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兩年前,得了蛛網膜下腔出血動脈瘤引起,經醫院治療(血照影),再破裂的血管處,加了兩個不知是什么材料的金屬環,現在康復在家,因為媽媽固執,一直不肯吃藥,陰天等情況下總是頭疼。我聽人說,有可能會復發,所以想請教一下 ,會復發嗎,復發幾率多少謝謝

熱心網友

預防卒中的關鍵:血壓達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孫寧玲通過控制血壓、調脂及降糖治療,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稱之為卒中一級預防。卒中后降壓治療及控制危險因素,以減少再次發生卒中為卒中的二級預防。高血壓作為卒中重要的危險因素參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并影響患者生存。我國29個省市自治區腦血管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高血壓是腦梗死的首要危險因素之一,其發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因此、努力將血壓控制到目...

熱心網友

預防卒中的關鍵:血壓達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孫寧玲通過控制血壓、調脂及降糖治療,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稱之為卒中一級預防。卒中后降壓治療及控制危險因素,以減少再次發生卒中為卒中的二級預防。高血壓作為卒中重要的危險因素參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并影響患者生存。我國29個省市自治區腦血管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高血壓是腦梗死的首要危險因素之一,其發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因此、努力將血壓控制到目標血壓水平,對于卒中一、二級預防極為重要。一、動脈彈性異常與高血壓卒中 高血壓常伴有動脈順應性降低。順應性變化既反映了血管壁內的壓力變化,也體現了血管壁的結構和功能異常。順應性降低是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預后的決定因素。高血壓導致內皮功能失調通常發生在整個動脈系統中,臨床常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及脈壓增大,這種血壓的表現形式對卒中產生很大的影響。 近年來,許多大規模臨床試驗和流行病學研究證實,脈壓增加及收縮壓升高與發生心腦血管事件關系更為密切。有研究者對上千例患者24小時收縮壓觀察發現,收縮壓 >140 mmHg者比收縮壓<110 mmHg者生存率降低18%。EWPHE、syst-Eur、syst-China三項臨床試驗觀察了7929例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及脈壓成分的變化,提示當收縮壓恒定在160 mmHg時,舒張壓低(75 mmHg)比舒張壓高的(95 mmHg)患者2年末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增高了12%。說明脈壓越大的高血壓患者病死率越高。 近年我國針對10076人進行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基線調查發現,脈壓對腦血管事件的影響為:脈壓≥47 mmHg 時卒中事件的發生率為48.1/10萬,相對危險(RR) 為6.83;脈壓<40 mmHg患者,卒中的發生率為 12.3/10萬,RR僅為1.77。 從而提示脈壓增大預示著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二、降壓治療對卒中的一級預防 降壓治療的最終目標是阻止血管病變的發生、發展,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致死率。 已有研究表明,≤60歲的高血壓患者24小時脈壓與每搏量呈正相關,與動脈順應性呈負相關;而>60歲者則脈壓仍與動脈順應性呈負相關。因此,動脈彈性的變化在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的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有關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的大型臨床試驗發現,積極采用鈣拮抗劑降壓治療,使患者血壓持續達標,可以使卒中風險下降42%、冠心病風險降低26%、心力衰竭危險下降29%、所有心血管的危險降低31%。 目前已完成的3項大型臨床試驗(HOPE、NORDIL、LIFE)發現,與對照組比較,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及鈣拮抗劑,在降低血壓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卒中發生率(分別為32%、25%及20%),體現出其明顯的降壓以外的靶器官保護作用,對一些高危老年高血壓人群的保護作用更大。 目前,ARB、 ACEI及鈣拮抗劑在體內及體外的試驗均已證明,在標準 ACEI治療的基礎上加ARB,可以進一步改善頸動脈和主動脈的擴張性,改善內皮功能,糾正血管的結構及功能異常?降低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及死亡。雖然有關改善脈壓的基礎及臨床試驗的數據還不夠充分,但在臨床上,應將老年人收縮壓降低及改善脈壓作為血壓調整的一部分。三、卒中后降壓治療可使患者獲益 卒中后致殘率很高,反復發生卒中可加速卒中后患者死亡。因此,卒中后積極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對防止卒中再發生極為重要。通常人們認為,在急性缺血型卒中早期,除非血壓很高?如>180/105 mmHg,應暫停使用降壓藥,直至病情穩定,否則過度降壓會明顯減少腦血流量。在病情穩定后應把血壓控制在約160/100 mmHg。ACEI和噻嗪類利尿劑合用可降低卒中復發率。對有卒中史的患者,降壓治療獲益的臨床試驗證據是充分的。 中國的卒中后降壓治療研究?PATS,為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納入5665例患者,平均年齡60歲,均為有卒中或一過性缺血發作(TIA)史的患者,隨機采用利尿劑?吲達帕胺 2.5 mg/天降壓治療或安慰劑,終點指標為致死及非致死性卒中的發生率。此研究歷經3年,研究結果顯示,3年首發致死性及非致死性卒中的發生率,安慰劑組12.3%,而吲達帕胺組9.4%,RR為0.71(P=0.0009)。此試驗提示:有卒中或TIA史的患者,使用利尿劑吲達帕胺 2.5 mg/d可使血壓下降,致命及非致命卒中的發生率減少29%,在預防卒中再發的過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2001年完成的國際多中心培哚普利防止復發性卒中研究(PROGRESS),也是一項卒中后降壓治療預防再卒中的試驗。PROGRESS入選6105例有腦血管病史的患者?中國1520例,隨機用ACEI?培哚普利4 mg/天,其中部分加吲噠帕胺2.5 mg 或安慰劑治療,隨訪4年。結果顯示,治療組再卒中的危險降低28%?P<0.001。 在對PROGRESS的分析中發現,卒中后單獨使用培哚普利,可使血壓下降5/3 mmHg,再卒中危險降低僅為5%,當聯合應用后吲噠帕胺2.5 mg后,血壓降低12/5 mmHg,使再卒中的危險降低至43%,從而提示卒中后血壓降得低一些,預防再卒中的獲益會更大。對此,美國高血壓指南(JNC-7)在高血壓的強制性適應證中指出,ACEI及噻嗪類利尿劑可以用于再卒中的預防及治療。四、有卒中史者的血壓目標值 按照美國高血壓指南(JNC-7),卒中后血壓應當控制在160/100 mmHg, 但PROGRESS顯示,降壓治療對卒中后有或無高血壓的腦血管病患者均有益。伴有高血壓者,治療組卒中危險減少32%,無高血壓(正常血壓)的卒中患者,降壓治療也使卒中危險減少27%。對既往有卒中或TIA發作,且血壓<140/90 mmHg的患者如不治療(給予安慰劑),則4年內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大約為17%。說明非高血壓腦血管病患者適度降低血壓水平,對卒中二級預防同樣有益。 對PROGRESS中的亞洲人群亞組分析還發現,卒中后血壓達標治療(< 140/90 mmHg=,亞洲人群再缺血性卒中危險降低24%,再出血性卒中危險下降50%。因此,從PROGRESS的臨床試驗結果看出,卒中后降壓治療,以血壓<140/90 mmHg為目標血壓是安全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降壓過程中如果臨床上出現腦缺血的現象(頭暈、哈欠、易困)則不能進一步降低血壓,應當調整血壓水平,降至病人能夠耐受的狀態。 2003年公布的歐洲高血壓指南指出,卒中或TIA后應當進行降壓治療,如果患者能夠耐受,無論基線血壓水平如何都應該降壓治療。五、臨床試驗對卒中患者降壓治療的啟示(1)腦血管病患者血壓平均水平與卒中再發有關,長期血壓控制不滿意者卒中再發危險大。目前已完成的大型臨床試驗已證實,高血壓伴卒中的患者通過積極地降壓治療,可有效地預防卒中再發。美國高血壓指南(JNC-7)已經明確了利尿劑及ACEI為主體的降壓藥物在預防卒中再發中的作用及地位。(2)卒中患者降壓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這些病人血壓應當降至何種程度?頸動脈狹窄者的血壓目標值?長期血壓增高患者,血壓應降到何種程度恰當?(3)從回顧性薈萃分析中發現,卒中患者降壓以保證一定的腦血流灌注為首要前提。無頸動脈狹窄的患者血壓達標治療(<140/90 mmHg=是安全的;一側頸動脈狹窄≥70%?收縮壓應當控制在130~150 mmHg;雙側頸動脈狹窄≥70% ,收縮壓應控制在150~170 mmHg?但這僅僅是臨床薈萃的結果,還需要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 因此,現有的臨床試驗及臨床實踐已經證實,卒中后降壓治療是可以獲益的,但需要考慮病人個體的具體情況,分析其是否存在再次率中的高危因素及相關疾病,以決定是否應當降壓及降壓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