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協議群在網際互連中的使用快速崛起,導致可通常稱之為Internet的全球網際互連系統的快速發展。但是,Internet的開放性卻成了一柄雙刃劍。從Internet誕生之日起,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向公眾開放以來,它已經成為眾矢之的。成千上萬的口令在Internet被竊取,序列數猜測攻擊被用來冒充IP……事實上,很早就有人知道這些易受攻擊的弱點了。但是,反過來說,一個網站遭受攻擊、入侵,恰恰說明它有安全漏洞。

熱心網友

中國網絡業:陣痛期要持續多久? ——中國網絡行業的演變和發展分析一個產業的發展通常要經歷十幾年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才能夠逐步走向成熟,從來沒有哪個行業象互聯網行業這樣的超高發展速度,也沒有哪個行業象網絡行業這樣經歷了幾年的巨額投入卻沒有產生預期的效益,而人們仍然依舊熱情不減,并對整個行業的前景充滿信息和希望。 在經歷了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網絡股的大起大落之后,中國的網絡行業進入了陣痛時期,行業結構的調整在所難免,網絡行業究竟如何才能度過這個嚴冬?經過多長時間的調整才能進入穩定的發展時期?網絡企業的真正價值體現在哪里呢?人們不得不冷靜地分析諸如此類的問題。也許,通過對中國網絡行業的演變和發展趨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論。 為了研究行業的一般發展規律,理論家們已經研究出許多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手段,如行業生命周期理論、行業生態系統理論、行業競爭結構理論等。但是,研究一個象互聯網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產業的演變規律,看來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傳統的行業分析工具已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未必可以完全照搬,有些甚至可能不再適用。本文試圖在利用傳統行業分析工具的同時,考慮到網絡行業的特點,通過對中國互聯網行業誕生以來的風雨歷程的分析,試圖探索網絡產業的發展演變趨勢,以期對正確認識網絡行業有一定的價值。 在分析之前,有必要首先界定一下網絡產業的基本組成和分析的重點。一個行業是由一系列提供同類產品或服務的企業群體組成的,網絡行業當然也不例外,我們通常說說的網絡行業(或者DOTCOM)通常指各類網站,如各類內容提供商、信息中介服務、網上零售網站等等,但是嚴格說來,網絡行業也包括網絡基礎設施服務、網絡接入服務、網絡設備提供商等。為了簡單起見,下面所涉及到的網絡行業中仍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以各類網站為主體的部分。 中國網絡行業的發展階段分析 為了研究網絡行業的演變規律,首先有必要對整個行業的歷史和發展階段做出分析。根據目前網絡行業所表現出的特點,如技術不完善、市場的不確定性、需要大量投資、用戶對網絡的知識水平較低等等,如果用行業生命周期的觀點還看,中國的網絡行業現在還處于處于形成期(或稱幼稚期)。 通過進一步細分,可以將幼稚期再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基本狀況和特點如下: (1)網絡行業的萌芽(1995—1997) 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到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此后經過將近7年的準備,到了1994年4月,中國才正式被承認擁有了國際互聯網。互聯網真正有商業化的趨勢并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使用實際上要推遲到1995年5月第一個民營ISP瀛海威誕生之后,當年,“互聯網”一詞的應用還不是很普遍,人們聽到更多的則是“信息高速公路”,雖然當時的網絡速度實在不能算是高。即使現在,網絡速度仍然是制約網絡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瀛海威的出現,是中國網絡行業最早的萌芽,然而不幸的是瀛海威風光的這段歷史還不到3年就結束了。瀛海威成了中國網絡行業的第一個啟蒙者,同時也成為第一個鋪路者,對于現在的網民來說,瀛海威已經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了。除了為中國的網絡行業培訓了一批專業人員之外,瀛海威的價值也只在于為研究中國網絡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一些素材而已。 在這個階段,中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還十分薄弱,互聯網用戶也非常少,其實還看不出多久之后互聯網才能形成一個行業,而這個行業應該為用戶提供哪些服務等問題也都處于混沌狀態。進入1997年之后,情況才逐漸發生了變化。 (2)網絡行業中堅力量的形成(1997—1998)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一次發布《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997/10)》中的統計資料,截止1997年10月底,我國上網用戶數為62萬人,WWW站點數約1500個,而到了1998年底,上網用人數達到210萬,WWW站點數也增加到5300個。 相對于中國互聯網目前的發展水平來說,這些數字似乎顯得有點微不足道,但中國網絡行業的主流正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1997到1998年),包括首批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還有163電子郵局(后雖經兩易其手,仍然是中國最大的免費電子郵箱提供商)、263首都在線、ChinaByte等等。 這一階段網站的的顯著特征表現在以提供各種免費服務作為吸引用戶的主要手段,網站的功能也主要為搜索引擎、免費電子郵箱、免費個人主頁、BBS、聊天室、上網指南等,總的來說,中文信息還比較貧乏,網絡和商務還沒有太大的結合之處,網民的主要成分(占55%以上)為科研、教育、學生和計算機類工作人員。(3)群雄并起與網絡商務的誕生(1999-2000) 或許是風險投資對中國網絡業的拋來的媚眼,或許是國外網絡公司紛紛在納斯達克上市并且股價如日中天的刺激,進入1999年中期以后,中國網絡行業進入了一個空前的大發展時期,各種商業模式的網站紛紛誕生,凡是美國有影響力的商業網站模式,很快就會出現一個中國版的網站。同時,各個行業的綜合網站、媒體網站、企業網站也開始大量涌現。 一時間,網絡商業模式成了各種媒體使用率最高的字眼,如B2C、B2B、B2B2C、B2G、C2C,以及網上證券、網上旅游、網絡教育等等。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以8848、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網站,將電子商務的概念應用在中國,并使其發揚光大。雖然直到現在,許多電子商務網站還不能盈利,有些甚至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但是,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電子商務網站的出現無疑是網絡產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因為網絡和商務的結合結束了網站僅僅提供信息服務和互聯網基本功能服務的歷史,網絡產業化的雛形已經顯現。 這些商務網站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特點:由于許多網站為了引進了風險投資,都曾經有一份完善的商業計劃書,其中描繪了網站美好的前景,講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當然,并非每個故事都能成為現實,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到的,“故事中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這也為網絡行業日后的第一次大調整埋下了伏筆。另一方面,在這個階段,早期的綜合門戶網站和其它大型網站地位更加穩固,新進入者已經很難超越原有網站的影響力。 (4)網絡行業的第一次調整(2001- ) 從2000年3月份開始,納斯達克指數已經開始氣喘吁吁,一路下跌,很多人擔心網絡經濟泡沫正在爆裂,4月初,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2000年年底可能爆發網站倒閉潮,此后,那些靠為網絡公司提供咨詢報告而大發其財的咨詢公司紛紛發表研究報告,預測網絡公司將大批死亡。2000年4月14日,美國著名的在線小企業門戶網站 發布預測報告稱,由于大多數電子商務網站缺乏合理的經營計劃,并且對未來發展存在不切實際的預期,到2005年,電子商務網站的數量將只有現在數量的百分之二十,其余百分之八十的網站都將倒閉。幾天之后,美國摩根斯坦利董事谷達迅也認為全球有70%互聯網公司有倒閉危機,只有10%的公司會成功。一時間,倒閉的陰云籠罩在網絡行業,甚至連。COM名稱本身也成了即將倒閉的代名詞。 網站倒閉的預測在中國雖然沒有很快就得到應驗,但是,大批網站沒有取得預期業績和收益,同時也無法進一步融到進一步發展所需的資金,進入2001年之后,中國網絡企業數量結構和經營策略等都會發生一系列重要變化。事實上,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已經陸續有網站裁員、并購和關閉的現象,8月23日,聯想以3500多萬美元收購證券電子商務網站贏時通40%的股份,首開了國內大型網站并購的先河。隨后,2000年10月底,搜狐全面收購曾在2000年6月CNNIC網站影響力評選中位居第十的網上社區類網站Cninaren。這種大型網站之間的并購時間也將更加頻繁,這種趨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中國的網絡行業將全面進入調整期。 一個產業的結構調整并不僅僅表現在一些網站的裁員、倒閉或并購,同時往往也預示著一個產業新的發展方向和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這也是對一個產業演變進行研究的價值所在。中國網絡行業演變的特點 許多行業的發展都經歷了從集中到分散,然后又到集中的過程。一個行業的集中度指標反映出行業的數量結構和規模大小,分散性行業表現為企業數量眾多,而規模都比較小,一個高度集中的行業內則只有少數規模龐大的企業。 在一個行業發展的初期,由于市場需求規模比較小,廠商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勞動力的熟練程度都不高,或者由于需要政府特許等原因,表現出比較高的進入壁壘,因此,企業數量通常比較少,行業內的競爭狀況也不明顯。但隨著行業市場的擴大以及進入壁壘的降低,會有大量新的企業參與競爭,或者相鄰產業逐步發展到這一領域,于是,企業數量會逐漸增加,行業也由集中向著分散的趨勢發展。此后,由于競爭的加劇,行業平均盈利水平降低,一些成本較高或者經濟、技術實力比較弱小的企業將逐步為大型企業所吞并,或者直接退出該競爭領域,于是,行業重新走向集中。 針對不同的行業的特點,某些行業也許要經歷幾個這樣“集中—分散—集中”的周期性演變才可以到達穩定期,而另外一些行業也許只經過一次調整就趨于穩定,也有一些進入壁壘非常高的行業,可能很少會發生這種演變。那么,中國的網絡行業將如何發生演變呢?在行業幼稚期的演變過程中將呈現出那些特點呢?(1)網絡行業會集中嗎? 2000年1月10日,美國在線公司正式宣布以1810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公司,經過了整整一年的準備和努力,這一美國歷史上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宗兼并案終于在2001年1月11日獲得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批準。也許從美國在線成功并購案中受到鼓舞和啟發,國內的門戶網站也展開了一輪并購潮,曾有傳言中華網要收購國內三大門戶,也有報道說美國在線或者LYCOS等國外網絡大鱷要鯨吞中國門戶網站。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網站并購的正式消息公布,但可以看出,中國的網絡行業正在醞釀一場大的結構調整,而且情況更為復雜,并不僅僅是國內網絡企業之間的數量和規模的變化,而且國外大型網站的進入必然改變中國網絡行業的競爭格局,為網絡行業的演變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網絡行業是集中更好還是分散一些更好呢?不同類別的領域可能有一些差異。對于網上零售業(B2C)來說,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規模只有足夠大,或者只有一家網站生存才是最好的經營方式,實際上,象亞馬遜這樣的超大型電子商務網站也在對經營領域和產品類別進行重新論證,將不再經營那些長期無法盈利的產品。有調查資料表明,2000年預期收益在10萬至100萬美圓之間的中型網站中60%現在已經盈利,而規模較大或者很小的網絡公司往往比較難盈利。 從門戶網站的收入結構來看,由于主要收入來源于網絡廣告(如搜狐公司2000年第四季度在線廣告收入在公司總銷售額中所占比重高達95%),隨著2000年度在線廣告收入增長速度放緩,一些規模較小的門戶網站總的收入水平也在下降,如果進行適當的整合,可以減少同類網站之間的競爭和資源浪費,有利于整個門戶網站的健康發展。其它類別的網站,如信息中介類的B2B網站,或者網上拍賣、證券電子商務等,收入來源雖然主要不依賴網絡廣告,但是,同類網站數量增加必然會造成用戶注意力的分散,在網站用戶數量本身就不是很多的情況下,這些網站的優勢也很難充分發揮出來。 因此,從行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上來說,在網絡行業某些領域的集中化趨勢是必然的,同時,那些規模比較小的網站得不到進一步發展所需的資金,或者根本不具備盈利的基本條件,有一批網站自生自滅也是很正常的現象。當然,如果根據行業的需求趨勢進行有目的的主動干預,自然會加速行業調整的進程,使之盡快過渡到行業的成長期。(2)網絡行業的幼稚期有多長? 成長期是一個行業發展的的黃金時期,主要特點表現在技術逐步成熟、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現金流快速增長、行業內部直接競爭尚不太激烈等等。反觀網絡行業的現狀,雖然注冊用戶數量、網頁瀏覽數等“注意力經濟指標”均有快速增長,但是有哪些類型的網站可以具備行業成長期的基本特征,并率先進入成長期呢?目前絕大多數網站甚至還沒有找到基本的盈利模式,僅僅憧憬若干年后的美好理想并不能解決企業的現實問題。也就是說,網絡企業的可能幼稚期還很長,陣痛還將繼續,而陣痛之后的結果,對不同的企業來說可能有很大的差別,生存還是死亡,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決于這個時期的調整結果。 因此,充分認識網絡業調整階段的特點,對一個網絡企業認清行業狀況和自身條件有重要作用。有時,行業的調整不僅僅取決于行業內的競爭狀況,還取決于相關產業和政府政策等因素。美國著名的競爭戰略專家邁克爾·波特認為,一個行業的競爭狀況取決于五種基本競爭力的作用,作用力越強,行業的競爭也更家激烈。這五種作用力是:現有競爭者的競爭、潛在進入者的、替代品的威脅、買方討價還價能力、賣方討價還價能力。而吸引潛在進入者的重要原因除了行業的競爭狀況和進入壁壘等基本因素之外,就是該行業的潛在盈利能力。 根據根據Andersen咨詢公司對美國2000年假日季節網上零售服務狀況研究的結果,傳統零售商或者目錄銷售公司的網站(對網絡公司來說是潛在進入者)的服務水平已經趕上有三年多歷史的純粹網上零售公司,而在1999年的研究發現網上購物網站比傳統零售商或者目錄銷售公司網站提供較高的服務。顯然,網絡行業的進入壁壘已經大為降低,這也是網絡行業的潛在危機之一。 中國的傳統商業開展電子商務起步較晚,但同樣存在這種發展趨勢。隨著傳統行業電子商務步伐的加快,其它行業對網絡公司的潛在威脅同樣不可忽視。 另外,傳統企業利用互聯網的水平仍然很低,互聯網對傳統企業的影響還不夠顯著,上網人數雖然增加迅速,但將網絡應用于商務的畢竟還是少數,這仍然是制約網絡行業發展的基本因素,也決定了中國的網絡行業仍有一段艱難的歷程。 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中國網絡公司的大規模倒閉將在2001年全面出現,甚至有一些網站已經名存實亡。透過網站裁員和倒閉的現象,我們也可以從更深的層次中看到,中國的網絡行業的現狀并不樂觀,從幼稚期向成長期過渡的時間可能比一般樂觀估計的要更長一些,網絡企業應該有打持久戰的戰略準備。 說明:本文受《中國企業報·新財富周刊》之特約,發表在試刊號(1)。( 網上營銷新觀察 版權所有 作者 Email: feng@ )。

熱心網友

有等發展,本人感覺很有潛力!

熱心網友

客觀的看問題,網絡的功勞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