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余人,開始長征。紅24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余人,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 10月17日,中央紅軍南渡貢水。21日晚,中革軍委以紅1方面軍團為左路前衛,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2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后衛,開始搶渡信豐河,于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但在隨后的行軍中,由于部隊、機關人員眾多,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質器材沿山路行進,擁擠不堪,行動緩慢。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城口間通過第二道封鎖線。15日在良田至宜章間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這種大搬家式的轉移和甬道式的行軍隊形,增加了部隊的疲勞和減員,削弱了紅軍的戰斗力。   這時,蔣介石真正搞清了紅軍戰略轉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軍頭自何健為“追剿軍”總司令,調動湘軍和桂軍,在零陵至興安之間近300里的湘江兩岸配置重兵,構筑碉堡,設置了第四道封鎖線。蔣介石則親率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部及部分湘軍在后面追擊。此時的蔣介石躊躇滿志,得意洋洋,以為定能將紅軍全殲于湘江、瀟水之間了。 11月19日,何鍵將“追剿軍”分為5路:第一路司令劉建緒,率4個師由湘贛邊向全洲以北黃沙河地域集結,筑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個師又1個支隊由茶陵、衡陽進至零陵地區結集;第三路司令周渾元,率4個師由資興、郴縣向道縣方向追擊;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個師與第三路配合,由桂陽向寧遠方向追擊;第五路司令李韞珩,率1個師協同粵軍和桂軍,由郴縣、桂陽向江華方向追擊。 11月18日,中央紅軍分兩路繼續西進,右路22日襲占道縣,左路24日占領江華,隨后全軍在道縣至江華間渡過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白崇禧害怕我軍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興安一線南下龍虎關、恭城一帶,以阻止我軍西進,并防止乘機進入廣西。這樣,全洲、興安一線敵兵力比較空虛。   11月20日,白崇禧見紅軍的一支部隊占領了湘南的江華,又向廣西恭城奔來,白崇禧同粵軍和湘軍一樣,不愿同紅軍硬打而消耗實力,以防紅軍進入本省或被蔣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夠及防止紅軍南進廣西,在11月21日忽然從興安、全州、灌陽撤兵,使湘桂軍閥聯合防守的湘江防線出現了一個缺口。何鍵為求自保,也不盡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這130里防線無兵防守達7天之久。  順利通過第四道封鎖線的機會到來了。可惜,紅軍未能抓住這一良機。  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洲之間搶渡湘江,突破敵第四道封鎖線,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山區。此時,何鍵也令其第一路2個師由東安進至全洲、咸水一線;第二路一部進至零陵、黃沙河一線;第三路由寧遠尾追紅軍;第四、第五路由寧遠向東安集結。紅1軍團先頭部隊于11月27日趕到界首,未經戰斗就占領了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華里的湘江兩岸。這時軍委縱隊也到達了離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陽以北的桂巖地區。  剩下的問題就是爭取時間。十萬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遺感的是,中央軍委縱隊就是加快不了行軍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邊。最高三人團是想將中央蘇區整個地搬到湘西去。臨突圍前,雇了幾千名挑夫,綁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廠拆遷一空,工廠都卸走機器,凡是能夠搬走的值錢的東西都裝在騾子和驢子的背上帶走,組成了龐大的啟方運輸隊。需要七、八個人抬的石印機,需要十幾個人抬的大炮底盤,也舍不得丟下。在山間羊腸小道上行走,這樣的隊伍怎么能加快行軍速度? 1934年11月27日,先頭部隊紅二、紅四師各一部渡過湘江,控制了腳山鋪至界首間30公里的湘江兩岸渡口,但后續部隊因輜重過多,道路狹窄,行動遲緩,未能趕到渡口。此時,國民黨"追剿"軍第一路進至全州、咸水一線;第二路進至零陵、黃沙河一線;第三路進至道縣;第四路進至東安地區;桂軍5個師開至灌陽、興安一線。為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及后續軍團渡過湘江,紅一、紅三軍團奉命在桂北湘江兩岸的新圩、腳山鋪、光華鋪等地區,構筑工事,阻擊國民黨軍。   28日,桂軍第四十四師在炮火掩護下,從灌陽向新圩之紅三軍團第五師(欠第十三團)前沿陣地發起進攻。第五師憑借有利地形沉著應戰,奮勇抗擊。桂軍正面進攻受阻,遂以一部兵力從側翼迂回,第一師被迫退至第2道防線。29日,桂軍第二十四師及第七軍獨立團投入戰斗,并有飛機支援,戰斗更加激烈。紅軍與桂軍展開白刃戰,但終因力量懸殊,第2道防線被突破。30日,紅五師繼續阻擊桂軍,戰至16時,中央及軍委縱隊從界首全部渡過湘江,才奉命撤出戰斗。新圩由紅六師第十八團接防,繼續阻擊桂軍。   在新圩阻擊戰開始的當日,"追剿"軍第一路(湘軍)3個師從全州南下,企圖控制湘江各渡口,將紅軍攔腰截斷。傍晚,紅一軍團第二師警戒部隊在魯板與湘軍第十六師交戰,隨后退至腳山鋪陣地。29日,紅二師與湘軍激戰。30日,紅一師趕到腳山鋪,與紅二師一起打退湘軍數次進攻,予以重大殺傷,紅一、紅二師也遭嚴重損失,部分陣地被湘軍攻占。入夜,湘軍迂回側擊,紅一、紅二師為避免被分割包圍,先后退至夏壁田、水頭、赤蘭鋪、白沙鋪一帶。12月1日凌晨,中革軍委命令紅一軍團不惜任何代價守住陣地,以開辟西進的道路。拂曉,湘軍在飛機掩護下,采取正面攻擊與迂回包圍的戰術發動猛烈進攻。紅一、紅二師奮力拼殺,掩護紅軍主力于中午渡過湘江,向西延地區前進。29日晚,駐興安縣光華鋪之桂軍第四十三師和地方民團向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團飛龍殿等陣地發起進攻。第十團憑借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打退桂軍多次沖擊,并趁夜暗主動出擊,守住了陣地。30日,桂軍改變戰術,在正面進攻的同時,主力沿湘江西岸向界首之紅四師第十一、第十二團側后攻擊。經過激戰,第十一、第十二團于12月1日中午撤離界首渡口。 至此,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進入西延地區。腳山鋪至界首間湘江兩岸被湘、桂軍控制。紅三軍團第六師第十八團在由新圩向湘江撤退中,被桂軍分割包圍大部犧牲。在新圩、腳山鋪、光華鋪阻擊戰的同時,擔任紅軍總后衛的紅五軍團,在永安關、水車一帶阻擊"追剿軍"第三路的追擊,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及紅軍主力渡過湘江。該軍團第三十四師被阻于湘江東岸,轉戰于灌陽、道到一帶,雖經英勇戰斗,予敵重大殺傷,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包括師長陳樹湘在內的絕大多數指戰員犧牲。除紅一、紅三軍團外,其他部隊也在突破封鎖線中遭受重大損失。  湘江戰役,中央紅軍經過英勇奮戰,突破了國民黨軍第4道封鎖線,挫敗了蔣介石企圖殲滅紅軍于湘江以東的計劃。 湘江戰役雖然粉碎了國民黨軍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但也是中央紅軍長征后損失最大的一次作戰行動。連同前3次突破封鎖線的損失(包括非戰斗減員),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后由長征開始時的8。6萬余人銳減為3萬余人。這是"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實行逃跳主義所造成的嚴重惡果。此戰之所以能夠保重紅軍主力部隊渡過湘江,是因為紅軍指戰員在作戰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英勇的獻身精神,阻止住了敵人的進攻。此戰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損失,則主要是因為"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沒有充分發揮紅軍的長處,部隊在行動中仍要背負著"壇壇罐罐"行軍,行動遲緩,戰略戰術指導上更是存在著嚴重錯誤。。

熱心網友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余人,開始長征。紅24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余人,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 10月17日,中央紅軍南渡貢水。21日晚,中革軍委以紅1方面軍團為左路前衛,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2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后衛,開始搶渡信豐河,于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但在隨后的行軍中,由于部隊、機關人員眾多,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質器材沿山路行進,擁擠不堪,行動緩慢。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城口間通過第二道封鎖線。15日在良田至宜章間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這種大搬家式的轉移和甬道式的行軍隊形,增加了部隊的疲勞和減員,削弱了紅軍的戰斗力。 蔣介石欲圍殲我紅軍于湘江以東地區,于11月22日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西路軍和薛岳、周渾元兩部共16個師77個團進行“追剿”;令粵軍陳濟堂部進至粵、湘、桂邊進行截擊;令桂軍白崇禧以5個師控制灌陽、興安、全洲至黃沙河一線,扼要堵截。 11月19日,何鍵將“追剿軍”分為5路:第一路司令劉建緒,率4個師由湘贛邊向全洲以北黃沙河地域集結,筑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個師又1個支隊由茶陵、衡陽進至零陵地區結集;第三路司令周渾元,率4個師由資興、郴縣向道縣方向追擊;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個師與第三路配合,由桂陽向寧遠方向追擊;第五路司令李韞珩,率1個師協同粵軍和桂軍,由郴縣、桂陽向江華方向追擊。 11月18日,中央紅軍分兩路繼續西進,右路22日襲占道縣,左路24日占領江華,隨后全軍在道縣至江華間渡過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白崇禧害怕我軍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興安一線南下龍虎關、恭城一帶,以阻止我軍西進,并防止乘機進入廣西。這樣,全洲、興安一線敵兵力比較空虛。 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洲之間搶渡湘江,突破敵第四道封鎖線,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山區。此時,何鍵也令其第一路2個師由東安進至全洲、咸水一線;第二路一部進至零陵、黃沙河一線;第三路由寧遠尾追紅軍;第四、第五路由寧遠向東安集結。 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第2、第4師個一部順利渡過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腳山鋪之間地域。這時,后續部隊因道路狹窄,輜重過多,未及時趕到渡口。次日,敵“追剿軍”第一路由全洲向腳山鋪地區的紅軍第2師發起進攻,敵桂軍主力由龍虎關、恭城一帶向興安、灌陽以北進擊。接著,2路敵軍在飛機支援下,向湘江兩岸紅軍陣地發起全面進攻,企圖奪回渡河點,圍殲紅軍于湘江兩岸。 紅軍指戰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經新圩、古嶺頭、界首、腳山鋪、咸水等戰斗,阻擊了數十倍于紅軍的優勢之敵,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機關于12月1日渡過了湘江,進至西延地區。但紅5軍團第34師、紅3軍團第18團被敵阻于湘江東岸,雖經英勇戰斗,予敵以重大殺傷,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師長被俘,后遭殺害。其他各部也遭到慘重傷亡。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從長征開始時的8萬6千余人,銳減為3萬余人。這是當時中央領導人執行逃跑主義的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巨大損失。。

熱心網友

1934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率紅一方面軍經湘桂交界的永安關、雷口關進入廣西。11月27日,紅軍前鋒搶占湘江渡口,至12月1日晚,經過紅一、三軍團的浴血奮戰,紅軍全部渡過湘江,突破敵人沿湘江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紅軍遂翻越老山界,穿過西延山區,后衛部隊于12月13日離開廣西龍勝進入湖南。 1934年9月2日,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的紅軍六軍團突破桂系軍隊的圍堵,從湘、桂交界的清水關進入廣西境內。9月4日在鳳凰嘴渡口渡過湘江,翻越越城嶺,9月9日進入湖南城步縣的蓬洞。紅軍經過廣西境內,開展了少數民族工作。紅軍總政治部發布了《關于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和《關于對苗瑤民的口號》13條,在廣西留下了深遠的影響。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戰略轉移。經過半個月的奮戰,突破贛、湘三道防線后,國民黨當局覺察到中央紅軍西進匯合紅二、六軍團的意圖,蔣介石開始調兵遣將,在廣西全州、興安、灌陽一帶部署湘江戰役,企圖在湘江以東聚殲主力。湘江戰役是關系紅軍生死存亡的重大戰役。11月25日,紅軍進入廣西,中央軍委就下達關于突破湘江封鎖線的作戰命令,中共中央、紅軍衷情政治部同時下達了突破敵人第四道貌岸然封鎖線的政治動員令。紅軍占據從界首至平山渡之間湘江渡口,分四路向湘江推進。經過四天的浴血奮戰,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繼續西進,湘江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妄圖聚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