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試根據材料選擇,結構安排,修辭手法,論證手法及語言運用四方面,分析<諫逐客令>一文的寫作技巧.

熱心網友

寫作特點 1.論點鮮明。開門見山,使文章一開頭就簡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干凈利落,毫不隱諱。 2.論據充足。論據有歷史事實,現實事例,理論佐證。 (1)歷史事實。本文第二段,舉出秦國歷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業,即秦穆公廣納賢才,稱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變法而強盛。惠王用張儀瓦解了六國的“合縱”;昭王用范睢打擊豪門貴族,奠定帝業基礎。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然后作者歸納: 1)歸納一段得出結論,緊扣中心論點。提出:“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李斯以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客卿不負于秦國,沒有客卿秦國就不能強大,那么為什么要驅逐客卿呢?驅逐客卿是毫無道理的,是完全錯誤的,自然扣緊了中心論點。 2)現實事例。第三段先極力鋪張秦王所愛之珍寶、美女、音樂,但都非秦國之產,秦王“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只是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這就指出這種做法只是快意當前實在是眼光太短淺了,不僅如此,對任用人才則相反,“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兩相比較則“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最后深化得出結論:“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切重要害的指出,這決不是秦王想統一天下制服諸侯的辦法。 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場從想統一天下的宏偉目標出發,這種不注用人才,不廣賢納士,還想驅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這又有利的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 3)理論作證。第四段進一步分析深化,從自己所聽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經驗為依據,指出:三王之所以無敵天下,那是因為“不卻眾庶”是“不卻眾庶”的好處。而今卻不同,而今乃是“棄黔首卻賓客”,那會怎么樣呢?那樣做只有害處沒有好處,那樣會“以資敵國,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結論就是,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這就通過引證分析闡明了納客與逐客的利害關系,從而又緊扣中心論點,從理論上證明逐客是錯誤的。 經過歷史的、現實的、理論的論證才得以最后總結全文,得出結論:逐客就會造成“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必將造成秦國的危亡。 3.論證有利。本文論證方法多樣。第一個就是以舉例例證駁斥謬論;第二個是以演繹推理,鋪陳事例,引出謬誤,進行駁斥;第三種方法是正反對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論證其要害;第四個方法是以歸納論證得出結論。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是鮮明而有利的。第三段以重物和輕人相對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與秦王想統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這正是作者擊中要害的論述。第四段以納客之好處和逐客的之害處做對比,又使人鮮明的認識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險性。那么第三段、第四段對比的論述周詳而透辟,才振動了秦王使他清醒,從而撤除了逐客令。 4.語言生動、流暢,富于感染力。語言生動采用了大量的鋪張手法。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語言流暢是因為運用對偶、運用長短不一的散句,長是三四個字、十幾個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節奏有韻味。 又如文章還大量的運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聯翩,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此外文章還有鋪陳、對偶、排比。運用鋪陳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東得、迎”來鋪陳納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張儀之計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鋪陳擴土的結果。第三段更是極力的鋪張秦王所愛的“珍寶、美色、音樂”。鋪陳手法主要是憑借大量的運用排比句來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擴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愛之、色、樂、珠、玉;第四段中地廣國大、兵強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氣勢有感染力。 本文中還有了大量的對偶句,如:“強公室,杜私門”、“國無富利之實,秦無強大之名”、“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他們或因為同義而強化,或因反意而對照,在增強氣勢,加重語氣的同時,也造就了音調、節奏的和諧和句勢均衡、對稱之美,使之有質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