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現代化城市空間發展的方向之一是向地下延伸。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與地上空間開利用相比有其獨到之處。地下空間恒溫性、恒濕性、隔熱性、遮光性、氣密性、隱蔽性、空間性、安全性等諸多方面遠遠優于地上空間。但是,地下空間一經建成后,對其再度改造與改建的難度是相當大的,不可能恢復原樣,單就這一點它又遠不如地面建筑容易改造與改建,因此它有相當強的不可逆性。另外,地下構筑物的建設成本高,工期長,難于利用太陽光及天然景觀,方向性感觀較差。所以,現在人們仍對在地下工作與生活持一種偏見。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就要求對地下空間利用計劃持慎重態度,要有長遠眼光,要經得起后人及時間的檢驗,對其計劃多方面論證,認真評估后才能實施。 從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在地下空間利用方面的情況,可以看到我國的差距,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 北歐各國如瑞典在地下空間利用方面,除了住宅的地下室及城市設施外,可以看到很多利用堅固的巖石洞穴建設的城市構筑物,其中有地下街道、地鐵隧道、公用設施溝、停車場、空調設施及地下的污水處理場。生產設除地下工廠外,還有地下核電站、石油儲罐、食品倉庫及地下避難所,還有一系列的地下商城。 美國將很多設施置于地下,地下空間的利用是多方面的、廣泛的。例如將城市地下空間利用點、線、面以整體網絡型組合起來。其中生活設施有考慮到節約采暖、空調費用的地下住宅及復式住宅;城市設施主要從更新城市機能及節約能源的角度來看,除地下街、地下鐵、道路隧洞外,還有考慮到與自然比較協調及采光要求的半地下式大學;貯藏設施除食品貯藏外,還正式研究開發保存放射性廢料的設施;交通設施有道路隧洞、地下停車場等;而地下核防護設施則居世界之最。 日本由于國土狹窄,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雖比北歐等國起步晚,但是地下街道、地下車站、地下鐵道、地下商場的建設規模,成熟程度可以認為已居世界領先地位。 我國地下空間利用最早始于西北黃土高原,至今還有4000多萬人居住在延續數千年的窯沿建筑中,在黃土層中還修建過結構簡單和圓筒拱形地下糧庫。但是有計劃大規模的建設則是30年代的事。我國在60年代、70年代建設了一批地下工廠、早期人防工程和北京、天津地下鐵道。80年代各大城市陸續修建式正在規劃著適合我國特點的地下綜合體工程,集商業、交通、人行過街和停車場等服務設施于一體。如吉林市大世界地下商場,沈陽市車站廣場地下街等。正在建設的上海市人民廣場地下綜合體,下層為停車站,上層為商場,共50000平方米。上海、南京、廣州、青島等城市正在建造或規劃建設地下鐵道。與此同時,城市高層建筑地下室隨著城市中心及居住小區的開發而大量發展。。
熱心網友
說了那么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