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哲學確實不同于經驗與科學,所以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哲學具有超越性,但這僅僅是哲學的一種或一面的性質規定,不是其全部的性質規定。哲學不能離開此岸的現實生活,但哲學又確實不是對此岸現實生活的簡單描述。哲學是徹底地理解明白此岸的現實生活,但僅此而已。哲學不會為此岸現實的有限的生活規定其發展變易的方向,這是經驗和科學的事業。但哲學告訴生活,這就是生活!及:為什么這就是人的生活!“存在”的確定性,“思維”的確定性,“語言”的確定性,“生活”的確定性,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是哲學的全部工作。哲學能夠完成這個任務嗎?江郎的回答是否定的,其理由是:“從思維與存在的矛盾來看,思維與存在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悖論。”。也即:主客觀在現實中的絕對統一是不可能的。我覺得,馬克思也是這個觀點,所以他才說出了:哲學家們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解釋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也即:主客矛盾只有在現實的實踐中才能得到相對的解決,思想能夠在現實中實現自身,但思想在改變外在的同時也改變了自身,所以這個實現的過程是永恒的。而認識及人類社會及自然界都是在矛盾的推動下發展變易的,離開了矛盾,也就完結了一切!我非常贊賞這個觀點,沒有思維與存在的分裂及對這個分裂的有限的克服,就沒有人類的歷史!就沒有人類的永恒進步!人類也就不可能有自身的發展(目的)!馬克思不是算命先生,馬克思所堅持的方法是主體的方法,即以主體的意志,愿望或目的或猜想或理論,以科學地實踐地歷史地方法解決主體的現實問題(主客矛盾),在改變世界的同時,改變自身。所謂人的現實,也就是主客對立的現實,當主體以自身的能力實際地改變了對象后,主體的現實也就改變了。主體面臨的是改變后的新的主客對立的現實,而這個永遠有著對立矛盾的現實,導致了主體永恒的追求!人所能夠解決的,總是針對著與人自身有關聯的困難矛盾或現實。人的能力走到哪里,歷史也就走到哪里!所以,我覺得馬克思的世界觀是主體的科學的世界觀,是發展變易歷史的世界觀。這與江郎你的“實踐-猜想”的永恒輪回模式幾乎是一致的。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黑格爾哲學的歷史功績!“一事物的本質不過是關于"此物"的見解而已”。主體的觀點總是一種一廂情愿的片面性觀點,馬克思用實踐的歷史地方法抑制了主體的片面性與狂妄性。但以主體的目的為導向的實踐,總是在主體視界中的有限的片面性的行為方式,這種主體的行為方式,是受制于主體的認識視界,所以這永遠也不能夠是一種全面的,完整的世界觀,這與哲學所要求的相差甚遠。“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因為對人來說,根本不可能有一種作為客體的世界觀,能夠與主體的世界觀進行互補參照,所以近現代人對哲學:全面完整的世界觀的建構失去了信心。“時代精神”或“過程論”成為哲學的代名詞。江郎你的觀點就是其中之一。更有那無聊的狂妄者,企圖建構“整體的世界觀”,“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也不知這些無知者企圖建構的是時間上的整體世界觀還是空間上的整體世界觀,或是時空統一的整體世界觀?我不知這些狂徒們是真的糊涂還是裝作糊涂。黑格爾從絕對精神開始,到絕對理念完結的哲學,為“無限”討了一個說法,但這個絕對必然性的精神自我實現的無限過程,卻也有其徹底完結的時候和地方。老黑到底也封閉封殺了他自己!我對那些可憐的“絕對規律”,“絕對邏輯”及“世界方程”的打造者們,對那些“全知體系”的打造者們,在這里問候一聲:辛苦了!重復前人的勞動已是可憐了,如果是重復前人的無效勞動,那就不僅僅是可憐,而要再加上可悲了!烏呼!救救打造“永動機”的天真孩子們吧!“客觀共識認同的方法”,“邏輯的方法”,“歷史的方法”,“實踐的方法”都不能有效地突破“主體的遮蔽”,“主體的洞穴”——認識的視界,而實現哲學的目的或任務。面對這樣的煩難,僅僅有“懷疑與批判”是不夠的。那么,哲學該如何進行下去?我覺得,哲學應該從“思維與存在的問題”究竟是一個“理論問題”,還是一個“實踐問題”入手突破。這個問題是一個兩難問題:一,如果不確定它是一個理論問題,實際上就是封殺了哲學。二:如果不確定它是一個實踐問題,實際上就是墨認了理論的萬能。我個人的觀點是“魚與熊掌吾欲兼得”,同時認可:以頭立地,以腳走路。當然,我這樣子認為是有理由的。附江上郎原文:江上郎寫到:哲學家應該忠于真理還是忠于自己? 這看來是個最簡單不過的問題。當然是忠于真理!但我要說的是這是件非常難的事情,甚至僅僅只能是一種信念,一種理想。一個哲學家反過來批判自己的思想,這很有被人以自相矛盾而厭棄之的危險。哲學家往往要面對為保證自己的思想前后一致而委屈真理和為了忠于真理本而甘愿冒自己的思想前后不一致而遭人厭棄的兩難選擇。選擇前者將失信于真理,選擇后者將失信于群眾。毫無疑問,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應該毫不猶豫的選擇后者,因為哲學如果一味媚俗不顧真理,它將變得丑陋不堪。有人會說,還有一種更好的選擇:既能夠忠于真理又能夠前后一致。但這僅僅只能是一種理想,這樣的哲學家其實是不可能存在的。之所以這么說,原因有二。其一,在很多哲學家那里,往往為了保證自己思想的前后一致的虛榮和沖動會讓他形成真理總是和他站在一起即使穿鑿傅會也是忠于真理的感覺和信念。為了建立讓人信服的思想體系,他的體系必須首先能夠自圓其說,自圓其說的重要性取代了忠于真理的位置。這個時候,他所自以為的忠于真理其實是主觀的錯誤的信念。由于真理總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信念的支撐,即使他的思想錯了,他也不會發現,即使發現了,他也不會承認。如果我們問他,你的這個信念來自于何處,有什么基礎?他將無言以對,只能重復這個答復:我相信它!這是主觀原因。其二,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頭腦中的聯系有兩種,一種是主觀聯系,一種是客觀聯系。風馬牛本不相及,但可以在我們的頭腦中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這是主觀聯系,如語言、制度、文學、藝術等。太陽曬石頭熱,這是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轉移的,是客觀聯系,是科學的研究對象。哲學作為一種對整個世界的知識,必然是同時包含這兩種聯系而且是錯綜糾纏在一起的,主觀與客觀完全區分開來是不可能的,所以哲學家隨時都有把主觀聯系當成客觀聯系的危險。從思維與存在的矛盾來看,思維與存在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悖論。當一個不可知論者說思維與存在不可能同一之前,他已經而且必須預設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他若是在這之前不預設思維與存在同一這個前提,那么無論他說什么都不可能是真理。在次,他不得不陷入悖論。一個批判哲學家總是懷疑別人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但他從不也不可能懷疑自己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相反,對這一點他必須是深信不移的,因為若是他懷疑這一點,那么他就什么也不敢說了。哲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哲學家打倒另一個哲學家隨后被別的哲學家打倒的過程。這是客觀原因。正是從這個層面出發,我們說哲學的根本特點在于它的批判性。一個哲學家的思想一統天下是永遠沒有可能的,相反,哲學中的批判永遠是可能的,批判同時意味著被批判,批判是個無窮無盡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哲學的始終,一旦批判沒有了,哲學就隨之消失了。。
熱心網友
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各個哲學家都有各自的看法),或許是這個問題的提法有問題。
熱心網友
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具體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熱心網友
煩惱
熱心網友
引導思想.
熱心網友
問題的本身就是哲學,哲學就是發問,
熱心網友
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科學。
熱心網友
關于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的學說。是在具體各門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點。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唯心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哲學兩大對立派別。人世界的問題已成為哲學研究的重大問題。
熱心網友
人們對自然、社會、思想的根本觀點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