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四步法”識別外匯理財誤區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及人民生活的富裕,個人理財成為老百姓的熱點話題。多數投資者選擇產品會有這樣的誤區:先看產品收益,認為收益越高就越劃算。銀行也摸準了客戶的心理,廣告里“最高年收益8%”、“五年收益達20%”之類的話比比皆是。 許多投資者受高收益的吸引而盲目買入,因而陷入理財的誤區。在面對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時,如何做一個精明的投資者,成為了許多人關心的焦點。作為香港最大的華資銀行,東亞銀行在香港市場上自主設計、推出過多款衍生金融產品,在投資者口擁有良好的口碑。該行九家大陸分行在2005年陸續推出了多款外匯理財產品且備受投資者追捧。為此,記者專門走訪了東亞銀行北京分行個人銀行部。該行北京分行一位剛從香港總行培訓回來的理財師告訴記者,客戶在選擇理財產品的過程中,應采用“四步法”來識別“最高收益率”中可能存在的陷阱:  第一步:了解該產品是否保本。一些非保本理財產品的最高年收益率可能會很高,有的甚至高達百分之十幾,但到期時投資者可能會收取相對貶值的貨幣或股票,換言之,并非是100%的本金,而百分之十幾的投資收益可能無法彌補本金的損失,因此高收益并非一定會給投資者帶來高回報。以香港市場上流行的股票掛鉤存款為例,銀行與投資者在簽訂理財產品認購合同時就會約定“目標價格”,若在一定期限后該股票股價跌到“目標價格”以下,投資者會收取業已貶值的股票的及事先約定的投資收益;若在一定期限后該股票股價仍高于“目標價格”,投資者會收取100%的本金及事先約定的投資收益。  第二步:了解該產品的期限。某些理財產品的期限很長,甚至長于五年,長期限意味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及風險,高收益只是對高風險的一種彌補方式。此時投資者應冷靜分析該產品的特點,結合自身對資產流動性的要求確定投資策略;  第三步:區分“年收益率”及“累計收益率”。若未指明為“年收益率”,期限長于一年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能指整個理財期限的累計收益率,投資者在購買前應向理財顧問了解清楚。以三年期產品為例,每年最高年收益率設定由高到低,比由低到高劃算。比如,某產品最高年收益率第一年5%,第二年6%,第三年7%逐步放大,反不如第一年7%,第二年6%,第三年5%的付息方式,這一方面是出于收益時間價值的考慮,另一方面則因為時間愈長對市場的預測越困難,不如早一點落袋為安。市場上的機會轉瞬即逝,若能夠在理財產品中考慮時間價值,注入經濟時事因素,往往能夠獲得較好的投資回報。據介紹,東亞銀行將于今年9月14日在香港大陸同時推出“??洲外??燾h保本投資產品”,其賣點是捕捉亞洲貨幣升值潛力,若三只亞洲貨幣一年后對美元升值3%,該產品的年收益將高達6。25%。事實上在7。21人民幣升值后亞洲貨幣平均升值近2%,亞洲國家不斷走強的經濟指標及國際市場上對亞洲貨幣升值的強烈預期很大程度上為這只產品實現6。25%年收益奠定了基礎。  第四步:區分“保證收益”和“潛在收益”。若該最高收益為潛在收益,投資者應分析該理財產品掛鉤工具的觀察區間、付息頻率。一般來講,觀察區間越寬獲得最高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對投資者就比較有利,若投資者對該掛鉤工具并不了解,應向理財顧問了解該掛鉤工具的過往表現。以東亞銀行北京分行于2005年8月推出“外幣匯率掛鉤保本投資產品”為例,該產品的掛鉤工具為澳元/美元匯率組合并設定了三層觀察區間,第二層觀察區間為1000點,只要未來一年該匯率組合的波幅小于1000點,投資者就可實現6。75%的年收益率,由于澳元兌美元匯價在2004年7月-2005年7月的實際波幅僅為1200點,因此該產品一經推出便收到了較好的市場反映。除此之外,由于現金具有時間價值,在產品結構基本相同且收益率相同的前提下,付息頻率越高則實際收益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