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990年10月12日 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中國期貨市場誕生。 1992年9月 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廣東萬通期貨經紀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開業。 1993年5月28日 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標準化期貨合約,實現由現貨到期貨過渡。 1993年11月4日 國務院發出《關于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中國期貨市場規范整頓開始。 1994年4月6日 國務院關停一些大期貨品種——鋼材、食糖、煤炭的期貨交易;同年9月29日暫停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 1994年5月16日 國務院辦公廳批轉國務院證券委《關于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若干意見的請示》?開始對期貨交易所全面審核、嚴格控制國有企事業單位參與期貨交易、嚴格查處各種非法期貨經紀活動。 1994年10月 天津、長春聯合期貨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等14家試點交易所成立。 1998年8月 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將原14家期貨交易所合并為大連、鄭州、上海三家。 1998年11月24日 中國證監會批準重新修訂后的大豆、小麥、綠豆、銅、鋁、天然橡膠等六個合約。 2001年3月5日 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寫入“十五”計劃綱要。 2002年6月1日 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宣布新的《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和《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自2002年7月1日開始實施。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4年,燃料油、玉米、棉花相繼上市交易。 。

熱心網友

中國是許多商品的產銷大國,但由于沒有相應的期貨品種,在進出口貿易中不得不參考國外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準,同時,中國對國際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也無能為力,這對中國的經濟戰略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筆者認為,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要從維護國家整體經濟利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高度,實現戰略轉變,不斷推進期貨制度創新。   一是實現從“先規范,后發展”向“先發展,后規范”的戰略轉變。從世界各國期貨市場的立法過程來看,主要有兩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先發展,后規范”模式和以我國香港為代表的“先規范,后發展”模式。在中國期貨市場建立初期,監管層確立了“先規范,后發展”的指導思想。事實上,這個指導思想對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沒有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在發展過程中也沒有遵循先規范的做法,期貨市場法制建設嚴重滯后。對期貨市場來講,如果先強調規范,就發展不起來,或者發展就會很慢;沒有規范的發展是盲目的發展;而沒有發展,規范也就失去了意義。我們所說的規范主要是指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規范,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的所謂規范;監管也應該主要通過法律手段進行。期貨市場的監管是為規范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只有通過有效監管、日益規范,期貨市場才會有高質量的持續發展,也才能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到今天,已經建立了基本的法律規范,今后應該堅持“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完善和提高,不斷推進期貨制度創新”的思路和對策。這樣,中國期貨市場才具有活力,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二是實現從清理整頓向規范發展的整體思路轉變。在清理整頓時期,監管層采取了一種謹小慎微的態度,政府從嚴的政策抑制了期貨市場的發展。隨著中國期貨市場走出清理整頓時期,我們要適應世界期貨市場電子化、一體化和品種創新的發展趨勢,盡快調整和完善期貨市場監管模式,理順期貨新品種上市程序,建立合理、高效的市場導向上市制度,加快期貨品種、技術和制度創新,突破市場發展瓶頸,在規范市場的同時推進市場發展。當前市場發展的當務之急是積極進行期貨品種創新,不斷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同時,嚴格控制市場風險以及保護投資者利益也應成為監管層當前的核心工作。   三是實現從以政府監管為中心向以自律監管為中心的監管思路轉變。到2000年底為止,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史其實就是市場的整頓史。中國期貨市場清理整頓的過程,就是以證監會為中心的集中監管模式形成的過程。這種監管模式是與清理整頓的歷史階段相適應的,它把中國期貨市場由盲目、無序發展導向了理性、有序發展的軌道。在今后的發展中,政府要有意識地實現以行政監管為主向以自律監管為主的監管重心的轉移。政府主要在支持期貨市場規范發展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方面下工夫,充分發揮自律監管的作用,節省政府財政開支,避免政府監管帶來的種種弊端。同時,強化監管的“適配性”,更多地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調整和減少審批事項,給予市場主體和自律組織更多的發展空間。在監管職能調整的過程中,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在監管方式調整的過程中,注意監管效率和效果。   四是實現從“活躍期貨品種”向“活躍期貨市場”的發展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交易品種少、規模小,不能滿足提供回避市場風險的工具和進行投資獲利的社會需求,對國際期貨市場的影響小,與中國不斷提高的國際地位不相稱;期貨結構和交易方式單一,僅局限于商品期貨,沒有金融期貨,沒有期權等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不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需要。期貨交易品種太少和結構單一目前已成為制約期貨業發展的瓶頸。如何把期貨新品種的開發更好地與中國各行各業的改革開放相融合,在推進期貨品種創新的同時加強市場風險管理,提高市場流動性,不斷提高市場功能發揮成為當前期貨業的重要問題。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必須實現從“品種太少、結構單一”向“品種多樣化、結構完整”的轉變,通過活躍期貨品種活躍整個期貨市場。   五是實現從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制度創新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在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條件下形成,它缺乏成熟市場經濟下的基礎制度安排。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政府主導的這種外生制度的安排必然與期貨市場發展的內生規律之間產生矛盾與摩擦,從而導致市場的低效率。在未來的期貨市場發展中,中國政府需要依據不同階段形成制度均衡的約束條件選擇正確的改革路徑和戰略目標,正確地選擇或組合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兩種制度創新方式,從而達到逐步縮小強制性制度變遷范圍,最終將期貨市場還原為“市場”,實現由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轉變。   六是實現從封閉式發展向開放型發展的戰略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目前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還不能與證券市場、基金市場、外匯市場相互銜接,境外資金也不允許進入中國期貨市場。期貨市場的建立和運行不可能是封閉的,積極引進QFII制度,努力解決QFII制度引發的市場監管難題(境外、機構投資者),推動中國期貨市場向開放型期貨市場發展,是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必經之途。經過一二十年的發展,中國期貨市場將逐步發展成為完善的期貨市場體系,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商品期貨交易中心,爭取成為世界商品期貨交易中心,且金融期貨有一定程度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金融期貨交易中心。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最終將與美國、歐洲成為世界期貨市場三強之一,實現將中國從世界生產大國、世界貿易大國和世界消費大國發展成為控有市場經濟資源、擁有市場定價能力、具有市場主導地位的世界性期貨大國的戰略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 歐陽日輝/期貨日報)。

熱心網友

實現從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制度創新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在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條件下形成,它缺乏成熟市場經濟下的基礎制度安排。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政府主導的這種外生制度的安排必然與期貨市場發展的內生規律之間產生矛盾與摩擦,從而導致市場的低效率。在未來的期貨市場發展中,中國政府需要依據不同階段形成制度均衡的約束條件選擇正確的改革路徑和戰略目標,正確地選擇或組合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兩種制度創新方式,從而達到逐步縮小強制性制度變遷范圍,最終將期貨市場還原為“市場”,實現由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轉變。

熱心網友

中國是許多商品的產銷大國,但由于沒有相應的期貨品種,在進出口貿易中不得不參考國外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準,同時,中國對國際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也無能為力,這對中國的經濟戰略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筆者認為,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要從維護國家整體經濟利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高度,實現戰略轉變,不斷推進期貨制度創新。   一是實現從“先規范,后發展”向“先發展,后規范”的戰略轉變。從世界各國期貨市場的立法過程來看,主要有兩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先發展,后規范”模式和以我國香港為代表的“先規范,后發展”模式。在中國期貨市場建立初期,監管層確立了“先規范,后發展”的指導思想。事實上,這個指導思想對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沒有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在發展過程中也沒有遵循先規范的做法,期貨市場法制建設嚴重滯后。對期貨市場來講,如果先強調規范,就發展不起來,或者發展就會很慢;沒有規范的發展是盲目的發展;而沒有發展,規范也就失去了意義。我們所說的規范主要是指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規范,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的所謂規范;監管也應該主要通過法律手段進行。期貨市場的監管是為規范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只有通過有效監管、日益規范,期貨市場才會有高質量的持續發展,也才能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到今天,已經建立了基本的法律規范,今后應該堅持“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完善和提高,不斷推進期貨制度創新”的思路和對策。這樣,中國期貨市場才具有活力,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二是實現從清理整頓向規范發展的整體思路轉變。在清理整頓時期,監管層采取了一種謹小慎微的態度,政府從嚴的政策抑制了期貨市場的發展。隨著中國期貨市場走出清理整頓時期,我們要適應世界期貨市場電子化、一體化和品種創新的發展趨勢,盡快調整和完善期貨市場監管模式,理順期貨新品種上市程序,建立合理、高效的市場導向上市制度,加快期貨品種、技術和制度創新,突破市場發展瓶頸,在規范市場的同時推進市場發展。當前市場發展的當務之急是積極進行期貨品種創新,不斷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同時,嚴格控制市場風險以及保護投資者利益也應成為監管層當前的核心工作。   三是實現從以政府監管為中心向以自律監管為中心的監管思路轉變。到2000年底為止,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史其實就是市場的整頓史。中國期貨市場清理整頓的過程,就是以證監會為中心的集中監管模式形成的過程。這種監管模式是與清理整頓的歷史階段相適應的,它把中國期貨市場由盲目、無序發展導向了理性、有序發展的軌道。在今后的發展中,政府要有意識地實現以行政監管為主向以自律監管為主的監管重心的轉移。政府主要在支持期貨市場規范發展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方面下工夫,充分發揮自律監管的作用,節省政府財政開支,避免政府監管帶來的種種弊端。同時,強化監管的“適配性”,更多地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調整和減少審批事項,給予市場主體和自律組織更多的發展空間。在監管職能調整的過程中,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在監管方式調整的過程中,注意監管效率和效果。   四是實現從“活躍期貨品種”向“活躍期貨市場”的發展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交易品種少、規模小,不能滿足提供回避市場風險的工具和進行投資獲利的社會需求,對國際期貨市場的影響小,與中國不斷提高的國際地位不相稱;期貨結構和交易方式單一,僅局限于商品期貨,沒有金融期貨,沒有期權等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不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需要。期貨交易品種太少和結構單一目前已成為制約期貨業發展的瓶頸。如何把期貨新品種的開發更好地與中國各行各業的改革開放相融合,在推進期貨品種創新的同時加強市場風險管理,提高市場流動性,不斷提高市場功能發揮成為當前期貨業的重要問題。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必須實現從“品種太少、結構單一”向“品種多樣化、結構完整”的轉變,通過活躍期貨品種活躍整個期貨市場。   五是實現從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制度創新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在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條件下形成,它缺乏成熟市場經濟下的基礎制度安排。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政府主導的這種外生制度的安排必然與期貨市場發展的內生規律之間產生矛盾與摩擦,從而導致市場的低效率。在未來的期貨市場發展中,中國政府需要依據不同階段形成制度均衡的約束條件選擇正確的改革路徑和戰略目標,正確地選擇或組合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兩種制度創新方式,從而達到逐步縮小強制性制度變遷范圍,最終將期貨市場還原為“市場”,實現由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轉變。   六是實現從封閉式發展向開放型發展的戰略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目前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還不能與證券市場、基金市場、外匯市場相互銜接,境外資金也不允許進入中國期貨市場。期貨市場的建立和運行不可能是封閉的,積極引進QFII制度,努力解決QFII制度引發的市場監管難題(境外、機構投資者),推動中國期貨市場向開放型期貨市場發展,是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必經之途。經過一二十年的發展,中國期貨市場將逐步發展成為完善的期貨市場體系,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商品期貨交易中心,爭取成為世界商品期貨交易中心,且金融期貨有一定程度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金融期貨交易中心。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最終將與美國、歐洲成為世界期貨市場三強之一,實現將中國從世界生產大國、世界貿易大國和世界消費大國發展成為控有市場經濟資源、擁有市場定價能力、具有市場主導地位的世界性期貨大國的戰略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 歐陽日輝/期貨日報)。

熱心網友

中國是許多商品的產銷大國,但由于沒有相應的期貨品種,在進出口貿易中不得不參考國外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準,同時,中國對國際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也無能為力,這對中國的經濟戰略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筆者認為,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要從維護國家整體經濟利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高度,實現戰略轉變,不斷推進期貨制度創新。   一是實現從“先規范,后發展”向“先發展,后規范”的戰略轉變。從世界各國期貨市場的立法過程來看,主要有兩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先發展,后規范”模式和以我國香港為代表的“先規范,后發展”模式。在中國期貨市場建立初期,監管層確立了“先規范,后發展”的指導思想。事實上,這個指導思想對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沒有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在發展過程中也沒有遵循先規范的做法,期貨市場法制建設嚴重滯后。對期貨市場來講,如果先強調規范,就發展不起來,或者發展就會很慢;沒有規范的發展是盲目的發展;而沒有發展,規范也就失去了意義。我們所說的規范主要是指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規范,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的所謂規范;監管也應該主要通過法律手段進行。期貨市場的監管是為規范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只有通過有效監管、日益規范,期貨市場才會有高質量的持續發展,也才能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到今天,已經建立了基本的法律規范,今后應該堅持“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完善和提高,不斷推進期貨制度創新”的思路和對策。這樣,中國期貨市場才具有活力,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二是實現從清理整頓向規范發展的整體思路轉變。在清理整頓時期,監管層采取了一種謹小慎微的態度,政府從嚴的政策抑制了期貨市場的發展。隨著中國期貨市場走出清理整頓時期,我們要適應世界期貨市場電子化、一體化和品種創新的發展趨勢,盡快調整和完善期貨市場監管模式,理順期貨新品種上市程序,建立合理、高效的市場導向上市制度,加快期貨品種、技術和制度創新,突破市場發展瓶頸,在規范市場的同時推進市場發展。當前市場發展的當務之急是積極進行期貨品種創新,不斷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同時,嚴格控制市場風險以及保護投資者利益也應成為監管層當前的核心工作。   三是實現從以政府監管為中心向以自律監管為中心的監管思路轉變。到2000年底為止,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史其實就是市場的整頓史。中國期貨市場清理整頓的過程,就是以證監會為中心的集中監管模式形成的過程。這種監管模式是與清理整頓的歷史階段相適應的,它把中國期貨市場由盲目、無序發展導向了理性、有序發展的軌道。在今后的發展中,政府要有意識地實現以行政監管為主向以自律監管為主的監管重心的轉移。政府主要在支持期貨市場規范發展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方面下工夫,充分發揮自律監管的作用,節省政府財政開支,避免政府監管帶來的種種弊端。同時,強化監管的“適配性”,更多地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調整和減少審批事項,給予市場主體和自律組織更多的發展空間。在監管職能調整的過程中,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在監管方式調整的過程中,注意監管效率和效果。   四是實現從“活躍期貨品種”向“活躍期貨市場”的發展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交易品種少、規模小,不能滿足提供回避市場風險的工具和進行投資獲利的社會需求,對國際期貨市場的影響小,與中國不斷提高的國際地位不相稱;期貨結構和交易方式單一,僅局限于商品期貨,沒有金融期貨,沒有期權等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不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需要。期貨交易品種太少和結構單一目前已成為制約期貨業發展的瓶頸。如何把期貨新品種的開發更好地與中國各行各業的改革開放相融合,在推進期貨品種創新的同時加強市場風險管理,提高市場流動性,不斷提高市場功能發揮成為當前期貨業的重要問題。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必須實現從“品種太少、結構單一”向“品種多樣化、結構完整”的轉變,通過活躍期貨品種活躍整個期貨市場。   五是實現從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制度創新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在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條件下形成,它缺乏成熟市場經濟下的基礎制度安排。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政府主導的這種外生制度的安排必然與期貨市場發展的內生規律之間產生矛盾與摩擦,從而導致市場的低效率。在未來的期貨市場發展中,中國政府需要依據不同階段形成制度均衡的約束條件選擇正確的改革路徑和戰略目標,正確地選擇或組合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兩種制度創新方式,從而達到逐步縮小強制性制度變遷范圍,最終將期貨市場還原為“市場”,實現由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轉變。   六是實現從封閉式發展向開放型發展的戰略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目前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還不能與證券市場、基金市場、外匯市場相互銜接,境外資金也不允許進入中國期貨市場。期貨市場的建立和運行不可能是封閉的,積極引進QFII制度,努力解決QFII制度引發的市場監管難題(境外、機構投資者),推動中國期貨市場向開放型期貨市場發展,是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必經之途。經過一二十年的發展,中國期貨市場將逐步發展成為完善的期貨市場體系,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商品期貨交易中心,爭取成為世界商品期貨交易中心,且金融期貨有一定程度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金融期貨交易中心。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最終將與美國、歐洲成為世界期貨市場三強之一,實現將中國從世界生產大國、世界貿易大國和世界消費大國發展成為控有市場經濟資源、擁有市場定價能力、具有市場主導地位的世界性期貨大國的戰略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 歐陽日輝/期貨日報)。

熱心網友

1990年10月12日 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中國期貨市場誕生。1992年9月 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廣東萬通期貨經紀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開業。1993年5月28日 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標準化期貨合約,實現由現貨到期貨過渡。1993年11月4日 國務院發出《關于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中國期貨市場規范整頓開始。1994年4月6日 國務院關停一些大期貨品種——鋼材、食糖、煤炭的期貨交易;同年9月29日暫停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1994年5月16日 國務院辦公廳批轉國務院證券委《關于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若干意見的請示》?開始對期貨交易所全面審核、嚴格控制國有企事業單位參與期貨交易、嚴格查處各種非法期貨經紀活動。1994年10月 天津、長春聯合期貨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等14家試點交易所成立。1998年8月 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將原14家期貨交易所合并為大連、鄭州、上海三家。1998年11月24日 中國證監會批準重新修訂后的大豆、小麥、綠豆、銅、鋁、天然橡膠等六個合約。2001年3月5日 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寫入“十五”計劃綱要。2002年6月1日 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宣布新的《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和《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自2002年7月1日開始實施。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2004年,燃料油、玉米、棉花相繼上市交易。 。

熱心網友

1990年10月12日 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中國期貨市場誕生。1992年9月 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廣東萬通期貨經紀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開業。1993年5月28日 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標準化期貨合約,實現由現貨到期貨過渡。1993年11月4日 國務院發出《關于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中國期貨市場規范整頓開始。1994年4月6日 國務院關停一些大期貨品種——鋼材、食糖、煤炭的期貨交易;同年9月29日暫停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1994年5月16日 國務院辦公廳批轉國務院證券委《關于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若干意見的請示》?開始對期貨交易所全面審核、嚴格控制國有企事業單位參與期貨交易、嚴格查處各種非法期貨經紀活動。1994年10月 天津、長春聯合期貨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等14家試點交易所成立。1998年8月 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將原14家期貨交易所合并為大連、鄭州、上海三家。1998年11月24日 中國證監會批準重新修訂后的大豆、小麥、綠豆、銅、鋁、天然橡膠等六個合約。2001年3月5日 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寫入“十五”計劃綱要。2002年6月1日 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宣布新的《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和《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自2002年7月1日開始實施。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2004年,燃料油、玉米、棉花相繼上市交易。 。

熱心網友

中國是許多商品的產銷大國,但由于沒有相應的期貨品種,在進出口貿易中不得不參考國外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準,同時,中國對國際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也無能為力,這對中國的經濟戰略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筆者認為,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要從維護國家整體經濟利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高度,實現戰略轉變,不斷推進期貨制度創新。   一是實現從“先規范,后發展”向“先發展,后規范”的戰略轉變。從世界各國期貨市場的立法過程來看,主要有兩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先發展,后規范”模式和以我國香港為代表的“先規范,后發展”模式。在中國期貨市場建立初期,監管層確立了“先規范,后發展”的指導思想。事實上,這個指導思想對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沒有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在發展過程中也沒有遵循先規范的做法,期貨市場法制建設嚴重滯后。對期貨市場來講,如果先強調規范,就發展不起來,或者發展就會很慢;沒有規范的發展是盲目的發展;而沒有發展,規范也就失去了意義。我們所說的規范主要是指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規范,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的所謂規范;監管也應該主要通過法律手段進行。期貨市場的監管是為規范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只有通過有效監管、日益規范,期貨市場才會有高質量的持續發展,也才能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到今天,已經建立了基本的法律規范,今后應該堅持“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完善和提高,不斷推進期貨制度創新”的思路和對策。這樣,中國期貨市場才具有活力,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二是實現從清理整頓向規范發展的整體思路轉變。在清理整頓時期,監管層采取了一種謹小慎微的態度,政府從嚴的政策抑制了期貨市場的發展。隨著中國期貨市場走出清理整頓時期,我們要適應世界期貨市場電子化、一體化和品種創新的發展趨勢,盡快調整和完善期貨市場監管模式,理順期貨新品種上市程序,建立合理、高效的市場導向上市制度,加快期貨品種、技術和制度創新,突破市場發展瓶頸,在規范市場的同時推進市場發展。當前市場發展的當務之急是積極進行期貨品種創新,不斷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同時,嚴格控制市場風險以及保護投資者利益也應成為監管層當前的核心工作。   三是實現從以政府監管為中心向以自律監管為中心的監管思路轉變。到2000年底為止,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史其實就是市場的整頓史。中國期貨市場清理整頓的過程,就是以證監會為中心的集中監管模式形成的過程。這種監管模式是與清理整頓的歷史階段相適應的,它把中國期貨市場由盲目、無序發展導向了理性、有序發展的軌道。在今后的發展中,政府要有意識地實現以行政監管為主向以自律監管為主的監管重心的轉移。政府主要在支持期貨市場規范發展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方面下工夫,充分發揮自律監管的作用,節省政府財政開支,避免政府監管帶來的種種弊端。同時,強化監管的“適配性”,更多地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調整和減少審批事項,給予市場主體和自律組織更多的發展空間。在監管職能調整的過程中,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在監管方式調整的過程中,注意監管效率和效果。   四是實現從“活躍期貨品種”向“活躍期貨市場”的發展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交易品種少、規模小,不能滿足提供回避市場風險的工具和進行投資獲利的社會需求,對國際期貨市場的影響小,與中國不斷提高的國際地位不相稱;期貨結構和交易方式單一,僅局限于商品期貨,沒有金融期貨,沒有期權等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不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需要。期貨交易品種太少和結構單一目前已成為制約期貨業發展的瓶頸。如何把期貨新品種的開發更好地與中國各行各業的改革開放相融合,在推進期貨品種創新的同時加強市場風險管理,提高市場流動性,不斷提高市場功能發揮成為當前期貨業的重要問題。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必須實現從“品種太少、結構單一”向“品種多樣化、結構完整”的轉變,通過活躍期貨品種活躍整個期貨市場。   五是實現從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制度創新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在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條件下形成,它缺乏成熟市場經濟下的基礎制度安排。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政府主導的這種外生制度的安排必然與期貨市場發展的內生規律之間產生矛盾與摩擦,從而導致市場的低效率。在未來的期貨市場發展中,中國政府需要依據不同階段形成制度均衡的約束條件選擇正確的改革路徑和戰略目標,正確地選擇或組合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兩種制度創新方式,從而達到逐步縮小強制性制度變遷范圍,最終將期貨市場還原為“市場”,實現由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轉變。   六是實現從封閉式發展向開放型發展的戰略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目前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還不能與證券市場、基金市場、外匯市場相互銜接,境外資金也不允許進入中國期貨市場。期貨市場的建立和運行不可能是封閉的,積極引進QFII制度,努力解決QFII制度引發的市場監管難題(境外、機構投資者),推動中國期貨市場向開放型期貨市場發展,是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必經之途。經過一二十年的發展,中國期貨市場將逐步發展成為完善的期貨市場體系,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商品期貨交易中心,爭取成為世界商品期貨交易中心,且金融期貨有一定程度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金融期貨交易中心。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最終將與美國、歐洲成為世界期貨市場三強之一,實現將中國從世界生產大國、世界貿易大國和世界消費大國發展成為控有市場經濟資源、擁有市場定價能力、具有市場主導地位的世界性期貨大國的戰略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 歐陽日輝/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