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持卡人用卡消費并在簽購單上簽字 (2)商戶向持卡人提供商品或勞務。 (3)商戶向發卡銀行提交簽購單。 (4)發卡銀行向商戶付款。 (5)發卡銀行向持卡人發付款通知。 (6)持卡人向發卡銀行歸還貸款。

熱心網友

流程為:(1)持卡人用卡消費并在簽購單上簽字(2)商戶向持卡人提供商品或勞務。(3)商戶向發卡銀行提交簽購單。(4)發卡銀行向商戶付款。(5)發卡銀行向持卡人發付款通知。(6)持卡人向發卡銀行歸還貸款。

熱心網友

一、 國際信用卡的交易流程與資金運作信用卡起源于美國,至20世紀80年代末,擁有信用卡的家庭已超過一半,達到56%,接近零售專營卡的61%,信用卡平均欠款額達到2404美元,迄今信用卡已為全球所接受。其發展歷程可由圖1看出。僅從貨幣兌換收費方面來看,2003年VISA、MasterCard產生了9。3億美元的貨幣兌換費用,而封閉式銀行卡方案的實施將會超過這個數字。據估計,80%的信用卡交易涉及一種以上的貨幣。同時,全球的發卡行2003年增加了23億~27億美元的貨幣兌換收費。隨著電子商務與旅行、娛樂消費的發展,這個數字很有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從而使信用卡國際交易資金運作的重要性顯現出來。國際信用卡交易流程如圖2所示。對于持卡人而言,國際信用卡便利了其在國外的消費活動,可以不必攜帶外匯和現金;對于受理商戶而言,國際信用卡在便利了持卡人國外消費的同時,也擴大了其顧客群體;同時,國際信用卡也擴大了收單行、銀行卡組織的收入來源。可見,信用卡的國際化不僅便利了國際貿易的進行,同時也為各市場參與主體帶來了不菲的收入。二、國際信用卡交易涉及的主體信用卡的國際化過程必然產生貨幣兌換。信用卡國際化過程中涉及的主體主要有:國際持卡人、國際商家、收單行、銀行卡聯盟和國際發卡機構。國際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或借記卡在國外進行支付;國際商家接受國外游客國際信用卡消費,主要是賓館、航空公司、零售商等;金融機構作為商家的收單行對信用卡賬戶余額直接劃轉;銀行卡聯盟是由會員擁有及管理的支付網絡,該網絡可以授權會員發放支付卡,并接受銷售額(如VISA與MasterCard)。國際金融機構通過銀行卡賬戶來拓展國際品牌的信用卡,供國外客戶使用。具體的國際信用卡資金流程如圖3所示。三、國際信用卡的貨幣兌換信用卡組織按操作方式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信用卡的單一公司組織,如美國運通卡、Diners卡、JCB卡等;另一類是雙重金融機構的會員聯盟機構,如VISA 、MasterCard 等。前者由一家機構控制貨幣兌換及其他的手續費用。后者是由兩家不同的金融機構及其銀行卡組織控制貨幣兌換與其他費用。顯然,信用卡組織對貨幣兌換和其他費用是必須要考慮的。目前,貨幣兌換費用的透明度問題逐漸顯現。有關政府監管部門正在監督所有的銀行卡組織,要求這些組織在公布貨幣兌換費用時更加透明。2003年4月,由于VISA與MasterCard兩家公司不恰當地公布了信用卡外幣交易的收取費用,美國加利福尼亞法庭判決這兩家公司向消費者返還8億美元。事實上,多數持卡人在國外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時,并不知道要為此付多少錢,直到收到信用卡賬單時才知道。客觀上,這些公司有義務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時將一些兌換費用從業務的發卡行劃撥到收單行。可喜的是,VISA新近推出了一些規則與操作指南,支持持卡人在國外消費時選擇本國貨幣,在解決信用卡費用問題上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現在提出一種新的貨幣兌換方式--動態貨幣兌換(DCC),即在銷售點(POS)將交易貨幣動態地兌換成持卡人的貨幣。DCC使商家能夠以持卡人本國的貨幣銷售商品與服務,并以本地貨幣進行結算。同時,這種方案也允許持卡人以其本國貨幣進行結算。現在MasterCard國際組織也支持這種形式。總體而言,動態貨幣兌換對市場各參與主體均有一定的益處。對持卡人而言,這種方案提供了透明的、具有競爭力的匯率:持卡人可以立即兌換到自己熟悉的貨幣,同時也保證了向持卡人賬戶收取報價金額,不含任何其他貨幣兌換費用。持卡人在收到銀行卡對賬單之前,已經知道消費的精確金額了,同時也簡化了費用賬戶的要求。對商家而言,DCC創建了新的收入渠道:每個月,商家可以收到外匯營業額的約定比例的回傭,還可以向國際客戶群提供增值服務。在匯率波動的情況下,商家也無須承擔風險。同時,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及時反饋銷售情況。對收單行而言,可以通過分享外匯匯率差,獲得新的創收渠道,擴大產品品種,提高商家的忠誠度,提供擴大市場份額和發展國際業務的機會,而且沒有外匯風險。目前,貨幣兌換控制正從發卡行向收單行轉移。DCC已經在歐洲和美國廣泛使用,在亞洲也初露端倪。。

熱心網友

(1)持卡人用卡消費并在簽購單上簽字 (2)商戶向持卡人提供商品或勞務。 (3)商戶向發卡銀行提交簽購單。 (4)發卡銀行向商戶付款。 (5)發卡銀行向持卡人發付款通知。 (6)持卡人向發卡銀行歸還貸款。

熱心網友

信用卡的運作流程是怎么樣的? 其流程為: (1)持卡人用卡消費并在簽購單上簽字 (2)商戶向持卡人提供商品或勞務。 (3)商戶向發卡銀行提交簽購單。 (4)發卡銀行向商戶付款。 (5)發卡銀行向持卡人發付款通知。 (6)持卡人向發卡銀行歸還貸款。

熱心網友

一、 國際信用卡的交易流程與資金運作信用卡起源于美國,至20世紀80年代末,擁有信用卡的家庭已超過一半,達到56%,接近零售專營卡的61%,信用卡平均欠款額達到2404美元,迄今信用卡已為全球所接受。其發展歷程可由圖1看出。僅從貨幣兌換收費方面來看,2003年VISA、MasterCard產生了9。3億美元的貨幣兌換費用,而封閉式銀行卡方案的實施將會超過這個數字。據估計,80%的信用卡交易涉及一種以上的貨幣。同時,全球的發卡行2003年增加了23億~27億美元的貨幣兌換收費。隨著電子商務與旅行、娛樂消費的發展,這個數字很有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從而使信用卡國際交易資金運作的重要性顯現出來。國際信用卡交易流程如圖2所示。對于持卡人而言,國際信用卡便利了其在國外的消費活動,可以不必攜帶外匯和現金;對于受理商戶而言,國際信用卡在便利了持卡人國外消費的同時,也擴大了其顧客群體;同時,國際信用卡也擴大了收單行、銀行卡組織的收入來源。可見,信用卡的國際化不僅便利了國際貿易的進行,同時也為各市場參與主體帶來了不菲的收入。二、國際信用卡交易涉及的主體信用卡的國際化過程必然產生貨幣兌換。信用卡國際化過程中涉及的主體主要有:國際持卡人、國際商家、收單行、銀行卡聯盟和國際發卡機構。國際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或借記卡在國外進行支付;國際商家接受國外游客國際信用卡消費,主要是賓館、航空公司、零售商等;金融機構作為商家的收單行對信用卡賬戶余額直接劃轉;銀行卡聯盟是由會員擁有及管理的支付網絡,該網絡可以授權會員發放支付卡,并接受銷售額(如VISA與MasterCard)。國際金融機構通過銀行卡賬戶來拓展國際品牌的信用卡,供國外客戶使用。具體的國際信用卡資金流程如圖3所示。三、國際信用卡的貨幣兌換信用卡組織按操作方式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信用卡的單一公司組織,如美國運通卡、Diners卡、JCB卡等;另一類是雙重金融機構的會員聯盟機構,如VISA 、MasterCard 等。前者由一家機構控制貨幣兌換及其他的手續費用。后者是由兩家不同的金融機構及其銀行卡組織控制貨幣兌換與其他費用。顯然,信用卡組織對貨幣兌換和其他費用是必須要考慮的。目前,貨幣兌換費用的透明度問題逐漸顯現。有關政府監管部門正在監督所有的銀行卡組織,要求這些組織在公布貨幣兌換費用時更加透明。2003年4月,由于VISA與MasterCard兩家公司不恰當地公布了信用卡外幣交易的收取費用,美國加利福尼亞法庭判決這兩家公司向消費者返還8億美元。事實上,多數持卡人在國外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時,并不知道要為此付多少錢,直到收到信用卡賬單時才知道。客觀上,這些公司有義務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時將一些兌換費用從業務的發卡行劃撥到收單行。可喜的是,VISA新近推出了一些規則與操作指南,支持持卡人在國外消費時選擇本國貨幣,在解決信用卡費用問題上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現在提出一種新的貨幣兌換方式--動態貨幣兌換(DCC),即在銷售點(POS)將交易貨幣動態地兌換成持卡人的貨幣。DCC使商家能夠以持卡人本國的貨幣銷售商品與服務,并以本地貨幣進行結算。同時,這種方案也允許持卡人以其本國貨幣進行結算。現在MasterCard國際組織也支持這種形式。總體而言,動態貨幣兌換對市場各參與主體均有一定的益處。對持卡人而言,這種方案提供了透明的、具有競爭力的匯率:持卡人可以立即兌換到自己熟悉的貨幣,同時也保證了向持卡人賬戶收取報價金額,不含任何其他貨幣兌換費用。持卡人在收到銀行卡對賬單之前,已經知道消費的精確金額了,同時也簡化了費用賬戶的要求。對商家而言,DCC創建了新的收入渠道:每個月,商家可以收到外匯營業額的約定比例的回傭,還可以向國際客戶群提供增值服務。在匯率波動的情況下,商家也無須承擔風險。同時,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及時反饋銷售情況。對收單行而言,可以通過分享外匯匯率差,獲得新的創收渠道,擴大產品品種,提高商家的忠誠度,提供擴大市場份額和發展國際業務的機會,而且沒有外匯風險。目前,貨幣兌換控制正從發卡行向收單行轉移。DCC已經在歐洲和美國廣泛使用,在亞洲也初露端倪。。

熱心網友

一、 國際信用卡的交易流程與資金運作信用卡起源于美國,至20世紀80年代末,擁有信用卡的家庭已超過一半,達到56%,接近零售專營卡的61%,信用卡平均欠款額達到2404美元,迄今信用卡已為全球所接受。其發展歷程可由圖1看出。僅從貨幣兌換收費方面來看,2003年VISA、MasterCard產生了9。3億美元的貨幣兌換費用,而封閉式銀行卡方案的實施將會超過這個數字。據估計,80%的信用卡交易涉及一種以上的貨幣。同時,全球的發卡行2003年增加了23億~27億美元的貨幣兌換收費。隨著電子商務與旅行、娛樂消費的發展,這個數字很有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從而使信用卡國際交易資金運作的重要性顯現出來。國際信用卡交易流程如圖2所示。對于持卡人而言,國際信用卡便利了其在國外的消費活動,可以不必攜帶外匯和現金;對于受理商戶而言,國際信用卡在便利了持卡人國外消費的同時,也擴大了其顧客群體;同時,國際信用卡也擴大了收單行、銀行卡組織的收入來源。可見,信用卡的國際化不僅便利了國際貿易的進行,同時也為各市場參與主體帶來了不菲的收入。二、國際信用卡交易涉及的主體信用卡的國際化過程必然產生貨幣兌換。信用卡國際化過程中涉及的主體主要有:國際持卡人、國際商家、收單行、銀行卡聯盟和國際發卡機構。國際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或借記卡在國外進行支付;國際商家接受國外游客國際信用卡消費,主要是賓館、航空公司、零售商等;金融機構作為商家的收單行對信用卡賬戶余額直接劃轉;銀行卡聯盟是由會員擁有及管理的支付網絡,該網絡可以授權會員發放支付卡,并接受銷售額(如VISA與MasterCard)。國際金融機構通過銀行卡賬戶來拓展國際品牌的信用卡,供國外客戶使用。具體的國際信用卡資金流程如圖3所示。三、國際信用卡的貨幣兌換信用卡組織按操作方式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信用卡的單一公司組織,如美國運通卡、Diners卡、JCB卡等;另一類是雙重金融機構的會員聯盟機構,如VISA 、MasterCard 等。前者由一家機構控制貨幣兌換及其他的手續費用。后者是由兩家不同的金融機構及其銀行卡組織控制貨幣兌換與其他費用。顯然,信用卡組織對貨幣兌換和其他費用是必須要考慮的。目前,貨幣兌換費用的透明度問題逐漸顯現。有關政府監管部門正在監督所有的銀行卡組織,要求這些組織在公布貨幣兌換費用時更加透明。2003年4月,由于VISA與MasterCard兩家公司不恰當地公布了信用卡外幣交易的收取費用,美國加利福尼亞法庭判決這兩家公司向消費者返還8億美元。事實上,多數持卡人在國外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時,并不知道要為此付多少錢,直到收到信用卡賬單時才知道。客觀上,這些公司有義務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時將一些兌換費用從業務的發卡行劃撥到收單行。可喜的是,VISA新近推出了一些規則與操作指南,支持持卡人在國外消費時選擇本國貨幣,在解決信用卡費用問題上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現在提出一種新的貨幣兌換方式--動態貨幣兌換(DCC),即在銷售點(POS)將交易貨幣動態地兌換成持卡人的貨幣。DCC使商家能夠以持卡人本國的貨幣銷售商品與服務,并以本地貨幣進行結算。同時,這種方案也允許持卡人以其本國貨幣進行結算。現在MasterCard國際組織也支持這種形式。總體而言,動態貨幣兌換對市場各參與主體均有一定的益處。對持卡人而言,這種方案提供了透明的、具有競爭力的匯率:持卡人可以立即兌換到自己熟悉的貨幣,同時也保證了向持卡人賬戶收取報價金額,不含任何其他貨幣兌換費用。持卡人在收到銀行卡對賬單之前,已經知道消費的精確金額了,同時也簡化了費用賬戶的要求。對商家而言,DCC創建了新的收入渠道:每個月,商家可以收到外匯營業額的約定比例的回傭,還可以向國際客戶群提供增值服務。在匯率波動的情況下,商家也無須承擔風險。同時,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及時反饋銷售情況。對收單行而言,可以通過分享外匯匯率差,獲得新的創收渠道,擴大產品品種,提高商家的忠誠度,提供擴大市場份額和發展國際業務的機會,而且沒有外匯風險。目前,貨幣兌換控制正從發卡行向收單行轉移。DCC已經在歐洲和美國廣泛使用,在亞洲也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