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在佛法中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們了解萬事本無其永恒的體現,一切皆將壞散,教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結果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戀空的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后還是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除去。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愛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說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礙而相同的。執著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著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色'是指有形質的一切萬物。此萬物為因緣所生,并非本來實有,因此其當體是空。此謂之‘色即是空'。佛法中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們了解萬事本無其永恒的體現,一切皆將壞散,教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結果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戀空的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后還是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除去。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愛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說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礙而相同的。執著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著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色'是指有形質的一切萬物。此萬物為因緣所生,并非本來實有,因此其當體是空。此謂之‘色即是空'。 總之一句話是說修練到了一定的境界,已不存在凡世塵緣,萬物皆空,渾然無我。。

熱心網友

《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其中的色,是指人們的色身即空性如來藏。色與空講的是色身與空性如來藏的關系。“因為你的色身是從你的如來藏制造出來,而且由它所執持的,所以你的色身就是如來藏的一部分。既然你的色身是如來藏的一部分,怎么可以說色身不是空性如來藏呢?在這一段經文里的“空”性,就是講第八識如來藏。”“譬如明鏡上的影像,應該說也是明鏡自體的一部分,影像并沒有離開明鏡而現行啊!不應該說鏡上所現行的影像不是明鏡啊!又譬如你的手臂就是從你的身體長出來的,并且不能分離而運作,必須依附在你的身體上才能運作,根本就是你的身體的一部分啊!怎么可以說你的手臂不是你的身體的一部分呢?”“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意思就是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也一樣,到最后一個識蘊則是:‘識即是空,空就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所以講’亦復如是‘”。人的“識蘊總共有七個識--眼耳鼻舌身意識,”還有末那識即第七識。“空性心如來藏,不能離開這七識心而在三界中獨自現行運作啊!七識妄心也不能離開空性心如來藏而獨自現行運作啊!這個就是‘不一不異’的道理。”摘自蕭平實居士的著作《心經密意》 。

熱心網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破執。從凡夫到二乘,對諸法實相都沒有明確的認識。凡夫執著一切現象是常恒不變的實體,二乘人雖主張無我,但承認法有,對法的空性沒有徹底的認識。有些名義上的大乘人,持“空見”論者,片面強調“空”,認為“空”就是一切都沒有了,仿佛越空越好,否定因緣生法,結果成了“斷滅空”。這里是破除凡夫和小乘對“有”的執著。“色”與“空”不是相對,而是“二而一”。“色”是因緣生法變化之色,要了解了“空”的道理才能了解“色”,故“色”同于“空”。“空”是從因緣生法中建立起來的,是從妙有中建立起來的,“真空”與“妙有”是平等的,于妙有中見真空,于真空中見妙有,二者不相離。這不像凡夫及小乘論者執著色體實有,故不能見“空”;也不像一部分大乘論者認為空是“斷滅空”,否認因緣生法(妙有)的存在。所以不能執著“一切法實有”或“空無”。“實有見”就是“常見”,常恒之見,從而產生我見、法見;那么不分青紅皂白的認為一切空無就生起“斷滅見”。真正的真空妙有要遠離常見、斷見這二種邊見。太虛大師有首詩云:佛法新聞坦蕩途,人人在握有靈珠。四邊莫觸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無。這詩說,你聽到佛法就是要把靈珠發現出來,此靈珠指我們眾生的佛性、法性、真如性。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于此。“四邊莫觸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無。”要發現靈珠就須修般若慧,不執著“有、無”和“常、斷”。如果落于有無斷常,就是愚癡、無明,反之則是真般若,真智慧。這就是“中道”,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妙有真空就叫中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進一步解釋因緣生法的妙有之色為真空,當體即空。顯現的現象即是色,亦是妙有之真空,真空即是妙有。此是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真理。一切因緣生法之色是因其變化而有的空,空體所顯的現象是色,色空不分,并不是不同。此句遮執著,因此不執著實有見和斷見就是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