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得了肺癌,聽說國內現在有一種新的治療腫瘤的辦法——讓腫瘤餓死。請介紹詳細情況,在哪里可以施行?
熱心網友
1.據新華社電世界上首例利用血管內皮抑制素開發的抗癌藥物——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日前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生物制品一類新藥,有望于年內上市銷售。這標志著,我國在血管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據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的主要研制者、清華大學羅永章教授介紹,傳統治療癌癥的方法主要是手術和放、化療。手術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而且術后容易復發和轉移;而放、化...
熱心網友
1.據新華社電世界上首例利用血管內皮抑制素開發的抗癌藥物——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日前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生物制品一類新藥,有望于年內上市銷售。這標志著,我國在血管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據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的主要研制者、清華大學羅永章教授介紹,傳統治療癌癥的方法主要是手術和放、化療。手術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而且術后容易復發和轉移;而放、化療靶向不明確,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破壞了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科學家提出了著名的“餓死腫瘤療法”,即通過阻斷腫瘤新生血管生成,切斷腫瘤營養供給,從而達到抑制和治療癌癥的目的,為癌癥治療指出了一條新的途徑。隨后,科學家們進一步發現,血管內皮抑制素具有阻礙腫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功效。 2005年10月20日上午,煙臺麥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宣布:在清華大學的合作參與下,經過6年探索,該公司研制成功的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商品名:恩度;英文:Endostar),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生物制品一類新藥。這是世界上首個血管內皮抑制素抗癌新藥。2.“餓死”腫瘤的“五個一” 一種奇異的現象:血管瘋長是病態 血管生成是指組織或器官內生長新的血管,并包括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人體血管內皮細胞的倍增時間約為1年。人體只有在較特殊的環境下才會發生血管生成,例如創傷愈合,胎兒和胚胎的發育,黃體、子宮內膜和胎盤的形成等,而這些類型的血管生成常受某些因素調控,并且是間斷性的。而持續的和不受調節控制的血管生成則出現于大量病態、腫瘤轉移和內皮細胞的異常生長中,并且血管生成速度十分迅速,例如實體瘤組織中血管內皮細胞的倍增時間僅4天。 一種大膽的假設:腫瘤生長靠血管 腫瘤生長是血管生成依賴性的這一假設最先是由美國哈佛醫學院福克曼(Folkman)博士提出的,早在六十年代,福克曼就把癌細胞注射進被抽干了血液的甲狀腺,結果細小的黑色素瘤卻一直只有鉛筆尖大小,不能增長。但實驗證明,一旦腫瘤與血管相接通,腫瘤體積就會在10-15天時間內增大到100多倍。為支持腫瘤生長是血管生長依賴性這一假設,世界各國科學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他們發現,當直徑很小的微小轉移灶內的癌細胞在處于無血管生成的血管前期時,雖然這時的微小轉移灶中的癌細胞的增殖速度與原發病灶的癌細胞增殖速度可以相近,但由于尚無血管生成,這時微小轉移灶的癌細胞卻仍能較長期處于休眠狀態,這是因為轉移灶內的癌細胞在缺乏毛細血管提供的營養而處于“饑餓”狀態下,所以癌細胞有一個非常高的凋亡速度,這個凋亡速度與癌細胞的增殖速度處于相對平衡狀態,使微小轉移灶處于潛伏期而不增長。但一旦腫瘤血管系統在轉移灶里形成,癌灶進入血管期,由于新的血管生成提供癌細胞以足夠的營養,癌細胞的凋亡速率明顯下降,使癌細胞的凋亡和增殖之間的平衡被破壞,這時癌細胞瘋長,形成危害。 一種前衛的理論:“餓死”腫瘤有可能 目前認為,癌細胞能分泌大量促進血管生長的許多血管生長因子,使腫瘤形成新的血管而快速生長,而血管內皮細胞也可分泌血管生長因子促使血管內皮細胞自身乃至腫瘤細胞的增殖。由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毛細血管如果沒有血管生長因子誘導不會同腫瘤相連接,腫瘤如果沒有血管生長和得不到源源不斷的血液供應就只能處于休眠狀態。因此,利用血管生成抑制劑特異性地抑制腫瘤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和活性,可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而不影響其它正常細胞,于是這種抗血管生成療法——“餓死療法”在理論上成立。 “餓死”療法在理論上為人們開展癌癥治療研究提供了許多有用的目標。如可以對腫瘤細胞進行干預,從而防止腫瘤分泌血管生長因子,阻止發出誘導血管生成的分子信號;或者在血管上置放一把生物管子鉗,使血管無法接收到血管生長的分子信號或不能對分子信號作出反應;機械方式阻止腫瘤血液供應。不管采取哪種方式,目的是不讓腫瘤得到足夠的血液營養供應,使腫瘤“餓死”。由于血管并不是單行道,它除了為腫瘤提供氧和營養以外,還為癌細胞提供“逃跑”的路徑,癌細胞離開原發病灶后,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并在遠離腫瘤的部位定居下來,形成微小轉移灶,正是這些轉移腫瘤會致人于死地。沒有血管,原發腫瘤無法生長,也就沒有了轉移的路徑,因此“餓死”療法能抑制腫瘤的血道轉移。 一種有益的嘗試:抑制血管克癌癥 世界各國巳對眾多血管生成抑制劑進行了廣泛研究,目前許多血管生成抑制劑正在進行Ⅰ-Ⅲ期臨床試驗研究,例如血管抑素(Angiostatin)、內皮抑素(Endostatin)、煙曲霉素類似物(TNP-470)、金屬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尿激酶、白介素-12、血小板因子4等20多種。目前最有希望并且影響最大的是內皮抑素。 美國福克曼巳成功地用此治愈了一批“癌鼠”,目前美國正用內皮抑素和血管抑素聯合用藥進行人體臨床研究。福克曼使用的方法是設法阻斷正在形成中的腫瘤血管供血功能,最近,意大利專家巳可阻斷巳存在血管的供血功能,人為阻斷腫瘤的供血通道,對治療癌癥更為有效,但在臨床上尚未得到證實。美國斯隆——凱特林癌癥研究中心和科學家新發現兩種腫瘤血管形成所需的基因ID1和ID3,通過在實驗鼠身上的研究表明,消除這兩種基因的活性可抑制腫瘤血管形成,切斷腫瘤營口服液養供應,因而大大增加鼠的抗癌能力。 一次創新的實踐:“餓死”癌癥有突破 中國1998年3 月25日和1999年5月19日發明專利公報公布了我們在1997年9月和1998年9月“人內皮抑素基因和轉人內皮抑素基因雙歧桿菌口服制劑”的發明專利申請,其中人內皮抑素基因與美國報道的鼠內皮抑素基因有83.33%相似性,同樣對移植于小鼠肺癌的“癌鼠”有十分明顯的療效,有效抑制了肺癌的生長和轉移。 我們從人的肝臟cNDA基因文庫中篩選克隆得到了人體內皮抑素基因,并將人體內皮抑素基因轉導入人體內唯一一種不產生內外毒素的生理菌——雙歧桿菌中,制備成轉基因口服制劑,這種劑型與大腸桿菌、酵母菌等提取方法相比,因雙歧桿菌載體本身無毒副作用,又有調節胃腸道功能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外,又加上人體內皮抑素基因的作用,更能有效地抑制快速異常增殖的血管內皮細胞的生長。人內皮抑素在人體內主要作用定位于腫瘤血管基底膜,特異性抑制腫瘤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生長,同腫瘤細胞分泌的促血管生長因子相拮抗,從而達到阻止腫瘤血管生成,使腫瘤毛細血管生長萎縮,切斷腫瘤的營養供應,使癌細胞得不到足夠營養而慢慢“餓死”,使腫瘤細胞凋亡速度增高、壞死及退化到最初的休眠狀態,并能抑制腫瘤細胞轉移,從而達到治療癌癥的目的。由于人體內皮抑素基因對正常血管和正常細胞均不起作用,所以這種基因技術治療癌癥,無毒副作用,且簡便、經濟,患者痛苦小。經300多例食道癌、胃癌、肝癌、腸癌、肺癌、乳腺癌、腎癌、前列腺癌、鼻咽癌、骨癌等一些原發性或轉移性癌的癌癥患者志愿服用這種含人體內皮抑素的轉基因雙歧桿菌口服制劑,除了彌漫性轉移和淋巴結轉移后全身多處廣泛轉移的晚期癌癥病人療效較差外,其余均顯示明顯的抑癌效果。 一例肝癌并肺轉移患者,巳近五年,曾作二次手術,放療多次,1999年4月服用該口服制劑5個療程,1999年9月26日復查,肺部一個3cm轉移癌接近消失,病情控制較好,精神、食欲情況良好;一例直腸癌肝轉移患者,1999年5月行直腸癌手術,7月29日CT示肝臟多發轉移灶,腫塊大小約1cm左右。1999年8月服用該口服制劑2療程。CT示肝臟腫瘤消失,目前身體狀況良好;一例膀胱腫瘤患者,1999年1月行膀胱腫瘤并膀胱頸口息肉切除術,術后電熱化療,伴有心律不齊,早搏,心悸、淺表性胃炎,左腎囊腫,1999年5月開始服該口服制劑5個療程,至今巳恢復正常體質,無明顯不適反應,原有心肝、胃、腎疾病無變化,體重增加,無轉移病灶。 一些專家認為,“餓死”腫瘤療法不是治療癌癥的靈丹妙藥,癌癥發病因素十分復雜,不同的腫瘤有不同的發病原因,僅靠堵住血液通道想治愈所有的癌癥僅是個美妙的想法,較現實的是將這種新的療法同現有的手術、放療、化療和免疫療法等其它治療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多靶攻擊可以提高抗癌治療的療效,例如手術前后用“餓死”療法治療則有利于手術后減少復發轉移的可能性,同化療、放療結合可以從攻擊癌細胞和攻擊癌血管同時進行,雙管齊下有利于提高療效,尤其是晚期癌癥病人很難用單一的治療方式能治愈,一般均需采用綜合療法,也就是俗稱“雞尾酒療法”,作為雞尾酒療法中新的一種“餓死”療法,在癌癥治療中是否作為一項常規治療手段,還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3.不知道你現在所處的位置,如果有條件可以來上海或北京就醫中國上海腫瘤治療中心地址:中國上海市(市南)淮海西路282號 郵編:200052電話號碼:021-54650751;64049945 E-mail: china_cancer@ 北京腫瘤醫院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阜城路52號聯系電話:(010)88121122E-mail: xxb@ 這兩家在這方面是國家權威,你可以深度咨詢.
熱心網友
你可以用一下山東省萊陽農學院藥用真菌研究所的樟芝發酵液治療有很好的效果----對肺癌。
熱心網友
回答者:試著回答你 級別:圣人謝謝,受教了。本文章收藏。送你5個星
熱心網友
惡性瘤的細胞,血液中到處都有,它可以在體內任一可生存的部位生成同類細胞的瘤體--即轉移.此法餓死瘤體,能餓死血中的細胞嗎?
熱心網友
有些只是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關鍵還要請專家來為你指導.不過,一旦到了晚期,治療好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還望盡早治療為好.
熱心網友
阻斷腫瘤周圍的血運.
熱心網友
腫瘤沒餓死先把自己餓死了
熱心網友
10月底,包括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國內各大媒體都注意到這樣一條 新聞:世界首例血管內皮抑制素抗癌新藥“恩度”在山東煙臺誕生,該藥能夠 通過“餓死腫瘤”的方法達到治療癌癥的目的。這是10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 堂召開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傳出的消息。 在與專家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癌癥的致死率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中國 每年新增惡性腫瘤患者約106萬人,死亡的約有154萬,...
熱心網友
10月底,包括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國內各大媒體都注意到這樣一條 新聞:世界首例血管內皮抑制素抗癌新藥“恩度”在山東煙臺誕生,該藥能夠 通過“餓死腫瘤”的方法達到治療癌癥的目的。這是10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 堂召開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傳出的消息。 在與專家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癌癥的致死率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中國 每年新增惡性腫瘤患者約106萬人,死亡的約有154萬,而且,這個數目還將以 每年60萬的速度增加。為了消滅它,科學家們想了很多辦法,其中,“餓死腫 瘤”正是多年來國際癌癥研究的熱門方向。 腫瘤如何被“餓死” 什么叫“餓死腫瘤”?北京清華大學醫學院的唐勁天教授告訴記者,簡單 地說,“餓死腫瘤”就是使腫瘤血管不再增生,腫瘤組織因為得不到營養而逐 漸萎縮或者不再發展。 資料顯示,20世紀60年代,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祖達·福克曼博士做了一個 實驗:將黑色素瘤細胞注射進被抽干血液的甲狀腺,結果發現,黑色素瘤一直 保持鉛筆尖大小,沒有增殖。而一旦腫瘤與血管接通,其體積就會在10—15天 的時間內增大100多倍。福克曼據此提出“腫瘤生長依賴血管生長”這一假設, 并于1971年提出“餓死腫瘤療法”理論。 通過“恩度”的介紹資料記者了解到,癌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能分泌大量 促進血管生長的生長因子,有了這些新生血管提供的養分,腫瘤會快速生長。 而血管生長因子還會反過來使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分泌更多的生長因子。除了 為腫瘤提供營養,血管還會為癌細胞提供“逃跑”路徑,讓它們進入血液循環 系統,轉移到其他地方。科學家認為,如果沒有血管生長因子誘導,毛細血管 就不會同腫瘤相連。這樣腫瘤既得不到養分,又不能隨意逃竄,只能“休眠”。 如果能造出一種抑制血管生長的藥物,就可以控制腫瘤患者的病情。 根據這個理論,福克曼治愈了一批患癌小鼠。在這個試 驗中,他發現一種叫血管內皮抑制素(Endostatin)的蛋白質有重要作用。 它不僅能“餓死”腫瘤,而且不產生耐藥性。這一發現使得國內外眾多公司競 相投入巨資從事相關藥物研發。然而,由于技術存在困難以及成本較高,他們 很快又紛紛退出了競爭。 中國科學家率先獲得成功 1997年秋,幾名畢業于美國名校的中國留學博士(應要求隱去姓名)決心 回國創業,并于1999年6月創建了一家名叫“麥得津”的生物工程公司。他們 的第一個研究目標就鎖定在血管內皮抑制素上。 從1999年11月17日到12月9日,他們嘗試了恢復蛋白質活性方面幾乎所有 的經典試驗,但都失敗了。就在幾乎喪失希望的時候,他們想到脫離經典方法, 另辟蹊徑。結果,在圣誕節前夜,血管內皮抑制素終于在實驗室里成功恢復了 活性(簡稱復性)! 在改變了血管內皮抑制素的氨基酸序列,使它的藥用性能和療效得到顯著 提高后,研究者們開始藥物研發,并取名叫“恩度”。他們的研究首次揭示了 血管內皮抑制素復性的分子機理,在國際學術界引起極大關注,也標志著我國 蛋白類抗腫瘤新生血管藥物的研發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在復性研究取得成功后,研究團隊圍繞血管內皮抑制素的作用機理和蛋白 質復性、純化技術,開展了大量研究,搭建了大規模重組蛋白分離、純化、復 性技術平臺,使“恩度”在產量和質量上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成本卻大大下降。 2005年9月12日,"恩度"獲得新藥證書。 "恩度"研發成功后,由中國醫學 科學院腫瘤醫院聯合全國25家醫院,共同完成了該藥的臨床試驗,并確認療效 確切,具有治療靶向明確,無耐藥性,毒副作用小,能延長腫瘤患者生存時間 等特點。臨床試驗負責人、我國著名腫瘤專家孫燕院士稱,"恩度"將對全球晚 期肺癌的常規治療造成影響。另外,盡管臨床試驗主要驗證了對肺癌的治療效 果,但麥得津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理論上講,該藥適合所有腫瘤患者。 這名工作人員表示,"恩度"將于明年春節前后推向市場,價格與國外同類抗癌 藥價格持平或略低。 "餓死腫瘤"有很多方法,但并非萬能 北京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沈琳說,"餓死腫瘤"的方式其實有很多,如使 血管不生長或增生,使血管功能不健全及閉鎖血管等。至于具體辦法,有專家 指出,包括阻止腫瘤發出誘導血管生成的分子信號;在血管上放把生物"管制 鉗",使血管無法接收生長分子信號或不能對信號做出反應;用機械方式阻止 腫瘤血液供應。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化療科趙體平教授告訴記者,其實,世界各國已研究出 不少血管生成抑制劑。正在研究或已投入臨床使用的主要有血管抑制素、煙曲 霉素類似物和金屬蛋白酶抑制因子等幾種,還有用于多發性骨髓瘤治療的反應 停、安得靈等。但是,目前這些藥物都還不是很成熟,主要用于輔助治療。 雖然各國都在研究"餓死腫瘤"的方法,"恩度"的問世更引起了國內外專家 的廣泛關注,但對于僅通過"堵住"腫瘤養分和轉移通道來對付癌癥,不少專家 仍存在異議。趙體平教授說,目前還沒有患者在家自行服用就能收到很好效果 的藥物。除一些早期幼粒性白血病、淋巴瘤和乳腺癌的治療效果較好,肺癌和 胃癌在切除后療效不錯之外,骨骼瘤、軟組織腫瘤等還沒有特別好的療法。沈 琳主任也認為,血管內皮抑制素適用于多種癌癥,且沒有放化療藥物的毒性, 但單獨使用效果不一定很明顯。 趙教授說,癌癥的發病因素十分復雜,目前還沒有人能把它搞清楚。因此, 僅僅靠堵住血液通道就想治愈所有癌癥是不現實的。他認為,可以把"餓死腫 瘤"和其他治療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手術后用"餓死"療法治療,有利于 減少術后復發、轉移;與放化療結合,可同時攻擊癌細胞和血管,有利于提高 療效。 人類還得繼續和腫瘤做斗爭 唐勁天教授告訴記者,"餓死腫瘤"的治療方法,其實只是基因療法的一種。 基因療法和基因藥物是國際上攻克腫瘤的主要研究方向,各國都投入了大量資 金和人力、物力。目前,這方面研究發展得很快,勢頭不錯。除了"餓死腫瘤" 療法,正在研究的基因療法還有基因修復,通過修復人體受損的P53基因,達 到治療腫瘤的目的。另外,蛋白質多肽療法也在積極研究之中。 采訪中,唐教授表達了和趙體平教授相似的觀點。他認為,對于這些治療 方法,我們應抱以美好的希望,但不能完全指望它們能徹底治愈腫瘤。畢竟直 到現在,腫瘤的發病機理對人類來說依然是個謎。解開了它,我們才能在與腫 瘤的抗爭中真正獲勝。 世界上首個利用血管內皮抑制素開發的抗癌藥物——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日前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生物制品一類新藥,有望于年內上市銷售。這標志著,我國在血管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據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的主要研制者清華大學羅永章教授介紹,傳統治療癌癥的方法,主要是手術和放、化療。手術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而且術后容易復發和轉移。放、化療靶向不明確,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破壞了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科學家提出了著名的“餓死腫瘤療法”,即通過阻斷腫瘤新生血管生成,切斷腫瘤營養供給,從而達到抑制和治療癌癥的目的,為癌癥治療指出了一條新的途徑。隨后,科學家們進一步發現,血管內皮抑制素具有阻礙腫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功效。 2001年,煙臺麥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及國家863計劃支持下,在清華大學的合作參與下,率先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癌藥物——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并獲準進入臨床研究。經過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等25家醫院三期臨床研究證實,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與傳統腫瘤化療藥物相比,具有靶向明確、無耐藥性、毒副作用小等優點。
熱心網友
既然被命名為“恩度”的血管內皮抑制素為一類新藥證書,就有醫院嘗試應用。你可以打聽到這樣的醫院,在那兒求醫問藥的。治晚期肺癌,用藥物“餓死腫瘤” 中國研制成功的新藥,臨床試驗患者一年生存率提高一倍 ( 2005-10-22 14:46:15 ) 稿件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世界上首例血管內皮抑制素抗癌新藥已在煙臺研制成功。 ...
熱心網友
既然被命名為“恩度”的血管內皮抑制素為一類新藥證書,就有醫院嘗試應用。你可以打聽到這樣的醫院,在那兒求醫問藥的。治晚期肺癌,用藥物“餓死腫瘤” 中國研制成功的新藥,臨床試驗患者一年生存率提高一倍 ( 2005-10-22 14:46:15 ) 稿件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世界上首例血管內皮抑制素抗癌新藥已在煙臺研制成功。 作為國家863計劃項目及“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重大科技項目,這一新藥是由煙臺麥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歷經6年自主研制成功的,目前已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生物制品一類新藥,醫藥界專家為此感到振奮。 這一項目臨床實驗課題組負責人、我國著名腫瘤專家孫燕教授認為,這一新藥將對目前世界晚期肺癌的常規治療方法產生影響。 據介紹,血管內皮抑制素抗癌新藥是在美國科學家Folkman教授著名的“餓死腫瘤療法”理論基礎上研制成功的。“餓死腫瘤療法”理論認為,通過阻斷腫瘤新生血管生成切斷腫瘤營養供給,可以達到抑制和治療腫瘤的目的。世界上許多生物技術公司曾投資進行這一藥物的研發,都因為所生成的血管內皮抑制素很難復性或成本過高而未獲成功。 煙臺麥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留學美國的博士團隊為科研主力,積極與清華大學合作,經多年努力在世界上首次將血管內皮抑制素大規模成功復性,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改變了血管內皮抑制素的氨基酸序列,使該蛋白的藥用性能和療效顯著提高。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由全國24家腫瘤醫院聯合進行的三期臨床試驗于去年完成,療效得到驗證。被命名為“恩度”的這一新藥于今年9月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生物制品一類新藥證書。 專家介紹,恩度與傳統腫瘤化療藥物相比更加安全有效,靶向明確,無耐藥性,毒副作用很小。臨床試驗證明,患者一年生存率提高一倍。專家說,這一項目的研究成功,促進了蛋白質大規模復性純化技術的發展,使我國蛋白質類抗腫瘤新生血管藥物的研發水平躋身世界前列。目前多家世界知名生物制藥企業及這一技術理論的發明者Folkman教授都已主動尋求技術合作。 (記者趙明亮)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