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關于1962年中印戰爭的詳細介紹?
熱心網友
自衛反擊作戰的經過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作戰經歷了兩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自衛反擊戰(10月20日至28日) 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地區進行。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印度陸軍原是英國殖民地軍隊,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自吹噓為“打遍歐、亞的勁旅”。與我作戰的印度第四師號稱“王牌部隊”,是“印軍編制、裝備、訓練的試點部隊”。第一一四旅長期駐防克什米爾、受過山地戰訓練。這些部隊在印度陸軍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戰部署是:東段,第七旅4個營部署在克節朗地區;炮兵第四旅兩個步兵營配置在棒山口、達旺地區;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及1個營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區;第五旅8個營分布在“蘇班西里邊區”、“西安邊區”和“魯希特”;第四軍軍部和第四師師部位于提斯普爾。西段,印軍第一一四旅以5個營分散配置在邊境全線,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戰境的43個據點;旅部及1個營位于列城。印度的企圖是:在東段,依據正侵占所謂“麥線”以南和以北的克節朗地區,繼續向西藏內地擴大侵占范圍;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個據點,繼續向我境內蠶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賽欽地區。 中國邊防部隊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克節朗地區印軍的進攻,然后殲滅克節朗地區和可能由達旺地區來援之敵;以新疆1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印軍進攻,然后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并視情況擴張戰果;同時,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向當面之敵反擊,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戰。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克節朗,位于中印邊界東段西藏以南地區,該地山峰比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氣候惡劣,人煙稀少。該地區印軍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個步兵營,共6個多營6000余人,部署在克節朗、棒山口、達旺一線,企圖鞏固已侵占之地,并繼續侵占我克節朗河以北地區,實現其“以塔格拉(即拉則山)山脊為界”的夢想。中國西藏邊防部隊集結了10300余人的兵力,對印軍第七旅實施反擊。根據印軍前重后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線的布勢特點,貫徹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以3至4倍于敵的絕對優勢的火力,采取從兩翼開刀、迂回側后、包圍分割、各個殲滅的戰法,于20日拂曉開始反擊。實施主要突擊的右翼部隊在槍等、卡龍之間強渡冰冷刺骨的克節朗河,向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指戰員們冒著槍林彈雨,互相掩護,交錯前進,與印軍展開的激戰。負責摧毀塞維拉河岸卡龍據點的我二連六班班長陽廷安一往無前,前仆后繼,勇猛反擊,共攻克27個印軍地堡,收復了卡龍據點,為驅逐入侵卡龍的印軍第七旅創造了條件。戰后,六班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英雄稱號。負責清除克節朗河南岸扯冬據點的我三連二排,敢打敢拚,連續摧毀14個地堡,收復了扯冬據點。戰后,二排榮立集體一等功。當天即清除了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等據點的入侵印軍。 擔任左翼助攻部民,向沙則、仲昆槍、克寧乃橋的印軍實行反擊。入侵沙則的印軍在這里構筑了塹壕及百余個明暗地堡。攻占沙則可直接威脅克朗地區的印軍指揮機關。于是,助改部隊穿密林,攀懸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軍前沿,首先割斷克節朗地區入侵印軍指揮機關1000與沙則據點的聯系。在沙則戰斗中,九連二班班長張映□率領全班,連續攻克印軍4個地堡,在攻擊第5個地堡時,他身負重傷,向地堡投入最后1枚手榴彈,并用雙腿堵住印軍地堡射孔,壯烈犧牲,為后續部隊殲滅印軍創造了條件。戰后,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號。 當天,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22日,中國國防部宣告;我軍沒有必要受非法的“麥線”約束。23日,我山南地區部隊殲滅棒山口之敵一部,占領棒山口。接著我軍兵分5路實施追擊,直取達旺。印軍侖惶向達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線撤逃。我邊防部隊又以一部渡過娘姆江曲,晝夜兼程,沿下地、龍拉、沙澤一線急進。清除棒山口入侵印軍的另一支反擊部隊,于24日占領了東新橋等地。25日,幾支反擊部隊相繼進占達旺。爾后,其中一部繼續向南推進到達旺河北岸。克節朗——達旺之役遂告結束,首戰告捷。全殲印軍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虜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共殲印軍1900余人,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部領土,并在事實上否認了所謂麥克馬洪線。 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反擊作戰。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區的中國邊防部隊,也于10月20日分別向當面入侵印軍實施反擊。先后攏除了呷靈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軍據點,殲敵一部,進占了易古通、馬尼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 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班公湖地區反擊作戰。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位于中印邊界西段新疆阿克賽欽西部,在喀喇昆侖山和風底斯山山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無人煙。印軍第一一四旅5個營約5600人,分散配置在這一地區600公里正面的77個據點內,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國境內的43個據點內。印軍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個營位于列城,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十四營侵占紅山頭,杰特聯隊第五營侵占加勒萬河谷。印軍在侵占的據點內設置障礙,組織較嚴密的火力,各點均有獨立作戰的能力。他們企圖憑借其據點,伺機侵占新疆整個阿克賽欽地區。 我新疆邊防部隊針對入侵印軍正面寬、據點分散、間隙大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采取迂回包圍、近戰夜戰等打了殲戰的有效戰法,決心首先粉碎入侵印軍的進攻,然后采用拔點攻堅的戰法,就地圍殲,逐次清除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新疆阿克賽欽地區西大溝以北河尾灘、天文點兩防區內的入侵印軍。為防止印軍向我邊防部隊的薄弱地區進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區駐守分隊在班公湖以南組織積極防御,牽制當面入侵印軍。 紅山頭攻堅戰斗及天文點防區作戰。紅山頭是兩段第一階段反擊戰的主要方向。該寺是斗拉特別奧里基地印軍聯系天文點地區據點的重要樞紐。印軍構筑了16個地堡、5個地下室工事,組成兩層火力陣地,火力強,工事堅固。20日,新疆邊防部隊首先實施炮火急襲,爾后從印軍側后西、南兩個方向進攻反擊。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從側后直插紅山頭主峰,另一部直搗入侵印軍平臺陣地,攻擊分隊以爆破筒、炸藥包、噴火器殲滅負隅頑抗之印軍。經1個多小時的戰斗、驅除了入侵印軍,奪回了紅山頭主峰。前來增援的印軍眼看大勢已去,于是半途撤回。紅山戰斗后,我們乘勝擴大戰果,擔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隊相繼拔除31號、12號、5號、8號、11號、17號等6個印軍據點,全殲守軍,收復失地。其他各點之入侵印軍于當晚倉惶逃竄。至21日晚,天文點防區印軍入侵據點全部被肅清,給印軍第一一四旅第十四營以沉重打擊。 加勒萬河谷拔點及河尾灘防區作戰。加勒萬河谷地區,谷深溝窄,山高坡陡,懸崖絕壁,交能不便。印軍以直升飛機空運補給。印軍在此處構筑了工事、地堡,企圖長期占領。新疆邊防部隊對其軍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邊防部隊向該處南、北兩側的入侵印軍據點實施反擊。首先利用夜暗陷蔽接近兇軍據點,爾后實施炮火急襲,隨即一部從河谷北側左翼插入印軍前沿,向前推進;另一部從河谷南側左翼發起反擊,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經近40分鐘激戰,成功地拔掉了加勒萬河谷地區入侵印軍的據點。該處戰斗結束后,我軍乘勝擴大戰果,兵分兩路,一路順加勒萬河谷南進;一路北上向西大溝發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號、28號”據點,其余印軍哨卡聞訊而逃。至此,河尾灘防區之印軍全部肅清。 班公湖岸四戰四捷戰斗。印軍第一一四旅廓爾喀聯隊第一營入侵班公湖南北兩岸建立了據點。班公湖北岸為空喀山口防區,南岸為阿里防區。21日,擔負空喀山口財區反擊作戰的邊防部隊,抓住戰機,向位于班公湖北岸中國一側的西里扎普、安拉溝等地的印軍進行反擊;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隊一部,清除了占據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據點的入侵印軍。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絕拉溝、野營地拔點攻堅戰斗中,我軍四戰四捷,戰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入侵印軍據點。 轉戰巴里加斯。巴里加斯位于西藏阿里噶爾縣西北,為獅泉河河谷,距傳統習慣線18公里,河谷寬200-300米,河谷有公路?1000嵬諧牽講轡?高山。印軍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七營入侵該地,建立據點6處,企圖長期占領并作繼續蠶食其它地區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區入侵印軍據點全部肅清后,我西線新疆邊防部隊奉命揮戈南下阿里,殲滅巴里加斯地區人侵印軍。受領任務的部隊不顧幾天幾夜連續作戰的疲勞,以驚人的意志揮師南下,對阿里之●口、約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轉移中,我邊防部隊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夜以繼日地連結行軍1400里,有的分隊兩次徒小齊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爾河。工兵分隊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橋,保證部隊開進。部隊吃不上熟飯,喝不上開水,吃冰雪,啃干糧,忍饑耐寒,于26日趕到甲崗——獅泉河一帶集結。爾后,分兵兩路:右翼由甲崗——且坎——拉干赫爾方向迂回印軍側后,繼其退路;左翼沿獅泉河谷實施主攻,圍殲印軍于衛里加斯——卡日果之間地區。以阿支、且坎、扎西崗守卡分隊配合主力作戰。27日,反擊部隊一部抵達●口與印軍打響。機槍連班長司馬義實實堤在汽車上為掩護戰友下車,用沖鋒槍向印軍猛烈射擊,吸引印軍火力,他兩次身負重傷,仍堅持戰斗掩護戰友,直至壯烈犧牲。戰后,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稱號。這次戰斗斃、俘印軍多人,占領●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隊攻占約山口。同日,攻擊部隊對巴里加斯之印軍形成合圍。28日,打退入侵印軍的進攻后,收復了拉多和碟木綽克等地。爾后,又收復了衛里加斯、卡日果等地。衛里加斯地區作戰遂告結束。 至此,新疆邊防部隊在環境、氣候異常惡劣的情況下,從喀喇昆侖山到岡底斯山,轉戰千余里,拔除入侵印軍據點37個,收復部分領土,殲敵一部,有力地配合了東段主力部隊的反擊作戰。 二、中國政府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 中國邊防部隊第一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軍事斗爭正處于十分有利的態勢。但是,中國政府本著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一貫立場,為了中印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緩和由印度當局造成的嚴重局勢,于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其最主要三點是,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后撤20公里,脫離接觸。當日,周恩來總理致函尼赫魯總理,希望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作出積極反應。三項建議,使全世界人民更加看清了我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中國邊防部隊遵照政府聲明,東段于24日停止追擊,在達旺河以北集結;西段于28日停止了對入侵印軍的反擊,在甲崗、日土宗地區集結休整。11月4日,周恩來再次致函尼赫魯,呼吁印度積極響應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指出,中國的三項建議對雙方來說,是對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讓的而不是強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協商的而不是武斷專橫的。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和停止反擊的行動,得到世界上受好和平的國家及人民的熱烈歡迎和贊揚,動員了國際輿論,支持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響應中國的建議。三項建議不僅再次表明中國的和平誠意,而且剝下了尼赫魯自我標榜的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當局侵略的真面目,進一步揭露了印度和國際上的反動勢力對中國的誣蔑。 印度政府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遭慘敗,但仍不認輸,悍然拒絕了我國政府的三項建議公然要求恢復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軍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后的邊境狀態,攻擊中國的和平建議是“一種騙局”。印度政府進一步掀起反華浪潮,加緊戰爭動員和準備。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成立了“應付緊急情況的”內閣,公開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乞求軍事援助,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日夜向邊境增派軍隊,趕運武器,一心與我國再作軍事較量,與我軍一決雌雄。到11月中旬,印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增加了2個師部、9個旅以及炮兵、裝甲兵部隊各一部,總兵力增至3000人。其布勢是:東段、以第四師4個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線;以第二理由之第十一旅部署在瓦弄地區;第五旅分布在“蘇班西里”和“西安”兩邊區,第一九二旅布置于提斯普爾。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東堤及其以西地區;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鄶勒及其以北地區;喜馬拉雅第三師師部位于列城。尼赫魯滿以為這樣能有把握擊敗我軍。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軍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軍發動猛烈進攻。鑒于此,要緩和邊境緊張局勢,創造用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條件,還必須再給印軍以沉重打擊。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再次反擊入侵印軍。 三、第二階段自衛反擊戰(11月16日至21日) 面對印軍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央軍委即令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繼續分別在東段、西段反擊入侵印軍。東段,西藏軍區前指指揮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為強加東段東部地區作戰的指揮,決定組成昌都地區分前指(即丁指),由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軍副政委鐘池、政治部主任藍亦農、昌都軍分區司令員宏晉武組成,指揮4個團的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西藏山南、林芝分區部隊,在東段中部?1000厙椿鰨耘?合主要方向作戰。西段,新疆軍區前指指揮1個團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區反擊。 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戰。這個地方靠近不丹王國,印軍沿公路擺成南北一條“長蛇”,布勢特點正如劉伯承元帥所概括的,是“鋼頭、錫尾、背緊、腹松”。據此,西藏邊防部隊以2個多團從正面攻擊西山口,打敵之“頭;以3個多團從敵兩翼夾擊申隔宗、略馬東、擊敵之“背”,剖敵之“腹”;以2個團實施迂回,直插德讓宗、邦迪拉之間,切敵之“尾”,形成對西山口、德讓宗地區之敵多路向正合擊,將其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參戰各部于11月10日至15日分別向指定位置開進,至17日,先后與印軍警戒,偵察分隊接觸,但印軍未發覺我軍企圖。17日晚,我迂回部隊在登班擊潰印軍1個營,切斷了德讓宗——邦迪拉公路。此時印軍才發覺我軍已多路逼近,彼處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線撤逃,但還陷于我軍合圍之中。18日晨,我軍發起總攻在激戰中,副班長龐國興為追殲股潰逃印軍與連隊失去了聯系,深入印軍縱深地區15公里,作戰5次,攻占2個炮兵陣地,擊斃7個印軍士兵,繳獲7門火炮和2臺汽車。戰后龐國興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稱號。當日我軍占領西山口、申隔宗、德讓宗、殲來印軍一部,一部潰逃,其四師戰術司令部率直屬部隊乘我軍未截斷通往打隴宗道路的空隙逃脫。19日,我軍占領邦邊拉,并于略馬東地區圍殲印軍近千人。隨即我軍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展開搜剿,一部向南追擊,于21日進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線。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壯將旅長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瓦弄地區反擊戰。瓦弄,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以北,其東、南與緬甸、印度相鄰。該地區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斷崖峭壁,河流交錯,水流湍急,易守難攻。入侵印軍第十一旅4個營2000余人憑險扼守,并不斷向我軍出擊。中國邊防部隊以1個團向瓦弄所公西北之印軍左翼實施迂回包圍;以1個團又1個營分別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擊,居高臨下,直插瓦弄,以4個連從察隅河以東反擊,分割殲滅瓦弄地區之敵。11月16日晨,我軍發起反擊。我軍一部攻●扎公、曲子扎公等地,打亂了印軍部署。印軍十一旅旅長等人見勢不妙,懼我全殲,即下令全線撤退,旅長本人隨四軍軍長考爾乘飛機倉惶逃跑,部隊大部潰散。在反擊戰中,我軍排長周天喜帶領一個加強班沖在最前面,經3小時苦戰,打下了印軍第一個地堡群,當向印軍第二個地堡群沖擊時,周天喜不幸犧牲。戰后,國防部授予周天喜“戰斗英雄”稱號。戰士陳代富奉命執行摧毀地堡任務,當他將爆破筒塞入地堡時,被印軍推了出來,在危急時刻,他爬上地堡,扒開堡頂積土,將爆破筒從頂蓋園木間隙插入,并用胸口頂住爆破筒,不讓印軍推出,當爆破筒即將爆炸的一瞬間,他迅速滾了地堡,地堡被炸毀了,打開了部隊前進的道路,人們稱贊他是活著的黃繼光。戰后,國際部授予陳代富“戰斗英雄”稱號。16日17時許,中國邊防部隊進占瓦弄。另一部向“東”村地區之敵發起攻擊,進占敵能。我部進駐瓦弄后,主力轉入搜剿,一部乘勝向南追南,到21日,我軍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追擊部隊奉命停止追擊,就地轉入搜剿。瓦弄之戰,共殲滅印軍1200余人。 里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區反擊戰。東段中部地區,西藏山南邊防部隊的約1個營的兵力,于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反擊;林芝邊防部隊以3個營的兵力于19日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擊。我軍先后拔除印軍據點16處,占領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殲敵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 班公湖地區反擊戰。班公湖位于中印邊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縣斯潘古爾湖西側地區,西面與印度實際控制區的拉達克相接,是入侵印軍的一重要前進基地。印軍在這里建立了6個據點,其中3個據點分布在山脊梁上,可以控制西藏阿里邊防分民的哨卡,威2脅阿里縱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向駐守斯潘古爾湖地區的新疆邊防部隊發起進攻。新疆邊防部隊作出部署:迂回入侵印軍側后,摧毀其據點,清除侵入班公湖地區之印軍。我軍一部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頂著大風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反,按時進抵反擊出發陣地。18日上午,以連為單位分別向3個據點發起沖擊。攻打第一個據點的部隊,一鼓作氣戰斗30分鐘即摧毀了敵工事和地堡21個,攻克了據點;攻打第二個據的部隊,冒著印軍猛烈的機槍射擊,英勇頑強,前仆后繼,激戰1小時,攻克了25個地堡,拔除了據點;攻打第三個據點的部隊,以果敢迅猛的動作,掃蕩印軍邊部,摧毀了據點。拔除了據點后,我軍在轉向印軍炮兵陣地的攻擊中,工兵戰士羅光燮在排長排雷負傷的情況下,奮勇沖雷區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繼被地雷炸斷,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雷還未排完,部隊無法前進,他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用身體向雷區滾進,為部隊開辟沖鋒道路,最后壯烈犧牲。經兩個多小時激戰,我軍清除了印軍廓爾喀第十一聯隊第一營第三連的大部兵力。與此同時,反擊部隊以炮火壓制破壞了入侵印軍另3個據點,其守敵于19日逃竄,我軍于20日占領該3個據點。至此,班公湖地區作戰勝利結束。 為了高舉和平談判的旗幟,促成戰國三項建議的實現,中國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從22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后撤。從12月1日開始,我軍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側20公里以內。其后,又將繳獲的印軍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交還給印度,并釋放了全部印軍戰俘。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歷時1個月,我軍在西段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段進到了非法的“麥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附近地區。作戰中,全殲印軍3個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另殲滅印軍5個旅各一部,俘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擊斃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總計殲滅侵印軍8900余人。繳獲各種火炮300余門,米-8直升機1架,坦克10輛,汽車400輛各種槍6300余支(挺),及其它許多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在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傷亡2400余人。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我邊防部隊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英明領導和指揮下,同仇敵愾、英勇戰斗,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驅逐了入侵的印軍,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打擊了當時印度擴張主義者的囂張氣焰,大揚了國威軍威。 。
熱心網友
今年印度才釋放了2位同胞。
熱心網友
中印之戰詳細介紹:
熱心網友
1962年中印之戰1962年10月,印度當局錯誤地估計形勢,在大國支持下,向我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這次自衛還擊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進行。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歷時1個月,經歷了兩個作戰階段。 第一階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反擊方向為克節朗——達旺地區。戰前,印軍在東段和西段的兵力為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約22000人。我軍投入作戰的部隊有:西藏邊防部隊4個多團、新疆邊防部隊1個多團和昌都、林芝、山南分區的部隊。在克節朗方向,我軍根據印軍布勢前重后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淺的特點和地形情況,采取了從兩翼開刀,迂回側后,包圍分割,各個殲敵的戰法。自20日上午7時30分開始反擊至當天下午,便大部殲滅了該地印軍。接著,分兵5路,齊頭并進,乘勝追擊,于24、25日,先后進駐車新橋、達旺等地。在西段地區,我軍于20日8時25分對入侵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發起反擊,經1小時戰斗,全殲該敵。21日乘勝擴張戰果,至23日便全部掃除了班公湖兩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印軍據點。隨即揮戈南下,反擊巴里加斯地區之敵,殲其一部。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也于10月20日實施反擊,先后拔除敵據點多處,進占易古通、馬尼崗、塔克新和哥里西娘等地。第一階段作戰至此便告一段落。 第二階段,自11月16日至21日,主要反擊方向為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和瓦弄地區。戰前,印度當局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使東西兩段總兵力增至3萬人。我軍投入作戰的兵力也增加到13個多團并一部分炮兵。在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我軍根據印軍布勢特點,以部分兵力反擊西山口,打敵之頭;以部分兵從兩翼夾擊申隔宗、略馬東,擊敵背腹;另以部分兵力實施遠距離、大縱深的迂回、直插德讓宗、邦迪拉之間,斷敵退路。這樣,便形成了對西山口、德讓宗地區之敵的多路向心合擊,經1天激戰,我軍占領西山口、德讓宗、申隔宗,殲滅印軍一部。19日,占領邦迫拉,并于略馬東地區圍殲近千名逃敵。爾后,主力即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區展開搜剿,一部分兵力繼續向南追擊,于21日進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和鷹窠山口一線。在瓦弄方向,我軍一部于16日晨發起反擊,殲敵一部,印軍第4軍軍長和第11旅旅長倉皇逃走。我軍在當天下午即占領瓦弄,一部就地搜剿,另一部分兵向南追擊,至21日,先后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逼近傳統習慣線。在西段地區,我軍于11月18日至20日,清除了殘存在我境內班公洛地區的6個印軍據點,殲滅大部守敵。在東段中部,我軍也于11月18日開始反擊,先后拔除印軍據點16處,殲敵一部。1962年11月中旬。毛澤東獨自走出了中南海春藕齋,舞場里的樂曲還在響著,節奏悠長舒緩……稍頃,周恩來總理也走了出來,他們沿著中南海的林蔭道邊走邊談。毛澤東望著滌著水面的柳絲,回頭問道:“信已經交出去了嗎?”“已經全都交出去了。”11月17日,中國總理周恩來給亞非20多個國家的首腦寫了一封長達20多頁的致函。全面闡述了中國政府在中印邊境沖突中的原則立場,表達了希望和平解決爭端的愿望。“一邊是軍事仗,一邊是外交仗,都要爭取主動。我看打得差不多了吧?”毛澤東問。“總參送來的報告,部隊士氣高昂,東、西兩線都推進得很快,已經到達傳統習慣線,殲滅敵人5000余人,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毛澤東滿意地點了點頭:“基本上是殲滅戰。”“為了給和平談判造成有利條件,我們準備就地停火,部隊后撤。”“我看可以,就地停火,退避三舍,我們讓他們一點,也看出談判的誠意。”毛澤東在甬道邊的石凳上坐下來,隨手又點上了一支煙。周恩來雙手抱在胸前:“這樣做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我們做了這就是先例,總要有人先做吧。”毛澤東說這番話的時候,目光平視著遠處的紅墻。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邊境中國邊防部隊接到了毛澤東簽署的命令。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 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并成都、蘭州、北京軍區: 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我軍決定于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并于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遵此,現將部隊下一步行動部署如下: 總參謀部 1962年11月21日24時 11月21日清晨。新德里。一隊高級轎車魚貫駛向新德里機場。街頭一片冷清,街夫正在清掃街角上的落葉和垃圾。內政部長夏斯特緊裹著長領大衣,心急如焚地坐在轎車里。他將到阿薩姆邦緊急視察,重整提斯浦爾行政機構,給民眾以勝利的希望和信心。他心里明白此行兇多吉少,別說是他,就是總統親自來,也難有回天之力。轎車在新德里機場候機廳外面停住了。他們正欲走進候機大廳。在候機廳門口,報攤前面圍滿了人,不少人在爭購報紙,有的人異常興奮,互相握手擁抱。部長秘書是個富有好奇心的年輕人,他走到了報攤跟前。他看到了一行醒目的大標題:中國單方面宣布就地停火,并將馬上撤兵。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條新聞。隨手抽了一份報紙跑了回來。“部長先生,中國人宣布就地停火了!”“停火!”夏斯特大吃一驚,半天沒有反應過來。“我們該怎么辦?”夏斯特思忖了片刻說道:“回去,我們先回去。”車隊又向新德里市區駛去。“去總理私邸。”夏斯特對司機說。汽車停在尼赫魯私邸外面的街上。夏斯特匆匆走進了客廳。尼赫魯一邊整理上衣,一邊走了出來。“發生了什么事情?”尼赫魯問。“中國單方面宣布停火。”夏斯特將報紙遞給尼赫魯。尼赫魯接過報紙,一連看了幾遍,看來他根本不知道中國停火的消息。“他們為什么不打了!”尼赫魯自言自語道。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被中國軍隊包圍的印軍,大部分不知道停火的消息。包括帕塔尼亞少將對此也一無所知。11月22日晨,整個戰區一片寧靜,瓦利少校帶著幾名印軍士兵,拖著饑腸轆轆奄奄一息的身子,在邦迪拉以北的密林中尋找可食之物時,碰上了一支中國巡邏隊。一名中國軍官向他們走來。瓦利少校有氣無力地拔出手槍,他的手哆嗦了一下,手槍掉到雪地上。“你連開槍的力氣也沒有了。”中國軍官撿起瓦利掉在地上的手槍交給他。用流利的英語說:“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全線停火。”“這真……真是個好消息,有……有吃的嗎?”中國軍官將一袋炒面,扔給瓦利少校。中國巡邏隊走了。瓦利少校雙手捧著炒面,凝噎無語。帕塔尼亞少將在原始森林中已經躲藏了5天5夜了。天亮時分,他從樹洞中爬了出來,扶著樹桿吃力地站起來,他身上的最后一點力氣已經消耗殆盡,他感到身子輕得如一張紙。陽光將巨大的樹影投到他的臉上,他的臉色慘淡如雪,他看到在不遠處的一個山頭,一隊印軍潰兵正在尋找著什么,他們面帶喜悅,好像遇到了什么令人高興的事。天空中傳來了巨大的轟鳴聲。一架軍用直升機降在林中的空地上。從飛機上跳下來兩個印度軍官。路透社提斯浦爾28日電:被中國人在色拉山口切斷的印軍司令帕塔尼亞少將昨晚被直升飛機安全載抵這里,同一架直升飛機還運來了3名受傷的印度人。帕塔尼亞將軍在山地的叢林里走了5天,沒吃飯沒喝水,他是在直升飛機緊張地搜尋以后才被找到的。據這里報道,被中國人切斷的其他軍官和士兵也開始從中國的防線后面奔向平原。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后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于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1963年5月26日,春城昆明陽光明媚。在昆明機場的跑道上,停著一架印度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機。一大批中外記者等候在候機廳的門口。在候機大廳內,中印政府官員和國際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正在輕松地交談。幾輛大轎車駛到了候機大廳門口。第一個從在轎車上下來的是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準將,他身穿筆挺的藏灰色毛料西裝,臉色紅潤,面帶微笑向記者們擺手。跟在他身后的是幾十名被俘的印軍校級軍官。其中只有一名滿臉胡須的印軍老兵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第11旅的馬盎營士兵車隆。車隆被羅茲中校獨自丟在原始森林中,靠樹皮苦撐了3天3夜。一位頭部負傷的中國軍官上尉連長李榮漢,在水溝里發現了昏死的車隆。李榮漢用負傷的身子,背著車隆,爬出了原始森林。在山角下李榮漢攔住了一輛中國軍隊的吉普車。從車上下來的是54軍軍長丁盛和副軍長韋統泰。“報告首長,這里有一名印軍傷兵。”丁盛將軍走到路邊,彎下腰間:“他還活著嗎?”“還有一口氣。”李榮漢回答。車隆吃力地睜開眼睛,映入他眼簾的是中國將軍肩上的金星。他嚇呆了,這是他第一次看到中國軍隊的高級將領。韋統泰看了一下手表:“馬上用車把他送到后方醫院,要全力搶救,告訴院長這是我的命令!”車隆終干活了下來,而且今天將返回他的故鄉。《泰晤士報》記者韋爾娜小姐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車隆先生,聽說是一名中國上尉和兩名中國將軍協力救了你的命,對此你有何感想?”車隆顯得非常激動:“我當時嚇呆了,我不敢相信,神話。”周圍的記者都笑了。“你在中國的感受如何?”“我樂意一輩子當中國的俘虜,他們愛我,我也愛他門,以前我恨他們,那是以前。”達爾維準將被記者們團團圍住,他面對記者眾多的問題,已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我想說,中國對待戰俘是充滿人道主義的,是非常尊重人權和人格的。我已經多次給我的妻子寫信,告知她,我在中國很好。我早已肯定的告訴她,我將很快返回印度。”有記者問:“難道你從來沒有考慮過中國會不會處決戰俘?”“這一點我是清楚的,戰前在陸軍總部我曾經認真研究過中國的戰俘政策,沒想到我又親自嘗試了一下,中國不會那樣做。”法新社記者問:“您對這場戰爭有什么見解?”“我不想談更多的,我們的武器裝備勝過中國,訓練素質也不比中國差。但是我們誰也不會想到中國士兵會用身體滾過雷區,用胸口去抵槍眼。這是我們無法預料的。還有他們的俘虜政策,如果戰前印軍士兵了解了這一點,我想他們恐怕比現在更難指揮。”印軍戰俘魚貫登上飛機。車隆擁抱著中國醫護人員,聲淚俱下。站在一邊的印度政府官員尷尬的轉過臉去。記者們抓緊時機按動照相機的快門。他們知道這種真實場面,不可能是中國政府精心安排的。達爾維準將最后一個登上飛機,就像面對中國軍隊的進攻,他最后一個撤出章多一樣,仍然保持著他軍人的風度和尊嚴。他舉目遙望了最后一眼中國蒼翠如碧似錦如畫的山河,心頭竟浮起一絲惜別之情。達爾維準將回國后,曾兩次得到提拔。1965年指揮一個旅,參加過印巴戰爭。但他始終沒有被提為少將。這些都沒有影響他在陸軍中被公認為是一名杰出的將領。達爾維的重要軍事著作《喜馬拉雅的失策》對中印邊境戰爭的獨特看法,使其成為一部軍事名著。印度國防部于1965年發表了中印邊境戰爭中,印度陸軍損失的數字: 死亡:1383名失蹤:1696名被俘:3968名 失蹤人數大于死亡人數,這的確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如果中國軍隊推遲宣布停火,如果印度上兵了解中國戰俘政策,那么情況又會怎樣呢?在中國軍隊停火之后,至少有5000到7000名印度士兵,從原始森林中得以生還。中國遣返了全部戰俘,僅有26名印軍士兵因重傷搶救無效死亡。中國方面全部附有詳細的病歷和搶救記錄。停火之后,印軍東部軍區司令森中將,第4軍軍長考爾中將,第4師師長帕塔尼亞少將,幾乎同時向喬杜里參謀長提出了辭職。喬杜里中將批準了森中將和帕塔尼亞少將的辭呈。他勸說考爾到旁遮普邦從事軍訓工作。考爾一口回絕了。尼赫魯曾勸說考爾不要辭職。他在給考爾的信中寫道: 親愛的畢奇: 對你的辭職,我感到遺憾。我曾努力勸你不要這樣,但是既然你堅持要這樣做,我也就無能為力了。導致你辭職的事件是傷心的,我們中間許多人也為此感到苦惱。但是我相信,關于這些事件也不能特別責怪你。有許多人要對這些事件負責,也許這些事件只是由于當時的環境所造成的。我相信,像你這樣一個精力充沛、有愛國心的人是不應該無所事事,不為國家效勞。也許,不久你可以找到這類對國家有用的工作。…… 你的新摯的賈·尼赫魯 尼赫魯事后曾提議讓考爾擔任副部長一類的職務。即使這種有職無權,無足輕重的文官閑職,也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后來金融資本家特賈博士聘用了考爾,考爾干了一段金融,這一行實在不是職業軍人所為,考爾屢試不順,只好悻悻辭職,從此考爾在軍界、政界徹底消聲匿跡了。中印邊界戰爭對任何人的影響都不能和尼赫魯比肩相齊。尼赫魯的個人影響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不結盟運動幾乎瓦解了。他整日病魔纏身,沮喪不堪。公開化的批評和攻擊與日懼增,有人公開叫他下臺,人們感興趣的是誰來當尼赫魯的繼承人。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1964年1月8日,在布巴內斯瓦爾召開的國大黨年會上,坐在主席臺上的尼赫魯突然中風,左側癱瘓。1月26日到4月2日,在征得尼本人同意后,秘密為他的健康舉行了宗教祈禱儀式。1964年5月27日,尼赫魯的心臟病猝發,在家中去世。中國軍隊后撤后,印軍自1963年開始,又逐步向前推進,繼續侵占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大片領土。對此,中國政府仍以維護中印兩國的傳統友誼為重,繼續主張通過和平淡判協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30年來,盡管中印兩國進行了多輪會談,但由于雙方意見分歧較大,中印邊界問題仍無長足進展。30年過去了,歷史已經證明了中國的誠意。歷史還將證明多久?喜瑪拉雅山上的積雪,年復一年,依然潔白。中印同為喜瑪拉雅山脈的兩大文明古國。當我們立足于世界屋脊,鳥瞰這個風云變幻的旋轉球體,中國人民不希望看到來自任何一方的黑色煙塵玷染這座圣潔的冰峰。中國5000年文明的歷史長卷,鐫刻著這個民族不容侵犯的意志和渴望和平的愿望。喜瑪拉雅山上雪,應該永遠潔白。。
熱心網友
中印兩國在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中,從來就沒有劃定過邊界線,只是形成了一條按照各自的實際管轄范圍劃分的習慣邊界線。17世紀后,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世紀末,英國以印度為基地不斷的向中國的西部和西南邊境擴張。1914年,英國秘密地在地圖上的中印邊界東段繪制了一條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從而為以后的中印邊界爭端埋下了禍根。 中印邊界線總長約2000公里,分為東,中,西三段(見圖一)。東段指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的邊界線;中段指中國,尼泊爾,印度三國交界處以西的中國西藏阿里地區與印度喜馬諧爾和北方邦接壤的邊界線;西段指新疆和西藏與克什米爾印占區接壤的邊界線。 中印邊界的三段都有爭議,其中又以東西兩段最為厲害。東段爭議地區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該地區已被英國或印度軍隊在1943到1953年間逐步占領。西段爭議地區是位于新疆和西藏西北交界處的阿克塞欽地區,面積為三萬多平方公里;該地區印度軍隊從未進入過,1951年,中國人民解解放軍放西藏時,進駐了這一地區。 當時中國政府希望維持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的現狀,然后通過談判和平解決爭端,甚至許諾在貿易和物質方面給予印度優惠條件以換取邊界的安寧。但是當時的印度尼赫魯政府仰仗英美勢力,態度強硬,揚言邊界問題上不存在物物交換,不肯與我談判。并且推行所謂“前進政策”不斷蠶食我國領土,將中印兩國逼向了戰爭邊緣。 1962年9月17日起,印度軍隊多次在克節朗河地區向中國軍隊哨所發動小規模進攻,傷亡我軍官兵多人。10月10日,印軍第7旅旁遮普聯隊第9營的錫克兵100多人向駐尺東的解放軍157團2連發起進攻,該連被迫還擊,將印軍擊退。印軍7人死亡,7人失蹤,11人受傷;我軍犧牲11人,傷22人。 鑒于以上情況,中共中央不得不下決心對印度發起一場邊界自衛反擊戰。1962年10月中旬止,解放軍在中印邊界東段的克節朗河地區部署了約一個師的兵力,在西段阿克塞欽地區部署了一個多團的兵力,基本完成了戰前集結。此時印軍在東段集結了第4師指揮下的3個旅和邊境守備部隊約1。6萬人,在西段集結了第114旅的6個營約6000人。從兵力上講,可以說是旗鼓相當。 第一階段反擊戰從10月20日起東西兩段同時開始,至月底基本結束,歷時十天。 先來看看東段。東段由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副司令員鄧少東,趙文進和副政委呂義山組成的東段指揮部指揮。攻擊的重點是克節朗河地區。我軍在該地區部署了步兵第154,155,157團和步兵第11師的第32團及第31團一個營,以及炮兵第308團和工兵第136團之一部,總約1萬余人;統歸藏字419部隊領導。印軍在當地駐守的為第4師的第7旅,約3000余人;在其后的棒山口,吉米塘至達旺地區駐有印軍的第4師戰術司令部和炮兵第4旅,約4000余人。 我軍根據當面印軍的部署情況,定下了正面進攻,左翼突擊,迂回敵后的作戰方案。 10月19日下午,擔任迂回任務的157團1營開始出發,部隊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十多個小時長途急行軍,終于在20日中午抵達印軍第7旅指揮部和后勤中心所在地章多。 20日早晨7時30分,我軍向克節朗河正面的印軍發動總攻。在短時間的炮火準備后,主攻的155團迅速渡過克節朗河,向當面的印軍陣地發起強攻,助攻的第154團也向其左翼發起進攻。激戰數小時,印軍大部被殲,其余向后逃竄。 與此同時,迂回到章多地區的我157團1營向印軍第7旅指揮部發動突然襲擊。印軍毫無防備,陣形大亂,未能組織任何有效抵抗即四處潰散。我軍以少對多,大獲全勝,擊斃印軍68人,俘虜492人。印軍第7旅旅長達維爾準將逃入山林,后被我搜剿部隊俘虜。 解放軍乘勝追擊,積極向“麥克馬洪線”以南推進,10月24日占領東新橋,25日占領達旺鎮。至此,東段反擊戰克節朗戰役以我軍全勝而結束。 是役共殲滅印軍1900多人,繳獲印軍直升機一架,炮75門,機槍100多挺,其他槍支1000多支。我軍傷亡200余人,無人被俘。 西段我軍由南疆軍區司令員何家產指揮,集結了第10團3營,第11團3營,騎兵第3團以及步兵第2團之一部共一個多團的兵力。西段反擊戰的目標是拔除印軍部署在我國境內的多個據點。 西段反擊戰從10月20日上午8時30分開始打響。我軍在氣候,環境都十分惡劣的情況下,連續作戰9天,橫掃數百公里,清除印軍設在我國境內的三十多個據點,殲滅印軍300多人,勝利完成預定目標。中印邊境反擊戰第一階段結束后,印度政府繼續拒絕談判,他們一邊在邊界東西兩段集結更多的軍事力量,一邊對我軍進行挑釁性的反撲,以求再戰。為進一步打擊印度的地區霸權野心,徹底穩定邊境局勢,中央決定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對印發動第二階段反擊戰。第二階段反擊戰中最重要的兩個戰役是東段東部的瓦弄戰役和東段西部的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戰役。1962年10月下旬,解放軍第54軍第130師奉命由四川入藏,準備參加克節朗和達旺地區的戰斗;但是由于第一階段戰事順利,同時發現印度在東段東部的瓦弄地區有集結兵力的跡象,軍委決定將該師調赴瓦弄方向。11月上旬,54軍前線指揮部率130師進至察隅地區,與昌都軍分區前線指揮部會合,并根據總參的決定成立由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副政委鐘池,政治部主任藍亦農,昌都軍分區司令員郄晉武組成的東段東部指揮所。11月14日,印度總理尼赫魯生日這一天,駐瓦弄的印軍第11旅突然搶先向我軍發動襲擊,激戰一天被我軍擊退。印軍的這一行動迫使我軍不得不提前發動總攻。11月16日凌晨3點總攻開始,解放軍分三路發起進攻。擔任迂回穿插任務的第390團首先向瓦弄以西的制高點07高地猛攻,但因印軍負隅頑抗而受阻。與此同時,擔任側翼突擊任務的第389團向瓦弄東北的80高地發起沖擊,并一舉攻占了該高地,殲敵30多人。擔任正面主攻任務的388團和昌都軍分區獨立營,經過一天的激戰才突破印軍正面陣地,到黃昏時逼近瓦弄鎮。在瓦弄親自指揮的印軍第4軍軍長和第11旅旅長,見大勢已去,于當天傍晚從瓦弄機場乘運輸機棄部潛逃。瓦弄守軍隨即潰散,我軍于當晚6時順利進占瓦弄鎮。瓦弄戰役我軍共殲滅印軍1200多人,繳獲炮62門,運輸機一架,直升機一架。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戰役是整個中印邊界反擊戰中最大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殲滅了印軍精銳第4師的大部5000多人,徹底地摧毀了印軍的心理防線,教訓了印度當政者,為以后中印邊界數十年的相對安定奠定了基礎。截止戰役前夕,印軍在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地區部署有第4師司令部指揮下的第62旅,第48旅,以及炮兵,工兵等部隊共8000多人。11月10日,擔負深遠迂回任務的解放軍第11師師部率2個團從達旺以東出發,沿聽布,波辛山口向德讓宗,邦迪拉之間穿插,以切斷印軍地4師主力的退路。11月12日,擔負分割包圍任務的山南軍分區所屬4個連從達旺以東出發,經西山口東向印軍側后穿插,以完成第一層分割包圍。11月14日,藏字419部隊從達旺出發,經西山口西向印軍側后迂回,以完成第二層分割包圍。擔負深遠迂回任務的解放軍第11師經過數天急行軍,沿途擊退敵軍層層阻擊,其前鋒部隊終于于11月17日晚進至拉洪橋,占領了附近的印軍汽車修配廠,控制了德讓宗至邦迪拉的公路,完全切斷了邦迪拉以北印軍第4師主力部隊8000多人的南逃之路。擔負分割包圍任務的山南軍分區4個連,經過6天艱難的行軍,于18日早晨到達略馬東,切斷了西山口至邦迪拉的公路。同樣擔負分割包圍任務的藏字419部隊,由于地形原因,于17日阻于略馬東和申隔宗附近的大山上,未能完成預定計劃。11月18日,擔負正面進攻任務的解放軍第55師向當面印軍發動總攻。戰斗只持續了半天,印軍第62旅旅長辛格即率該旅主力1000多人,倉皇乘車向德讓宗逃竄。18日10時左右,該旅逃至略馬東,遭到2小時前才抵達此地的解放軍山南軍分區4個連的迎頭痛擊。至19日早晨,我軍完全擊潰該旅;共殲滅印軍近700人,繳獲榴彈炮11門,汽車84輛。少部印軍及該旅旅長潛入山林逃走。擔負深遠迂回任務的解放軍第11師于17日到達迂回終點后,即以其第32團向德讓宗攻擊前進。18日上午,該師第33團向邦迪拉推進,18日下午該團3營占領邦迪拉主峰。印度駐邦迪拉守軍已毫無斗志,于當晚乘黑潰逃;我軍于19日早晨順利進占該鎮。解放軍第32團和33團各一部迅速轉為向南追擊。20日凌晨,解放軍第33團追逃部隊與印軍第48旅廓爾喀聯隊第6營在查庫鎮遭遇。經過短暫激戰,印軍棄尸150多具,被俘60多人,余部全部潰散。11月20日,我軍第11師第33團進駐鷹巢山口和伏特山。此地臨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距印度東部重鎮提斯浦爾只有30多公里。11月21日,我國政府宣布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至此中印邊界反擊戰第二階段作戰全部結束;而“麥克馬洪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的大部我國領土都被我軍收復。整個反擊戰期間,我軍共擊斃印軍4897人,俘虜印軍3968人,擊毀和繳獲飛機5架,坦克10輛,汽車437輛,加農炮13門,榴彈炮36門。我軍傷亡人數在千人左右,無一人被俘。可以說是以小的代價,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鑒于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并不想在西部邊境樹敵印度,于是宣布從12月1日起全線主動撤軍。1963年2月,我軍完全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以北地區。所以事實上,印度至今仍占據我國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