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改革會降低退休人員待遇嗎?以后個人帳戶的錢單位不再負擔了嗎,具體是怎么回事啊?

熱心網友

對個人沒有什么好處:單位繳費不再劃入,由職工個人全部買單,即使就按個人繳費8%這個封頂比例計算,這也意味著個人養老金賬戶變相損失了個人繳費工資總額3%這部分;況且,在目前全國不少地區,由于企業職工收入微薄,實際上個人繳費比例遠未達到8%,其中企業負擔了個人賬戶中的一大部分。新政實施的話,這部分個人賬戶的變相損失也就更多。眾所周知,我國職工個人養老賬戶一直在空轉,截至2004年底,中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規模累計已達7400億元,而且每年還會以1000多億元的速度增加。國家此次擬對個人養老繳費基本制度“大動干戈”,就是為了填補這一巨大窟窿。問題是,這一拆東補西、損私肥公的做法,實在是政府甩包袱的做法。 目前我國7000多億個人養老賬戶資金被“挪用”,與當初的制度設計絕對脫不了干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職工的養老保險、退休是由單位和國家包下來的,到我國開始建設養老保險制度時,已退休老職工和新制度實施前參加工作的職工都沒有個人賬戶的積累,那么他們的養老錢從何而來?在當前我國養老保險缺乏雄厚資金積累的情況下,這個任務順理成章地落到了在職職工肩上。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提前退休等原因,用現在人的錢支付上一代人的養老金的現象也就日益嚴重,這樣個人賬戶的空賬運行就變本加厲。因為政策的原因,現有職工再次成了社會轉型成本的買單者,他們的福利被變相剝奪,因為養老賬戶空轉并不是他們的錯。更讓人擔心的是,此種涉及社會保障的一個基本性制度變革,到底有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有沒有經過充分論證?是屬于腦筋急轉彎,還是因為某些學者的閉門造車?應該說我國的公共選擇制度正逐步邁向成熟,大到水電煤氣,小到一張景點的門票,基本都要舉行聽證,以示對全體公民福利的尊重。同個人所得稅調整一樣,個人養老賬戶同樣關乎到幾億人民的利益,有關部門說調就調,說調多少就調多少,這到底有何依據?是否存在程序上的不當?做實個人賬戶這點沒錯,問題是如何補上這個窟窿。犧牲現有大部分職工的福利,以滿足另外一部分人,這肯定說不過去。即便這項制度強制實施了,由于今后職工個人養老賬戶總額會實際減少,其退休后所領到的養老金也會相應縮水,結果現有退休職工“老有所養”問題勉強解決了,但下一代或下幾代的養老問題同樣會很突出。再說,目前相當多職工由于收入不高,并不太愿意參加社保,如果個人賬戶改由職工本人全部負擔,他們可能更不舍得繳這個8%了,這樣社保也就失去了其應有本義。

熱心網友

不會降低,有所提高

熱心網友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不會以犧牲退休職工利益為代價。除了個人賬戶記賬比例降低,還同時調整了計發辦法,如基礎養老金計發基數和比例。退休待遇總體水平將會提高。強化繳費年限和繳費基數選擇對退休待遇的影響,使退休待遇計算更科學更合理,更能體現多繳費多受益的“權利和義務相對等”原則。-----------------------------------------------------------中新網12月15日電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劉永富今天上午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此次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單位和個人的繳費負擔都不會增加,養老金計發辦法的改革和個人帳戶規模的調整,都只是結構上的調整,退休人員不會降低待遇水平。  劉永富在會上介紹了中國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有關情況。他還說,這次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既對當前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又對建立長效機制,實現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讓更多的人享有養老保險作出了部署。   《決定》的主要內容,有的可能已經見到了:繼續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保障離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基本養老金不得發生新的拖欠。  統一城鎮個體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繳費政策,不斷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逐步做實個人帳戶,真正實現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模式的改變;  改變養老金計發辦法,建立參保繳費的激勵約束機制;  建立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機制,讓廣大退休人員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加強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征繳,加大財政投入,完善多渠道籌資的機制,同時強化基金的監督管理,維護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提高統籌層次,增強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抗風險能力;  進一步做好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加快公共老年服務設施和服務網絡的建設,不斷提高退休人員的生活質量;  加強社會保險經辦能力的建設,建立高效運轉的經辦管理服務體系,實現規范化、信息化和專業化管理,確保把社會保險的政策落到實處。(據中國網網絡直播文字整理) 。

熱心網友

問題是相對性的 假設30年后的今天 100大洋不貶值的話,那就不會。而如果是通脹比較厲害的話,那誰都不敢保證。

熱心網友

不會

熱心網友

“從2006年起,個人養老賬戶的規模將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的這番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百姓對養老金問題的極大關注。記者昨日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獲悉,針對國家這一新規,明年江蘇省將全面啟動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之前將在省內部分城市試點,最終建成并實施“三掛鉤”的養老金計發“新政”,即養老保險繳費時間越長,繳費工資越高,退休年齡越大,享受養老保險待遇越高。養老金新政不會降低退休待遇江蘇省城鎮企業職工養  老金計發辦法從1998年開始施行,退休職工每月養老金主要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累積金額組成。“個人養老賬戶的規模由11%變成8%”的政策如果實施,職工退休后待遇是否降低了呢?  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有關人士介紹說,該政策一旦實施,如果單從縮減個人賬戶規模的角度理解,領取養老金的標準肯定會降低。但事實并非如此。做實個人賬戶、改革養老金計發辦法、提高統籌層次和擴大參保覆蓋面等四方面是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盡管職工個人賬戶的規模可能降低至8%,但因為基礎養老金月繳費標準將同時相應提高,兩個部分“此消彼長”,養老金總額并不一定會降低。繳費時間越長,享受養老保險待遇越高據悉,目前江蘇的基礎養  老金以本人批準退休前一年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發放,繳費年限不滿15年的按15%發放。按該辦法,基礎養老金水平與個人繳費年限、基數沒太大關系,參保人員只要繳費年限滿15年,無論年限多長,基數多少,同一時間退休的職工,基礎養老金都一樣。  參照黑龍江、吉林兩地做法,江蘇“新政”擬將基礎養老金改為: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上一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個人累計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其中本人指數化繳費工資指從1992年起本人繳費工資與全部職工平均工資的比值)。  繳費時間越長,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將越高:繳費每滿1年發給1%,上不封頂。也就是說,繳費35年的,有可能享受35%的計發比例。  現行辦法中繳費基數是按照地區統籌的社會平均工資的60%至300%,繳多繳少享受待遇差不多,而“新政”旨在鼓勵參保人員高繳費、高待遇―――個人繳費工資越高,繳費工資指數也就越高,基礎養老金也將越高。南京養老金平均漲幅有望達7%左右退休年  齡越大,享受待遇也將有望越高。現行辦法規定,個人賬戶養老金是本人1996年1月1日至批準退休時個人賬戶的累計儲存額,按照10年的標準逐月發放,每月不變。而“新政”規定,隨著個人退休年齡的不同,計發的月數會發生變化,退休年齡大,計發月數就會小,每月領取的退休金就會增多。比如,50歲退休的女職工,個人賬戶養老金為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的1/195,60歲退休為1/139。  勞動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新政”實施前退休的人員仍按老辦法領取養老金,“新政”實施后,還將考慮安排一個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對少數退休待遇降低的人員,擬采取相應的補助辦法,使他們的待遇標準與原辦法相比不降低,保證其原有水平。根據“新政”估算,全省大多數退休人員的退休待遇不會降低,部分退休職工的退休待遇還將“水漲船高”,略有提升,其中南京市平均漲幅有可能達到7%左右。  相關鏈接  期待透明可持續的養老保險體系  從2006年1月1日起,中國將調整已執行了8年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有消息稱,做小做實個人賬戶、統一城鎮個體勞動者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政策、改革計發辦法等東北三省社保改革試點的經驗,將成為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這無疑將有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和原有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壓力。但如何保證這一體系更加透明和可持續,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人口學家預測,未來35年中國老年人口總數將持續增加,老齡化率也將持續上升。這將是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轉變的關鍵時期。選擇正確的養老保障模式,可以為潛在的老齡化危機提供一種防范機制,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增長。  今年6月底舉行的一次社會保障研討會上,世界銀行和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專家表示,中國實行的社會統籌加個人賬戶的制度設計是合理的,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使這一體系缺乏可持續性,如個人賬戶未能做實、覆蓋面太小、繳費率太高而收繳率太低、養老保險受益率過高等。他們同時認為,中國現在解決這些問題有很多有利條件:經濟增長速度很  快,國民儲蓄和外匯儲備都相當高;如果實施得當,養老保險體系能促進勞動力和金融市場的發展。  即將開展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障制度的調整,在專家們提出的這些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比如,逐步做實個人賬戶;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統一城鎮個體勞動者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政策;調整基本養老金的計發辦法,鼓勵多繳費多受益等。  但我們也看到,對“隱形債務”作出制度安排也應該盡早提上議事日程。中國雖然確立了“統賬結合”的目標,但由于改革之初沒有解決轉制成本,導致現在的養老保險體系基本上還是一個現收現付的體系。根據國際上的經驗,一個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是支撐現收現付養老保險體系的必要條件。正在加速邁入老齡社會的中國正在喪失這一條件,現收現付的體系將越來越難以為繼。由此可見,進一步完善“統賬結合”的制度,切切實實地做實個人賬戶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管理機構只允許養老金基金對幾個相對安全的金融資產進行投資是低回報率的直接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國金融部門整體的回報率不高。如果養老金要投資于更廣泛的金融資產,政府需要加強對養老金基金的金融監管和治理,還需要推進更廣泛的金融部門的改革,以增加金融資產的整體投資回報率。第一財經日報。

熱心網友

應該不會降低,有所提高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