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一看、二抓、三拿、四合在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中,政治學科的材料分析題一直是令學生十分頭痛的問題。讀不懂材料、審題不準確、抓不住問題要考查的知識點、不能用規范的語言和格式把答案組織好,于是信馬由韁下“攔河網”,能網到大魚是運氣,能網到幾只小蝦也算沒白答。沒有科學的思維方法、沒有平時的訓練有素,只能導致在考試中的盲目性,當然不可能取得優異成績。在教學中我們逐漸摸索出了一條解答材料分析題的思路,即是“一看、二抓、三拿、四合”四步法,讓學生覺得材料分析題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通過長期的訓練和感悟,可以讓學生在做材料分析題時胸有成竹、得心應手。一看。學生拿到題后習慣上就是立即閱讀材料,至于閱讀材料要達到什么目的并不十分明確。如果材料的層次比較多,文字量比較大,再加上遇到圖表的話,更是心頭如亂麻,理不出頭緒。我們要求學生在做題時,第一步是看問題。通過看問題,明確答題的學科角度,是政治常識、經濟常識還是哲學常識;明確題目考查的知識點的范圍,是在哪些章節甚至框題;明確答題的內容,是反映了什么現象,還是說明了什么問題;是答材料中體現了什么道理,還是答問題之間的聯系等等,只有明確了所問,才知道應答,帶著問題去閱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二抓。帶著問題閱讀材料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材料中體現的相應的知識點要找出來。這個環節對于答好題起著決定作用。從另一個角度看,能否找出材料所考查的知識點,也表明了學生理解問題的深度和熟悉教材的程度。抓什么呢?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句和中心詞,抓住它們也就是提取到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哪些是關鍵句和中心詞呢?我們教給學生兩個最簡單的辦法,一看“是不是它”,二看“象不象它”。“它”即指教材中所學的有關原理或者原理所涉及到的名詞術語。“是不是它”是指材料中有沒有涉及到教材中學到的原理及相關名詞術語。如果是它,就找出了材料要考查的相關知識點,如果不是,就看“象不象它”,材料表述的語言是不是在表達與教材所學原理相近的意思,如果是,也就確定了相應的知識點所在的范圍,下面的工作就是“拿”了,把需要的知識點全面、準確無誤地整理出來。三拿。把材料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全面準確地“拿”過來,就需要學生對書本知識相當熟悉。對教材理論體系的建立、知識點之間內在聯系的掌握,平常就應爛熟于心。通過抓關鍵句和中心詞,只是大概確定了答題的方向和范圍,至于到底要答哪些知識點,還要結合材料和問題本身,通過自己的綜合思考才能完全確定。拿知識點的過程,就是深刻理解題意的過程,也是揭示知識點之間內在邏輯聯系的過程,也是全面考查學生對知識系統掌握的能力。在拿的過程中,第一要準確,就是根據材料和題目的問題確定到底應該答什么知識點;第二還要看知識點是否全面,如果不是,還有待進一步分析,切不可草草完事,丟掉應該得到的分數。四合。只有把分析問題和材料時找出的知識點結合材料并通過一定的格式用比較規范的語言表達出來,才算是圓滿完成答題了,這個過程也是把材料與觀點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與綜合的過程。有的學生在答題時,觀點和材料是分割的,油是油,水是水,這是不對的。怎樣才能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呢?其實在學生分析材料找關鍵句和中心詞時,其所在材料就是分析時要結合的材料。觀點從哪里提取出來的,就把那個地方的材料概括出來。結合分析的過程要做到: 1、分段落,有要點,每分析一個知識點應獨立成段;2、觀點要統帥材料,既要有觀點,又要有材料,兩者要對應、結合; 3、材料概括要簡潔,不是有的學生理解的那樣,聯系材料就是要抄材料,費時費力; 4、原理在前,材料在后,便于閱卷老師批改。有原理、有材料、分要點、語言簡潔,如果再加上書寫整潔清爽,這樣的答題質量一定會給閱卷老師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