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已直觀認識角,初步形成角的表象。本單元繼續教學角,有兩部分內容:一是射線、直線的知識,二是角的知識。射線是建立角的概念必須具有的基礎知識。角的知識包括:角的初步概念,角的度量,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以及用工具畫角。下面結合教材特點談談這一單元的教學。一、充分感知射線和直線教學射線和直線的基礎是線段。線段的長度是有限的,射線和直線都是無限的,從“有限長”到“無限長”是認識上的一次突破。學生形成“無限”的觀念是有難度的,教材設計多種學習活動,突破這個難點。1.從有趣的現象引出射線。第16頁例題呈現一幅美麗的夜景圖片,其中最突出的是一束束絢麗的光線,每束光線都從地面上的某一點射向天空,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同時告訴學生:這一束束光線都可以看作射線。學生在形象材料的支持下,對射線的第一感覺是沒有盡頭,初步感受了“無限”。2.利用直觀圖形,建立射線和直線的表象。教材先畫出一條線段并顯示它的兩個端點,再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一條射線,讓學生在圖形的直觀變化中感受什么是射線。教學直線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把線段的兩端都無限延長,得到一條直線。理解“無限延長”是認識射線和直線的關鍵,要讓學生聯系經驗,發揮想像,感受無限延長的含義。3.反復比較,形成概念。比較線段、射線、直線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能使學生的認識從表象上升為概念。教材前后兩次安排比較活動。第16頁是第一次,只比射線、直線和線段的不同,從這三種線的圖形突出“無限”與“有限”的區別。第二次是第25頁第1題,在一個綜合性的圖形里識別線段、射線和直線,重溫這些概念,感受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感受射線是有方向的。二、在操作中體會“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和“兩點之間的距離”1.在畫直線的活動中體會“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第16頁先經過一點畫直線,再經過兩點畫直線,看看各能畫幾條。從前者能畫無數條直線到后者只能畫一條直線,體會“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并聯系生活中應用這個知識的實例,加強體會。第25頁第2題在稍復雜的情境中畫直線,進一步體會“經過兩點一定能畫一條直線”。2.在比一比中體會兩點之間的距離。第17頁“想一想”里有三條線連結A、B兩點,分別是折線、線段和曲線。比比三條線的長短,能得出“兩點之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學生獲得這一感受是沒有困難的,在生活中早就有這樣的經驗。教學這道題要從具體現象中提煉數學內容,把生活經驗上升成數學知識。如果讓學生量一量A、B兩點間的距離是多少,那么“什么是兩點間的距離”“怎樣度量兩點間的距離”等問題,就都解決了。三、循序漸進地掌握量角的方法角是一種平面圖形,既包括它的頂點和兩條邊,也包含兩條邊的叉開程度。量角的度數是計量兩條邊的叉開程度,是角的概念的內涵之一。度量角的大小,歷來是教學難點,教材的編寫注意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量角的方法。1.需要統一的計量單位和度量工具。第18頁例題讓學生先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指定的角,學生會有兩點感受:一是三角尺上的角有大、有小,用大小不同的角量指定的角,不可能得到一致的結果;二是三角尺上的角是多大還不知道,用它們去量指定的角,不可能得出具體有多大。這兩點感受會使學生產生新的學習需要——認識統一的計量單位,使用度量角的工具。2.仔細認識量角器。教材先介紹量角器的形狀、結構,計量角的單位“度”和表示的符號,什么是1度的角并顯示它有多大。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量角器上的刻度線,通過依次尋找刻度線,使學生明白兩點:第一,量角器上的刻度線是按一定順序依次排列的。從右邊起找到的0°、20°、90°、135°、180°等刻度都是量角器上的內圈刻度;從左起找到的那些刻度是量角器上的外圈刻度。這兩圈刻度排列正好相反。第二,內圈的0°刻度線和20°刻度線組成的角是20°;外圈的0°刻度線和20°刻度線組成的角也是20°。量角器上組成角的兩條邊必須是同一圈的兩條刻度線。3.由易到難,使用量角器量角。用量角器量角,要把它放到角的上面,有時操作比較順手,有時比較麻煩。教材把使用量角器的方法分三步教學。第一步,例題教學比較容易的操作,照圖示的樣子把量角器放到角的上面,在模仿中感受操作方法。交流量的方法,要說說怎樣把量角器放到角上,還要說說這50°是怎樣看出采的。“想想做做”第1題里的度量都比較容易,可以繼續體會操作要領。第二步,教學稍難些的度量。第20頁第4題是選擇量角器上的內、外圈刻度線,說出角度,體會使用量角器要適應角的位置特點。第5題在每個角上畫的半圓,是量角器應該放的位置,幫助學生把量角器正確地放到角上面去。第三步,通過糾錯練習,進一步規范使用量角器的方法。第6題從左往右前三個圖中使用量角器的方法都是錯的,每糾正一個錯誤,都能得出使用量角器的一點要領。左起第一個圖,量角器的中心要和角的頂點重合;第二個圖,量角器的0°刻度線要與角的一條邊重合;第三個圖,量角器的0°刻度線要與下面一條邊重合。4.量出并記住三角尺各個角的度數。三角尺上每個角的度數都是確定的,記住各個角的度數,能方便量角或畫角。教材里有以下的安排:第19頁第2題,通過度量得到三角尺各個角的度數,并記住它;第21頁第9題,可以用三角尺的角比試一下,幫助估計;第27頁第10題,一副三角尺拼出180°(90°十90°)和105°(60°+45°)的角,使學生更熟悉三角尺上各個角的度數。用一副三角尺還能拼出15°(45°一30°)、75°(45°+30°)、120°(90°+30°)、135°(90°+45°)、150°(90°+60°)等角。5.量方位圖上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的度數,準確理解方向。學生在二年級(下冊)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的大致方位,如,東面和南面之間是“東南”,西面和北面之間是“西北”。第27頁第8題讓學生通過度量知道,東北和北之間的夾角是45°,東北和東之間的夾角也是45°。這樣,對“東北”方向的認識就更準確了。對東南、西北、西南等方向的認識也同樣如此。四、在活動中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二年級(下冊)曾經教學直角、銳角和鈍角。那時,以直角的表象為參照,比直角小的角是銳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鈍角。本單元繼續教學這些角以及平角和周角,用量化的方式揭示它們的概念。1.操作學具,依次出現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把兩根硬紙條的一端固定在一起,做成一個活動角,轉動一條邊出現大小不同的角。這樣的設計對教學的好處是:又一次展現了角的大小是它兩條邊叉開的程度;便于出現平角和周角,讓學生形象地認識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依次出現銳角、直角……周角,便于學生體會它們的大小。教材指出了銳角、鈍角的度數范圍和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數,用量化的方式對它們作出描述。教學時可以把這些角按大小順序整理,但不要提出“把角分類”。因為學生沒有學習所有的角,如大于180°又小于360°的角不在小學里教學。如果提出“分類”,有些欠妥。2.加強對平角和周角的體驗。平角與周角的形狀和度數都比較特殊,學生初次學習平角和周角,建立它們的概念是不容易的。為此,教材安排了許多體驗活動,以豐富的感性材料逐漸形成理性認識。一是借助實物體驗。在物體表面往往能看到平角和周角的現象,如打開折扇,分別形成平角或周角。又如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能組成直角或平角,分針旋轉一周形成周角。這些現象都是學生熟悉的,教材呈現這些現象,讓學生理解其中的角。二是折紙時體驗。如把一張正方形紙連續對折兩次,全部打開,折痕組成直角、平角和周角。又如把一張圓形紙對折再對折,打開一次出現平角,折痕還顯示1個平角里有2個直角;再打開出現周角,折痕顯示1個周角里有4個直角。這些活動操作能加強對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體驗。有了這些感性材料,學生對直角、平角和周角的理解就不是機械和枯燥的。五、感受畫角的工具多樣化第23頁教學畫角,例題要求畫60°的角。選擇60°的角,是鼓勵學生使用各種工具,采用不同方法畫角。畫角最常見的方法是用三角尺畫或量角器畫。用三角尺畫角雖然比較方便,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只能畫特殊度數的角;用量角器畫角雖然麻煩,卻能畫出任何度數的角。1.用量角器畫角。例題著重教學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學生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經驗,有條件探索畫角。教學時只要指導他們先畫出角的頂點和一條邊,學生就能接著用量角器畫出角的另一條邊。少數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通過看書或在交流中學會。“試一試”以指定的射線為角的一條邊,畫角的時候要選準量角器上的刻度線。已有的銳角、鈍角概念,對畫角也有積極作用。想一想畫的角是銳角還是鈍角,就不會選錯量角器的刻度線;如果選錯,也能及時發現。2.用三角尺畫角。學生已經知道三角尺上有30°、45°、60°和90°的角,還知道一副三角尺能拼出許多度數的角,所以用三角尺也可以畫角。一般地說,度數是15的倍數(即15×1、2、3……12)的角都能用三角尺畫出來。本單元只要求學生用三角尺畫30°、45°、60°和90°的角,也就是每次畫角只用一塊三角尺上的一個角。不要求用一副三角尺拼起來畫角。少數學生能這樣做是允許的,不應對全體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