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后期諸葛亮在蜀國為何不大力培養人才以應付日益強大的魏國的挑戰?三國后期,面臨蜀國人才日益匱乏的嚴重局面,諸葛亮在蜀國為何不大力培養人才以應付日益強大的魏國的挑戰?

熱心網友

蜀國是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國小民寡,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不過是以攻為守以延歲月之命。在長期的征戰中,蜀漢先主劉備和諸葛亮經過長時間培養、收羅的人才凋零殆盡,以致于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一個兵微將寡國弱民疲的國家是很難與魏國這樣兵多將廣國力雄厚的國家相持對抗的。附諸葛亮《后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熱心網友

諸葛亮雖能,但疑心太重,且以為天下事非己不能為也魏延之死可為證吾以為一姜維雖不及魏延萬一,然其孔明心腹故--------

熱心網友

靈機一動當場寫下打油詩:西域蜀漢小地盤,打仗有馬沒有船!諸葛丞相雖有才,沒有輔助空遭難!今日國富又民強,宦官當權如劫難!桃園結義不可行,關公失了張飛亡!玄德真是大耳賊,只會裝哭無甚能!

熱心網友

他在大力培養啊!

熱心網友

諸葛亮是累死的啊!你想想他那有時間去發現和培養人才,況且人才是只能遇不能求的.

熱心網友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熱心網友

他當然有想大力培養人才,但無奈蜀國國小民寡,很多地方還是未開發的蠻荒之地,無論是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遠不及當時的中原和吳越地區,要想大力培養人才,談何容易~~~

熱心網友

他培養了姜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