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外資參股中國國有銀行 ?
熱心網友
如何看待外資參股中國國有銀行 李珊瑚:市場最有發言權 先說些題外話:小時候印象中的洗發水只有"蜂花"等少數幾個牌子,完全沒有選擇。后來隨著寶潔、聯合利華等在內地的進入,全面進行了洗牌,競爭激烈了,國產的品牌也日趨增多。自然,選擇也多了。而飽受關注的汽車工業,必須承認民族品牌的增加加劇了行業的競爭,促使了汽車價格的下調。當然,消費者是滿意的。 談了一通感性直覺認識后,再來理性地分析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需要。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都是歷史的產物。毋庸置疑,國有金融機構確實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包括擔負了部分財政的功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銀行也商業化,而在其轉型中各種改革措施也在實施。管理層考慮到國有銀行曾經擔負財政職能,由于歷史原因而形成的不良貸款也進行了剝離。但輕裝上陣的國有銀行要真的能和外資金融機構競爭,更缺乏的是核心的人才、管理經驗,激勵機制。這也就是先財務重組再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初衷,也正因為其復雜性才有了總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重訓。 對于外資參股中資金融機構,我們應當抱有積極的看法。海外上市后,上市公司將面臨著境外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以及國際戰略投資者和全體股東的全方位監督。公司治理、規范經營、投資人關系管理、信息披露等許多方面,都會健全一整套規章制度和運行規則,把國際資本市場規則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融入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能真正實現與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全面規范接軌。 其實說到風險,我們真正擔心的是某些銀行引入外資后,也設立董事會、監事會,但實際運行還是按照原來的模式,實在是花錢買了機制卻沒有派上用場。這樣的外資只做了"財務投資者",因為其確實賺了不菲的利潤,而其"戰略投資者"的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 外資作為戰略投資者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我更想倡議的是民企的"國民待遇"以及優質金融機構國內上市。優質的銀行涌向境外資本市場發行股票,資產定價權被境外投資者和證券服務機構所控制,企業資產價格被整體性降低,國內消費者不但無法分享企業效益增長帶來的好處,而且企業利潤也通過股票分紅和股價上漲等方式轉移給了境外的股票持有者。國內資本市場的規模不斷萎縮,其資源配置功能日益弱化,經濟"晴雨表"作用難以發揮。允許商業銀行引進境內戰略投資者,銀行改革向內資開放,可使得內外資企業形成相互制衡的競爭格局,打破外國投資者想控制中國金融業發展的計劃。 至于成立銀行產業管理公司,我認為實際操作可行性不太強。首先,招行、銀聯等的管理層有自家公司要打理,分身乏術,不可能管理眾多中資金融機構;其次,在薪酬上我們不可能有任何優勢的時候,國外哪家金融機構的高層會抱著來幫國內金融業改善管理的想法來應征呢?商業從來是提倡互利的,所以我們當前只有花錢買機制。問題在于,這錢要花得值得。 再回到開篇的感性話題。我的一個好朋友在轉了地球大半圈后,依然選擇蜂花潤發露,我曾問她的選擇是否因為從小使用的感情因素,她說是性價比高。可見,質量、服務依然是競爭的核心因素。 感性、理性的認識,太過繁復的理性讓我們無從做出選擇。那就相信市場的力量吧,畢竟市場最有發言權。 余運彪:外資參股符合對外開放大局 從戰略高度來講,對于外資參股國內銀行的行為,應當持歡迎的態度。因為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對外開放是大的總趨勢,不斷擴大開放對于中國國內的各行各業而言,基本上都是利大于弊的,金融業也是如此。關起門來一門心思封閉發展是絕對沒有任何出路的。國內銀行早開放比晚開放更主動,付出的代價和成本更小。但在具體的戰術層面,比如如何規范外資參股國內銀行的行為,如何保證外資參股國內銀行的行為有利于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中國社會的穩定,一句話,就是如何做到興利除弊,則一定是要小心謹慎從事的。畢竟金融業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有其很重要的特殊性,不能不顧一切地為了開放而開放。 單單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如今一些國內銀行對外資出讓股份,是否有低賣賤賣的嫌疑,從已有的實踐例證和具體的理論分析上來講,還是存在的。雖然中國的國內銀行估值問題非常復雜,但其特點也是非常明顯的。同時,也正由于情況復雜特殊,因而簡單的按照凈資產估值,或者按照國外發達國家通行的標準來衡量國內銀行的價值,出現低估的可能性就是非常大的了。這也正是國內對于外資參股國內銀行的行為產生爭議和分歧最大的地方。 中國的國內商業銀行,國有的也好,股份制的也好,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的銀行,普遍存在政府含權和壟斷含權的的情形。這兩種含權現實,使得國內銀行相對于歐美國家大量的中小銀行來講,其內在價值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政府含權保證了國內銀行一旦發生問題,出現諸如大量呆壞賬的情形,主觀上認為即將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時候,政府將會無條件地主動為銀行注資和核銷呆壞賬,保證國內銀行始終"優質"。壟斷含權保障了國內銀行壟斷利潤的來源與生成。比如,一旦銀行服務收費不會引起民眾抵觸,逐漸被普遍"默許和接受",則國內銀行的效益將大大地提高,業績超常增長。另外一個方面,政府含權和壟斷含權,也使得國內銀行的發債信用等級較高,亦即意味著銀行本身的融資能力和水平較高,這是資本家們所夢寐以求的最現實的銀行優質資源。外資"占便宜"一說,其原因和理由多少便緣于此。 歡迎外資參股國內銀行,注重和強調的是對外合作與交流,符合對外開放的大局,但與股份轉讓和買賣并不見得是一碼事。開放是全方位的,允許外資參股僅僅只是一種方法而已。將外資參股更多的看成是一種商業行為,除卻政治與情感因素,或許更為適當一些,理智一點。國內商業銀行實行徹底的股份制和股份化經營,才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和選擇。至于股份的性質是內資還是外資,不應當賦予其他任何特殊的意義和寄托。 李克:故事剛剛開始 "千呼萬喚始出來",讓人等得心焦的建行終于上市了,而且首日的運行還不錯,股價微幅上揚,報收于2。35港元。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吾等百姓,都大大的松了口氣。四大行改革走出了堅實的一步,我們當然有理由高興??沙嗽蹅冏约胰?還有人也高興------而且那勁頭絕不在你我之下。誰?淡馬錫與美國銀行唄。 作為建行引入的戰略投資者,雖然有3年的禁售期,可只要股價不跌破發行價,淡馬錫與美國銀行只資本利差就可賺得盆滿缽滿,更不必說持有期間的分紅了。本來是自家的好處,為何要白白送給外人?銀監會早給出了答案:優化治理,業務合作。 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四大行作為典型的國企,政府100%控股,管理落后,壞賬累累,風險巨大,這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事實。在這樣的情形下,引入外資似乎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既可以改變國家單一控股,優化治理結構,又可以學習其先進技術經驗,更主要的是上市的時候,更可以借著這些名頭甚大的"大款",賣個不錯的價錢??墒?切莫歡喜的太早。因為故事剛剛開始。萬里長征只走了第一步,雪山、草地還都在前面等著呢。 或問資本流動的目的是什么?馬克思在150年前早已給出了答案:逐利。舍此,一切都是白談。外資入股中國金融機構真的是為了提升咱們的治理水平,送給咱們先進的管理技術嗎?那樣,匯豐花旗們就不是資本財團而是當代的白求恩了。一言蔽之,它們真正看重的是中國巨大的金融市場。研究表明,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階段正是大眾對金融服務需求最強烈的時候,而中國恰好處在這一階段。面對這么大塊的蛋糕,誰能不心動?引入外資給了我們改善銀行治理與管理技術的機會,但這并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換言之,引入外資既不是改善治理與管理技術的充分條件,亦非其必要條件。究竟成效如何,需要我們日后的努力。 寫到此處,不禁想到了中國的汽車行業。八十年代引資開始時,我們的愿望何其美好!"以市場換技術",10年后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就能出口歐美了。可20多年過去了,放眼望去,滿大街跑的全是大眾,豐田甚至伊蘭特。反而曾經的自主品牌"紅旗""中華"漸漸日薄西山。多么相似的構思與開始!這說明了什么?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外資入股中國金融機構,終歸是要盈利,是為它們自身利益服務的。所謂改善治理結構,提升管理水平,不過是我們的一相情愿罷了。匯豐花旗們既沒有理由更沒有動力去辛辛苦苦的培養自己未來的競爭對手。 再進一步說,這么多的資本一下涌入中國,如何有效監管亦是一個問題。"請神容易送神難",雖然銀監會有持股比例的限制,但未來在壓力之下能否堅持尚不可知。即使25%的比例上限不作更改,在未來上市股權分散的情況下,外資亦有可能相對控股。金融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行業,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后果不堪設想。到時,工農中建們不能再稱是中國的銀行,充其量只是外資在華的分支機構罷了。南孚電池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在企業本身經營極好的情況下,福建南平政府執意將其70%的股權出售給摩根士丹利,后者轉手將其賣給吉列公司。于是為防止南孚電池與自己旗下金霸王電池在市場上沖突,強令關閉了南孚的三條生產線,且所有的產品不準出口。可憐曾經作為民族品牌輝煌一時的南孚竟落得這樣的下場。 西方有個寓言說一匹駱駝看見沙漠里有個帳篷,便要求進去取暖。無理的要求當然遭到了拒絕。駱駝不甘心,說道:那么,主人,請允許我放進一點身子,至少我可以幫你暖和帳篷。主人同意了。此后駱駝便開始慢慢的將整個身子往里移動,待差不多占滿了整個帳篷時,駱駝站起身來說:主人,請你出去吧。這個帳篷只容我就夠了。 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發呢?第一,要記住帳篷是自己的而不是駱駝的;第二,不能讓駱駝得寸進尺,因為自己還打不過駱駝。 加麗果:期待產生"鯰魚效應"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由于并沒有真正的市場化,受制于組織結構、行為模式、資產結構的影響,管理比較僵化,資源的有效配置在僵化的體制下難以體現。在這種背景下,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國有銀行,顯然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出"鯰魚效應",推動我國國有銀行的體制改革。 經濟學上的"鯰魚效應"是指在一個體系中引入持不同策略的新參與者,從而帶來的新的活力以及最終可能達到的多贏效應。目前,從監管當局到國內金融界的學者,有一個共識:國有銀行積累的巨額不良貸款包袱,與國有獨資銀行的體制密切相關。針對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存在的實際情況,適當的引進外資不僅滿足了國內商業銀行的"資本"急需,而且引進了國外的現代管理經驗及風險控制技術,更重要的是引進了外資,其實也就是引進了競爭,不同商業銀行的競爭可以改變目前國內商業銀行信貸渠道傳導不暢造成的高不良資產率,從而有效改善資源配置,而競爭就意味著將會促使出現合理的資源配置。不借助外力的推動,國有銀行改革就難以取得突破。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實施了非常積極的銀行業外資戰略,到2004年韓國銀行業的外資比例已經從1997年以前的不足1%增加到30%,而不良貸款率則從1999年的8。3%下降到2002年的1。9%,資本充足率和資產回報率等主要指標都有了明顯好轉。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做的是更積極地引進外資,讓外資發揮更大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擔心外資將威脅金融安全。 上海證券報 。
熱心網友
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
熱心網友
李珊瑚:市場最有發言權 先說些題外話:小時候印象中的洗發水只有"蜂花"等少數幾個牌子,完全沒有選擇。后來隨著寶潔、聯合利華等在內地的進入,全面進行了洗牌,競爭激烈了,國產的品牌也日趨增多。自然,選擇也多了。而飽受關注的汽車工業,必須承認民族品牌的增加加劇了行業的競爭,促使了汽車價格的下調。當然,消費者是滿意的。 談了一通感性直覺認識后,再來理性地分析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需要。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都是歷史的產物。毋庸置疑,國有金融機構確實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包括擔負了部分財政的功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銀行也商業化,而在其轉型中各種改革措施也在實施。管理層考慮到國有銀行曾經擔負財政職能,由于歷史原因而形成的不良貸款也進行了剝離。但輕裝上陣的國有銀行要真的能和外資金融機構競爭,更缺乏的是核心的人才、管理經驗,激勵機制。這也就是先財務重組再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初衷,也正因為其復雜性才有了總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重訓。 對于外資參股中資金融機構,我們應當抱有積極的看法。海外上市后,上市公司將面臨著境外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以及國際戰略投資者和全體股東的全方位監督。公司治理、規范經營、投資人關系管理、信息披露等許多方面,都會健全一整套規章制度和運行規則,把國際資本市場規則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融入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能真正實現與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全面規范接軌。 。
熱心網友
推動中國銀行業發展
熱心網友
對于外資參股中資金融機構,我們應當抱有積極的看法。海外上市后,上市公司將面臨著境外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以及國際戰略投資者和全體股東的全方位監督。公司治理、規范經營、投資人關系管理、信息披露等許多方面,都會健全一整套規章制度和運行規則,把國際資本市場規則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融入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能真正實現與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全面規范接軌。
熱心網友
如何看待外資參股中國國有銀行 李珊瑚:市場最有發言權 先說些題外話:小時候印象中的洗發水只有"蜂花"等少數幾個牌子,完全沒有選擇。后來隨著寶潔、聯合利華等在內地的進入,全面進行了洗牌,競爭激烈了,國產的品牌也日趨增多。自然,選擇也多了。而飽受關注的汽車工業,必須承認民族品牌的增加加劇了行業的競爭,促使了汽車價格的下調。當然,消費者是滿意的。 談了一通感性直覺認識后,再來理性地分析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需要。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都是歷史的產物。毋庸置疑,國有金融機構確實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包括擔負了部分財政的功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銀行也商業化,而在其轉型中各種改革措施也在實施。管理層考慮到國有銀行曾經擔負財政職能,由于歷史原因而形成的不良貸款也進行了剝離。但輕裝上陣的國有銀行要真的能和外資金融機構競爭,更缺乏的是核心的人才、管理經驗,激勵機制。這也就是先財務重組再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初衷,也正因為其復雜性才有了總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重訓。 對于外資參股中資金融機構,我們應當抱有積極的看法。海外上市后,上市公司將面臨著境外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以及國際戰略投資者和全體股東的全方位監督。公司治理、規范經營、投資人關系管理、信息披露等許多方面,都會健全一整套規章制度和運行規則,把國際資本市場規則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融入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能真正實現與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全面規范接軌。 其實說到風險,我們真正擔心的是某些銀行引入外資后,也設立董事會、監事會,但實際運行還是按照原來的模式,實在是花錢買了機制卻沒有派上用場。這樣的外資只做了"財務投資者",因為其確實賺了不菲的利潤,而其"戰略投資者"的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 外資作為戰略投資者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我更想倡議的是民企的"國民待遇"以及優質金融機構國內上市。優質的銀行涌向境外資本市場發行股票,資產定價權被境外投資者和證券服務機構所控制,企業資產價格被整體性降低,國內消費者不但無法分享企業效益增長帶來的好處,而且企業利潤也通過股票分紅和股價上漲等方式轉移給了境外的股票持有者。國內資本市場的規模不斷萎縮,其資源配置功能日益弱化,經濟"晴雨表"作用難以發揮。允許商業銀行引進境內戰略投資者,銀行改革向內資開放,可使得內外資企業形成相互制衡的競爭格局,打破外國投資者想控制中國金融業發展的計劃。 至于成立銀行產業管理公司,我認為實際操作可行性不太強。首先,招行、銀聯等的管理層有自家公司要打理,分身乏術,不可能管理眾多中資金融機構;其次,在薪酬上我們不可能有任何優勢的時候,國外哪家金融機構的高層會抱著來幫國內金融業改善管理的想法來應征呢?商業從來是提倡互利的,所以我們當前只有花錢買機制。問題在于,這錢要花得值得。 。
熱心網友
對于外資參股中資金融機構,我們應當抱有積極的看法。海外上市后,上市公司將面臨著境外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以及國際戰略投資者和全體股東的全方位監督。公司治理、規范經營、投資人關系管理、信息披露等許多方面,都會健全一整套規章制度和運行規則,把國際資本市場規則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融入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能真正實現與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全面規范接軌。
熱心網友
好事
熱心網友
好事
熱心網友
好事,推動中國銀行業發展,但也有挑戰。
熱心網友
如何看待外資參股中國國有銀行 李珊瑚:市場最有發言權 先說些題外話:小時候印象中的洗發水只有"蜂花"等少數幾個牌子,完全沒有選擇。后來隨著寶潔、聯合利華等在內地的進入,全面進行了洗牌,競爭激烈了,國產的品牌也日趨增多。自然,選擇也多了。而飽受關注的汽車工業,必須承認民族品牌的增加加劇了行業的競爭,促使了汽車價格的下調。當然,消費者是滿意的。 談了一通感性直覺認識后,再來理性地分析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需要。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都是歷史的產物。毋庸置疑,國有金融機構確實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包括擔負了部分財政的功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銀行也商業化,而在其轉型中各種改革措施也在實施。管理層考慮到國有銀行曾經擔負財政職能,由于歷史原因而形成的不良貸款也進行了剝離。但輕裝上陣的國有銀行要真的能和外資金融機構競爭,更缺乏的是核心的人才、管理經驗,激勵機制。這也就是先財務重組再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初衷,也正因為其復雜性才有了總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重訓。 對于外資參股中資金融機構,我們應當抱有積極的看法。海外上市后,上市公司將面臨著境外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以及國際戰略投資者和全體股東的全方位監督。公司治理、規范經營、投資人關系管理、信息披露等許多方面,都會健全一整套規章制度和運行規則,把國際資本市場規則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融入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能真正實現與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全面規范接軌。 其實說到風險,我們真正擔心的是某些銀行引入外資后,也設立董事會、監事會,但實際運行還是按照原來的模式,實在是花錢買了機制卻沒有派上用場。這樣的外資只做了"財務投資者",因為其確實賺了不菲的利潤,而其"戰略投資者"的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 外資作為戰略投資者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我更想倡議的是民企的"國民待遇"以及優質金融機構國內上市。優質的銀行涌向境外資本市場發行股票,資產定價權被境外投資者和證券服務機構所控制,企業資產價格被整體性降低,國內消費者不但無法分享企業效益增長帶來的好處,而且企業利潤也通過股票分紅和股價上漲等方式轉移給了境外的股票持有者。國內資本市場的規模不斷萎縮,其資源配置功能日益弱化,經濟"晴雨表"作用難以發揮。允許商業銀行引進境內戰略投資者,銀行改革向內資開放,可使得內外資企業形成相互制衡的競爭格局,打破外國投資者想控制中國金融業發展的計劃。 至于成立銀行產業管理公司,我認為實際操作可行性不太強。首先,招行、銀聯等的管理層有自家公司要打理,分身乏術,不可能管理眾多中資金融機構;其次,在薪酬上我們不可能有任何優勢的時候,國外哪家金融機構的高層會抱著來幫國內金融業改善管理的想法來應征呢?商業從來是提倡互利的,所以我們當前只有花錢買機制。問題在于,這錢要花得值得。 再回到開篇的感性話題。我的一個好朋友在轉了地球大半圈后,依然選擇蜂花潤發露,我曾問她的選擇是否因為從小使用的感情因素,她說是性價比高??梢?質量、服務依然是競爭的核心因素。 感性、理性的認識,太過繁復的理性讓我們無從做出選擇。那就相信市場的力量吧,畢竟市場最有發言權。 余運彪:外資參股符合對外開放大局 從戰略高度來講,對于外資參股國內銀行的行為,應當持歡迎的態度。因為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對外開放是大的總趨勢,不斷擴大開放對于中國國內的各行各業而言,基本上都是利大于弊的,金融業也是如此。關起門來一門心思封閉發展是絕對沒有任何出路的。國內銀行早開放比晚開放更主動,付出的代價和成本更小。但在具體的戰術層面,比如如何規范外資參股國內銀行的行為,如何保證外資參股國內銀行的行為有利于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中國社會的穩定,一句話,就是如何做到興利除弊,則一定是要小心謹慎從事的。畢竟金融業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有其很重要的特殊性,不能不顧一切地為了開放而開放。 單單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如今一些國內銀行對外資出讓股份,是否有低賣賤賣的嫌疑,從已有的實踐例證和具體的理論分析上來講,還是存在的。雖然中國的國內銀行估值問題非常復雜,但其特點也是非常明顯的。同時,也正由于情況復雜特殊,因而簡單的按照凈資產估值,或者按照國外發達國家通行的標準來衡量國內銀行的價值,出現低估的可能性就是非常大的了。這也正是國內對于外資參股國內銀行的行為產生爭議和分歧最大的地方。 中國的國內商業銀行,國有的也好,股份制的也好,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的銀行,普遍存在政府含權和壟斷含權的的情形。這兩種含權現實,使得國內銀行相對于歐美國家大量的中小銀行來講,其內在價值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政府含權保證了國內銀行一旦發生問題,出現諸如大量呆壞賬的情形,主觀上認為即將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時候,政府將會無條件地主動為銀行注資和核銷呆壞賬,保證國內銀行始終"優質"。壟斷含權保障了國內銀行壟斷利潤的來源與生成。比如,一旦銀行服務收費不會引起民眾抵觸,逐漸被普遍"默許和接受",則國內銀行的效益將大大地提高,業績超常增長。另外一個方面,政府含權和壟斷含權,也使得國內銀行的發債信用等級較高,亦即意味著銀行本身的融資能力和水平較高,這是資本家們所夢寐以求的最現實的銀行優質資源。外資"占便宜"一說,其原因和理由多少便緣于此。 歡迎外資參股國內銀行,注重和強調的是對外合作與交流,符合對外開放的大局,但與股份轉讓和買賣并不見得是一碼事。開放是全方位的,允許外資參股僅僅只是一種方法而已。將外資參股更多的看成是一種商業行為,除卻政治與情感因素,或許更為適當一些,理智一點。國內商業銀行實行徹底的股份制和股份化經營,才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和選擇。至于股份的性質是內資還是外資,不應當賦予其他任何特殊的意義和寄托。 李克:故事剛剛開始 "千呼萬喚始出來",讓人等得心焦的建行終于上市了,而且首日的運行還不錯,股價微幅上揚,報收于2。35港元。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吾等百姓,都大大的松了口氣。四大行改革走出了堅實的一步,我們當然有理由高興??沙嗽蹅冏约胰?還有人也高興------而且那勁頭絕不在你我之下。誰?淡馬錫與美國銀行唄。 作為建行引入的戰略投資者,雖然有3年的禁售期,可只要股價不跌破發行價,淡馬錫與美國銀行只資本利差就可賺得盆滿缽滿,更不必說持有期間的分紅了。本來是自家的好處,為何要白白送給外人?銀監會早給出了答案:優化治理,業務合作。 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四大行作為典型的國企,政府100%控股,管理落后,壞賬累累,風險巨大,這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事實。在這樣的情形下,引入外資似乎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既可以改變國家單一控股,優化治理結構,又可以學習其先進技術經驗,更主要的是上市的時候,更可以借著這些名頭甚大的"大款",賣個不錯的價錢。可是,切莫歡喜的太早。因為故事剛剛開始。萬里長征只走了第一步,雪山、草地還都在前面等著呢。 或問資本流動的目的是什么?馬克思在150年前早已給出了答案:逐利。舍此,一切都是白談。外資入股中國金融機構真的是為了提升咱們的治理水平,送給咱們先進的管理技術嗎?那樣,匯豐花旗們就不是資本財團而是當代的白求恩了。一言蔽之,它們真正看重的是中國巨大的金融市場。研究表明,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階段正是大眾對金融服務需求最強烈的時候,而中國恰好處在這一階段。面對這么大塊的蛋糕,誰能不心動?引入外資給了我們改善銀行治理與管理技術的機會,但這并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換言之,引入外資既不是改善治理與管理技術的充分條件,亦非其必要條件。究竟成效如何,需要我們日后的努力。 寫到此處,不禁想到了中國的汽車行業。八十年代引資開始時,我們的愿望何其美好!"以市場換技術",10年后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就能出口歐美了???0多年過去了,放眼望去,滿大街跑的全是大眾,豐田甚至伊蘭特。反而曾經的自主品牌"紅旗""中華"漸漸日薄西山。多么相似的構思與開始!這說明了什么?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外資入股中國金融機構,終歸是要盈利,是為它們自身利益服務的。所謂改善治理結構,提升管理水平,不過是我們的一相情愿罷了。匯豐花旗們既沒有理由更沒有動力去辛辛苦苦的培養自己未來的競爭對手。 再進一步說,這么多的資本一下涌入中國,如何有效監管亦是一個問題。"請神容易送神難",雖然銀監會有持股比例的限制,但未來在壓力之下能否堅持尚不可知。即使25%的比例上限不作更改,在未來上市股權分散的情況下,外資亦有可能相對控股。金融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行業,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后果不堪設想。到時,工農中建們不能再稱是中國的銀行,充其量只是外資在華的分支機構罷了。南孚電池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在企業本身經營極好的情況下,福建南平政府執意將其70%的股權出售給摩根士丹利,后者轉手將其賣給吉列公司。于是為防止南孚電池與自己旗下金霸王電池在市場上沖突,強令關閉了南孚的三條生產線,且所有的產品不準出口。可憐曾經作為民族品牌輝煌一時的南孚竟落得這樣的下場。 西方有個寓言說一匹駱駝看見沙漠里有個帳篷,便要求進去取暖。無理的要求當然遭到了拒絕。駱駝不甘心,說道:那么,主人,請允許我放進一點身子,至少我可以幫你暖和帳篷。主人同意了。此后駱駝便開始慢慢的將整個身子往里移動,待差不多占滿了整個帳篷時,駱駝站起身來說:主人,請你出去吧。這個帳篷只容我就夠了。 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發呢?第一,要記住帳篷是自己的而不是駱駝的;第二,不能讓駱駝得寸進尺,因為自己還打不過駱駝。 加麗果:期待產生"鯰魚效應"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由于并沒有真正的市場化,受制于組織結構、行為模式、資產結構的影響,管理比較僵化,資源的有效配置在僵化的體制下難以體現。在這種背景下,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國有銀行,顯然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出"鯰魚效應",推動我國國有銀行的體制改革。 經濟學上的"鯰魚效應"是指在一個體系中引入持不同策略的新參與者,從而帶來的新的活力以及最終可能達到的多贏效應。目前,從監管當局到國內金融界的學者,有一個共識:國有銀行積累的巨額不良貸款包袱,與國有獨資銀行的體制密切相關。針對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存在的實際情況,適當的引進外資不僅滿足了國內商業銀行的"資本"急需,而且引進了國外的現代管理經驗及風險控制技術,更重要的是引進了外資,其實也就是引進了競爭,不同商業銀行的競爭可以改變目前國內商業銀行信貸渠道傳導不暢造成的高不良資產率,從而有效改善資源配置,而競爭就意味著將會促使出現合理的資源配置。不借助外力的推動,國有銀行改革就難以取得突破。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實施了非常積極的銀行業外資戰略,到2004年韓國銀行業的外資比例已經從1997年以前的不足1%增加到30%,而不良貸款率則從1999年的8。3%下降到2002年的1。9%,資本充足率和資產回報率等主要指標都有了明顯好轉。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做的是更積極地引進外資,讓外資發揮更大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擔心外資將威脅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