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和圖片都可以

熱心網友

教學目標:   教育點:    引導學生深入、全面地欣賞林海的美,使他們受到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教育。培養學生學習的民主意識、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知識點: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賞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訓練點:    引導學生運用自讀勾劃、獨立品味、討論匯報、感情朗讀、背誦積累、詩文創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學習課文。   創新切入點:    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想象和辯論;激勵學生創作詩文贊美林海;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敢于向權威挑戰的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深入、全面地欣賞林海的美,培養學生的語感,引導學生在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進行積累。  教學準備:   1、引導學生廣泛收集林海的詩文、圖片資料。   2、剪輯編制反映林海之美的錄相片。   3、制作投影課文優美片段的文字課件。  教學過程:   1、回憶美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19課。請想一想,老舍先生筆下那莽莽蒼蒼的林海是怎樣的?學生簡要回答。師:大家想親眼看一看林海嗎?(播放錄像。)   2、感知美    (1)學生看錄像,教師現場解說。    (2)小結過渡:林海的確很美!(板書:美)   3、尋找美    (1)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請同學們帶著愛美的心,去尋找課文寫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們找,我也找,咱們比比誰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師:誰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讀一讀。    (3)師:看來,同學們的火眼金睛還真能發現美!不過,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師朗讀寫人的小片段。如已經有學生讀過,教師就主動與該同學聯合起來學習。)   4、品味美師:服氣嗎?不服氣?那愿意認真品味之后來跟我辯論嗎?好!請參考提示,認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開創造性想象,你們品,我也品。咱們等著瞧!品讀提示自由選擇一個小片段,參考以下提示品讀欣賞:    A、你欣賞的小片段描寫了大興安嶺的什么是美的?    B、這個小片段的關鍵詞是哪些?它們分別讓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應該怎樣朗讀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達出來?生:仔細品讀。   5、討論美(1)教師輔助、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嶺、林、花、木的四個小片段進行辯論發言。每個小片段的引導程序大體如下。    ①根據學生發言,靈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師:這個小片段寫了大興安嶺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啟發同學補充。師:還有誰品味了這個小片段的?談談自己的意見,好嗎?    ③過渡、激勵。在各個小片段的討論學習過程中,教師靈活地指導全體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全面欣賞林海的美。       (2)教師根據課文描寫人之美的小片段組織辯論發言。(也可以靈活地穿插在上面四個小片段的討論之間。)    ①啟發學生"幫忙"。師:誰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幫我說說嗎?    ②教師補充發言。師:點綴在莽莽林海當中的市鎮,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是興安嶺興國安邦的體現,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勞動歌聲中創造的!    ③激勵、過渡。師:怎么樣?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諧,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嗎?咱們辯論的勝負如何?后面還有兩局比賽,我們可要決一雌雄!重點討論的五個小片段如下。    嶺: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    林: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花: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    木:千山一碧,萬古長青,恰好與廣廈、良材。所以,興安嶺越看越可愛!    人:山林中已經有不少的市鎮,給興安嶺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勞動歌聲。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呢?   6、總結美    (1)形成板書。師:(指板書)同學們,從剛才的品味和辯論中,我們知道了大興安嶺的嶺、林、花、木、人都很美。請看:它們的美有沒有聯系?林與花有沒有?花與木有沒有?……(一邊指點一邊連線。)    (2)小結課文。師:興安嶺的嶺、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在一起的美,使興安嶺美得那么燦爛,那么實在!她就像一顆裝點我們美麗祖國的星星!    (3)理解"興國安邦"。師:難怪作者說,興安嶺具有興國安邦的意義。同學們知道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嗎?   7、贊賞美    (1)學生練讀。師:下面,進行第二局比賽。就是通過優美片段的朗讀來盡情地贊美林海。誰朗讀贊美得最有吸引力,誰就是冠軍!當然,能夠通過背誦來贊美的,更是冠軍!請同學先練一練。    (2)學生誦讀。師:誰最先來贊美?能讀就讀,能背就背!(師生共同評議,選出一個個冠軍。請他們昂首挺胸地站著。)    (3)教師表演讀。師:我也想當冠軍!可以表現一下了嗎?(教師讀,學生評。)    (4)學生齊讀重點文段。師:剛才,我們選出了班上的個人冠軍。現在看看,我們這個集體能不能當冠軍?請齊讀課文第三、四節,能背誦的同學還可以背!    (5)激勵、過渡。師: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堪稱冠軍!   8、創造美    (1)師生同時創作詩文。師:我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贊美林海嗎?好!請參考課文的優美詞句和自己收集的詩文、圖片資料,為興安嶺寫幾句贊美的話,也可以寫一首小詩。你們寫,我也寫,咱們進行第三局比賽!(學生寫在印著精美圖片的作業紙上,教師用電腦寫作。)    (2)學生展示,教師引導賞析得意之作。    (3)教師展示,請學生賞析。   9、憧憬美師:同學們想去林海旅游嗎?能實現嗎?老師認為完全有可能!現在,教你一個絕招:自己先把課文最美的兩個自然段背下來,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盡情地贊美一番,打動他們的心,爭取讓爸媽明年暑假帶你進到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針,摸摸那里的古木……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業。  評析  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教學目標的設計具有"全人"意識和創新意識,做到了立體化。創新的層次定位很準確。簡要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這節課深入研究品味重點片段的前提。欣賞錄像是前一個環節的延伸,又是后一個環節的基礎,可以營造良好的審美氛圍。學生的獨立學習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巧妙地"點火扇風"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品讀提示獨具匠心。一個"品"字的運用,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審美心理,符合本文的文體特征。提示的內容頗具啟發性和層次性。根據學生的有效活動組織教學是課堂創新教學的顯著特征。  此環節由學生提出討論學習的內容,由師生共同參與,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機結合。教師的參與很巧妙,絕無喧賓奪主之嫌。師生平等地參與比賽是嶄新的學生觀、教師觀和教育觀的體現,是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激發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手段。"教材無非是例子。"把師生精心選擇的重點片段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能夠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按照段落順序串講課文的格局,能夠實現課堂教學的巧妙創新。這是新的教材觀的體現。  此環節可以深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對此,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板書設計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誦讀訓練方式新穎獨特,行之有效。究其實質,是因為可以充分激發學生主體的參與熱情和競爭意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師的職責在于激勵、鼓舞和喚醒。"這是不無道理的。創造是教學的永恒主題,師生同臺競相創造是課堂創新教學的至高境界。該環節巧妙地體現了大語文教育觀的精髓: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  總評:  這個教學設計從四個方面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面創新。  1、教學目標立體化。創新教學必須"以人為本",而"人",是大寫的"人",豐滿的"人",立體的"人"。所以,語文課堂創新教學必須做到教學目標立體化,必須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在有意訓練和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主動提高。這堂課,貫穿全過程的是教師和學生的三局比賽。這比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培養他們競爭合作與民主平等的意識,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和語言文字,能夠從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去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立體化。  2、教學內容生活化。課文必須經過生活化的處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例子的功能。這堂課的設計,從學生生活與課文內容的結合點切入,較好地實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整堂課,學生不是呆板地學課文,而是轉換角度,圍繞林海的美與教師展開比賽。這種轉化,并非雕蟲小技,而是大語文教育觀指導下的教材內容的生活化過程。  3、教學過程美育化。世界上,美的力量最大;美育的效果最好。語文課堂教學美育化,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美、認識美,欣賞并創造美,從而全方位地提升他們的素質,實現教學的全面創新。這堂課,時時處處都在圍繞"美"組織教學,完全實現了教學過程的美育化。  4、教學方法主體化。這堂課的設計,從學生的學著眼,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出發,精心安排了有條理、有層次、有情趣的自讀自悟、辯論發言、誦讀比賽和詩文創作等內容。這些內容,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實現教學方法的主體化。  注:本課為重慶市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研究結題階段現場研討會(2000年12月)研究課(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了解大興安嶺的美景及產生的聯想。 2.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練習感情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齊讀課題。 生:《林海》。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初讀了課文,理清了思路,學完了第一自然段,請大家回憶: 1.作者來到大興安嶺的感覺是什么? 生:作者來到大興安嶺的感覺是親切、舒服。 師: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出這種感覺。 板書:親切舒服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大興安嶺的? 生:作者是從嶺、林、花三方面描寫大興安嶺的。 板書:嶺 林 花 師: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了解大興安嶺的美景及作者產生的聯想,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練習感情朗讀。 〔評:師生回憶,歸納第一課時學習所得。在此基礎上提出第二課時學習目標適時、明確。〕 (二)我們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抓住嶺、林、花的特點,表達親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師:請一位同學讀寫“嶺”的段落,大家思考:嶺有什么特點?(一名學生讀寫嶺的段落) 生:嶺的特點是多和溫柔。 板書:多溫柔 師:作者怎樣抓住嶺的特點寫的?請你按照讀句子、抓特點、談理解的步驟來說說自己的見解。 生:“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我從“的確很多”可以看出嶺多。 生:“多少條嶺啊,在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我從“多少”看出嶺多,還從“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看不完”,看出嶺多。 生:“……可跟秦嶺的‘嶺’字大不一樣。”我從“大不一樣”看出大興安嶺的溫柔,因為秦嶺是雄偉、險峻的,而大興安嶺和它大不一樣。生:“……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我從“點”看出嶺的溫柔,因為它們的差別不大。 生:“……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我從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看出大興安嶺的溫柔。 (師加示意圖說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厭。”我從“看不厭”看出了大興安嶺溫柔的美。 生:“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我從“每條嶺都溫柔”,看出大興安嶺的溫柔。 生:“……可是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我從“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看出嶺非常溫柔。 〔評:突出了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學生從詞、句中體會到嶺的特點,體現了學習語言文字和認識事物相結合。〕 師:自由練讀并讀出感情。 (學生自由練習讀第二自然段) 師:你覺得自己哪句體會得好就讀哪句。〔評:教師十分重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個別練讀,指導,鼓勵)2.下面自由讀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評:鼓勵學生質疑,就是提倡一邊讀,一邊想,就是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質疑應貫穿在教學的始終。〕生:為什么“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為什么綠得難以形容? 生:為什么只有畫家才能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 生:為什么第一應夸落葉松? 生:為什么把白樺比作浪花? 生:為什么用“閃爍”一詞? 生: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為什么只寫“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幾種顏色? 〔評:從提出的問題看,學生的確在認真地動腦筋讀書了。〕 師:大家提得都特別好,做到了積極動腦。 下面老師提一個問題:林的特點是什么? 〔評:如果老師這樣問“剛才哪位同學提出的問題涉及到林的特點?那林的特點是什么呢”不就更能體現尊重學生,把學生的質疑納入到教學思路中了嗎。〕 生:林的特點是綠而像海。 板書:綠 像海 師:請小組協作學習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討論:林哪兒像海? 學生分組學習討論。 〔評:注意發揮學生的群體優勢,進行合作學習。〕 學生匯報: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樣的浩大、一望無際,廣漠。 生:“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為嶺很溫柔,林又很多,連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種綠顏色啊: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樣,顏色有變化,非常多。 師:文中只有深的、淺的、明的、暗的四種顏色嗎?〔評:照應學生的質疑。〕 生:不是,這里包含了許多許多種顏色,像海一樣。因此說難以形容。 師:為什么只有畫家才能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評:這個問題也是學生提出的。〕 生:因為畫家對顏色特別敏感。 師: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生:“這里是落葉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為落葉松太多了。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邊上不是還有些白的浪花嗎?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為林海也有浪花。 師:你體會得真好,那么你能說說作者為什么要用“閃爍”一詞? 〔評:再次用學生的質疑提問〕 生:海面在陽光下會閃動、會發光。白樺樹在陽光下,如遇風吹,樹葉搖動,也會反光,所以用了“閃爍”。 師:所以這里不僅寫出了林的靜態像海,還寫出了林的動態像海。 〔評:教師像討論會的主持者,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自己練習朗讀,準備讀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學生練習讀第三、四自然段。請學生個人讀。 再請愿意讀的同學起立讀。 3.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師: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多而溫柔的嶺,綠而像海的林,同時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點。 觀看錄像。 〔評:電教手段用得適時。在學生憑借課文展開想象的基礎上放錄像,比先放錄像,用錄像代替學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點? 生:花的特點是數量多,多姿多彩。 板書:繁絢麗 師:默讀,自學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樣抓住花的特點,表達親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練一練,用有感情的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 學生自學。 師:下面請一組同學讀。 講評。投影并重點分析:“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生:興安嶺像一位愛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著綠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還穿著繡花鞋,實在是太美麗了。 師:俊俏、清秀,真讓人感到…… 生齊答:親切舒服。 師:請同學讀出這種感覺。 學生個別練讀體會。 師:作者此時置身于大興安嶺,遠處是連綿起伏的嶺,嶺上是一望無際的綠海,無風時,溫柔寧靜;有風時,波浪起伏;浪花翻滾,加上腳下的多姿多彩的花,興安嶺的景色實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親切與舒服,并由衷表達了自己熱愛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贊嘆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書:愛 贊 景色美 讓老師和同學們合作,一起讀出這種感覺。老師讀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讀。 師生合作朗讀。 (三)這時作者不僅看到了興安嶺的外在美,還想到了它內在的美,作者聯想到什么? 生:作者聯想到了木材。 板書:木材 師:請男生齊讀第六自然段,找出寫內在美的句子。 投影:“興安嶺的可愛——”板書:美不空洞師:讀句子,結合上下文談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過”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師:所以說,大興安嶺為祖國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板書:貢獻大。 師:請大家齊讀最后一句,讀出贊美之情,讀出親切與舒服。 學生齊讀。 (四)更使作者感到親切舒服的是什么? 師:請女生齊讀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寫親切舒服的句子,并準備結合上下文談理解。 生:“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 結合課文談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親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們伐木取材,也……” 生:“我們不僅取寶,也做……” 師:林為人,林養人;人愛林,人育林。林與人的關系,即山與人的關系日益密切,隨著建設和科技的發展,森林會對人有更重大的意義,這里的親切與舒服有了更深的內涵。因此,文章結尾,作者寫到—— 投影:“我不曉得——” 請學生讀。 板書:興國安邦 師:請結合上下文理解。 生:“興國安邦”的意思是使國家興旺、安定。 生:造林護樹,科學研究,對祖國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生:興安嶺不僅對現在的祖國建設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我們的子孫后代都有深遠意義。因此作者此時的親切與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義。 師:這里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深深的愛,練習讀出這種情感。 學生練讀句子。 (五)總結 師:《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環境特點,從嶺林花的美景,寫到木材,再到林場,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以大興安嶺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熱愛和歌頌,對為祖國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大興安嶺的熱愛和贊頌,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深深的愛。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兩個內涵極深的詞,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現的:“親切、舒服”。〔板書〕抓住環境特點,體會思想感情林海嶺:多溫柔林:綠像海花:繁絢麗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場:興國安邦貢獻大親切舒服(愛贊) 〔簡評〕本課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教師尊重學生,不僅有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意識,而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落到實處。與此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終,體現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指導閱讀寫“嶺”的部分,側重導思路、導方法;指導學寫“林”的部分,則從質疑開始,教師將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逐一納入教學過程之中,既放手,又未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指導學生閱讀寫“花”的部分,除了抓住個別句子引導學生加以理解外,著重要求學生思考花有什么特點,并讀出思想感情來。總之,三部分的教學緊緊圍繞“抓住特點、讀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學到了閱讀的思路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