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已經沒有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騎兵了
熱心網友
中國騎兵成保留兵種 搶險救災支邊等成重要任務 -------------------------------------------------------------------------------- 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陰山腳下,駐守著一支現代條件下保留下來的古老兵種——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 騎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種。英國的皇家騎士、前蘇聯哥薩克騎兵和美國的騎兵第一師,都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騎兵部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建騎兵的國家之一。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就大膽改革軍制,實行“胡服騎射”,在中原國家中首創騎兵,稱雄天下。元代是中國騎兵發展的鼎盛時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依靠強大的騎兵,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廣闊的疆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騎兵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隊于1928年4月正式成立。1933年成立了騎兵團。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全軍1985年精簡整編后,由摩托化和機械化取代了騾馬化,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已經消失,僅象征性地在中國西部地區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 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是這批保留的騎兵部隊之一。 這個騎兵營基本保留了過去騎兵部隊的獨特風貌。一營每年都要接一批新馬入伍,讓老馬退役。這些軍馬來自中國河北省的紅山軍馬場和甘肅省的山丹軍馬場,是清一色的蒙古馬。這種馬個子不高,但耐力很強,身體靈活,耐寒性能好。每匹馬服役10年左右。 剛服役的軍馬要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最初是經過調教訓練去其野性,接下來便開始一系列的科目訓練,有隊列訓練,平原山地乘騎訓練,以及馬場、馬術、障礙、斬劈、射擊等訓練。 軍刀是騎兵不可缺少的武器。內蒙古騎兵一營現在使用的軍刀叫五六式騎兵軍刀,長96厘米,重1.85公斤,精鋼打造,刀身鍍鉻。官兵們說,使用軍刀缺少臂力是很容易傷著自己和軍馬的,所以只有那些資深騎兵的軍刀才會開刃,新兵的軍刀是不開刃的。但即便不開刃,借著軍馬的沖擊力,在馬上平置一柄軍刀仍然可以輕易地把敵人的頭顱削落。騎兵的軍威就蘊涵在這柄軍刀中。 騎兵的另一個特殊之處就是伺候軍馬。在內蒙古騎兵一營,一匹馬每天要消耗近10公斤草料。營里有兩個衛生所,一個是為人看病的,另一個是為馬服務的。此外,還有很多特殊的服務崗位,如專門喂馬的馬勤務,給馬站崗的馬值日,修蹄打掌的馬掌蹄員…… 除了保留這些中國騎兵傳統的風貌之外,如今的內蒙古騎兵一營,已把搶險救災、支邊建設、守衛邊防和影視拍攝等作為重要的任務。 1996年秋季,陰山腳下的包頭地區發生地震,內蒙古騎兵一營立即派出一個連的官兵,參加抗震搶險。1997年盛夏,內蒙古自治區舉辦全區那達慕大會,騎兵部隊擔負起開幕式馬上儀仗隊——旗手方隊的表演任務。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起,內蒙古騎兵一營已先后參加拍攝了《三大戰役》、《塞外風云》、《敦煌》、《唐明皇》、《成吉思汗》等上百部影視的拍攝任務。 。
熱心網友
還有一個騎兵連
熱心網友
肯定有估計在邊境地區,應該在北方
熱心網友
中國還有最后一支騎兵,主要是為了拍電影用的。
熱心網友
曾幾何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曾擁有10多個建制師,數十萬匹戰馬奔騰如海洋,方圓數千公里的西部草原上都是人馬營地。在“百萬大裁軍”中,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取消,全軍僅象征性地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
熱心網友
有,象征性的。
熱心網友
面在有啊,內蒙和新疆都有.寧夏回族自治區不知道現在有沒有,五年前有.
熱心網友
曾幾何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曾擁有10多個建制師,數十萬匹戰馬奔騰如海洋,方圓數千公里的西部草原上都是人馬營地。在“百萬大裁軍”中,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取消,全軍僅象征性地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目前,騎兵營作為機動性最強的兵力,一直擔任巴彥淖爾軍分區的戰備值班分隊。神秘的當代騎兵究竟生活的怎樣呢?日前筆者對他們進行了專訪。 “雪楓刀”威名遠揚騎兵在沖鋒中顯示威力。面對敵方機槍的扇面掃射,他們高舉著馬刀,馬刀與身體是一條直線,同馬背形成四十五度夾角。蒙古馬在槍聲中永遠向前奔馳。他們的主人把馬鐙踏直,吶喊著往前沖。這是一種決死的狀態。當遇到敵人時,騎兵把馬刀向左晃一下,然后右劈,那個刀下鬼可能連頭帶肩膀全被劈下了……在騎兵營里,我們聽到不止一個版本的傳說:1985年全軍精簡整編中,當撤消騎兵部隊的命令下達后,一支騎兵連隊的官兵聯名給上級寫信,要求保留一點騎兵的種子。請愿信逐級上遞,終于贏得了一道來自總部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命令:保留騎兵連。這支最后的騎兵每天仍然操練著傳統的騎兵科目:馬上斬劈、乘馬射擊、馬場馬術、乘馬越障、野外騎乘、騎兵閱兵式……盡管全軍的騎兵已少到不足一個團,但中國仍保留著甘肅山丹、內蒙紅山兩個軍馬場。每年八、九月份,有數十匹新馬從那里被征接入伍,補入騎兵部隊。這些馬可能是蒙古馬、伊犁馬或者山河馬;最多的是蒙古馬,雖然體形不甚高大,但是奔跑如飛,且耐力極好。自80年代以來,騎兵營先后拍攝過《大決戰》、《吉鴻昌》、《巍巍昆侖》、《文成公主》、《大漠風云》、《紅河谷》、《白馬飛飛》等50多部影視片,騎兵第一營在中國影視圈建立了很高的聲譽 。
熱心網友
從1986年開始,營以上的建制的騎兵沒有了。
熱心網友
目前我軍還有騎兵,當然不是用于嚴格意義上的作戰平臺,現在蒙古和新疆尚有少量裝備,主要用于邊防部隊冬季運輸等用途。 80年代中期,我軍由摩托化和機械化代替了騾馬化。在“百萬大裁軍”中,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取消,全軍僅象征性地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以適應西部邊防特殊自然環境的戍邊需要,擔負影視片拍攝和參加民族地區重大慶典禮儀等任務。這就是--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見圖片)
熱心網友
大連好象就有一只女子騎兵隊
熱心網友
曾幾何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曾擁有10多個建制師,數十萬匹戰馬奔騰如海洋,方圓數千公里的西部草原上都是人馬營地。在“百萬大裁軍”中,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取消,全軍僅象征性地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目前,騎兵營作為機動性最強的兵力,一直擔任巴彥淖爾軍分區的戰備值班分隊。神秘的當代騎兵究竟生活的怎樣呢?日前筆者對他們進行了專訪。 “雪楓刀”威名遠揚 騎兵在沖鋒中顯示威力。面對敵方機槍的扇面掃射,他們高舉著馬刀,馬刀與身體是一條直線,同馬背形成四十五度夾角。蒙古馬在槍聲中永遠向前奔馳。他們的主人把馬鐙踏直,吶喊著往前沖。這是一種決死的狀態。當遇到敵人時,騎兵把馬刀向左晃一下,然后右劈,那個刀下鬼可能連頭帶肩膀全被劈下了…… 在騎兵營里,我們聽到不止一個版本的傳說:1985年全軍精簡整編中,當撤消騎兵部隊的命令下達后,一支騎兵連隊的官兵聯名給上級寫信,要求保留一點騎兵的種子。請愿信逐級上遞,終于贏得了一道來自總部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命令:保留騎兵連。 這支最后的騎兵每天仍然操練著傳統的騎兵科目:馬上斬劈、乘馬射擊、馬場馬術、乘馬越障、野外騎乘、騎兵閱兵式……盡管全軍的騎兵已少到不足一個團,但中國仍保留著甘肅山丹、內蒙紅山兩個軍馬場。每年八、九月份,有數十匹新馬從那里被征接入伍,補入騎兵部隊。這些馬可能是蒙古馬、伊犁馬或者山河馬;最多的是蒙古馬,雖然體形不甚高大,但是奔跑如飛,且耐力極好。自80年代以來,騎兵營先后拍攝過《大決戰》、《吉鴻昌》、《巍巍昆侖》、《文成公主》、《大漠風云》、《紅河谷》、《白馬飛飛》等50多部影視片,騎兵第一營在中國影視圈建立了很高的聲譽。
熱心網友
還有一支,在蒙古。用于表演和拍電影。
熱心網友
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陰山腳下,駐守著一支現代條件下保留下來的古老兵種——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