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與唯心主義有何區別
熱心網友
《形而上學》作 者:(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成書時間:公元前4世紀類 別:外國哲學在線閱讀:進入書海領航古希臘的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曾經被恩格斯稱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他的《形而上學》被公認為是古希臘哲學思想的重要標志,在西方長期享有極高的權威性。亞里士多德死后,一直過了兩千多年的時間,才又出現大致能和他相匹敵的哲學家,比如康德、黑格爾、尼采等等。亞里士多德做過柏拉圖的學生,但是他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創辦了呂克昂學院,收了很多門徒,講授哲學、自然科學、政治學、倫理學、修辭學、詩學等課程。由于他的教學活動在運動場里的散步區進行,邊走邊討論問題,因此他和弟子們又被稱為“逍遙學派”。在西方哲學家中,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像教授一樣著書立說的人。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分兩大類,一類是對話體的,供一般人閱讀;另一類是授課的講稿、筆記。《形而上學》屬于第二類,它是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代表作。原名《物理學后諸篇》,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都是非常抽象的命題,所以中文譯者根據《易經》里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給它另取了個高雅的名字,叫做《形而上學》。如果按照內容來衡量的話,那它的確是符合形而上的“道”了。在漫長的西方哲學史當中,它的權威性幾乎同中世紀基督教教義的權威性一樣,不容置疑。不過,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與后來的形而上學思想并不是一回事。在歐洲15世紀后半期到18世紀,流行著一股思潮,當時科學家們將自然界劃分為各個部分,并從外部分門別類地加以考察。這種方法由大哲學家培根等人從自然科學移植到哲學上面,就形成了現在所說的形而上學思想。形而上學思想的特點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否認唯物辯證法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這和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有根本的不同,因為他的“形而上學”談及實體問題時,既包含著唯物的色彩,也包含著唯心的色彩。亞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廣博學識使他的哲學體系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包容性。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亞里士多德才得以確立他在西方哲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形而上學》不但集中反映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而且它還被后人公認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部專門研究哲學問題的著作。其中的許多名詞、術語、觀念已深入西方各門學科領域,直至今天還發揮著巨大作用。它對于我們了解亞里士多德本人的思想乃至古希臘哲學面貌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內容梗概亞里士多德首先論述了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它的形成和性質。他把廣義的知識或科學分為三大類,即實踐的科學、制作的科學及理論或思辨的科學。制作科學(如詩歌)的任務是制造,其目的體現在制作活動以外的產品。實踐科學(如政治和倫理)包含行動的目的,其意義體現在行動或活動本身。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科學是自足的科學,盡管它們不直接指導具體的生產和制作活動。因此,實踐科學要高于制作科學。但是,實踐科學一般不包括自己的工作對象,比如,政治不包括作為其工作對象的城邦和公民。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踐科學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完全自足的科學。真正自足的科學是理論科學,這其中就有“形而上學”。它不僅包括行動的目的,而且還包括自己的工作對象,即思辯的內容。所以,亞里士多德將“形而上學”命名為“第一哲學”。在這本書中,亞里士多德還指出,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存在的存在”,即普遍的存在,而其他各學科則是從這個全體上割取一部分進行專門化的研究。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原初有四種最基本因素:第一,質料因,即構成事物的原始材料。第二,形式因,即事物的本質、整體。第三,動力因,即各種質料運動和變化的緣由。第四,目的因,即事物所要尋求的目標。這就是著名的“四因說”。在這四種因素中,亞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物質的概念,但他認為“質料”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并且他把形式因看成是根本的決定性的因素,認為四因都可以歸結為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將質料形式化,達到其目的。質料只具有潛在性,形式才是現實存在。通過這番論證,亞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圖的唯心主義理念論,以及德謨克里特的唯物主義原子論。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實體”問題。他把“實體”定義為一切事物相關的本原,即等同于他所說的“作為存在的存在”。他還推論出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一感性的實體,作為一切運動的第一發動者,實際上指的就是神。亞里士多德最終在神的活動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他認為,神的活動是理論科學之“自我實施”的最佳典范,神是“思想的思想”,是宇宙萬物的最初的動因和最終的目的。精彩篇章推薦1.卷一章三 論述了四因說,宇宙萬物都具有四因,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2.卷十二章十 論善,善在宇宙間獨立于萬物之上,為萬物作安排,是根本的原因。精彩語言輯錄求知是人類的本性。真理像諺語的門戶,沒有人會錯入,以此為喻,則學問不難。同樣屬性在同一情況下不能同時屬于又不屬于同一主題。現在各物必出于先在各物。一個部分,可以是形式,或是形式與物質的結合體,或是物質的部分。一事物的真相就在于這事物的本身。一切潛能或如感覺,秉于內涵,或如吹笛得之于實習,或如藝術得之于研究;凡由實習與理知所得的潛能,必先經操練。非理知潛能之內涵于蘊受者,不假操練而自備。由于思想活動,理性才獲其至善。各級差異的系列,溯到其全異處便抵達這系列的終點,終極以外,更無事物;一切事物既盡包于兩極之間,故以終為全,既稱為“全”,便無所仗于它物了。返回。
熱心網友
哲學上同辯證法對立的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永恒不變的,有變化也是數量上的增減和位置的移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要么是好,要么是壞;要么是左,要么是右。使人的認識絕對化,片面化,凝固化,不能正確全面完整的認識事物。
熱心網友
形而上學和辯證法是根本對立的:前者是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后者是全面地、發展地、矛盾地看問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前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后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
熱心網友
簡單說:形而上學強調的是事物存在方式;唯心主義則是在講事物的本原起因。比如說: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是意識為先的。但也可區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講自己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本原,“我感覺到了的才是存在的”,否則一切都不存在。客觀唯心主義就是認為世界是神創造的(所有的神都是客觀唯心主義一類的)。但唯心主義里也能產生辯證法。如黑格爾這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大師。可形而上學則不論唯心還是唯物的演說里都可能存在。歷史上有機械唯物主義,它們對事物發展運動的看法就是形而上學的。所以,兩者并不是一回事。
熱心網友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哲學上兩種對立的學說。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發展的,變化的,沒有絕對靜止和永恒不變的東西。人周圍的一切無時不在運動,變化發展著。行而上學則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永恒不變的,有變化也是數量上的增減和位置的移動。形而上學認為世界上的事物要么是好,要么是壞;要么是左,要么是右。使人的認識絕對化,片面化,凝固化,不能正確全面完整的認識事物。 唯心主義是和唯物主義相對的哲學兩大派別之一,認為精神在先,物質在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精神派生出來的,主觀想象產生客觀事物。現實事物不過是精神的影子,沒有精神就沒有物質。唯心主義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所以馬克思說唯心主義是頭朝上,腳朝下的哲學。
熱心網友
離開學校太長了有點難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