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到底能不能不能穿越時空?
熱心網友
我的對于時間與空間的論述,科學家們已作過詳盡的論述。愛因斯坦是從對時空觀的批判上創立他的“狹義相對論”的。由于運用“狹義相對論”遇到了一些難題,不得不對時空觀重新考查,要考查不妨走遠一些。自從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以后,人們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從消極地適應環境向能動地改造環境過渡著。隨著不斷地變革現實,人類逐步積累了對事物越來越多的認識,經過分析比較,逐步建立了科學的理論,并用文字記載下來并傳于后人。但由于科學的不發達和社會交往的稀少,各地的理論表述方式都不盡相同。社會的發展促使交換的產生,人們在交往中逐漸統一了認識。翻譯工作之所以能夠進行,就是使代表同一性質的詞語具有同樣價值。的確,“時間”與“空間”這些名詞是人類強加于自然界的,自然界可以有它們另外的說法。它們的說法絲毫不影響我們的概念。如果人們能與自然界進行交流的話,那只要增加一種翻譯就行了。人類把“時間”、“空間”這些名詞強加于自然界,是人類交流思想的需要,是用語言代替物質的產物。語言一經確立,就給予它確切的含義,試圖改變這些含義而使科學理論符合某些人的主觀愿望的辦法是徒勞的。人們在實踐中發現,一切物體都有一定的形狀(開始人們只限于對剛性物體的認識),一切物體都在不斷的變化。(開始只發現一些物體在發生變化,如白天與黑夜的交替,動植物的生老病死,巖石的風化等,包括位置和形狀的變化)。這些變化有時表現的急驟些,有時表現的緩慢些。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開始是把兩物直接地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這種比較方法已不能適應日益增多的需要,迫切需要一個比較的基準,這樣長度單位就首先誕生了,原始的單位當然與現在的單位很不同。實際上在現在,各國的單位也不完全相同。比如有英制,公制,市制等不同量制。但達到目前這一步也是經歷了不斷統一的過程,有時還采用法律強制手段。現今世界上逐步使用公制度量衡制度,將來有可能使用宇宙度量衡制度(如果別的星球有高等生物的話),如果有人把“速度”翻譯成“時間”,而把“時間”翻譯成“速度”或別的什么,只要表示物體同樣的特性,那也沒有什么不可。就象中國和日本都使用有漢字,兩國漢字的表意并不完全相同一樣,但是不能亂用。在古代,是沒有認識到地球是球形的,放眼看地面象一個平面。長度單位是在地面上比較物體的過程中誕生的。當發現地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以后,長度單位并沒有改變,而把兩地間直線距離用弦長來表示,而把地面的測量結果看成弧長,原因就是長度單位是一個理想化了的一個比較基準。象眾所周知的那樣,巴黎國際度量衡標準局保管的米達原尺,在氣溫稍有變化時也會發生變化,但仍被人們采用作標準尺,而用一系列系數來反映這些變化。這是人們進行測量時要用實物作度量工具的,而實物與理想標準之間總是存在差距。有些人只看到用實物作測量基準,沒想到實物只是理想基準的代用品。現在來看“時間”一詞,“時間也是在比較的實踐中逐步產生的。現在世界上時間單位已基本統一,沒有象長度單位那樣保留有逐漸統一的痕跡,但在民間,仍然能找到這樣的痕跡。現在,還能聽到這樣的語言,“×××走了一袋煙工夫了。”“他離開有一頓飯工夫。”這里所說的“一頓飯” 、“一袋煙”表示“吃完一頓飯”、“吸完一袋煙”所用的時間。他們表示的時間雖不確切,但也能使人明白。在中國的古書中記載有以“一柱香”、“三更、五更”等表示時間的術語。就是現在,仍然有年、月、日、時、分、秒、等不同的表示時間的單位。考查這些單位的共性,它們都是可重復的。只不過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人為的。由于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發展是無限的,人們為了區分事物的矛盾運動,利用可重復出現的信號作為事物發展變化的比較基準。周期信號是不斷重復的信號。用自然周期信號比用可復現的人為信號作基準有許多方便之處。又因自然周期信號的周期是有限長的周期,倍增與等分也較容易,記數也很方便。且有天然的周期信號可供使用。當然最明顯的周期信號是地球的轉動。(當時認為是太陽在行走)就有人提議把地球轉一轉定為事物發展變化的比較基準,取名為“一日”(即見到太陽一次),也有人用類似的方法定月相的周而復始為“一月”,定寒暑的周而復始為“一年”。因“年”,“月”,“日”,都是時間的單位,繼而出現了年月日之間的換算關系。雖然現在公歷的月不表示月相的變化了,只是保留轉化的痕跡。有了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以后,比較事物的變化就容易得多了。把這兩個單位聯系起來,導出了比較事物變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設立了比較單位后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還需要解決度量方法,度量方法的改進和技能的提高,給區分事物帶來了方便,但不能也沒有改變原有基準單位的基本含義。比如現在采用“原子鐘”來記時,也沒改變時間單位作為比較事物變化的基本含義。 “時間”和“空間”的單位名稱又是隨著認識的步步深入而逐漸變更的。如果仍然把見到太陽一次叫“一日”,天體上的“一日”與地球上的“一日”就不相等。如月亮上的“一日”就約等于地球上“一日”的27倍,而用“原子鐘”計時就顯不出差別。現在采用“原子鐘”計時以后,在未有證據證明天體上“原子鐘”計時與地球上“原子鐘”計時有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只能認為天地間在時間上是無差別的。否則,人們會找到不受所處地位影響的新的計時方法。另外,認識事物的主人是人,盡管各種生物各有不同的生物鐘,我們還是可以不看各生物鐘所指的時刻,而用我們手中的尺和鐘來確定物體的變化速度。光速的測定也是如此進行的。我們不需要知道“光子”的所謂固有壽命,我們就可以測定“光子”的速度了。同樣,測定π介子、μ介子等所謂基本粒子的速度也應該是這樣。就是所謂基本粒子的固有壽命時,也是與和它相對靜止的原子鐘的原子振動周期進行比較才得到的。我們測定物體運動速度時是不是要求被測物體的協助呢?我們是不是用我們手中的尺和被測物體帶著的鐘來決定被測物體的運動速度呢?或者用我們手中的鐘和被測物體帶著的尺來決定速度呢?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做過,今后也不可能這樣做。盡管被測物體可以有與我們完全不同的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但在測量時是無法也不需要通信息的。且大多數被測物體是毫無生命力的,它們不能把時間和長度的信息給我們。某些科普著作卻要求這樣做,不是引人入歧途嗎?宇宙中萬物是不是處于同一個空間中,或是各物均有自己的空間,這是與狹義相對論爭論的焦點。宇宙是無窮的,可能還有另外的空間,那待將來去認識。但能讓我們認識 的物體都處于同一個空間中。因為只有同處于一個空間中物體這之間才能相互作用,也才能作用于我們的感官,被我們認識。“狹義相對論”關于長度收縮的說法,就是把物體自己的空間收縮,而不影響觀察者的空間。從運動的相對性考慮,如果以被測物體為參照系,那我們也在運動,我們也會收縮,可我們卻無法覺查到這一點。為此,有些人引進運動學形狀以與幾何學形狀,說改變的只是運動學形狀。這樣就把唯心主義帶進人們的感覺。因為運動學形狀是不可測度的,只是人們的感覺。附帶說一句,愛因斯坦自己對自己的工作并不特別贊揚,他總是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如他承認還有許多問題不能解釋,承認狹義相對論對“光子”無法解釋,又在理論中加減宇宙項來修正理論。并不象某些科普作者說的“至今未曾發現任何一個實驗事實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相矛盾”。而愛因斯坦卻說:“外行人對我的工作的意義得到一種夸張的印象,這不是我的過錯。實際上,這是由于通俗科學的作者,特別是由于報紙的記者,他們把每樣事情都盡量說的聳人聽聞。”空間也只是物體形體的線度測量,時間也只是物質變化速度的比較基準,是與周期信號比較后的周期記數。長度和時間的單位盡管千差萬別,比較物質變化的原則不應改變。這是兩個不同的比較基準,混淆甚至使它們等效是不對的。我們能夠感知的光,只是快速運動的眾多粒子的很小一部分。當光子的能量降低到紅光以下或能量增加到紫光以上時,我們用眼睛就不能直接感知了。要感知它需要借助儀器的幫助。但不能被感知并不等于這些物質不存在。“光子”和基本粒子一樣,也具有一定的質量,動量,能量,也同樣適用萬有引力定律。對于光的本性問題,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至于光源的發光機制,光與光源的關系,都需要認真研究。從類比的方法去看,極可能各向不同性,這些問題,本文不去探討。我們在這里只談一談光在我們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作用。前面說過,光線是我們用眼睛感知物質的主要媒質,是把物質的特征信號傳遞給人們的忠誠郵遞員。一個物體的是否存在,是否運動,與光線的存在與否并無關系(嚴格來說在有光子碰撞物質時,會使物質受力。)那么,洛侖茲變換式中光速c,又不是憑空得來的。為什么在測量速度的計算中,卻出現了與光速有關的數據呢?這就使我們想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個現象,就象在同時性一節中所舉的例子。這個例子雖是假想,要相實驗并不費力,朋友們有興趣不妨試一試。可能會有人說:“不對,這是假設光有傳遞信號作用后引起的,而光實際上沒有這種作用,我也沒發現這種作用。” 我要這樣來回答:現在比較事物,不限于把兩種物體拿在一起比較 了,而是依據比較基準進行測量。測量時又不是拿尺去量,而是用儀器。測量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直接與被測量物體接觸,而是用眼看。試問:沒有光線的傳遞作用,我們能看到物體嗎?我們用的望遠鏡,顯微鏡,測距儀,只不過利用幾何學知識進行換算,也沒有直接接觸物體。對于一個運動物體,又不能與靜止物體放在一起,主要靠光線的傳遞作用。用雷達測量時利用無線電波,無線電波與光的性質近似。而光傳遞信息作用由于本身的速度限制不可避免的會造成誤差,就好像郵遞員不論怎樣努力總會造成時差一樣。光的傳遞信息作用像個郵遞員,那么把事物的特征信號從光線上取下來也應該是可能的了。當然是這樣,而且大多數人都曾樣做過,只不過不注意罷了。試問有哪個人沒照過相片或沒見過相片呢。照相就是從光線上取下事物 特征信號的一種方法。我們看到相片,就能看到過去年代的信息。但要與相片談談話,那就不可能了。科幻小說的 作者敢于幻想乘上超光速的火箭回訪幾個世紀 前的偉人,那只是幻想,并不科學。但科學發展以后,超光速的飛行器定能產生,看到“偉人”的形象則完全可能,要想再與“偉人”談話卻是不可能了。因為看到的只是像,不是物。現在,電視已在全國普及,可視電話也已投用。可視電話雖然可以對面談話,但電視屏上的畢竟只是對方的圖像,要想接觸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人們的感覺不限于視覺一種,而是有多種功能的。只有多種功能的綜合使用,才能感知實物。當然,普通照相只是保存了部分圖像信號。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全息攝影術的應用,給圖像信號的保存和再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磁帶錄像,激光錄像等新設備的問世,更能說明這個問題。如果出現全息電影,那就會給人更加逼真的感覺,可是這仍然只是假象。“狹義相對論”用所謂四維時空來代替現實的三維空間,在觀念上,呈現的是保留舊的形態而又呈現新的形態。而事物的變化是舊的形態的消失和新的形態的產生,所謂四維時空顯示的是與事物發展情況不符合的。人的主觀感覺由于視覺的暫留作用可以保留很短時間舊的事物形象,但畢竟是錯覺。。
熱心網友
你的意思是:人是否可以回到過去將來吧。這里的難點在對基本物理的無法突破上。比如你到1970年去了,你怎麼去呢?我是說根據物質不滅定律,你到1970年問題不大,問題你把形成你的物質帶走了。物質不滅定律就失效了,你不可以把2005年的物質拿到1970年這樣你不可以親自去只能用其他方法。至今沒有一個人懷疑過物質不滅定律。
熱心網友
時間 空間都是相對的。
熱心網友
應該突破愛因斯坦的理論去遐想!
熱心網友
要穿越時空,當前最有可能的方法是“扭曲時空”。如一張紙,一只螞蟻在紙上爬行,從一邊到另一邊。與把紙的邊與邊對接。當讓使后者更快。若假設螞蟻的爬行速度為光速,那么“扭曲”后螞蟻的爬行速度便超過了光速。但要扭曲時空,第一是需要足夠的能量。要回到一年前需要當前整個太陽系的全部能量。第二是你所制作的時空機器必須在你要回去的時間以前所制作。一位外國科學家說:“我們也只可能借外星人的時光機回去以前。”而更有可能的是“模擬”。也就是模擬出當時的社會并自己置身于其中。有人做出了可怕的想象:我們或許就生活在模擬的世界中。
熱心網友
需要等待!
熱心網友
以人的身體結構來看是無法承受的~
熱心網友
在未來肯定可以,因為我在一本書上看到比我們更高智慧的外星人已經實現了這個穿越時空的問題.
熱心網友
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說,光速的確是宇宙的極限速度,但我前一陣子看過一篇報道,說美國一實驗室在一次試驗中測出比光速還要高的速度,那是一種比電子還要小的粒子,相信是因為沒有權威機構的確認才沒有大肆渲揚的再以黑洞理論來說,如果光都不能從它身上飛過的話,也就是說,它可以改變光的運動方向,能使光產生加速度,既然能夠產生加速度,那如果光直線射向黑洞時速度會不會更大呢?可能這個需要科學進一步的探究了
熱心網友
時空是光速運動的時間和空間。宇宙在沒有光速運動之前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為0的質點。愛因斯坦相對論認為任何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而要追回過去的時光則必須超越光速,所以理論上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假如一個人能以接近光速進行運動,他所處的時空將發生彎曲,使他能夠在瞬間跨越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空,所以理論上穿越未來是有可能的。現在速度最大的飛行器是星際探測衛星,速度大概是每秒14公里,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萬公里,人類要造出這個數量級的飛行器還遙遙無期。唉!我是等不到那天了。。。
熱心網友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經歷過,如果以后經歷了,一定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