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四歲,十月一回姥姥把腳弄傷了,(一般不回姥姥家,因為比較遠 有一千里),她媽媽休假陪伴她,爸爸回家上班,這樣爸爸和女孩無法見面。女孩和姨姨家的弟弟玩的挺開心的,就是她爸爸老也不放心,經常打電話問孩子想不想他,怎么怎么樣的,把孩子弄的一掛電話就哭著找爸爸,女孩的媽媽就對爸爸說別打電話,打之后她就哭,很不好哄,等她什么時候提到想給爸爸打電話再讓她打,結果女孩爸爸聽女孩媽媽這么說非常不高興,“我離孩子這么遠,打個電話都不可以嗎??有經驗的爸爸媽媽能給女孩爸媽提點建議嗎?

熱心網友

爸爸可以寫信啊~ 媽媽跟爸爸談談,講明白不要打電話的原因,爸爸媽媽都是愛孩子的,這個問題應該不難達成共識。 除了不把孩子惹哭,寫信還有幾點好處:1.媽媽有較大的主動權,比如選擇什么時候,什么方式,給孩子念信,還可以觀察孩子的狀態靈活掌握念多少,念什么內容,根據需要善意的杜撰一些內容也可以嘛。2.四歲的孩子,可以用信這種方法培養她的好多興趣:認字、了解關于信的相關小知識,孩子是傷的是腳,在家肯定能玩的也有限,媽媽還可以教她給爸爸畫信。3.信可以留下來,但電話不能。四歲的孩子已經記事了,這時候的信或許會影響她今后對于寫信這種交流方式的理解,而這些信會成為以后她關于親情最寶貴的財富。 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要先溝通好,爸爸既然這么希望女兒想念他,那也要花點心思抽點時間認認真真地給女兒寫信。

熱心網友

  作為成年人,我們時常感到快樂是難以捉摸的。陽光般的性情也許是與生俱來,但專家們認為,這絕對離不開良好的外界環境的培養。這里指的外界環境并不意味著金錢,金錢換不來孩子真正的快樂。  專家研究發現,快樂的人們通常都有如下一些共同特點:樂觀的世界觀,親密的家庭關系,善解人意,眾多好友,堅信自己的人生有意義等等。  對于新手父母來說,最關鍵的問題產生了:“我如何做才能讓寶寶擁有以上這些特質呢?”有些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完全接受寶寶的個性,不要試圖按照父母的希望改造寶寶,比如說他是個文靜的寶寶,爸爸媽媽就不要試圖把他變成一個活潑的寶寶。父母應該關心寶寶的需求,重視寶寶的膽怯,用心傾聽寶寶對你說的話。最為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寶寶從小就知道,父母是無條件地愛他。  以上這些原則十分重要,而以下列舉的10個具體建議,可幫助父母找到合適的方法,引導寶寶將來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建議1——家庭傳統意味著快樂“長久”  無論是每天共進晚餐,還是每年一起慶祝生日或節日,對一個家庭而言,沒有什么比建立家庭傳統更有價值的了。過春節時的餃子、鞭炮,或是過生日時的蛋糕、蠟燭,這些傳統都十分重要,因為它們賦予孩子生活的意義,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教給孩子“長久”的含義。  同樣珍貴的是每個家庭獨特的小傳統,例如每個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個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場兒童電影等等,這些熟悉而親密的傳統習慣會帶給孩子強烈的安全感。  建議2——歌唱的鳥兒最快樂  人們常說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點兒也不錯。在古代,西方人堅信音樂可以醫治一個人肉體和心靈的創傷。而在現代,兒童醫學研究發現,給患病的孩子聽他們喜愛的歌曲,可以減輕他們的疼痛癥狀。成年人也都有這樣的經歷,聽一首好歌有時會讓人精神振奮,身心舒展。而對孩子來說,每當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愛的兒童歌曲,他都會很快樂。  建議3——快樂也可以放大  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至少教給孩子兩件事情。例如父母積極和孩子一起參加幼兒園的運動會,或者積極參與孩子的社區匯演,孩子會意識到父母對他的重視,這會大大增強他的自信心。同時,父母的參與也教給孩子“社會”的基本含義。它讓孩子感到自己也是這個大社會的一部分,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它對別人作出貢獻。專家研究還表明,奉獻和快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讓孩子參加社區大掃除,或是探視社區孤老,即使是幼兒也會從中發掘付出的快樂。  建議4——再見吧!負面評論  成人們時常對各種人與事進行評論,其中不乏負面的東西。例如,父母評論孩子幼兒園的園長很無能,或者兒童醫院醫生很馬虎等等。父母也許不會意識到這些評論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但事實上,它們會讓孩子漸漸喪失對周圍人和環境的信任,從而失去安全感,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會快樂的。父母應該讓孩子覺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們本質上都是好人。  建議5——興趣愛好是永遠的快樂  專家研究發現,全身心投入到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中,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快樂。對于孩子而言,培養他的興趣愛好,例如集郵、繪畫等,讓他投入其中,會讓他很快樂。但這里的投入并非指給孩子安排滿滿的繪畫課程或者舞蹈練習等,因為那樣只會讓孩子失去興趣,失去從中得到的快樂。而興趣愛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種技能,例如集郵、拼圖等,它們并不是某種競技,卻同樣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更能讓孩子學會投入的快樂。  建議6——花開葉落是快樂  生活在現今的高科技時代,成人們常常忘了親近大自然。對孩子來說,大自然充滿了神奇的力量,無論是雨雪、白云,還是花開、葉落,都可以從中發掘到很多快樂。親近自然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各項感官能力、觀察能力、反應能力。  建議7——小動物帶來的……  父母經常猶豫是否該讓孩子飼養小動物,例如兔子、金魚、小貓或小狗,因為它們需要時間和精力。即使孩子保證自己會全力照料小動物,通常大部分工作還是要由父母來完成。不過,專家研究發現,花工夫飼養小動物是值得的。因為當孩子感到擔憂或害怕時,小動物的陪伴會讓他們更覺安心。孩子從飼養的小動物身上可以學到忠誠、共鳴、依戀等情感。專家還認為,通過飼養小動物,孩子學會體貼和照顧他人,感覺自己有價值,有成就感。  建議8——溫馨的家是快樂的田園  建議把家變得更溫馨,看來是個小問題,但對孩子而言,這卻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里亂七八糟,孩子會不希望小朋友來家里玩。另外,井井有條的家會給孩子帶來平和與滿足。需要注意的是,溫馨不代表干凈過頭,因為舒適才是快樂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干凈過頭只會給孩子帶來束縛。  建議9——吃得開心可以更健康  作為成年人,父母會注意飲食健康和飲食習慣,但孩子通常沒有這些概念。所以,父母要為孩子及早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選擇健康營養的食物等等。  建議10——運動的感覺真棒  無數的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不僅有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強壯、體力充沛會帶給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覺,讓孩子快樂。另外,對孩子來說,跑、跳、游泳、騎車等等體育運動本身就十分有趣,而這不恰恰就是快樂的源泉嗎?。

熱心網友

我覺得很大原因在爸爸的表達方式,因為爸爸在電話中過多的表達了想念、擔心、焦慮等負面的情緒,孩子受到的暗示是:“我離開爸爸不安全、不快樂、爸爸想我他很難過,我也想爸爸我很難過,爸爸怕我受委屈”等等。這樣的情況下,爸爸應該單獨和媽媽先溝通所擔心的問題。然后跟寶寶溝通時注意說話的方法。比如要對寶寶說“你今天一定過的很愉快吧?”“有什么有趣的事告訴爸爸?”“這么好玩下次我和你一起去。”“你真棒!”“真了不起!”“真勇敢!爸爸不在你也對付的了。”“我很想你,但是照顧姥姥更重要,照顧姥姥這件事交給你辦了,你是大人了。”“姥姥好了,我們再見。”“我今天有這些高興的事,所以想起你更開心了。”給孩子以積極的暗示。我想這位爸爸心思細膩敏感,是他自己更依戀孩子,把焦慮情緒傳達給孩子,這樣很不好,男人應該給孩子勇敢、積極的影響。不是通信方式的問題,即便寫信不改變思維方式也起不到好作用。

熱心網友

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爸爸關心自己的女兒是很正常的,也是應該的;但是既然女兒已經有媽媽在陪著照料著,爸爸的關系就不應象和她生活在一起那樣,過問得那么細,因為四歲多的孩子了,她已經有明確的思維和意識了,如果爸爸的關系過于膩,就會讓她對爸爸產生依賴,這樣就不利于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正確的做法是定期地打電話關心一下,了解一下她的思想和生活狀況,可能的情況下再回去看看她就可以了。千萬別沖淡了媽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