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應該是宮、商、角、征、羽 五音?? 律歷志說:宮者,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之徑。 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觸也,陽氣蠢動,萬物觸地而生也。 征者,祉也,萬物大盛蕃祉也。 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復之也。這是對五音其義的解釋,并從自然生化角度予以說明從聽覺感覺來說。宮音渾厚較濁,長遠以聞商音嘹亮高暢,激越而和角音和而不戾,潤而不枯征音焦烈燥恕,如火烈聲羽音圓清急暢,條達暢意。
熱心網友
當然是“多、來、米、發、說”五音了。至于“拉稀”嘛,喔,上廁所去了。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1 2 3 5 6中國傳統音樂的五個音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 1,2,3,4,5
熱心網友
支持二樓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
熱心網友
應該是宮、商、角、征、羽 五音??~!!
熱心網友
我國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確立年代大概在商朝(約前16世紀)。在以“六十律”為天地大循環,用宮徵商羽角五音按天道左旋所布成的十二宮中宮、商、角、徵、羽為:1、2、3、5、6、4是變宮,7是變徵我國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確立年代大概在商朝(約前16世紀)。經過人類不斷在藝術實踐中積累經驗,囿于“龠”的前身就是蘆葦管簫而發展起來的,樂師們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憑人耳的聽覺,確立某一根管為基準,運用四、五、八度相生律調制出長短不一的、帶有協和音高的蘆葦管簫,從而產生了“1”、“2”、“3”、“5”、“6”,這些五聲音階并且固定下來使用。這時,樂師們發現了蘆葦管簫的長短與音律的比率為9、8、7、6、5。即:9的長度為宮音,商音則是宮音的九分之八(9:8),角音為(9:7),徵音為(9:6),羽音為(9:5)。從這些份數的關系比率,古人做出證實五聲音階中各音的計算方法,即是歷史書上記載的中國最早的音律計算方法。古代這種五聲音階確立后,由某個主音連結許多高低不同的、有相互相生律產生的音,便產生了調。當時的音樂有三種主要調式:清調(羽調式)、平調(宮調式)、側調(商調式)。約公元前770年,有《周禮春官》記載:大司樂“吹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又有《禮記•禮運》記載:“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綜上可知,“五聲”是古代一切音樂的主體,“六律”是由“五聲”發展而成。即:宮、商、角、徵、羽、變宮“7”。在“六律”的基礎上,古人把它再發展為“七律”。發展的方法仍用“五度相生律”。在春秋戰國末期,古代樂師充分利用“四、五、八度旋宮相生律”的方法,開展了律制大改革。產生并使用了“十二律”;其命名是:黃鐘“1”、大呂“#1”、太簇“2”、夾鐘“#2”、姑洗“3”、仲呂“4”、蕤賓“#4”、林鐘“5”夷則“#5”、南呂“6”、無射“#6”、應鐘“7”)。同時產生并使用了“24律”、“純律”,產生了“三百多律”等等……若用古代雅樂音階中的“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或是用近代俗樂七音中的“宮-商-角-清角-徵-羽-變宮”與西方大小調相比,似可接近,因前者從“變徵”到“徵”、從“變宮”到“宮”都是半音,后者從“角”到“清角”,從“變宮”到“宮”都是半音,調式調性上有接近大小調的可能。
熱心網友
看了,才會長記性!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我們中國古代的音律,就是這五個音符組成的。現在用的7個音符,則是從國外引進的。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1 2 3 5 6中國傳統音樂的五個音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征、羽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
熱心網友
^_^平常主要指的是唱歌跑調。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隨便隨便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征、羽
熱心網友
音樂老師說過 宮 商 角 徵 羽,估計是這五音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
熱心網友
民族調式有五種基本的調式:宮 商 角 徵 羽分別對應1 2 3 5 6(簡譜)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
熱心網友
宮 商 角 徵 羽 這五音沒錯,若指五音不全,似有另外的解釋,如唇音、舌音、牙音、鼻音、堂音... ...
熱心網友
二樓說的對哦!!
熱心網友
民族調式有五種基本的調式:宮 商 角 徵 羽分別對應1 2 3 5 6(簡譜)
熱心網友
應該是宮、商、角、征、羽 五音??律歷志說:宮者,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之徑。 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觸也,陽氣蠢動,萬物觸地而生也。 征者,祉也,萬物大盛蕃祉也。 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復之也。這是對五音其義的解釋,并從自然生化角度予以說明從聽覺感覺來說。宮音渾厚較濁,長遠以聞商音嘹亮高暢,激越而和角音和而不戾,潤而不枯征音焦烈燥恕,如火烈聲羽音圓清急暢,條達暢意。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
熱心網友
值得應該是宮、商、角、徵、羽五聲
熱心網友
嚴重支持二樓妹妹
熱心網友
宮、商、角、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