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老馬真識途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有一年春天,他跟隨齊桓公去征伐孤竹國,戰爭一直打到冬天還沒有結束。 一次,齊國軍隊和孤竹國的軍隊在山中打仗。齊軍因為地形不熟悉,迷了路。齊桓公把手下的謀臣武將召集起來,商量如何擺脫困境。正當大家愁眉苦臉的時候,管仲開口了:“老馬有認識道路的本領。我們不妨在軍隊中找一匹老馬,讓它在前面帶路,也許能找到出路。”齊恒公和眾人聽了都不大相信,但又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好試一試。 于是,有人找來一匹老馬,放開韁繩,讓它自由活動。只見這匹老馬并不四處奔跑,而是迎風長嘶了幾聲,再低頭嗅一嗅地,又用嘴拱起地上的干草來。正在眾人大失所望的時候,老馬抬起頭來東張西望,好像在尋找什么東西似的。突然,老馬沿著一條崎嶇的山路向前走去。人們半信半疑地跟隨在老馬身后。約莫兩個小時以后,老馬果真帶領大家找到了返回營地的大路。 在我國歷史上,有關老馬識途的記載并不少見。漢朝有一個叫鮑子都的人,在地方上做小官。有一次,他到京城去,途中遇見一個突然得了急病的年輕讀書人。鮑子都懂得一些醫術,就急忙進行搶救。因為病勢嚴重,搶救沒有成功,書生還是匆匆離開了人世。書生死后只留下一部書、一匹馬和裝在袋里的10塊銀餅,人們不知道他的姓名和住址。鮑子都是個熱心人,他拿出1塊銀餅買了一口棺材,把書生埋葬了,同時暗中把剩下的銀餅和書都裝入棺材內。這些事辦妥以后,鮑子都便騎著書生的馬,讓它隨意奔走。不久那匹馬到了京城,跑進了一所大宅院。院中有很多人見了鮑子都騎的那匹馬,都好奇地圍了上來。鮑子都一打聽,才知道宅院主人是一位關內侯(地位很高的官),這匹馬就是他家的。鮑子都見到關內侯,并把路上遇到的事情告訴了他。關內侯驚訝地說:“死去的那個書生就是我的兒子呀!”他派人把棺木刨出來運回,開棺一看,那部書和剩下的9塊銀餅依然放在兒子的身邊。 老馬為什么能識途呢?原來,馬有一個習性:行走時鼻子會呼呼作響。科學家發現,馬的鼻腔分呼吸區和嗅區兩部分。呼吸區位于鼻腔前部,能分泌黏液,防止灰塵和異物進入鼻腔。嗅區位于鼻腔的后上方,那里嗅神經細胞星羅棋布,有識別氣味的能力。馬在行走時之所以鼻子呼呼作響,就是要不斷排除鼻腔中的異物,使呼吸區暢通;而呼吸區暢通了,就可以充分發揮嗅神經細胞的作用,使它能準確地分辨氣味,識別道路。

熱心網友

公元前663年的一個春天,齊國國王齊桓公發兵大舉進攻孤竹國。齊國屬于一個大國,而孤竹國只是個小國家,于是齊軍很快就獲得了戰爭勝利。 直到冬天,勝利的齊軍開始動身回國。但是,回來的時候冬天的景色與去時春天的景色一點也不同,齊軍并不怎幺熟悉孤竹國的地理位置,途中竟然誤入了一個地形險惡的山谷,無論如何也轉不出來了。這可把當時的齊桓公急得團團轉,齊桓公的大臣管仲冷靜思索了一下,說:“可以借助老馬的智能擺脫困境。”于是他命令放開幾匹老馬的繩子,隨它們走去,并且讓齊軍跟在老馬后面。果然很快走出了山谷。 原來,馬有比較發達的嗅覺系統以及聽覺器官,而且有很強的記憶力。因為馬的臉很長,鼻腔也很大,嗅覺神經細胞也多,這樣構成了比其它動物更為發達的“嗅覺雷達”。這個嗅覺雷達不僅能鑒別飼料、水質好壞,還能辨別方向,自己尋找道路。通常生活在草原上的馬,有的甚至可以感覺到空氣中所含有的微量水汽,還能在數里之外找到水的來源。并且馬的耳翼很大,而且耳部肌肉發達、轉動相當靈活,位置又高,內耳中有一種特殊的“曲折感受器”,是用來辨別運動方向以及周圍環境中物體的分布情況的。但最主要的是馬對氣味、聲音以及路途的記憶力相當強。有的老馬,居然能在相隔數年后,從數百公里以外回到自己闊別已久的“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