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象他們都是研究社會和哲學的,這兩天搞糊涂了
熱心網友
當然不是一個人了!(^@^) I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 18世紀后半期德國哲學家,德國哲學革命的開創者,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學史上二元論、先驗論和不可知論的著名代表,有重大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康德所處的時代,是資產階級革命風暴席卷歐洲大陸的時代,但當時的德國還處在封建專制和割據的落后狀態。同荷、英、法等國相比,德國的資產階級無論在經濟、政治、思想各方面都較落后,既向往革命,又不敢真正擺脫對封建統治階級的依附。康德作為德國資產階級的哲學代言人,其思想體系所包含的復雜矛盾,是當時德國資產階級二重性在哲學上的反映。從整體上看,康德的哲學思想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可以分成先批判期、過渡期與批判期幾個階段。 在先批判期,康德既受著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哲學的影響,又含有與近似于泛神論的思想并存的唯物論因素,在天體演化問題上還表現出了辯證法。在批判期,康德創立了獨特的批判哲學體系,推翻了當時在德國大學占統治地位的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的形而上學。批判哲學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思想,如關于克服經驗論與唯理論各自的片面性,關于認識的能動性,關于在一定方面的思維中產生矛盾的必然性,關于人必須把自己與別人當作目的等等,從而為德國古典哲學的能動性、辯證法、人本主義思想開了先河,成為近代西方哲學影響深遠的一個新開端。 生平和著作 康德生于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歸屬蘇聯,改名加里寧格勒)的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父親是皮匠。母親是一個堅信篤行的虔誠派教徒,頗有學識。 康德8歲到16歲,就讀于腓特烈公學,成績優異。他的拉丁文基礎很好,喜歡讀盧克萊修的《物性論》。 1740年康德進科尼斯堡大學學習,并與沃爾夫學派的副教授M。克努村結下親密友誼。在克努村影響下,康德接觸到I。牛頓的科學思想。 1746年離校前,康德完成長篇論文《關于動力的真正測量的一些想法》。他在論文中指出,在關于力的量度問題的長期爭論中,笛卡爾派與萊布尼茨派各自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真理性。他離開大學后,當了8、9年家庭教師,1755年以拉丁文論文《論火》得博士學位。不久又提出《對形而上學知識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釋》,通過答辯后,開始在柯尼斯堡大學擔任沒有固定收入的編外講師。 1756年為了申請教授職位, 提出《物理的單子論》進行答辯。這個時期的代表性著作是1755年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與天體論》,它第一次在長期統治人們思想的形而上學自然觀上打開了缺口。 1766年康德擔任王室圖書館副館長,這時他才有固定職位和固定薪俸。1770年升任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學和形而上學教授,并提出《感覺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論文,進行答辯。1755年以后,康德發表的重要論著還有:《論證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根據》(1762)、《試將負量概念引入哲學》(1763)、《對優美與崇高感情的考察》(1764)、《以形而上學的幻夢闡釋一位親見幽靈者的幻夢》(1766)和《論區別空間中各個位置的基本根據》(1768)。 1769年是康德的哲學思想發展的關鍵一年。由于受英國經驗主義影響,特別是省察到D。休謨所提的有關因果聯系有無必然性問題的重要意義,他從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哲學的“獨斷的美夢”中猛醒過來。開始從“先批判時期”向“批判時期”過渡。 1780年, 康德用 4、5個月時間寫出《純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學思想進入批判時期。在1781~1790年的10年間,構成批判哲學體系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三部巨著相繼問世,另外還刊行了《未來一切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探本》以及其他10多篇論著。在德國,康德的聲望日隆,到90年代,各大學都講授康德哲學。他的新哲學在德國的影響不斷增長。早在70年代,康德已參與哲學系的領導,后來進入評議會,還擔任過兩屆柯尼斯堡大學校長,1792年起擔任柏林科學院哲學部主席。 90年代康德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論永久和平》、《法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倫理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學科的論爭》、《實踐觀點的人類學》,以及逝世之前由他的朋友編輯出版的《邏輯學》、《自然地理學》和《教育學》等。 1786年腓特烈大帝去世,威廉二世即位,德國的政治氣氛發生了變化。康德在1793年出版的《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把宗教歸結為道德,并且批評了教會,專制政府強令康德永遠不得講授和撰述宗教問題,康德上書作了承諾。1797年威廉二世死去,康德自動解除了諾言。 1797年康德完全停止教學之后,從事撰寫《從自然界的形而上學到物理學的過渡》,尚未完成,1804年在家鄉柯尼斯堡逝世。 康德全集由普魯士科學院、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科學院和哥丁根科學院先后編輯。從1902年開始,至1985年已出版至第29卷第一分冊(第25、26兩卷尚未出版)。 康德著作的中譯本有:《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中譯本名為《宇宙發展史概論》,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純粹理性批判》,藍公武譯,196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未來一切形而上學導論》,中譯本名為《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龐景仁譯,197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道德形而上學探本》,唐鉞譯,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實踐理性批判》,關文運譯,196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判斷力批判》上、下冊,宗白華、韋卓民譯,196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先批判期哲學 在先批判期,康德在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里,生動地解釋了無限宇宙的各部分在空間中的聯系,探索天體的根源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提出了在天文學史上有重大意義的太陽系自然形成的“星云說”。他立足于牛頓力學,而在世界觀上卻超出牛頓。R。笛卡爾曾說,只要有物質和運動,就可以構造出世界。康德進而說只要給我物質,就可以構造出世界。認為宇宙中的物質微粒自身有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相互斗爭產生元素的運動,運動是自然的永恒的生命。趨向引力中心運動的元素,由于斥力作用,從直線運動向側面偏轉,形成圍繞引力中心的圓周運動。由于物質自身的運動,經過一系列自然發展過程,形成了太陽系和宇宙,根本不需要外力推動。所以在整個運動變化過程中,上帝不起任何直接作用,元素本身是生命的源泉。 康德還承認上帝創造物質,不過,他并沒有給予這種觀點以重要意義。他所強調的只有一點:整個宇宙、整個天體系統是物質基于自身運動自然形成的。特別是他取消了牛頓的“第一推動力”,進一步限制上帝的作用,以物質自身運動發展的辯證法代替牛頓的純由外力推動的機械論。 這一時期他持上帝是無所不在的理性秩序的近似泛神論的觀點,對因果律表示懷疑;提出道德行為根本在于個人意志決定的觀點。 過渡期哲學 60年代末,康德全面地考慮了休謨對因果律的疑難,他欣賞休謨根據經驗論對因果聯系觀念的起源問題所做的分析,認為這種分析很有啟發性,但是堅決反對休謨否認因果聯系必然性的錯誤結論。他在過渡時期主要考慮 3方面的問題:歐幾里得幾何學及自然科學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客觀有效性;人類自由的可能性;從以上兩方面必然涉及到的空間、時間的性質。 康德1770年提出的就職論文《感覺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標志著過渡時期的開始。他認為人感覺到的只是現象,理智世界才表象真實的世界。空間、時間是心靈的內在條件,零星的彼此孤立的感覺在空間、時間先天規律安排之下成為現象。現象是物在與主體的關系中表現的樣子。根據純概念才能認識實在世界。康德認為牛頓的絕對空間和時間的理論是一種虛構,又認為G。W。萊布尼茨關于空間時間是事物之間關系的觀點不能成立,認為這種空間時間觀點與歐幾里得幾何學顯然不能協調。這篇文章所提出的空間時間的新理論是他改變方向的重要一步。 批判期哲學 在這個時期,康德建立起獨特的批判哲學體系,其中包括以先驗論、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為基本特征的認識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倫理學、美學等。 認識論 康德從深信自然科學的可靠性出發,直接批判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片面性,力圖把兩派哲學的合理方面結合起來。主張從人類的認識本身入手,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在康德看來,數學和自然科學是純理性的重要成果,是人類認識的完滿典型,它們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如能解釋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就可洞察知識的底蘊。本著這個信念,康德不僅反對休謨的懷疑論,而且認為J。洛克的經驗論也說明不了這個問題。 康德提出,數學命題和自然科學的基本原理(如因果律)都既是先天的又是綜合的,“形而上學”如要成為一門可靠的學問,其論斷也必須是先天綜合性質的。康德以前的唯理論者主觀上打算憑矛盾律建立哲學體系,他們注意到知識的必然性,而忽略了新知識更可貴的問題,實際上常把根本不是憑矛盾律得來的道理錯誤地當作是僅憑矛盾律就可以得來的。英國的經驗論哲學家則認為知識大部來自感覺經驗,根本抹煞知識的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康德認為以上雙方都不知道有先天綜合判斷。前者把一些先天綜合判斷錯誤地當作了分析判斷,后者把一些先天綜合判斷視為沒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單純來自經驗的綜合判斷。因此,他提出先天綜合判斷,作為總的問題。 康德的認識論所要解決的主要是數學命題和自然科學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據問題。康德承認知識的內容或材料來自感覺,感覺是對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后產生的觀念。知識是從感覺開始,從經驗開始的。但是,人的認識活動是否象洛克說的那樣簡單?感覺雖然表象著對象,但它是人的感覺,是人的意識的活動,它的產生有無主觀方面的必要條件?再進一步,從人的整個認識活動看,主觀上必不可少的條件是什么?洛克僅僅著重分析了作為認識材料的感覺的來源,卻并未充分考慮認識有無主觀的必要條件。他肯定心靈是一塊白板,在這個前提下,主要是就個人的意識的發展考察觀念是如何在經驗中逐步積累起來的。 康德的創新的研究方法,是從我們確已掌握著具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先天知識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出發,來剖析它的可能性的條件的。經驗論者提出個人的觀念怎樣形成的問題,采用心理學方法。康德提出知識的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問題,因此,另辟蹊徑,采用“先驗”方法。 所謂先驗的方法,同二元論、不可知論相互聯系,表現了康德認識論的根本特征。康德在批判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片面性時,提出“思維無內容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只有這兩者聯合起來,才能產生知識。但是,康德認為人們所得到的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知識是純主觀的,絲毫不反映作為客體的物自體,從而表現了不可知論的特征。但從產生知識的條件來看,康德除了主要肯定純先天的思維形式作為根本條件外,也承認物自體的客觀條件,即物自體刺激感官產生絲毫不反映物自體的感覺表象或現象。這又表現了先驗唯心論與二元論的特征。 在具體論述知識產生的過程中,康德認為,認識能力共有三個層次,從感性開始,然后是知性,最后是理性;先天的感性形式是空間、時間,先天的知性形式是范疇,理性則是處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級的綜合能力。 康德認為,認識在感性階段主體就已經提供了空間與時間兩個必要的形式,空間是感覺到在我們以外的事物、感覺到不同的事物互相外在和居于不同地點的必要條件;時間是知覺到不同的事物有先有后或共同存在的必要條件。只要出現感覺就必定都已經在空間、時間形式的框子里面。空間、時間是人類的感性的先天形式,是認識感性階段的必要條件。 在認識中,如果設想空間、時間不包含感覺對象,那就是純直觀。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圖形不是經驗的,經驗的圖形不能有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幾何學的三角形不涉及量的大小,也不存在于任何一定的地方,它表示的只是由三邊構成的平面圖形。可是它并非抽象的概念,它是三角形概念見諸純直觀的形狀,幾何學所以能采取這樣的方式,沒有空間純直觀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空間作為純直觀,是幾何學的必然性的條件,幾何學是規定空間性質的科學。而空間又是感性的先天形式,一切感覺都以空間為必要條件,這是幾何學對一切事物有普遍效用的原因。算術和代數所計算的數目,也不表示任何經驗中的具體東西,一就是一,不是一枝筆或一張紙。數目是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在純直觀中的綜合。這個純直觀就是時間。而時間又是感性的先天形式,所以算術和代數才有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才有客觀的有效性。 空間是外感官的形式,時間是內感官的形式。一切來自外面的感覺,都在空間里面;意識中的一切觀念,都在時間里面。由于來自外面的感覺,必定也進入我們的意識之中,所以,空間是外來觀念的先天條件,時間是不拘內外一切觀念的先天條件。 但是,如果離開了人,就不能說事物仍然在空間、時間里面,這時顯然無法承認事物原來就有空間、時間性質。空間、時間的性質是人的感性形式印記,并非事物自身的性質。正是基于這種觀點,康德得出我們的認識對象只是現象而非物自體的結論。認識限于現象,這是批判哲學與先批判時期思想的分水嶺。空間、時間只是現象存在的必然條件,超出現象,無所謂空間、時間,從而認識只限于現象,不能認識物自體。康德通過物自體,表現了他調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和把信仰限制在知識之外,為信仰留地盤的傾向。因而,康德把靈魂不死、上帝存在和意志自由都歸屬物自體領域。 在康德看來,以上說明是把認識的感性階段孤立起來進行考察,實際上,認識是感性與知性的結合。從知識的形成看,知性的作用極為關鍵。 感性的先天形式,主要是以對象的刺激為前提,接受印象。知性主要是一種主動的活動,它利用由自身所產生的純概念把觀念聯系起來,構成判斷。知性是主動下判斷的能力。從傳統邏輯所列舉的各種判斷形式,可以發現知性在聯結觀念時的不同功能和不同活動。知性聯結觀念的全部功能表現在四個方面:量的方面有統一性、多數性和全體性,質的方面有實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關系方面有實體性、因果性和交互性,樣式方面有可能性、存在性和必然性。這些就是知性擁有的12個范疇。這12個范疇是知性的根本形式,它們不是從經驗引申來的,它們有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知性本身是一個統一體,它的主動性表現為從上述不同方面聯系觀念從而得出不同形式、不同性質的判斷,因為每一種判斷都以一定范疇的特定含義為根據,在判斷中賦予對象以某種特定的規定性。 康德進一步認為,知性從根本上說是綜合的活動。綜合比分析更根本。沒有綜合活動所產生的整體,沒有可供分析的對象,就不可能進行分析。知性作為認識主體,是以先天的12范疇為框架進行綜合統一活動的“自我”,這個作為一切認識前提的、主動的、統一的“自我”,不是經驗的意識,是根本的純意識,它是認識的根本條件。離開了這個根本條件,就只能有零散的感覺印象,永遠不會產生具有統一性的知識。所以,根據康德的論證,“統覺”(自我意識)的先天的綜合統一性(即知性本身)既是經驗的可能性條件,又是經驗對象的可能性條件。為了溝通知性的先天范疇和來自感覺的后天材料兩方面之間的聯系,康德另外提出范型作為中介,范型是知性范疇把握感覺現象的特定的綜合方式,是被賦予特殊規定性的時間。空間是外感官的形式,時間是內感官的形式。但時間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因為一切現象都在時間中發生和繼續存在,一切對于對象的直觀都必然進入時間之中,對于外邊現象的感覺,如被意識到也必然在時間里面。所以,一切感性材料必定通過時間全部成為知性的對象,為知性的先天的綜合統一性所統攝。另一方面范疇必然并且只能通過時間形式才能獲得材料,才能起綜合統一作用。沒有感覺材料,范疇只是純思維形式,沒有實際用處。范疇必須時間化,必須通過時間應用于現象。例如:因果范疇如果時間化,其含義就是必然的繼續,必然的繼續就是因果范疇與現象的中介。現象之間的必然繼續,是因果范疇通過時間統攝現象的結果,同時也是對于現象因果聯系的認識。作為自然科學基本原理的先天綜合判斷,是時間化了的先天范疇含義的表述。因果律就是時間化了的因果范疇內容的表述。自然科學的其他基本規律也是如此。因為自然科學基本原理的根據是知性的范疇,所以康德得出知性向自然界頒布規律的唯心主義結論。 康德認為在建立科學的“形而上學”之前必須先確定認識的對象和范圍,因此,必須了解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在于知性的先天范疇通過時間的范型對一般的感覺材料進行綜合統一的能動活動。康德認為,認識的對象只是現象,本體屬于人永遠不能認識的范圍。人的理性從本性上要求認識終極的無條件的東西。理性是處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級的綜合能力,理性對經驗進行最廣泛的綜合。理性的要求永遠達不到目的,我們的認識永遠是有條件的,是無止境的現象。如果理性把相對的現象絕對化,自以為已經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學為根據,對以前盲目追求絕對真理的“形而上學”體系作了系統的批判。他認為過去的形而上學陷入以下三種假相:把心靈當作精神實體,斷言心靈不朽;把世界當作給定的整體,作出種種不同的臆斷;把上帝當作絕對的實在,肯定它必然存在。康德指出把心靈當作精神實體是錯誤的推論,因為這是把作為一切認識的先天條件的自我當作對象,而這個先驗的自我只是認識的主體,永遠不可能成為認識對象;康德對三種不同的關于上帝存在的論證,即本體論的論證、宇宙論的論證、目的論的論證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統批判。 康德關于超出經驗的認識世界整體必然陷入假相的闡述,對發展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有啟發性。他以基督教神學以及萊布尼茨 -沃爾夫的唯心論為一方,以機械唯物論為另一方,從量、質、關系、樣式四個方面把雙方的觀點嚴格對立起來,指出雙方都用歸謬法推翻對方的論點,形成四組矛盾觀點即“二律背反”。他認為人類理性要求認識絕對完整的世界本身,而世界本身不能認識,所以理性必然武斷地采取一種觀點,拒絕另一種觀點,因而,陷入矛盾是必然的。從人類的認識看,作為現象的自然界永遠是有限的,但又永遠在擴大延伸著,而雙方都把它當作給定的世界整體,從主觀上進行臆斷。 康德認為理性在認識方面并非沒有重大的積極作用。理性雖不能象知性那樣提供關于自然界的知識,但理性由于其本性而要求認識上的全體性和系統性,以達到理念所要求的完整。這在經驗中雖不能實現,但由于理性的①異中求同、②同中求異和③求連續性的諸原則指導著知性不斷擴大并深入認識現象,從而使知識趨向于最大統一的完整體系。這就在認識上起了最高的作用。 A。孔德 Auguste Comte (1798~1857) : 法國思想家、社會學家,實證主義的創始人。1798年 1月19日生于蒙彼利埃一個稅務官家庭。1818~1824年任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C。- 圣西門的秘書后主要靠教書和著述謀生。1848年創建“實證哲學協會”,形成實證主義學派。1849年建立“人道教”教會,自任大主教,1857年 9月 5日去世。主要著作有《實證哲學教程》(1830~1842)、《實證政治體系》(1851~1854)、《主觀的綜合》(1858~1861)等。 孔德認為,科學知識必須以“實證的事實”即經驗事實或經驗現象為基礎,至于現象之外的本質和終極原因是不可能被認識的。主張將人類認識的發展分 3個階段,即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與此相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分 3個階段,即神學的軍事時代、形而上學的法學家時代和科學的工業時代。把社會學劃分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并把“秩序”與“進步”作為其社會學說的兩個基本概念。 孔德認為,以往的政治學都是以想象為基礎的臆測的政治學,主張建立以觀察為基礎的實證政治學。他把人的本能分為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認為社會起源于人的社會本能,真正的社會單位是家庭,家庭關系由家長來調節,社會關系則由政府來調節。政府的使命在于培養人們的社會感情,保證社會的秩序與進步。主張在工業時代,精神權力由實證科學家行使,世俗權力由以銀行家為核心的資本家集團掌握。資本家和工人都要以仁愛之心相待,協調合作,共盡義務。他反對以個人為中心的道德,倡導以人類為中心的道德,試圖通過對“人類”的崇拜和信仰,通過對偉大人物所具有的美德和所體現的基本人性的熱愛,激發人們的同情心,提高人們的社會感情,實現社會的和諧與團結。 孔德的實證主義思想在19世紀中后期廣泛流傳于法、英、美等國,20世紀西方的科學哲學、社會學、法學、行為主義政治學等都深受其影響。 。
熱心網友
差不了。
熱心網友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是最早研究此岸性和彼岸性的人物,是主觀唯心主義大師,提出過星云假說,為黑格爾哲學辯證法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孔德是法國哲學家,早年研究馬克思主義,后轉入經驗主義,成為實用主義的奠基人,影響了美國邏輯實證主義哲學.對鄧小平理論的產生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