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么要跟劉備,難道他不知道曹操才是當時統一中國最好的人選嗎?諸據說歷史上諸葛亮曾拒絕了曹操的邀請,而是等帶劉備的造訪。事實上真是這樣的嗎?如果是這樣,那原因又是什么呢?請不要說是劉備的仁義,哄小孩的,請高人指教!

熱心網友

最經典是劉備脫孤時候對諸葛亮說的這句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縱觀諸葛亮一生,運籌帷幄,談笑風聲。就是空城計的時候也沒有如此過。孔明千算萬算也沒有料到劉備會說這句話呀!孔明出茅廬以來,大權獨攬,劉備對其言聽計從。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孔明在隆中跟其他人不同,此人胸懷大志,絕非石廣元之輩,在隆中對的時候,大家也知道了,他3分天下的想法早就成竹在胸了,只等劉備來請他了。孔明當時為什么要跟劉備?果真是劉備三顧之恩嗎? 不然,當時能成大事者莫非曹操,孫權,劉備了。 曹操手下謀士極多,而曹操機智過人,對任何人的計謀都只是聽取參考,然后自己決斷!孔明投曹,最好不過成為第一謀士。投孫權,孫權年紀比孔明相差不大,而且年紀跟他相近的青年俊才如周渝等人很多。況且東吳謀士勾心斗角,機會不大。所以劉備乃是孔明首選。而孔明故意安排關羽在華容道放掉曹操,讓東吳認為就是關羽放了曹操。后來用計又讓諸葛謹去向關羽討荊州,關羽肯定不會還。東吳就鐵了心要干掉關羽了,關羽一日不出就得不了荊州。為了從荊洲脫身,諸葛亮寫信假脫星象激將龐統(如果真的要寫信勸阻進兵,可注明張任乃名將,千萬小心,為什么故意假托星象,因為龐統也識星象)讓他急于進兵。而大將張任有萬夫不擋之勇,這樣一來害不死劉備也要害死龐統。這樣不就大權獨攬了嗎?結果龐統死,諸葛入川。留關羽守荊州,臨行前對關羽說要連吳抗曹!!!此乃諸葛之計也,曹操和張遼,張合,成昱,幾乎曹軍所有大將謀士受關羽華容大恩,恐關羽威信,必然不敢犯荊州。就算生擒關羽也要放了他。而東吳一直認為荊州是自己領土,周渝,魯肅,呂蒙3代人都是為了得到荊洲嘔心力學,孫尚香也成了其中犧牲品。而諸葛亮豈能不知,為什么還要勸關羽注意曹操而勿視真正已起了殺心的東吳,諸葛亮知道關羽死期不遠也!!!但關羽英勇無敵,必須將其置于絕對的死地。所以諸葛亮安排孟達,一旦關羽來求救一定不要出兵,事后要孟達投魏。后來孟達慫恿劉封不出兵,劉封被滅門,而孟達降了曹。為以后伐魏埋下伏筆!關羽亡,后來被曹操厚葬,關羽死后封號也是曹操當年賜的!關羽跟曹操雖然沒有走到一起,兩人也算是有緣!!!東吳敢殺關羽,不惜破壞吳蜀聯盟,可見對荊州的渴望,對關羽的恨!!!(可見關羽之死,全是諸葛亮的用心良苦呀。當年初出茅廬,關羽對諸葛亮就很不滿,關羽本來傲慢也頗有計謀,從來就不服諸葛亮,挨于劉備面,所以不敢公然違抗。就連他推薦的魏延,諸葛亮也將之打入冷宮。)劉備伐吳也就是隨理成章的事了,張飛就算不死也要死拼東吳。劉備傍邊沒有一謀士,沒有虎將,焉能不敗。就在諸葛亮準備在劉備死后,大權獨攬的時候。劉備一句話點穿了他一生的心計,他能不害怕嗎?? 。

熱心網友

各位有看足球嗎?好的球隊出好的前鋒,差的球隊出好的守門員!!!!!!!懂嗎?

熱心網友

歷史上的諸葛亮并不是像《三國演義》中敘述的那樣一處到便被任命為劉備的軍師,起初他只是一個小謀事,經過了不知多少戰役才逐漸被提拔起來的,所以任何人成名都有一定的偶然性,當初用人的時候曹操又怎么能知道諸葛亮有如此的大才,再說要是在曹操帳下聽命也未必就能得到重用。

熱心網友

大家說得都有理,不過,忽略了曹操的為人。諸葛深解曹操的為人,曹操為人奸詐,喜怒無常,跟著他混不是很安全。不光是演義中這么說,三國志也有記載。想阿瞞年少時就有裝瘋的伎倆,再想想跟他混得孔融,楊修(當時還沒死,僅舉例說其奸詐)什么的死得多慘。另外,諸葛知道操能用之而不能盡其才。首先,曹操本身就強的不行(可以看看三國志里曹操的數值,哈哈,僅供參考)。曹操不會像劉備那樣讓諸葛隨意發展。其次,曹操帳下謀士眾多,競爭激烈,想在這一幫人里混出頭,花兒也謝了。

熱心網友

我認為是諸葛亮的思想和古代大多數人一樣比較傳統,認為劉備是“漢室宗親”,是漢朝劉氏的當然繼承者,而把曹操看成是篡權的逆賊,所以把輔佐劉備看成是順應天意民心。

熱心網友

從機遇上說,諸葛亮碰到劉備三顧茅廬,而沒收到曹操的邀請。二是那個時候沒有人知道曹操會一同北方成為最強大的勢力。三是劉備自稱漢室后裔,在法理上站得住腳。曹操被稱為“漢賊”

熱心網友

事事難料

熱心網友

他上了賊船。

熱心網友

在曹操處能當丞相嗎?諸葛亮早就看出三分天下,也早就計劃好,到蜀國當丞相,因為當時只有劉備還沒有地盤,能對他絕對依賴。他的計劃才能實現。如果他到了曹操處,就不會有三份天下的結局了,可能曹操就統一了,也就沒有諸葛亮的什么戲了。

熱心網友

漢家氣數到底盡了沒有?在投靠主公之前,諸葛亮不可能不想這個問題。如果跟錯了人,那就是惹上了殺身之禍,只有跟對了人,才可能施展治國報復。孫權手下恐怕都是相信漢家氣數已盡的人物,劉備手下應該都是不相信漢家氣數到頭的人。而曹操手下呢?以我的感覺,無論是否相信漢家氣數已盡,投靠曹操總沒錯,因為曹操要做忠臣的話,我也可以跟著效忠漢朝;曹操要是想改朝換代,我也可以撈個開國功臣。世間騎墻派居多,這恐怕也是曹操手下能人云集的原因之一。那么漢朝到底是否氣數已盡呢?漢朝當時已經統治了400年,王莽建立新朝,還不是被一個遠得不能再遠的漢室苗裔劉秀給扳過來了?所以,劉備的皇叔招牌在很多人心目中是非常珍貴的。想想漢朝以前,改朝換代的事情很少,周朝動不動就八百年,漢朝難道就400年么?以諸葛亮當時的人可憐的歷史知識,要相信漢朝沒救了,是不容易的,更容易的是,相信還會出一個劉秀,延續漢家江山。因此,諸葛亮投靠了劉備。

熱心網友

燒冷灶啊

熱心網友

諸葛亮是奇材,奇材自然就有異于常人的抉擇。何況在署國諸葛亮基本是起決定作用的人,到魏國就未必可以做到。歷史選擇諸葛亮就是為蜀國服務的。

熱心網友

曹操手下謀士如云.諸葛亮即使本事再高,去了,也不如那些早到的.所以干脆去劉備處,這樣,一上任就是一方大員,起居八座,建府開衙.這也是一種應聘的策略呀

熱心網友

當時劉備是打著“皇叔”的旗號,給人的感覺是正宗的后代,我想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幫著他的忙了,在今天來看是聚集人氣吧!!!

熱心網友

諸葛亮認為劉備能成大事,對自己的能力也很了解,是是謀士而不是統帥的。而且士為知己者死, 劉備能夠親自三顧茅廬,說明了劉備的誠意, 和對諸葛亮的信任。所以諸葛亮投明君, 而且“鞠躬盡瘁”“誓死效忠”歷史本來就是成王敗寇,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說也只能依據文獻資料, 并沒有第一手的事實采訪。大家的評說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007sky 所說, 也有其道理, 但是我仍然堅持諸葛亮是完全忠誠于劉備的。首先, 以當時的歷史條件下, 帝王時代, 所有人的思想都是認為皇帝是最高統領, 其他人都必須服從命令, 去幫助他實現理想。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只是謀士, 而不象陳勝有那樣遠大的抱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諸葛亮所追求的是遇到明君,去做輔助者。所以在戎馬歲月,他一直都在貢獻自己的智謀,幫助劉備,如果真的有二心,以諸葛亮的才智,難道看不出天下三分,曹操得勝的機會更大么?如果他自己要稱帝,那么他要選擇的大樹應該是曹操,等曹操故去后,再稱王么!軍事奇才講的是謀略,個人規劃也是如此。諸葛亮的人生目標如此,故而選擇了能夠讓他發揮能力,施展抱負的劉備!。

熱心網友

我也想知道縱觀歷史,很多歷史名人都是“明知不可而為之”

熱心網友

劉備身邊人才少,他說了算!到老賊那人多,他說了不算,也說不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