亂不已。所以東漢在前期基本繼承西漢官制略有改革,而在中后期則因內亂的局面而逐步抬升了軍事官職的地位,也有幾人以文官而稱雄于世。 光武帝即位時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27年后才改大司馬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稱司徒,司空。司空的職能已經從往日的監察“改行”去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①。 東漢光武帝在對皇權的加強上,比起西漢更有過之爾不及。光武帝親政時,擴大尚書臺的權利,職無不統。《通考·職官考》云:“至后漢,則(尚書)為優重,出納王命,敷奏萬機,蓋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眾務淵藪,內外所折衷,遠近所稟仰。” 三公被架空,只有議事功能,沒有實際權利,以后尚書臺成為東漢時期的決策機構,國家中央權利全部集中在皇帝的宮廷辦公廳內,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辭退,三公地位逐步降低。最明顯的就是(大)司徒,相當于西漢時期的丞相,再也沒有西漢時期當皇帝上賓的好運氣。如韓歆為司徒,因好直言,無所隱諱,光武帝不能容忍,把他免官,遣歸鄉里,并下詔責之。韓歆惶恐不安,與其子嬰皆自殺。其后歐陽歙、戴涉為大司徒,皆以罪下獄死。 東漢時期增加了太傅、太保拜為上公。光武帝以卓茂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戶,賜幾杖車馬。此后,每當新皇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黃巾之亂后,董卓以太師自封,位在太傅、太保之上。這些官位均不常設,歷任太傅,太保書事都在死后被除其官名。 東漢沿西漢舊制,同置九卿。其所職掌,也與西漢略同,只是機構的裁并,屬官的精簡,有異于前。此外,東漢的九卿,分別隸屬于三公。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為太尉所領;太仆、廷尉、大鴻臚三卿,為司徒所領;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為司空所領。拋開現實意義不說,僅從官制的創新上來看,這是一項創新。它削弱了司徒的職權,三公各行使一部分國家權利,使官制更加合理。但從權利的角度上來看,司徒所領太仆,大鴻臚均是虛官。太仆服侍皇帝,沒有參與國家政事的權利。大鴻臚執掌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這對一個自稱天朝的國家來說,除了在某些施威儀時可利用外,其他時候無足輕重。僅僅留下一個管人頭的廷尉還有點文字上的地位。 東漢自漢光武帝以來就戰事頻繁,所以除三公、九卿、尚書臺以外,東漢又有各級將軍,也是中央要員。有大將軍,其次驃騎將軍、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后左右將軍。其中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將軍,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后,太后臨朝稱制,外戚執政,常假借兵權以自重。于是,大將軍便成為中央的主要官員了,并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董卓、曹操分別掌握過中央政權。董卓曾經以集太師、大將軍、相國為一身。其中又以相國為尊,位居三公之上。曹操掌權時,罷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為丞相,至其死。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繼他老子的遺志,廢了漢獻帝劉協,自己當起了皇帝。自此以后,吳蜀陸續建國,三國爭霸的局面形成,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三國之中,竊漢朝天下的魏國實力最強,同時也是和東漢一脈相承的勢力,在官制上也延續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期。蜀國以漢朝正統自居,所以同漢朝遺風比較重,但是在諸葛孔明治蜀時有無尚書臺一說還有待考證。吳國統治者堅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個別官職上動了動小手腳,但并沒有值得一提的改革。房玄齡評價到:“孫吳、劉蜀,多依漢制,雖復臨時命氏,而無忝舊章。”②在三國時期官制上的真正創新,大多出于魏國,其中有以置中書省影響最大。 曹操為魏王時,初置秘書令。曹丕稱帝初,改秘書令為中書省,有監、令兩臣,由通達文學的士人但任,當時的文學就是現在所說的學術。監、令之下有中書侍郎、通事舍人、著作郎等屬官。中書省在名義上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實際上有些機密命令的下達并不通過尚書省。從此尚書臺的權利又漸漸轉移到中書省,逐漸形成了書中“實握事要”,操縱政務的局面。曹魏加強中書權力和擴大官制組織不但是這一個國家的事情,而且是整個三國時代官制的一大變化,影響極為深遠,也備受重規。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官制史上中樞機要改變的一個標志。原來都認為秦漢機要之位,由丞相而歸三公。東漢機要之位,由三公而歸尚書。魏晉機要之位,由尚書而歸中書。 西晉雖承魏制,但相對于魏國改革漢代官制一樣,西晉在中央官制的變動上邁的步子則更大了。雖然都還有三公,也有九卿,也還聽得到太傅,太保之類的官名。但西晉已經逐漸繼承并發展出了,尚書省、中書省及門下省。這就是隋文帝所制三省六部的雛形了。 自秦以來皇權和相權就一直國家中央機構矛盾的焦點。在漢武帝時,置尚書臺,宰相的權利向尚書臺轉移,東漢時這樣的轉移更甚,尚書臺位至宰相之上。魏國初置中書省,尚書臺的權利又向中書省轉移。西晉置中書省,本只是皇帝的侍從和顧問機構,但因親近皇帝而顯得很重要。從三省的職權來看,他們都為皇帝服務,皇帝是國家的直接治理者,這與三公九卿制是為根本區別。皇帝為加強皇權,拼命的擴大三省權利,擴充三省機構,三公九卿制被嚴重沖擊。三公之中除丞相省置無?a且尚有實權外,九卿已徒有虛名,到了東晉時甚至已經可有可無。東晉桓溫說:“今事歸臺閣,而九卿為虛設,皆宜省并”臺閣指的就是 哀帝省掉了光祿勛、大司農。元帝省掉了太仆。東晉后,大鴻臚有事則置,無事則省,宗正并到了太常之下,又省掉了少府。于是乎,東晉后九卿就只剩下了三卿充充門面。三公九卿一制名存實亡。 到了南北朝時期,雖然朝代變更不止,少數民族入侵,但是在中央官制上并沒有阻止三公九卿的進一步衰敗。劉宋出了一種“三公”“三司”“兩大”的中央官制。三公就指太傅,太師,太保;三司是太尉、司徒、司馬;二大指大將軍、大司馬。但已經不設九卿。隋朝統一中國后,隋文帝制三省六部,原本的三公也被取締。三公九卿制最終宣告壽終正寢。 。

熱心網友

長知識了!

熱心網友

謝謝啦!

熱心網友

三公九卿是秦始皇手下叫李斯這個人為鞏固皇,對付當時的呂不韋而設計的分權制度,具體內容上面這位朋友講訴的很詳細,這里不在敘述。這種體制改變了我國的政治體制,影響很深遠。

熱心網友

朝在皇帝之下,設中央機構,以協助皇帝領導全國,并處理庶政。此中央機構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朝設左、右丞相,以右為尊;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監察。  九卿有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衛尉,掌宮門屯衛;太仆,掌御用車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正,掌皇族、宗室譜系、名籍;治粟內史,掌財政;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及皇帝的生活供應。九卿之外,還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師治安,將作少府,掌修治宮室等。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匯于丞相,或最后請皇帝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