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誰知道在哪可以找到有關20世紀20年代美國歷史對青年一代影響的資料嗎?我們要寫關于這個主題的論文,資料太難找了。給提供一點吧、多多益善。謝謝

熱心網友

歷史上有影響的幾大偽作 “偽件制作”被當代西方評論家稱為“第十女神”。與其他掌管文藝、音樂、天文等九位姊妹神相比,她倒顯得更為忙碌,更富有創造力。十九世紀的法國人丹尼斯·盧卡斯就是憑借她的神力,偽造出二萬七千多份聲稱是阿基米德、猶大、愷撒等著名人物的手稿。由于他在一封偽造信中,竟把萬有引力學說的創建者說成是帕斯卡而不是牛頓時露了馬腳。美國的約瑟夫·科西,一位多產的偽件制作者,曾私自增添了林肯時期以前的美國歷史的現存紀錄。英國的威廉·亨利成功地復制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李爾王》的手稿,不料在他編輯莎士比亞的原作集時,敗露了自己的贗品。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有過不少偽件制作案,有的已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下述是最有影響的三例。反猶太人的假《備忘錄》1903年,最先在彼得堡一家報紙上透露,兩年后又在一本俄文書中出現了一篇《基督教長老會談備忘錄》。它所透露的內容聳人聽聞,描述猶太教最高領導暗中密謀獨霸全世界。盡管只字未提他們于何時何地會過面,但依據這份“文件”,猶太人長老精心策劃了一個邪惡的陰謀:“破壞政府的教育以腐蝕青年一代;通過鐵鉗般的手段控制人民;破壞百姓的家庭生活;反對人們的宗教信仰,慫恿窮奢極欲,取悅世人來阻止他們思考,煽起各國民族間的仇恨,把黃金都集中到猶太人手中?!边@份《備忘錄》一問世,就令人感到它將被證實是偽造的。《備忘錄》的作者雖已無從可查了,但幾乎可肯定它在某些方面與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秘密警察有關。其明顯動機是想使當時俄國激進和進步的組織丟臉,讓人們把他們看成是猶太人陰謀計劃的合伙者。1921年,倫敦《泰晤士報》記者發現了《備忘錄》的出處,所謂猶太人頭頭暗中策劃陰謀的說法均出自一個名叫赫爾曼的德國作家在1868年發表的一篇題為《比阿里茲人》的小說?!秱渫洝防锏恼Z言和觀點幾乎是一字不改地照抄1864年出版的法國諷刺的作品《孟德斯鳩與馬基雅弗利在地獄的對話》。當獲悉這份《備忘錄》是假貨時,就連尼古拉二世也拒絕批準官方利用它來做宣傳。盡管如此,《備忘錄》還是在俄國暗地發行開來,并被譯成外文廣為流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亨利·福特主辦的周報《獨立報》在連載的反猶太人文章中收編了這個《備忘錄》,并以單行本出版發行了五十萬冊。電臺牧師查爾斯·庫格林向聽眾們也大肆宣揚猶太人的陰謀計劃1933年希特勒上臺以后,《備忘錄》的德語譯文有好幾種,其中一種竟不間斷地出了三十三版。一個后來與納粹分道揚鑣的實業家引用希特勒那時對此的反應:“敵人的這些陰謀!無處不在的猶太人陰謀!我認為我們必須立即以我們的方式將其復制!”幾十年來,這份偽件從未消失,尤其是在中東地區。沙特阿拉伯國王費薩爾在1975年被刺之前正好在照例向前來訪問的西方旅游者免費散發這些《備忘錄》。在歐洲和南美洲,只要那兒有法西斯主義或納粹主義的絲毫復話,就一定有《備忘錄》的存在。《備忘錄》的出現和它所導致的悲劇以及更多潛在的毒素,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為成功和極其卑劣的騙局。保護教會的偽造“文件”公元八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空前強大起來,君士坦丁堡制訂的帝國法規似將要減小羅馬及其教皇的影響。教會面臨著可能被國家吞并的危險。然而羅馬教皇斯蒂芬二世在754年象要魔術似地拋出了一份文件,這文件將有助于保護他、他的繼承人以及羅馬天主教七百年免于遭難。這份《君士坦丁的贈禮》,似乎是出自這位退位的羅馬君王之手,他在312年轉為信奉基督教。君士坦丁于324年決定離開羅馬,移到了拜占庭,即后來的君士坦丁堡——這位帝王新的權力中心。根據《贈禮》,君士坦丁在離開羅馬之前,提出將自己的王冠及權力讓予波普·西爾威斯特一世,這個君士坦丁還授于“羅馬、意大利及所有的西方勢力范圍中的城鎮、地區、省份的教皇統治權。”這份《贈禮》的言外之意昭然若揭。盡管西爾威斯特謝絕了君士坦丁要他做皇帝的邀請,但《贈禮》上卻留有余地:無論何時,這個羅馬教皇在他需要時都可約見皇帝。從法規上來講,是羅馬使得君士坦丁堡興旺強大,而不是相反。直到15世紀,庫薩的·尼古拉和瓦拉兩位學者才以其獨特見解論證了《贈禮》是偽造的。使其原形畢露的主要論據是:偽件中的措詞與四世紀通用的拉丁術語根本不符。模仿制作的“古詩譯本”1760年,在倫敦有一個名叫詹姆斯·麥克弗森的蘇格蘭年輕小伙子印制了一些罕見的古典作品,還親自解釋書名:“古代詩歌拾零,收集于蘇格蘭高原。譯自蓋爾語或愛爾蘭語?!边@本書的崇拜者們,包括麥克弗森的同鄉詹姆斯·博斯韋爾亦慷慨解囊要翻譯者去搜集更多的古代詩歌。第二年,麥克弗森為滿足上述要求又出版了《芬戈爾》史詩共六卷,據說是三世紀時蓋爾地區一個叫奧西恩的吟游詩人的作品。在1763年,麥克弗森翻譯的奧西恩作品引起了一片贊揚和爭論。蘇格蘭人欣喜地感到他們所擁有的文學遺產要比英格蘭人的古老得多,輝煌得多。愛爾蘭人很不情愿地看到屬于自己的蓋爾語的寶貴文化遺產被古老的蘇格蘭人竊去而搶先利用。除了民族沙文主義這個因素外,這本奧西恩詩集也為當時遍及歐洲大陸和英國興起的反理性主義起了推波瀾的作用。它證明了高尚的語言也能來自原始、卑賤的鄉民。英國詩人葛雷(1716—1771)寫道:“想象之神在幾百年前就已詳細描述過貧瘠、寒冷的蘇格蘭高原?!痹谀菢右粋€熱情洋溢的時代,奧西恩的詩作是如此應時,以致即使沒有,也有人會制作出來。于是麥克弗森就成了創造人。塞繆爾·約翰生——該時代的文壇盟主,在讀到這些詩作時,就認定該譯作是偽件。那明明是當代人仔細研究古代詩作的遺跡,模仿欽譯《圣經》的調子寫成的。當麥克弗森的一個辯護人問及約翰生他是否認為現代任何人能夠寫出這種詩篇時,他回答說:“是的,先生。許多男女,甚至許多兒童都能寫得出?!丙溈烁ド暦Q他有原始手稿,但卻回避希望出示原稿的要求。當約翰生譴責這種“頑固的蠻橫無理”為“最后的罪惡避難所”時,麥克弗森便派人送給他一封恐嚇信。約翰生博士當時已是六十五歲了,不得不隨身帶上一根長的橡木棒自衛,甚至晚上睡覺時也棍不離身。可襲擊從未發生,麥克弗森繼續聲稱他掌握著該著作的出處。他最終拋出了一些蓋爾語的原件作證,后被證明是他本人拙劣的偽作。但后來這個問題卻變成了純學術性的了。整整一個世紀,麥克弗森的偽作一直吸引著許多激情未減的讀者。在歐洲大陸,歌德贊揚過這些作品。拿破侖用奧西恩作品中的插圖裝飾他書房的天花板。麥克弗森在1796年去世,享年五十九歲,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內,離約翰生博士不遠的地方。

熱心網友

去美國吧

熱心網友

去網站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