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魚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美味可口。古人有“魚之味,乃百味之味,吃了魚,百味無味”之說。老祖宗造字,就將“鮮”字歸于“魚”部,而不入“肉”部,將魚當作“鮮”的極品,因此,魚歷來成為人們喜愛的食品。魚不但味道鮮美,還對人體有多種保健功能。 一、吃魚抗憂郁 科學家指出,美國有5%的人群患有較嚴重的精神憂郁癥,而日本人患有較嚴重精神憂郁癥的僅為0。1%,是美國人的1/50。研究表明,上述差異跟兩國不同的飲食習慣中食魚多少有關。研究發現,魚體內有一種特殊的脂肪酸,它與人體大腦中的“開心激素”有關。它有緩解精神緊張、平衡情緒等作用。不吃魚或少吃魚的人,“開心激素”水平往往較低,美國人不常吃魚,因而患憂郁癥的人就多。 二、吃魚防哮喘 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因而長期以來,許多人把吃魚視為引發哮喘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一直忌諱吃魚。但有關專家新近研究發現,經常吃些新鮮的魚,不但對哮喘病人無害,而且有益于預防哮喘病的發作。為什么吃鮮魚能減少哮喘病的發作呢?因為新鮮魚肉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可阻止或減少人體內炎癥介質的產生,而哮喘病的發作正是與炎癥介質的釋放密切相關的。此外,不飽和脂肪酸還具有一定的減輕氣管炎癥的作用,從而有助于預防哮喘病的發生、復發或減輕哮喘病的癥狀程度。 三、吃魚少癡呆 加拿大科學家通過對患有老年癡呆癥患者和健康老人的研究發現,健康老人血液中DHA脂肪酸的成分遠高于癡呆癥的老人,表現有癡呆癥狀者的血液中DHA的含量平均比健康老人少30%~40%。科學家認為,DHA是大腦細胞活動和保持活力必需的營養物質,它有助于改善神經的信息傳遞、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因此,老年人多吃魚,可減少癡呆癥的發生。 四、吃魚防中風 科學家通過比較發現,同是經濟發達國家,日本患中風的人大大低于歐美地區的一些國家,原因在于日本人食用魚較多。多吃魚對心腦血管有保護作用。研究表明,飲食中的蛋白質、含硫氨基酸的成分越高,則高血壓的發病率越低。魚類蛋白質含有豐富的蛋氨基酸和牛磺酸,都是含硫氨基酸,它能影響血壓的調節機制,使尿鈉排出量增加,從而抑制鈉鹽對血壓的影響,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專家建議,中老年人預防心腦血管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每天服三四克魚油。 五、吃魚防衰老 德國歷史上有位很出名的宰相叫俾斯麥,他長年暴飲暴食,又過量吸煙,在他68歲時,身體已衰弱不堪,滿臉的皺紋,眼珠混濁無光,好像死神在向他招手。可是后來他聽了醫生的話,每天食用鯡魚,不久,奇跡出現了:他皮膚紅潤、眼睛明亮、精神飽滿,一直健康地活到83歲。 研究表明,鯡魚中不僅含有豐富的鋅、硒、鈣等礦物質,更重要的是有著大量的核酸。核酸是組成細胞的基礎物質,人體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核酸。俾斯麥常吃鯡魚,使他身體逐漸恢復健康,并延緩了他的衰老期,確是明智之舉。專家指出,多吃鯡魚、沙丁魚、鮭魚、小蝦、牡蠣等魚類,可延緩人體衰老。

熱心網友

蛋白質,微生素.

熱心網友

(一)對蛋白質的需要 魚類對蛋白質的需要較畜禽為高,一般認為約高出2-3倍。畜禽飼料蛋白質適宜范圍為12%-22%,而魚類飼料適宜含量與魚的食性、水溫、溶氧等有密切關系,一般認為適宜范圍為22%一55%。如草食性魚類(草魚、團頭紡)飼料蛋白質含量為22%一30%;雜食性魚類(鯉魚和鯽魚)為30%-40%;肉食性魚類(青魚、鰻魚)為38%-55%。同一種魚,其蛋白質適宜含量隨水溫增加而增加。如大鱗大麻哈魚在水溫8.3℃時,其蛋白質最適含量為40%,當水溫提高至14.4℃時,其蛋白質最適含量相應增加至55%。 魚類對蛋白質要求高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魚類對碳水化合物利用較低,攝入的飼料蛋白質除用于生長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蛋白被分解供給能量,尤其是肉食性魚類。因此,建議在配合飼料中應添加適量的脂肪,以減少飼料蛋白質的作能量的消耗。 有關魚類蛋白質需要量的研究資料是比較豐富的,現將我國養殖魚類蛋白質需要量研究結果列于表4-l。表4-1 我國幾種淡水養殖魚類蛋白質需要量魚類 實驗魚體重 (克) 實驗水溫(℃) 蛋白源 需要量(%) 青魚 1.0--1.63.537.0--48.3 22--2924--34 酪蛋白 酪蛋白、明膠 酪蛋白 41 35--4029.0--40。85 草魚 2.42.4--8.05--7.32 26.0--30.526.0--30.523--30 魚肉粉 酶纖顆粒 酪蛋白 37.7022.0--27。6636.70 鯪魚 5-5.90 29--32 36--38.86 尼羅羅非魚 85.9--15.6 28。51±121.0--27.8 配合飼料配合飼料 38.6830.0 團頭魴 21--30437 24--332025--30 酪蛋白酪蛋白酪蛋白 21--30.8327-30.3925--41.40 (二)對氨基酸的需要 魚類對蛋白質的需要,實際上是對氨基酸的需要,這是因為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魚類攝取飼料蛋白后不能直接被利用吸收,必須在消化酶的作用下使蛋白質逐次分解成氨基酸后,通過腸道進入血液才能被魚類機體所吸收。 魚體吸收的氨基酸用于機體的構成和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構成機體的氨基酸包括用于修復機體組織(維持量,用Im表示)、機體的增長(生長量,用Ig表示),和氨基酸用于能量的貯存和消耗(消耗量,用Ie表示)。那么,魚體吸收的氨基酸(用I表示)參與機體代謝的去路如下式: I=Im十Ig十Ie 用于Im和Ig的功能是蛋白質氨基酸的固有營養效果,不能為其他營養素所代替,Ie的功能可為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所代替。 在一定條件下,各種魚類的Im是一定的。不同的生長階段,Ig的值不同。在幼魚階段,Ig值占氨基酸總需要量的比例較大;隨著魚的生長的延長,所占比例逐漸變小;當體重不再增加時,魚的Ig則接近于零。故上式近似為:I=Im十I。隨著魚體生長,Im的絕對量稍有增加,但與生長中的魚體Ig值相比,則要小得多,所以單位體重的氨基酸需要量隨魚的生長而降低。在養魚實踐中,為提高養魚效果,必須使所投飼料蛋白質中的Ig的比例盡量地增大,以獲得最大增重效果。而Ig和Ie的比率,主要取決于飼料的組成和蛋白質的品質(即必需氨基酸種類和比率)。蛋白質質量差(即必需氨基酸不齊全且比例不平衡),其生物學價值就低,Ig的比例就低,而Ie的比例則高。 美國學者Halver等人(1958),首先進行了大鱗大麻哈魚的對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以后許多學者也分別對鯉魚、鯉魚、斑點叉尾蛔和團頭魴等進行過同樣研究工作,將這幾種魚類對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列于表4-2。 從表4-2中可知,魚類需要的10種必需氨基酸,即精氨酸、組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績氨酸,與其他動物相比,大部分氨基酸相同,只是1-2個氨基酸種類有差異。詳見表4-3。表4-2 幾種魚對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占蛋白質%)氨基酸 大鱗大 麻哈魚 鯉 魚 日本鰻魚 斑點叉 尾鮰 團頭魴 精氨酸組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十胱氨酸苯丙氨酸十酪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纈氨酸 6.01.82.23.95.04.05.12.20.53.2 4.22.12.33.45.73.16.53.90.83.6 4.52.14.05.35.35.05.84.01.14.0 4.31.52.63.55.12.35.02.00.53.0 6.802.034.676.736.40*2.07*4.773.670.674.80 * 蛋氨酸量不包括胱氨酸含量;苯丙氨酸不包括酪氨酸含量。表4-3 人和魚類、畜禽所需必需氨基酸氨基酸 人 魚類 畜類 禽類 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釀苯丙氨酸蘇氨釀色氨酸纈氨酸精氨酸組氨酸甘氨酸 00000000*0 (嬰兒) 0000000000 0000000 000000000**0(雛雞) 0表示需要;*0表示嬰兒需要,成人不需要;**0表示雛雞需要,成體不需要。 (三)對碳水化臺物的需要 魚類不能像畜禽那樣有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其利用率的高低又隨著魚的種類及食性而有差異。一般說來,淀粉、糖類是畜禽的主要營養素,約占50%以上,是動物的主要能量來源。但在魚類營養學上的作用問題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溫水性魚類對碳水化合物適宜量為30%,冷水性魚類為21%。我國主養品種(如草魚、鯉魚等)利用無氮浸出物的能力較強,其飼料中適宜含量為30%-50%,分析其原因,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淀粉酶活性較高,并且分布在整個腸道;而肉食性魚類淀粉酶活性較低,僅僅在胰臟中可見到淀粉酶。從肝臟碳水化合物代謝酶活性看,肉食性魚糖原合成酶活性高,而碳水化合物分解酶活性低,因而對吸收的葡萄糖不能有效地利用,形成類似糖尿病的糖代謝。草食性魚類等盡管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比肉食性魚類強,但飼料中碳水化合物也不宜過多,過多了也可使魚形成脂肪肝。 從酶學分析和代謝機制來看,魚類對碳水化合物利用率低于畜禽原因有三個:①魚類消化道中幾乎沒有纖維素酶,淀粉酶活性又較低;②哺乳類紅肌與白肌之比大于魚類,而紅肌己糖激酶活性高于白肌;③魚體內血糖調節因子-胰島素分泌少。此外,還因魚類消化道本身不能分泌纖維素酶,加之腸道細菌較少,對纖維素幾乎不消化,因此,在魚飼料中要注意控制纖維素的含量。一般認為魚飼料中纖維素適宜含量為:草食性魚12%一20%,雜食性魚8%一12%,肉食性魚2%一8%。 (四)對脂肪的需要  魚類對脂肪有較高的消化率,尤其對低熔點脂肪,其消化率一般為90%以上。由于魚類對碳水化合物利用率低,因而脂肪成為魚類重要而經濟的能量來源。因此,國外近十多年來;一直采用在飼料中添加油脂以對蛋白質的節約作用,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其添加量一般為5%-6%,最高可達10%以上。據研究,我國主要養殖品種飼料中脂類的適宜含量為:鯉魚5%一8%,草魚、團頭魴魚3%一3.6%,青魚6%一6.5%,羅非魚6.2%,鯪魚4%一5%。 在必需脂肪酸方面,魚類稍不同于哺乳動物。在哺乳類起主要作用的必需脂肪酸(EFA)是n-6脂肪酸,如亞油酸(十八碳二烯酸)、花生四烯酸;而在魚類起主要作用的是n-3脂肪酸和n-6脂肪酸二、種,如亞麻酸(十八碳三烯酸)、亞油酸(十八碳二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對甲殼類來說,為了保證其正常生長,除需要n-3脂肪酸外,還需飼料提供磷脂、膽固醇。 (五)對維生素的需要 維生素是維持魚體正常生理功能必需的一類化合物。魚類需要和哺乳動物相同的15種維生素。但各維生素的重要性在魚類和哺乳類之間有很大差別,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魚類腸道短,細菌種類和數量極少,幾乎在腸道內不能合成維生素C,需從飼料中提供;而哺乳類能合成維生素C,并且一般能滿足其正常需要。 2.魚類對某些維生素合成能力較差,如將β-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的能力低,冷水性魚將色氨酸轉化為煙酸能力差等,因此在飼料中需添加。 3.魚類飼料需高蛋白、低能量的特點,決定了魚類與氨基酸代謝有關的B族維生素要求較高,如吡哆醇、煙酸胺等。 4.由于魚類在水中經常不斷攝食鮮活餌料,而鮮活餌料中含有硫胺素酶,從而魚類極易發生B1的缺乏,因此對飼料中B1要求較高。 5.由于魚類飼料基本上都已加工成顆粒,并且投入水中被魚類攝食,因此對一些熱敏維生素(B1和C)或容易溶失的維生素(B2和C)等要求較高。 維生素對魚類來說,一般在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數量較少,不能充分滿足機體需要,所以必須經常由食物中來供給。若飼料中某一維生素長期缺乏或不足時,可能要引起代謝紊亂以及出現病理狀態,產生維生素缺乏癥(表4-4)。因此,在生產配合飼料時,一定要考慮多種維生素的添加。表4-4 魚類的維生素缺乏癥狀維生素種類 大鱗大麻哈魚 斑點叉尾鮰 鯉魚 鰻鱺 B1 生長減慢,食欲 不振,肌肉萎縮。 掠厥亂動,失去平 衡,死亡率高 生長減慢, 驚厥亂動,游 泳呆滯,平衡 能力差 生長減慢,鰓和皮膚充血 生長減慢、食欲不振,鰭 充血,體色變暗,游泳異常 B2 生長減慢,眼出 血,水晶體混濁, 瞎眼,體色變暗, 死亡率升高 生長減慢, 水晶體模糊, 死亡率升高 生長減慢,食欲不振,表皮、胰臟出 血,死亡率升高 眼異常,皮膚病,游泳異常 B6 生長減慢,食欲不振癲癇型痙攣, 游泳失去平衡,貧 血,脂腔水腫,鰓 蓋變形 生長減慢, 神經過敏,痙 攣,游泳異 常,死亡串升 高 食欲不振,癲癇,運動失常,眼球突 出、腹腔水腫 生長減慢,食欲不振,癲癇、痙攣 泛 酸 生長減慢,喪失 食欲,鰓上覆蓋分 泌物,鰓絲棍棒 狀,游泳呆滯,死 亡率高 生長減慢,皮膚干燥,鰓 絲棒狀,下頜 和鰭糜爛,死 亡率高 生長減慢,食欲不振, 神經過敏, 表皮出血 生長減慢,食欲不振, 皮膚出血, 運動失調, 死亡率升高 維生素 種類 大鱗大麻哈魚 斑點叉尾鮰 鯉魚 鰻鱺 肌 醇 生長減慢,胃膨脹,空胃時間增多 末見缺乏癥 生長減慢, 食欲不振,皮 膚易損傷 生長成慢, 食欲不振,腸 道灰白色 生物素 生長減慢,喪失食欲,肌肉萎縮, 痙攣驚厥,紅細胞呈碎片 生長略微減 慢,喂高脂類 化合物時出現 脂肪肝 生長成慢, 含血細胞的組 織發生變化 生長減慢, 食欲不振,運 動失調 葉 酸 生長減慢,貧 血,遲鈍,尾鰭脆 弱,體色變暗,不活潑,死亡串升高 生長減慢,呆滯,死亡率 升高 未見缺乏癥 生長減侵, 食欲不振,體 色發暗 膽 堿 生長減慢,腎和腸出血,飼料系數高 生長減慢,脂肪肝,腎出 血 生長成櫻,肝臟脂肪增 加,脂肪肝 生長成慢,食欲不振,腸 道灰白色 菸 酸 食欲不振,生長減慢,結腸部障 礙,胃、腸水腫,肌肉痙攣,死亡串升高 痙攣,遲 鈍,失去平 衡,受刺激易 死亡 食欲不振, 生長減慢,皮 膚出血,死亡 率升高 食欲不振, 生長減慢,皮 膚出血,運動 失調,貧血 抗壞血酸 脊椎彎曲,脊椎前突,服損傷,組織出血,傷口修復緩慢 生長成慢,脊椎彎曲,前突 鰓蓋畸形,體色變灰,傷口修復減慢 看不出缺乏 癥 生長減慢, 食欲不振,皮 膚出血,頭部 顎部出血 B12 食欲不振,血液發生障礙,紅細胞成碎片或呈皺紋 生長減慢 看不出缺乏 癥 食欲不振, 生長減慢 維生素A 生長減慢,貧 血,肝臟萎縮,眼球、鰓蓋部出血, 體色素減少,體白無色 眼球突出,水腫腹水,腎 臟出血 生長減慢,食欲不振,皮 膚出血,鰓蓋 及邊緣皮膜反 曲、肥厚,眼 球突出 維生素 種類 大鱗大麻哈魚 斑點叉尾蛔 鯉魚 鰻鱺 維生素E 生長減慢,眼球突出,紅細胞脆 弱,貧血,鰓絲成棍棒狀,心臟內膜炎,脾臟蠟祥色 素,沉淀顯著 生長減慢,眼球突出,心臟周圍水腫 瘦脊病,肌肉纖維萎縮,游動混亂,胰島腺B細胞 和腦下垂體激素細胞機能低下,血清蛋白增加 維生素K 血液凝固遲緩, 貧血,肝臟萎縮 出血過多, 死亡率增高 維生素C 看不出缺乏癥 生長及死亡率沒有顯著變化 看不出缺乏癥 表4-5 三種魚類維生素最低需要量(毫克/公斤飼料)維生素 斑點叉尾蛔 鯉 魚 鮭 鱒 維生素B1(硫胺素) 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B6泛 酸菸酸(尼克酸)生物素(維生素H)葉 酸維生意B12膽 堿肌 醇維生C(抗壞血酸)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生育酵)維生素K 1.09.03.010--2014.0十十十十十601000-2000國際單位500-1000國際單位30十 7.05--630--5028.01.0十十4000440十10000國際單位十200-300十 104010801501.03.00.028004001004000國際單位十40040 * 部分資科引自NAS/NRC(1981,1983)。"十"均表示需要,未確知。 關于魚類對維生素需要量,在實驗室條件下采用精制飼料梯度法(將基礎飼料中維生素去掉)進行養魚試驗,在生產上多在集約式養魚生產中進行添加效果研究。現將這方面的結果結合起來初步確定了的魚類對維生素最低需要量列于表4-5。 (六)對礦物質的需要 魚類與哺乳類在礦物質鹽代謝方面的最大區別在于魚類能從水中吸收一部分無機鹽,海水魚可以吞飲海水由腸道吸收無機鹽。一般認為魚類能有效地利用水中溶解鈣。當水體鈣含量為(14-20)×l0-6pPm時,鯉魚、虹鱒、美洲鯰幾乎不需要由飼料供給鈣便能滿足生長需要。另外,魚類尚能從水中吸收部分Mg、Fe、Cu、Zn、I等。 但魚類對水體中的某些礦物元素不能有效利用,如磷,必須由食物中供給。由于鯉科魚屬無胃魚,故對溶解性差的磷源,如植酸磷、骨骼磷、Ca3(P04)2等利用率很低。鯉科魚對魚粉中的磷利用率為10%一33%,Ca3(P04)2為13%,植酸磷為8%。然而,鯉科魚對可溶性無機磷的吸收率很高,如鯉魚對比(H2P04)2中磷吸收率為94%。所以,在魚飼料添加水溶性的無機磷效果很好。魚類直接從水中攝取各種無機鹽的過程已用放射性同位素經多次實驗后查清。但是用去掉某無機鹽的飼料養魚時,即使該無機鹽溶解于水中,魚也往往出現異常。這說明了單靠水中吸收量就可滿足營養需求的元素是極有限的。水中無機鹽的吸收因元素種類而存在難易問題,此外也與無機鹽濃度等有關。若在飼料中添加上述已去掉的無機鹽時,往往可使魚類恢復正常。這種因飼料中去掉或缺少某種無機鹽后出現的異常現象可稱為魚類 的無機鹽缺乏癥。表4-6列出了幾種魚類的礦物質缺乏癥。 魚類對礦物質的需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較大量的,如鉀、鈉、鈣、磷、鎂、硫、氯等;另一類是需要微量的,稱微量元素,如鐵、鋅、錳、銅、碘、硒、鈷等。而后者盡管需要甚微,但卻常感不足。現將幾種魚類對礦物質的需要量列于表4-7。表4-6 魚類礦物質缺乏癥礦物質 鯉 魚 虹 鱒 鰻 魚 鯰 魚 其他魚類 磷 (P) 生長不良,骨骼異常(頭 部畸形,脊椎彎曲),魚體 脂肪蓄積,魚體水分含量 低,魚體骨骼灰分下降 生長不 良,骨骼異常,骨 骼灰分含 量下降 生長不良,食欲減退 生長不良,飼料效率降 低,骨骼灰分含量下降 獅魚生長不 良,血清磷脂、肝臟、水分與 糖、脊椎骨灰 分、Ca、P含量 降低,血糖和體脂增加 鎂 (Mg) 生長不良,死亡率高,游泳異常(痙 攣),骨骼鈣 量增加 生長不 良,游泳 異常(痙 攣),脊椎 彎曲,骨 鈣增加, 腎結石, 死亡率高 生長不良,食欲減退 鈣 (Ca) 生長不良,食欲 減退 生長不良 鐵 (Fe) 低血色素 性、小球性貧 血 低血色索性,小 球性貧血 低血色素性、小 球性貧血 低血色素性、小球性貧血 鋅 (Zn) 生長不 良。皮膚、鰭患炎癥并糜 爛,死亡率高 生長不 良, 皮 膚、鰭患 炎癥并糜 爛,死亡 率高、白 內障 銅 (Cu) 生長不良,魚體銅量減少 生長不 良,魚體 銅量減少 礦物質 鯉 魚 虹 鱒 鰻 魚 鯰 魚 其他魚類 錳 (Mn 生長不良,短軀 生長不 良,骨骼 異常 鈷 (CO) 生長不 良 鮭魚生長不良 硒 (Se) 美洲紅點鮭肌 肉發育代謝異常 碘 (I) 對大鱗大麻哈 魚促生長及死亡 率、甲狀腺的碘 含量有影響             表4-7 幾種魚對礦物質的需求量(%)礦物質 鯉魚 虹 鱒 羅非魚 其他魚類 磷(P) 0.6--0.7 0.7--0.8 0.8--1.0 河鯰0.42; 鰻魚0.293 鯛0.68 鎂(Mg) 0.04--0.05 0.06--0.07 0.06--0。08 鰻魚0.04 鐵(Fe) 0.015 0.015 鰻魚0.0173 真鯛0.015 鋅(Zn) 0.0015--0。0030 0.0015--0.003 0.0010 錳(Mn) (×10-6) 13左右 13左右 12左右 銅(Cu) (×10-6) 3左右 3左右 3--4 硒(Se) (×10-6) 0.15 美洲紅點鮭 0.03--O.04 鈣(Ca) 0.028末出現 異 常 0.03未出現 異 常 鰻魚0.27 魚類對礦物質的需要有一點必須注意的就是鈣與磷的比例問題。從表4-6和表4-7中可知,幾乎所有的魚對磷元素都需要,而且需要量為所有元素之冠。魚類對鈣的需要沒有具體的數量,似乎可有可無。這是因為魚能從水中、池底獲得,但不能攝取磷,磷必須從食物(飼料)中供給,并且機體需要的量飼料中一定要給予滿足。有關魚類對鈣、磷比例問題,經科技工作者研究試驗證實,魚類與陸生動物有所差別,陸生動物的鈣磷比例一般要求為2:1,即鈣多于磷;而魚類卻與此相反,對鈣磷比例要求為1:1或1:1.5為宜,否則將出現異常,影響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