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照的不好,勉強看一下。石頭是從老家山上的某個地方采集到的。當地是,沙石(風化是沙)。<br>主要特征如下:<br>(1):石頭一片一片的,可能是砂石巖(學過地理,猜測),存在于石陵中。<br>(2):只有很小的地方有這種巖石,其它的地方都沒有<br>(3):巖石表面像水彩畫,顏色以黑色,黃色,紅色為主,深淺不小。<br>表面圖像,類似于,在山嶺上,有幾棵稀疏的樹木。<br>(4):巖石干燥時有粘性,放在嘴唇上,能夠粘住,掉不下來,當地俗稱粘嘴石。<br>(5):巖石遇水后,粘性漸失,外力下可能分解成粉末。<br>(7):表面光滑,<br><br>十分想知道該石成因,望不吝賜教。

熱心網友

20世紀60年代西峽陽城鄉農民在打機井時發現了如動物骨骼形狀的石頭,以為是天上的龍死于地上形成的,所以把它叫龍骨.小牧童放羊時無意間將撿到的這種石片粘于嘴唇上,跑來跑去也不會掉,于是稱之為粘嘴石.赤腳醫生發現其有止血,愈合作用,曾被作為中藥材進行收購.隨后人們相繼發現了如脊椎骨,肋骨一樣的龍骨石塊,還在峭壁的紅麻骨石里挖掘了兩塊呈灰白色象股骨,膝骨的龍骨石塊,里面有清晰可見的血絲顏色.1994年4月8日,省地調隊工程師在陽城看到了龍骨石,認為在恐龍蛋出土地發現的古脊椎動物骨骼石塊,可能是恐龍骨骼化石.1994年4月11一13日,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國家地質測試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國地質館及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五位專家,去陽城鄉的虎頭山和黃龍廟等地實地考察,龍骨石才被真正確認為恐龍骨骼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