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要解釋此問題,還得翻開歷史說起 鴉片戰爭前夕,愛國學者龔自珍目睹清王朝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不斷的局勢,不禁懷著憤悶心情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求改革的呼聲溢于言表。這里的“九州”解釋為中國,中國為什么又稱“九州”呢?這還得從古代地理學對行政區域的劃分說起。  在我國漫長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上,每個朝代的地方行政區域的劃分制度一直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我國最早實行的是“九州”制和“十二州”制。《漢書·地理志》說,在原始社會的黃帝時代已經開始“畫野分州”,每一萬平方里為一州;堯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大禹治水后又分天下為九州。在《尚書·禹貢》中詳細記載著九州的名稱,它們是冀、袞、青、徐、揚、荊、豫、梁、雍。其他古籍所記載的九州名稱與《禹貢》稍有出入。十二州的說法,最早見于《尚書·堯典》, 有列出州名。因此,“九州”一說要比“十二州”的影響大,后來九州也就成了中國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