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上市股指期貨會引發金融危機 上市股指期貨,有人認為“是福不是禍”,也有人認為在擁有股票指數條件下,市場操縱者一旦失敗,經常會引發金融危機。 首先這個觀點是憑空產生、主觀推論、非常武斷的,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與金融危機的發生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近代金融史上,在美、英以及亞洲各國,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是因為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而導致的,操縱股指期貨失敗也從來沒有引發過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該國經濟中泡沫成分太多,經濟運行中一個鏈條斷裂,從而引發連鎖反應。 其次,通過實證分析可見,上市股指期貨,不僅不會引發金融危機,反而有助于化解風險。美國的Kuserk和Cocke(1994)等人對美國股市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開展股指期貨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加入,股市的規模和流動性都有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雙向推動的態勢。雖然,股指期貨的市場規模可能超過現貨市場,但這是場外資金大量流入造成的,對股市的發展具有長期推動作用。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推出股指期貨交易后,充分發揮了股指期貨的避險作用,使投資者在1987年股災中的損失大大得到緩解,并很快迎來了90年代的空前大牛市。事后,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假設1987年危機發生時沒有股指期貨交易,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再次,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有了健全的資本市場,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機。香港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能夠獨善其身,成功地抵制了金融風暴的沖擊,其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有健全的金融體系、健全的資本市場,即既有健全的金融現貨市場,又有發達的期貨市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南亞有些國家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期貨市場體系,在金融危機中不堪一擊。實踐表明,缺乏期貨市場,使其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兩個明顯的弊端:其一是金融體系沒有一個發現價格的機制,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其二是經濟運行中存在泡沫、存在風險,不能經常性地轉移和化解,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危機。 對于期貨市場的判斷 上市股指期貨,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期貨市場是否規范發展了,能否容納大資金入市。業內共識是我國的期貨市場經過長達六年的治理整頓,已經進入規范發展的新時期了。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期貨市場缺乏市場流動性,靠“莊家”來提供流動性,目前不出事情是因為市場沒有資金。 我國的期貨市場剛剛從試點時期轉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許多人對它的看法還停留在1993年到1995年。歷史上中國期貨市場發生的操縱市場行為,主要原因是交易所初建時用計劃經濟的老辦法來管理高度市場化的期貨交易。比如限制實物交割、限制交易量、交易規則朝令夕改、亂出政策、人為干預市場交易行為等。后來中國證監會著手治理整頓之后,撤并了交易所,定為三家,統一修改了規則,不僅放開了實物交割,而且摒棄了交易所管理價格的做法,按“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修訂了交易規則,從根本上保證了期貨市場的規范發展。目前,從證監會頒布實施的一些管理辦法,到交易所的具體交易、交割規則,都在進一步借鑒國際慣例,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修改優化,以適應加入WT0的需要。應該說,我國的期貨市場已經具備了大的發展條件。 有人認為期貨市場是靠“莊家”來提供市場的流動性,除了這些人士的思維僅僅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試點剛剛開始時的個別事件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于近年來期貨市場的運行了解太少。實際上,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上沒有所謂的“莊家”,市場流動性的提高在于市場規范后,市場參與者增強了信心,參與者廣泛化。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自2000年8月到2001年8月,持倉量逐步放大。2001年前六個月,總成交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62%。日均持倉量達72萬手,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價格波動幅度也有所加大,2000年8月底,由于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五日內價格上漲幅度達200%。實物交割創歷史紀錄,一個月交割20萬噸,交易所沒有出任何文件,交易也沒有出任何問題。根本的原因是市場規范化了,沒有“莊家”,大家都去判斷行情,而不是盯住交易所出文件。可見,期貨市場的市場流動性根本不是“莊家”帶來的,而是市場規范化帶來的。 有人認為現在市場不出問題在于資金太少,這也與客觀實際不相符。我們仍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資金量已比1998年、1999年增加一倍以上,且價格變動異常頻繁,也沒有出現不平靜的事件。我認為,市場上平靜與不平靜與資金沒有關系,也與價格波動沒有關系,是與市場的規范化直接相關的。若交易所不規范,仍是管理價格,在交易中任意變動規則,朝令夕改,其價格變動就不是供求關系的反映,虧損的一方就會鬧事,市場就“不平靜”。若供求關系變動影響價格,預測錯誤的一方只會總結經驗,提高預測水平,而不會有其它的想法。 我曾多次對新聞界的朋友們講,就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狀況,不僅上市股指期貨沒有問題,就是不斷推出其它品種,也完全有潛力承接它們。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國的期貨市場一點問題也沒有了,仍存在著發展中的問題,如交易所的官辦體制問題,期貨公司功能單一的問題,許多治理整頓的規則不符合國際慣例的問題等等。但我相信,這些問題會在發展中逐步解決,而且這些問題無礙上市品種。 關于股指期貨上市的現貨條件 關于股指期貨上市條件的討論,還有一個方面的問題是它的現貨市場條件具備還是不具備,如沒有一個代表性的指數,并且存在著國有股減持問題。 關于期市品種上市的現貨市場條件的爭論,已歷時十幾個年頭了,任何時候都是條件缺乏論者占上風。從我國期貨市場的實踐來看,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1988年研究期貨市場試點之時,有人曾預言中國十年內不可能產生期貨市場,若上市金融品種,至少應在30年之后。在其后的幾年中,我國期貨市場大發展,不僅上市了一些大宗商品,也成功地上市了國債品種。雖然出了個“327國債事件”,這實際上是企業管理風險不到位和交易所不按期貨規則辦事造成的,沒有出現什么大問題。總體上講,中國期貨市場試點的成就令國際上的同行刮目相看。我從來認為,條件是相對的,目前總體說來,是具備上市股指期貨條件的。 我國股票現貨市場經過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的長足發展,已經是一個較為發達的現貨市場,而這個市場又在大力發展的過程當中,非常需要股指期貨的上市。目前認為現貨條件不具備的人認為市場還存在“莊家”,有國有股減持的問題,沒有統一的股票指數。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沒有道理的:(l)目前股票市場上的確存在著“莊家”,即所謂大戶,持有某只股票的數量較大,有時候使價格不一定完全合理。但這正是我們要推出股指期貨、股票期貨的理由,因為有了期貨,會形成誰也左右不了的價格,“莊家”的時代會終結。同時,“莊家”有了避險工具后可以成為長期投資者,能自由進出,而不是被套牢。(2)股市上有無“莊家”,個別股價是否合理,不影響股指期貨的交易,它們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3)統一編制股票現貨指數,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以我們業界的聰明才智,應該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4)國有股減持,影響個股的價格和大盤的漲跌,的確是一個現貨市場的健全問題。但是,它并不是上市股指期貨的一個必要條件,相反,有了股指期貨,也可以為政策的調整提供回避風險的手段。(5)從歷史上看,有了期貨市場之后,現貨市場才會真正地健全化、秩序化,如有色金屬市場,沒有期貨市場之前,價格欺詐、流通環節多、秩序亂等問題難以根除,有了期貨市場,長期供銷合同方式由于有了基準價格而發展起來,流通渠道順暢、環節少,根除了價格欺詐等問題。 因此,股指期貨上市的現貨市場條件問題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有持相反意見的人,是因為他們對于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關系問題研究不足。 關于股指期貨的本質問題 在許多討論文章中,我覺得有一個關于事物本質的爭論隱含在背后,即股指期貨是現貨還是期貨,它屬于證券范疇還是期貨范疇的問題。許多文章簡單地把它當成了證券現貨的范疇來研究,是有問題的。 股指期貨屬于期貨市場中的一個交易品種,是以某一類股票指數為現貨背景的指數期貨合約的一種期貨產品。 股指期貨與股票有著聯系與區別。二者的聯系在于股指期貨合約的現貨基礎是股票價格指數,實際上是現貨與期貨的聯系。股指期貨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l)股指期貨交易的對象不是股票,而是以經過統計處理的股價指數為基礎而設計的期貨合約;(2)股指期貨采取保證金交易制度即期貨交易制度,而不是股票的現貨交易制度;(3)股票指數期貨有交割時間,而且以現金作為交割手段,而非股票以過戶方式完成交易;(4)股指期貨有賣空機制,即不持有股票可以拋出股指期貨合約,并且不像股票有限定的數量,它可以隨著交易雙方的成交而無限地生成持倉量,沒有限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單只股票的期貨往往使許多人混淆了現貨和期貨的概念。單只股票期貨是以單只股票的價格為標準而設計的期貨交易品種,是為該只股票的長期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的一種新型金融商品。但是,它和股票的區別仍然是一目了然的,是兩個不同性質的事物。 (待續) 。
熱心網友
上市股指期貨會引發金融危機 上市股指期貨,有人認為“是福不是禍”,也有人認為在擁有股票指數條件下,市場操縱者一旦失敗,經常會引發金融危機。 首先這個觀點是憑空產生、主觀推論、非常武斷的,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與金融危機的發生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近代金融史上,在美、英以及亞洲各國,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是因為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而導致的,操縱股指期貨失敗也從來沒有引發過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該國經濟中泡沫成分太多,經濟運行中一個鏈條斷裂,從而引發連鎖反應。 其次,通過實證分析可見,上市股指期貨,不僅不會引發金融危機,反而有助于化解風險。美國的Kuserk和Cocke(1994)等人對美國股市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開展股指期貨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加入,股市的規模和流動性都有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雙向推動的態勢。雖然,股指期貨的市場規模可能超過現貨市場,但這是場外資金大量流入造成的,對股市的發展具有長期推動作用。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推出股指期貨交易后,充分發揮了股指期貨的避險作用,使投資者在1987年股災中的損失大大得到緩解,并很快迎來了90年代的空前大牛市。事后,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假設1987年危機發生時沒有股指期貨交易,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再次,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有了健全的資本市場,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機。香港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能夠獨善其身,成功地抵制了金融風暴的沖擊,其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有健全的金融體系、健全的資本市場,即既有健全的金融現貨市場,又有發達的期貨市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南亞有些國家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期貨市場體系,在金融危機中不堪一擊。實踐表明,缺乏期貨市場,使其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兩個明顯的弊端:其一是金融體系沒有一個發現價格的機制,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其二是經濟運行中存在泡沫、存在風險,不能經常性地轉移和化解,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危機。 對于期貨市場的判斷 上市股指期貨,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期貨市場是否規范發展了,能否容納大資金入市。業內共識是我國的期貨市場經過長達六年的治理整頓,已經進入規范發展的新時期了。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期貨市場缺乏市場流動性,靠“莊家”來提供流動性,目前不出事情是因為市場沒有資金。 我國的期貨市場剛剛從試點時期轉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許多人對它的看法還停留在1993年到1995年。歷史上中國期貨市場發生的操縱市場行為,主要原因是交易所初建時用計劃經濟的老辦法來管理高度市場化的期貨交易。比如限制實物交割、限制交易量、交易規則朝令夕改、亂出政策、人為干預市場交易行為等。后來中國證監會著手治理整頓之后,撤并了交易所,定為三家,統一修改了規則,不僅放開了實物交割,而且摒棄了交易所管理價格的做法,按“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修訂了交易規則,從根本上保證了期貨市場的規范發展。目前,從證監會頒布實施的一些管理辦法,到交易所的具體交易、交割規則,都在進一步借鑒國際慣例,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修改優化,以適應加入WT0的需要。應該說,我國的期貨市場已經具備了大的發展條件。 有人認為期貨市場是靠“莊家”來提供市場的流動性,除了這些人士的思維僅僅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試點剛剛開始時的個別事件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于近年來期貨市場的運行了解太少。實際上,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上沒有所謂的“莊家”,市場流動性的提高在于市場規范后,市場參與者增強了信心,參與者廣泛化。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自2000年8月到2001年8月,持倉量逐步放大。2001年前六個月,總成交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62%。日均持倉量達72萬手,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價格波動幅度也有所加大,2000年8月底,由于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五日內價格上漲幅度達200%。實物交割創歷史紀錄,一個月交割20萬噸,交易所沒有出任何文件,交易也沒有出任何問題。根本的原因是市場規范化了,沒有“莊家”,大家都去判斷行情,而不是盯住交易所出文件。可見,期貨市場的市場流動性根本不是“莊家”帶來的,而是市場規范化帶來的。 有人認為現在市場不出問題在于資金太少,這也與客觀實際不相符。我們仍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資金量已比1998年、1999年增加一倍以上,且價格變動異常頻繁,也沒有出現不平靜的事件。我認為,市場上平靜與不平靜與資金沒有關系,也與價格波動沒有關系,是與市場的規范化直接相關的。若交易所不規范,仍是管理價格,在交易中任意變動規則,朝令夕改,其價格變動就不是供求關系的反映,虧損的一方就會鬧事,市場就“不平靜”。若供求關系變動影響價格,預測錯誤的一方只會總結經驗,提高預測水平,而不會有其它的想法。 我曾多次對新聞界的朋友們講,就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狀況,不僅上市股指期貨沒有問題,就是不斷推出其它品種,也完全有潛力承接它們。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國的期貨市場一點問題也沒有了,仍存在著發展中的問題,如交易所的官辦體制問題,期貨公司功能單一的問題,許多治理整頓的規則不符合國際慣例的問題等等。但我相信,這些問題會在發展中逐步解決,而且這些問題無礙上市品種。 關于股指期貨上市的現貨條件 關于股指期貨上市條件的討論,還有一個方面的問題是它的現貨市場條件具備還是不具備,如沒有一個代表性的指數,并且存在著國有股減持問題。 關于期市品種上市的現貨市場條件的爭論,已歷時十幾個年頭了,任何時候都是條件缺乏論者占上風。從我國期貨市場的實踐來看,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1988年研究期貨市場試點之時,有人曾預言中國十年內不可能產生期貨市場,若上市金融品種,至少應在30年之后。在其后的幾年中,我國期貨市場大發展,不僅上市了一些大宗商品,也成功地上市了國債品種。雖然出了個“327國債事件”,這實際上是企業管理風險不到位和交易所不按期貨規則辦事造成的,沒有出現什么大問題。總體上講,中國期貨市場試點的成就令國際上的同行刮目相看。我從來認為,條件是相對的,目前總體說來,是具備上市股指期貨條件的。 我國股票現貨市場經過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的長足發展,已經是一個較為發達的現貨市場,而這個市場又在大力發展的過程當中,非常需要股指期貨的上市。目前認為現貨條件不具備的人認為市場還存在“莊家”,有國有股減持的問題,沒有統一的股票指數。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沒有道理的:(l)目前股票市場上的確存在著“莊家”,即所謂大戶,持有某只股票的數量較大,有時候使價格不一定完全合理。但這正是我們要推出股指期貨、股票期貨的理由,因為有了期貨,會形成誰也左右不了的價格,“莊家”的時代會終結。同時,“莊家”有了避險工具后可以成為長期投資者,能自由進出,而不是被套牢。(2)股市上有無“莊家”,個別股價是否合理,不影響股指期貨的交易,它們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3)統一編制股票現貨指數,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以我們業界的聰明才智,應該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4)國有股減持,影響個股的價格和大盤的漲跌,的確是一個現貨市場的健全問題。但是,它并不是上市股指期貨的一個必要條件,相反,有了股指期貨,也可以為政策的調整提供回避風險的手段。(5)從歷史上看,有了期貨市場之后,現貨市場才會真正地健全化、秩序化,如有色金屬市場,沒有期貨市場之前,價格欺詐、流通環節多、秩序亂等問題難以根除,有了期貨市場,長期供銷合同方式由于有了基準價格而發展起來,流通渠道順暢、環節少,根除了價格欺詐等問題。 因此,股指期貨上市的現貨市場條件問題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有持相反意見的人,是因為他們對于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關系問題研究不足。 關于股指期貨的本質問題 在許多討論文章中,我覺得有一個關于事物本質的爭論隱含在背后,即股指期貨是現貨還是期貨,它屬于證券范疇還是期貨范疇的問題。許多文章簡單地把它當成了證券現貨的范疇來研究,是有問題的。 股指期貨屬于期貨市場中的一個交易品種,是以某一類股票指數為現貨背景的指數期貨合約的一種期貨產品。 股指期貨與股票有著聯系與區別。二者的聯系在于股指期貨合約的現貨基礎是股票價格指數,實際上是現貨與期貨的聯系。股指期貨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l)股指期貨交易的對象不是股票,而是以經過統計處理的股價指數為基礎而設計的期貨合約;(2)股指期貨采取保證金交易制度即期貨交易制度,而不是股票的現貨交易制度;(3)股票指數期貨有交割時間,而且以現金作為交割手段,而非股票以過戶方式完成交易;(4)股指期貨有賣空機制,即不持有股票可以拋出股指期貨合約,并且不像股票有限定的數量,它可以隨著交易雙方的成交而無限地生成持倉量,沒有限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單只股票的期貨往往使許多人混淆了現貨和期貨的概念。單只股票期貨是以單只股票的價格為標準而設計的期貨交易品種,是為該只股票的長期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的一種新型金融商品。但是,它和股票的區別仍然是一目了然的,是兩個不同性質的事物。 (待續) 。
熱心網友
實現從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制度創新思路轉變。中國期貨市場在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條件下形成,它缺乏成熟市場經濟下的基礎制度安排。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政府主導的這種外生制度的安排必然與期貨市場發展的內生規律之間產生矛盾與摩擦,從而導致市場的低效率。在未來的期貨市場發展中,中國政府需要依據不同階段形成制度均衡的約束條件選擇正確的改革路徑和戰略目標,正確地選擇或組合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兩種制度創新方式,從而達到逐步縮小強制性制度變遷范圍,最終將期貨市場還原為“市場”,實現由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轉變。
熱心網友
上市股指期貨,有人認為“是福不是禍”,也有人認為在擁有股票指數條件下,市場操縱者一旦失敗,經常會引發金融危機。 首先這個觀點是憑空產生、主觀推論、非常武斷的,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與金融危機的發生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近代金融史上,在美、英以及亞洲各國,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是因為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而導致的,操縱股指期貨失敗也從來沒有引發過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該國經濟中泡沫成分太多,經濟運行中一個鏈條斷裂,從而引發連鎖反應。 其次,通過實證分析可見,上市股指期貨,不僅不會引發金融危機,反而有助于化解風險。美國的Kuserk和Cocke(1994)等人對美國股市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開展股指期貨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加入,股市的規模和流動性都有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雙向推動的態勢。雖然,股指期貨的市場規模可能超過現貨市場,但這是場外資金大量流入造成的,對股市的發展具有長期推動作用。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推出股指期貨交易后,充分發揮了股指期貨的避險作用,使投資者在1987年股災中的損失大大得到緩解,并很快迎來了90年代的空前大牛市。事后,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假設1987年危機發生時沒有股指期貨交易,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再次,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有了健全的資本市場,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機。香港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能夠獨善其身,成功地抵制了金融風暴的沖擊,其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有健全的金融體系、健全的資本市場,即既有健全的金融現貨市場,又有發達的期貨市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南亞有些國家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期貨市場體系,在金融危機中不堪一擊。實踐表明,缺乏期貨市場,使其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兩個明顯的弊端:其一是金融體系沒有一個發現價格的機制,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其二是經濟運行中存在泡沫、存在風險,不能經常性地轉移和化解,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危機。 對于期貨市場的判斷 上市股指期貨,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期貨市場是否規范發展了,能否容納大資金入市。業內共識是我國的期貨市場經過長達六年的治理整頓,已經進入規范發展的新時期了。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期貨市場缺乏市場流動性,靠“莊家”來提供流動性,目前不出事情是因為市場沒有資金。 我國的期貨市場剛剛從試點時期轉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許多人對它的看法還停留在1993年到1995年。歷史上中國期貨市場發生的操縱市場行為,主要原因是交易所初建時用計劃經濟的老辦法來管理高度市場化的期貨交易。比如限制實物交割、限制交易量、交易規則朝令夕改、亂出政策、人為干預市場交易行為等。后來中國證監會著手治理整頓之后,撤并了交易所,定為三家,統一修改了規則,不僅放開了實物交割,而且摒棄了交易所管理價格的做法,按“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修訂了交易規則,從根本上保證了期貨市場的規范發展。目前,從證監會頒布實施的一些管理辦法,到交易所的具體交易、交割規則,都在進一步借鑒國際慣例,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修改優化,以適應加入WT0的需要。應該說,我國的期貨市場已經具備了大的發展條件。 有人認為期貨市場是靠“莊家”來提供市場的流動性,除了這些人士的思維僅僅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試點剛剛開始時的個別事件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于近年來期貨市場的運行了解太少。實際上,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上沒有所謂的“莊家”,市場流動性的提高在于市場規范后,市場參與者增強了信心,參與者廣泛化。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自2000年8月到2001年8月,持倉量逐步放大。2001年前六個月,總成交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62%。日均持倉量達72萬手,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價格波動幅度也有所加大,2000年8月底,由于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五日內價格上漲幅度達200%。實物交割創歷史紀錄,一個月交割20萬噸,交易所沒有出任何文件,交易也沒有出任何問題。根本的原因是市場規范化了,沒有“莊家”,大家都去判斷行情,而不是盯住交易所出文件。可見,期貨市場的市場流動性根本不是“莊家”帶來的,而是市場規范化帶來的。 有人認為現在市場不出問題在于資金太少,這也與客觀實際不相符。我們仍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資金量已比1998年、1999年增加一倍以上,且價格變動異常頻繁,也沒有出現不平靜的事件。我認為,市場上平靜與不平靜與資金沒有關系,也與價格波動沒有關系,是與市場的規范化直接相關的。若交易所不規范,仍是管理價格,在交易中任意變動規則,朝令夕改,其價格變動就不是供求關系的反映,虧損的一方就會鬧事,市場就“不平靜”。若供求關系變動影響價格,預測錯誤的一方只會總結經驗,提高預測水平,而不會有其它的想法。 我曾多次對新聞界的朋友們講,就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狀況,不僅上市股指期貨沒有問題,就是不斷推出其它品種,也完全有潛力承接它們。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國的期貨市場一點問題也沒有了,仍存在著發展中的問題,如交易所的官辦體制問題,期貨公司功能單一的問題,許多治理整頓的規則不符合國際慣例的問題等等。但我相信,這些問題會在發展中逐步解決,而且這些問題無礙上市品種。 關于股指期貨上市的現貨條件 關于股指期貨上市條件的討論,還有一個方面的問題是它的現貨市場條件具備還是不具備,如沒有一個代表性的指數,并且存在著國有股減持問題。 關于期市品種上市的現貨市場條件的爭論,已歷時十幾個年頭了,任何時候都是條件缺乏論者占上風。從我國期貨市場的實踐來看,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1988年研究期貨市場試點之時,有人曾預言中國十年內不可能產生期貨市場,若上市金融品種,至少應在30年之后。在其后的幾年中,我國期貨市場大發展,不僅上市了一些大宗商品,也成功地上市了國債品種。雖然出了個“327國債事件”,這實際上是企業管理風險不到位和交易所不按期貨規則辦事造成的,沒有出現什么大問題。總體上講,中國期貨市場試點的成就令國際上的同行刮目相看。我從來認為,條件是相對的,目前總體說來,是具備上市股指期貨條件的。 我國股票現貨市場經過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的長足發展,已經是一個較為發達的現貨市場,而這個市場又在大力發展的過程當中,非常需要股指期貨的上市。目前認為現貨條件不具備的人認為市場還存在“莊家”,有國有股減持的問題,沒有統一的股票指數。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沒有道理的:(l)目前股票市場上的確存在著“莊家”,即所謂大戶,持有某只股票的數量較大,有時候使價格不一定完全合理。但這正是我們要推出股指期貨、股票期貨的理由,因為有了期貨,會形成誰也左右不了的價格,“莊家”的時代會終結。同時,“莊家”有了避險工具后可以成為長期投資者,能自由進出,而不是被套牢。(2)股市上有無“莊家”,個別股價是否合理,不影響股指期貨的交易,它們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3)統一編制股票現貨指數,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以我們業界的聰明才智,應該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4)國有股減持,影響個股的價格和大盤的漲跌,的確是一個現貨市場的健全問題。但是,它并不是上市股指期貨的一個必要條件,相反,有了股指期貨,也可以為政策的調整提供回避風險的手段。(5)從歷史上看,有了期貨市場之后,現貨市場才會真正地健全化、秩序化,如有色金屬市場,沒有期貨市場之前,價格欺詐、流通環節多、秩序亂等問題難以根除,有了期貨市場,長期供銷合同方式由于有了基準價格而發展起來,流通渠道順暢、環節少,根除了價格欺詐等問題。 因此,股指期貨上市的現貨市場條件問題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有持相反意見的人,是因為他們對于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關系問題研究不足。 關于股指期貨的本質問題 在許多討論文章中,我覺得有一個關于事物本質的爭論隱含在背后,即股指期貨是現貨還是期貨,它屬于證券范疇還是期貨范疇的問題。許多文章簡單地把它當成了證券現貨的范疇來研究,是有問題的。 股指期貨屬于期貨市場中的一個交易品種,是以某一類股票指數為現貨背景的指數期貨合約的一種期貨產品。 股指期貨與股票有著聯系與區別。二者的聯系在于股指期貨合約的現貨基礎是股票價格指數,實際上是現貨與期貨的聯系。股指期貨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l)股指期貨交易的對象不是股票,而是以經過統計處理的股價指數為基礎而設計的期貨合約;(2)股指期貨采取保證金交易制度即期貨交易制度,而不是股票的現貨交易制度;(3)股票指數期貨有交割時間,而且以現金作為交割手段,而非股票以過戶方式完成交易;(4)股指期貨有賣空機制,即不持有股票可以拋出股指期貨合約,并且不像股票有限定的數量,它可以隨著交易雙方的成交而無限地生成持倉量,沒有限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單只股票的期貨往往使許多人混淆了現貨和期貨的概念。單只股票期貨是以單只股票的價格為標準而設計的期貨交易品種,是為該只股票的長期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的一種新型金融商品。但是,它和股票的區別仍然是一目了然的,是兩個不同性質的事物。 。
熱心網友
市股指期貨會引發金融危機
熱心網友
上市股指期貨,有人認為“是福不是禍”,也有人認為在擁有股票指數條件下,市場操縱者一旦失敗,經常會引發金融危機。 首先這個觀點是憑空生產、主觀推論,非常武斷的,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與金融危機的發生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近代金融史上,在美、英以及亞洲各國,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是因為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而導致的,操縱股指期貨失敗也從來沒有引發過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該國經濟中泡沫成分太多,經濟運行中一個鏈條斷裂,從而引發連鎖反應。 其次,通過實證分析可見,上市股指期貨,不僅不會引發金融危機,反而有助于化解風險。美國的Kuserk和Cocke(1994)等人對美國股市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開展股指期貨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的規模和流動性都有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雙向推動的態勢。雖然,股指期貨的市場規模可能超過現貨市場,但這是場外資金大量流入造成的,對股市的發展具有長期推動作用。以美國為例,80年代推出股指期貨交易后,充分發揮了股指期貨避險作用,使投資者在1987年股災中的損失大大得到緩解,并很快迎來了90年代的空前大牛市。事后,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假設1987年危機發生時沒有股指期貨交易,,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再次,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有了健全的資本市場,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機,香港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能夠獨善其身,成功地抵制了金融風暴的沖擊,其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有健全的金融體系、健全的資本市場,即既有健全的金融現貨市場,又有發達的期貨市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南亞有些國家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期貨市場體系,在金融危機中不堪一擊。實踐說明,由于缺乏期貨市場,使其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兩個明顯的弊端:其一是金融體系沒有一個發現價格的機制,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其二是經濟運行中存在泡沫、存在風險,不能經常性地轉移和化解,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危機。 。
熱心網友
上市股指期貨會引發金融危機 上市股指期貨,有人認為“是福不是禍”,也有人認為在擁有股票指數條件下,市場操縱者一旦失敗,經常會引發金融危機。 首先這個觀點是憑空產生、主觀推論、非常武斷的,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與金融危機的發生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近代金融史上,在美、英以及亞洲各國,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是因為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而導致的,操縱股指期貨失敗也從來沒有引發過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該國經濟中泡沫成分太多,經濟運行中一個鏈條斷裂,從而引發連鎖反應。 其次,通過實證分析可見,上市股指期貨,不僅不會引發金融危機,反而有助于化解風險。美國的Kuserk和Cocke(1994)等人對美國股市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開展股指期貨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加入,股市的規模和流動性都有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雙向推動的態勢。雖然,股指期貨的市場規模可能超過現貨市場,但這是場外資金大量流入造成的,對股市的發展具有長期推動作用。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推出股指期貨交易后,充分發揮了股指期貨的避險作用,使投資者在1987年股災中的損失大大得到緩解,并很快迎來了90年代的空前大牛市。事后,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假設1987年危機發生時沒有股指期貨交易,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再次,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有了健全的資本市場,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機。香港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能夠獨善其身,成功地抵制了金融風暴的沖擊,其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有健全的金融體系、健全的資本市場,即既有健全的金融現貨市場,又有發達的期貨市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南亞有些國家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期貨市場體系,在金融危機中不堪一擊。實踐表明,缺乏期貨市場,使其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兩個明顯的弊端:其一是金融體系沒有一個發現價格的機制,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其二是經濟運行中存在泡沫、存在風險,不能經常性地轉移和化解,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危機。 對于期貨市場的判斷 上市股指期貨,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期貨市場是否規范發展了,能否容納大資金入市。業內共識是我國的期貨市場經過長達六年的治理整頓,已經進入規范發展的新時期了。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期貨市場缺乏市場流動性,靠“莊家”來提供流動性,目前不出事情是因為市場沒有資金。 我國的期貨市場剛剛從試點時期轉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許多人對它的看法還停留在1993年到1995年。歷史上中國期貨市場發生的操縱市場行為,主要原因是交易所初建時用計劃經濟的老辦法來管理高度市場化的期貨交易。比如限制實物交割、限制交易量、交易規則朝令夕改、亂出政策、人為干預市場交易行為等。后來中國證監會著手治理整頓之后,撤并了交易所,定為三家,統一修改了規則,不僅放開了實物交割,而且摒棄了交易所管理價格的做法,按“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修訂了交易規則,從根本上保證了期貨市場的規范發展。目前,從證監會頒布實施的一些管理辦法,到交易所的具體交易、交割規則,都在進一步借鑒國際慣例,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修改優化,以適應加入WT0的需要。應該說,我國的期貨市場已經具備了大的發展條件。 有人認為期貨市場是靠“莊家”來提供市場的流動性,除了這些人士的思維僅僅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試點剛剛開始時的個別事件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于近年來期貨市場的運行了解太少。實際上,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上沒有所謂的“莊家”,市場流動性的提高在于市場規范后,市場參與者增強了信心,參與者廣泛化。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自2000年8月到2001年8月,持倉量逐步放大。2001年前六個月,總成交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62%。日均持倉量達72萬手,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價格波動幅度也有所加大,2000年8月底,由于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五日內價格上漲幅度達200%。實物交割創歷史紀錄,一個月交割20萬噸,交易所沒有出任何文件,交易也沒有出任何問題。根本的原因是市場規范化了,沒有“莊家”,大家都去判斷行情,而不是盯住交易所出文件。可見,期貨市場的市場流動性根本不是“莊家”帶來的,而是市場規范化帶來的。 有人認為現在市場不出問題在于資金太少,這也與客觀實際不相符。我們仍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資金量已比1998年、1999年增加一倍以上,且價格變動異常頻繁,也沒有出現不平靜的事件。我認為,市場上平靜與不平靜與資金沒有關系,也與價格波動沒有關系,是與市場的規范化直接相關的。若交易所不規范,仍是管理價格,在交易中任意變動規則,朝令夕改,其價格變動就不是供求關系的反映,虧損的一方就會鬧事,市場就“不平靜”。若供求關系變動影響價格,預測錯誤的一方只會總結經驗,提高預測水平,而不會有其它的想法。 我曾多次對新聞界的朋友們講,就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狀況,不僅上市股指期貨沒有問題,就是不斷推出其它品種,也完全有潛力承接它們。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國的期貨市場一點問題也沒有了,仍存在著發展中的問題,如交易所的官辦體制問題,期貨公司功能單一的問題,許多治理整頓的規則不符合國際慣例的問題等等。但我相信,這些問題會在發展中逐步解決,而且這些問題無礙上市品種。 關于股指期貨上市的現貨條件 關于股指期貨上市條件的討論,還有一個方面的問題是它的現貨市場條件具備還是不具備,如沒有一個代表性的指數,并且存在著國有股減持問題。 關于期市品種上市的現貨市場條件的爭論,已歷時十幾個年頭了,任何時候都是條件缺乏論者占上風。從我國期貨市場的實踐來看,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1988年研究期貨市場試點之時,有人曾預言中國十年內不可能產生期貨市場,若上市金融品種,至少應在30年之后。在其后的幾年中,我國期貨市場大發展,不僅上市了一些大宗商品,也成功地上市了國債品種。雖然出了個“327國債事件”,這實際上是企業管理風險不到位和交易所不按期貨規則辦事造成的,沒有出現什么大問題。總體上講,中國期貨市場試點的成就令國際上的同行刮目相看。我從來認為,條件是相對的,目前總體說來,是具備上市股指期貨條件的。 我國股票現貨市場經過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的長足發展,已經是一個較為發達的現貨市場,而這個市場又在大力發展的過程當中,非常需要股指期貨的上市。目前認為現貨條件不具備的人認為市場還存在“莊家”,有國有股減持的問題,沒有統一的股票指數。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沒有道理的:(l)目前股票市場上的確存在著“莊家”,即所謂大戶,持有某只股票的數量較大,有時候使價格不一定完全合理。但這正是我們要推出股指期貨、股票期貨的理由,因為有了期貨,會形成誰也左右不了的價格,“莊家”的時代會終結。同時,“莊家”有了避險工具后可以成為長期投資者,能自由進出,而不是被套牢。(2)股市上有無“莊家”,個別股價是否合理,不影響股指期貨的交易,它們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3)統一編制股票現貨指數,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以我們業界的聰明才智,應該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4)國有股減持,影響個股的價格和大盤的漲跌,的確是一個現貨市場的健全問題。但是,它并不是上市股指期貨的一個必要條件,相反,有了股指期貨,也可以為政策的調整提供回避風險的手段。(5)從歷史上看,有了期貨市場之后,現貨市場才會真正地健全化、秩序化,如有色金屬市場,沒有期貨市場之前,價格欺詐、流通環節多、秩序亂等問題難以根除,有了期貨市場,長期供銷合同方式由于有了基準價格而發展起來,流通渠道順暢、環節少,根除了價格欺詐等問題。 因此,股指期貨上市的現貨市場條件問題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有持相反意見的人,是因為他們對于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關系問題研究不足。 關于股指期貨的本質問題 在許多討論文章中,我覺得有一個關于事物本質的爭論隱含在背后,即股指期貨是現貨還是期貨,它屬于證券范疇還是期貨范疇的問題。許多文章簡單地把它當成了證券現貨的范疇來研究,是有問題的。 股指期貨屬于期貨市場中的一個交易品種,是以某一類股票指數為現貨背景的指數期貨合約的一種期貨產品。 股指期貨與股票有著聯系與區別。二者的聯系在于股指期貨合約的現貨基礎是股票價格指數,實際上是現貨與期貨的聯系。股指期貨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l)股指期貨交易的對象不是股票,而是以經過統計處理的股價指數為基礎而設計的期貨合約;(2)股指期貨采取保證金交易制度即期貨交易制度,而不是股票的現貨交易制度;(3)股票指數期貨有交割時間,而且以現金作為交割手段,而非股票以過戶方式完成交易;(4)股指期貨有賣空機制,即不持有股票可以拋出股指期貨合約,并且不像股票有限定的數量,它可以隨著交易雙方的成交而無限地生成持倉量,沒有限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單只股票的期貨往往使許多人混淆了現貨和期貨的概念。單只股票期貨是以單只股票的價格為標準而設計的期貨交易品種,是為該只股票的長期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的一種新型金融商品。但是,它和股票的區別仍然是一目了然的,是兩個不同性質的事物。
熱心網友
上市股指期貨,有人認為“是福不是禍”,也有人認為在擁有股票指數條件下,市場操縱者一旦失敗,經常會引發金融危機。 首先這個觀點是憑空生產、主觀推論,非常武斷的,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與金融危機的發生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近代金融史上,在美、英以及亞洲各國,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是因為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而導致的,操縱股指期貨失敗也從來沒有引發過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該國經濟中泡沫成分太多,經濟運行中一個鏈條斷裂,從而引發連鎖反應。 其次,通過實證分析可見,上市股指期貨,不僅不會引發金融危機,反而有助于化解風險。美國的Kuserk和Cocke(1994)等人對美國股市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開展股指期貨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的規模和流動性都有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雙向推動的態勢。雖然,股指期貨的市場規模可能超過現貨市場,但這是場外資金大量流入造成的,對股市的發展具有長期推動作用。以美國為例,80年代推出股指期貨交易后,充分發揮了股指期貨避險作用,使投資者在1987年股災中的損失大大得到緩解,并很快迎來了90年代的空前大牛市。事后,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假設1987年危機發生時沒有股指期貨交易,,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再次,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有了健全的資本市場,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機,香港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能夠獨善其身,成功地抵制了金融風暴的沖擊,其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有健全的金融體系、健全的資本市場,即既有健全的金融現貨市場,又有發達的期貨市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南亞有些國家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期貨市場體系,在金融危機中不堪一擊。實踐說明,由于缺乏期貨市場,使其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兩個明顯的弊端:其一是金融體系沒有一個發現價格的機制,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其二是經濟運行中存在泡沫、存在風險,不能經常性地轉移和化解,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危機。。
熱心網友
上市股指期貨,有人認為“是福不是禍”,也有人認為在擁有股票指數條件下,市場操縱者一旦失敗,經常會引發金融危機。 首先這個觀點是憑空生產、主觀推論,非常武斷的,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與金融危機的發生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近代金融史上,在美、英以及亞洲各國,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是因為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而導致的,操縱股指期貨失敗也從來沒有引發過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該國經濟中泡沫成分太多,經濟運行中一個鏈條斷裂,從而引發連鎖反應。 其次,通過實證分析可見,上市股指期貨,不僅不會引發金融危機,反而有助于化解風險。美國的Kuserk和Cocke(1994)等人對美國股市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開展股指期貨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的規模和流動性都有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雙向推動的態勢。雖然,股指期貨的市場規模可能超過現貨市場,但這是場外資金大量流入造成的,對股市的發展具有長期推動作用。以美國為例,80年代推出股指期貨交易后,充分發揮了股指期貨避險作用,使投資者在1987年股災中的損失大大得到緩解,并很快迎來了90年代的空前大牛市。事后,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假設1987年危機發生時沒有股指期貨交易,,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再次,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有了健全的資本市場,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機,香港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能夠獨善其身,成功地抵制了金融風暴的沖擊,其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有健全的金融體系、健全的資本市場,即既有健全的金融現貨市場,又有發達的期貨市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南亞有些國家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期貨市場體系,在金融危機中不堪一擊。實踐說明,由于缺乏期貨市場,使其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兩個明顯的弊端:其一是金融體系沒有一個發現價格的機制,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其二是經濟運行中存在泡沫、存在風險,不能經常性地轉移和化解,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危機。。
熱心網友
上市股指期貨會引發金融危機 上市股指期貨,有人認為“是福不是禍”,也有人認為在擁有股票指數條件下,市場操縱者一旦失敗,經常會引發金融危機。 首先這個觀點是憑空產生、主觀推論、非常武斷的,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與金融危機的發生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近代金融史上,在美、英以及亞洲各國,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是因為股指期貨操縱失敗而導致的,操縱股指期貨失敗也從來沒有引發過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該國經濟中泡沫成分太多,經濟運行中一個鏈條斷裂,從而引發連鎖反應。 其次,通過實證分析可見,上市股指期貨,不僅不會引發金融危機,反而有助于化解風險。美國的Kuserk和Cocke(1994)等人對美國股市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開展股指期貨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加入,股市的規模和流動性都有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雙向推動的態勢。雖然,股指期貨的市場規模可能超過現貨市場,但這是場外資金大量流入造成的,對股市的發展具有長期推動作用。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推出股指期貨交易后,充分發揮了股指期貨的避險作用,使投資者在1987年股災中的損失大大得到緩解,并很快迎來了90年代的空前大牛市。事后,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假設1987年危機發生時沒有股指期貨交易,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再次,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有了健全的資本市場,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機。香港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能夠獨善其身,成功地抵制了金融風暴的沖擊,其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有健全的金融體系、健全的資本市場,即既有健全的金融現貨市場,又有發達的期貨市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南亞有些國家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期貨市場體系,在金融危機中不堪一擊。實踐表明,缺乏期貨市場,使其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兩個明顯的弊端:其一是金融體系沒有一個發現價格的機制,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其二是經濟運行中存在泡沫、存在風險,不能經常性地轉移和化解,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爆發危機。 對于期貨市場的判斷 上市股指期貨,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期貨市場是否規范發展了,能否容納大資金入市。業內共識是我國的期貨市場經過長達六年的治理整頓,已經進入規范發展的新時期了。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期貨市場缺乏市場流動性,靠“莊家”來提供流動性,目前不出事情是因為市場沒有資金。 我國的期貨市場剛剛從試點時期轉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許多人對它的看法還停留在1993年到1995年。歷史上中國期貨市場發生的操縱市場行為,主要原因是交易所初建時用計劃經濟的老辦法來管理高度市場化的期貨交易。比如限制實物交割、限制交易量、交易規則朝令夕改、亂出政策、人為干預市場交易行為等。后來中國證監會著手治理整頓之后,撤并了交易所,定為三家,統一修改了規則,不僅放開了實物交割,而且摒棄了交易所管理價格的做法,按“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修訂了交易規則,從根本上保證了期貨市場的規范發展。目前,從證監會頒布實施的一些管理辦法,到交易所的具體交易、交割規則,都在進一步借鑒國際慣例,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修改優化,以適應加入WT0的需要。應該說,我國的期貨市場已經具備了大的發展條件。 有人認為期貨市場是靠“莊家”來提供市場的流動性,除了這些人士的思維僅僅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試點剛剛開始時的個別事件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于近年來期貨市場的運行了解太少。實際上,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上沒有所謂的“莊家”,市場流動性的提高在于市場規范后,市場參與者增強了信心,參與者廣泛化。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自2000年8月到2001年8月,持倉量逐步放大。2001年前六個月,總成交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62%。日均持倉量達72萬手,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價格波動幅度也有所加大,2000年8月底,由于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五日內價格上漲幅度達200%。實物交割創歷史紀錄,一個月交割20萬噸,交易所沒有出任何文件,交易也沒有出任何問題。根本的原因是市場規范化了,沒有“莊家”,大家都去判斷行情,而不是盯住交易所出文件。可見,期貨市場的市場流動性根本不是“莊家”帶來的,而是市場規范化帶來的。 有人認為現在市場不出問題在于資金太少,這也與客觀實際不相符。我們仍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資金量已比1998年、1999年增加一倍以上,且價格變動異常頻繁,也沒有出現不平靜的事件。我認為,市場上平靜與不平靜與資金沒有關系,也與價格波動沒有關系,是與市場的規范化直接相關的。若交易所不規范,仍是管理價格,在交易中任意變動規則,朝令夕改,其價格變動就不是供求關系的反映,虧損的一方就會鬧事,市場就“不平靜”。若供求關系變動影響價格,預測錯誤的一方只會總結經驗,提高預測水平,而不會有其它的想法。 我曾多次對新聞界的朋友們講,就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狀況,不僅上市股指期貨沒有問題,就是不斷推出其它品種,也完全有潛力承接它們。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國的期貨市場一點問題也沒有了,仍存在著發展中的問題,如交易所的官辦體制問題,期貨公司功能單一的問題,許多治理整頓的規則不符合國際慣例的問題等等。但我相信,這些問題會在發展中逐步解決,而且這些問題無礙上市品種。 關于股指期貨上市的現貨條件 關于股指期貨上市條件的討論,還有一個方面的問題是它的現貨市場條件具備還是不具備,如沒有一個代表性的指數,并且存在著國有股減持問題。 關于期市品種上市的現貨市場條件的爭論,已歷時十幾個年頭了,任何時候都是條件缺乏論者占上風。從我國期貨市場的實踐來看,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1988年研究期貨市場試點之時,有人曾預言中國十年內不可能產生期貨市場,若上市金融品種,至少應在30年之后。在其后的幾年中,我國期貨市場大發展,不僅上市了一些大宗商品,也成功地上市了國債品種。雖然出了個“327國債事件”,這實際上是企業管理風險不到位和交易所不按期貨規則辦事造成的,沒有出現什么大問題。總體上講,中國期貨市場試點的成就令國際上的同行刮目相看。我從來認為,條件是相對的,目前總體說來,是具備上市股指期貨條件的。 我國股票現貨市場經過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的長足發展,已經是一個較為發達的現貨市場,而這個市場又在大力發展的過程當中,非常需要股指期貨的上市。目前認為現貨條件不具備的人認為市場還存在“莊家”,有國有股減持的問題,沒有統一的股票指數。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沒有道理的:(l)目前股票市場上的確存在著“莊家”,即所謂大戶,持有某只股票的數量較大,有時候使價格不一定完全合理。但這正是我們要推出股指期貨、股票期貨的理由,因為有了期貨,會形成誰也左右不了的價格,“莊家”的時代會終結。同時,“莊家”有了避險工具后可以成為長期投資者,能自由進出,而不是被套牢。(2)股市上有無“莊家”,個別股價是否合理,不影響股指期貨的交易,它們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3)統一編制股票現貨指數,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以我們業界的聰明才智,應該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4)國有股減持,影響個股的價格和大盤的漲跌,的確是一個現貨市場的健全問題。但是,它并不是上市股指期貨的一個必要條件,相反,有了股指期貨,也可以為政策的調整提供回避風險的手段。(5)從歷史上看,有了期貨市場之后,現貨市場才會真正地健全化、秩序化,如有色金屬市場,沒有期貨市場之前,價格欺詐、流通環節多、秩序亂等問題難以根除,有了期貨市場,長期供銷合同方式由于有了基準價格而發展起來,流通渠道順暢、環節少,根除了價格欺詐等問題。 因此,股指期貨上市的現貨市場條件問題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有持相反意見的人,是因為他們對于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關系問題研究不足。 關于股指期貨的本質問題 在許多討論文章中,我覺得有一個關于事物本質的爭論隱含在背后,即股指期貨是現貨還是期貨,它屬于證券范疇還是期貨范疇的問題。許多文章簡單地把它當成了證券現貨的范疇來研究,是有問題的。 股指期貨屬于期貨市場中的一個交易品種,是以某一類股票指數為現貨背景的指數期貨合約的一種期貨產品。 股指期貨與股票有著聯系與區別。二者的聯系在于股指期貨合約的現貨基礎是股票價格指數,實際上是現貨與期貨的聯系。股指期貨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l)股指期貨交易的對象不是股票,而是以經過統計處理的股價指數為基礎而設計的期貨合約;(2)股指期貨采取保證金交易制度即期貨交易制度,而不是股票的現貨交易制度;(3)股票指數期貨有交割時間,而且以現金作為交割手段,而非股票以過戶方式完成交易;(4)股指期貨有賣空機制,即不持有股票可以拋出股指期貨合約,并且不像股票有限定的數量,它可以隨著交易雙方的成交而無限地生成持倉量,沒有限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單只股票的期貨往往使許多人混淆了現貨和期貨的概念。單只股票期貨是以單只股票的價格為標準而設計的期貨交易品種,是為該只股票的長期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的一種新型金融商品。但是,它和股票的區別仍然是一目了然的,是兩個不同性質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