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歷是怎么來的呀?是因為要和國際接軌而使用的嗎?我國的陰歷不是很好嗎?

熱心網友

陽歷的由來 陽歷來源于古羅馬的儒略歷,它的產生與歐洲基督教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據傳說,耶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復活,恰好是春天。早期基督教徒慶祝復活節的日子曾因地而易,相當混亂。后復活節定為春分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隨著歲月的流逝,春分就慢慢地靠近冬天了。為了使復活節回到春天去,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據天文學家提出的方案,對儒略歷進行改革。修改后的儒略歷稱為格里歷,是把太陽周年運動視為制歷依據的一種純太陽歷,因此俗稱陽歷。它不僅解決了復活節與天時不合的問題,而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如果某種歷法只考慮月亮的圓缺,以十二個月為一年,那么,這種歷法一年就只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時間長了之后,它就與陽歷相差得越來越多,這種歷法被稱為純陰歷。在純陰歷里,經過若干年之后,就會出現六月飛雪,十二月酷熱的現象。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其方法就是在純陰歷的基礎上,每十九年里面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加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規定閏十月,一年有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歷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隨陽歷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適應了。這樣的歷法實際上已經是陰陽合歷,簡稱陰陽歷。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歷就是這樣的陰陽歷,有的人把農歷叫做陰歷,就叫錯了。。

熱心網友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于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