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贛榆縣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夷)方,西周歸莒、祝其2國,春秋屬莒、郯,周貞定王元年(前468)歸越,安王二十三年(前379)越都遷吳后,為齊、楚2國爭奪,唯強都者所有。贛榆地名始于秦(或作“贛揄”),當已置縣,隸瑯琊郡。前漢在境內置3縣,贛榆縣治今鹽倉城,屬瑯琊郡;祝其縣治今古城,利城縣治今利城,同屬東海郡。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以贛榆縣2000戶為扶德侯馬宮食邑,縣治徙郁洲。新莽時宮死國除地還于縣,仍治郁洲。后漢章帝建初五年(80)歸東海國。獻帝建安三年(198)廢贛揄縣而升利城為郡,三國魏文帝黃初六年(225)利城郡廢為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08)復置贛榆縣,治艾不城,與祝其、利城同屬東海郡。東晉時縣為南北交爭之地,歸屬不定,至安帝義熙五年(409)復屬晉。南北朝初屬劉宋,明帝泰始五年(469)縣北部歸魏,義塘戍以南仍屬劉宋,泰始六年(470)于贛榆縣僑置青、冀2州。蕭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于今縣地置懷仁縣,隸南北2青州。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歸魏,置義塘(郭下)、歸義、懷仁3縣屬南青州義塘郡;上鮮(郭下)、洛要2縣屬海州武陵郡;贛榆(郭下)、安流、廣饒、下密4縣屬海州東海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廢武陵、義塘2郡,以上鮮、洛要、歸義、義塘4縣入懷仁縣,隸海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新樂,懷仁、利城、祝其等9縣隸海州,東海、青山、石城、贛榆4縣隸環州。六年,省新樂人祝其。八年省祝其、利城入懷仁,廢環州,以屬縣入東海。唐末藩鎮割據,海州屬兗鄆青密節度,昭宗光化二年(899)歸準南。五代屬南唐,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入于周。宋代懷仁屬準南東路海州,高宗建炎四年(1130)入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懷仁為贛榆。元改海州為淮安路海寧州,贛榆屬之。明洪武元年(1368)海寧州復名海州,領贛榆縣,屬直隸準安府。清初贛榆縣隸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二年(1724)升海州為直隸州,贛榆隸之。民國元年(1912)廢直隸州,贛榆縣屬江蘇省,民國23年屬東海專署。民國28年侵華日軍置贛榆縣偽政府隸偽淮海特別區(后改為省)。民國29年11月30日,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山東省濱海專署。次年1月,國民黨贛榆縣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體,民國33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國34年1月,割贛榆、莒南、日照3縣邊區置蘆山縣。9月,日本投降,偽縣政府解體;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進駐青口鎮,自此作為縣治;蘆山縣撤消,屬區歸還原建制。11月26日,贛榆縣改名竹庭縣。民國36年2月,國民黨贛榆縣政府移駐墩尚鎮,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體。 1950年10月,濱海專署改稱臨沂專署,竹庭縣復名贛榆,仍隸之。1953年1月贛榆縣劃歸江蘇省,隸徐州專區,1983年3月改隸連云港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