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見到什么總喜歡拿他自己與之相比,結果肯定是說自己如何如何好啊之類的話,這是為什么呢?
熱心網友
那真的應該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在周圍的環境中,并不能得到別人的肯定。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肯定,他也不例外,只是他這種心里太突出,突出到不懂得怎樣隱藏,并且還很外露。應該告訴他,適當的比較是好的,但過分的攀比,太過盲目,也是不好的,因為他這樣會讓人感到反感,會影響到他的人際關系,還可能影響到他的身心健康。因為當他自以為比別人好的時候,又在某方面被其打敗了,他會更加失望。
熱心網友
對自己的不信任,懷疑別人都比自己好,但又死不承認
熱心網友
這是“自戀”到了成病成狂的程度了。建議可以去看心理醫生了。
熱心網友
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虛榮”為基礎的追求的是“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以顯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過你,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然,攀比心理隱含著孩子的競爭意識。因此,要正確加以對待。 1、干擾孩子的不合理攀比,防止產生不良后果。 由于孩子不太了解人的需要的滿足是要受一定條件制約的、往往借助學比對象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別人有了漂亮的書包、筆盒、衣...
熱心網友
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虛榮”為基礎的追求的是“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以顯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過你,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然,攀比心理隱含著孩子的競爭意識。因此,要正確加以對待。 1、干擾孩子的不合理攀比,防止產生不良后果。 由于孩子不太了解人的需要的滿足是要受一定條件制約的、往往借助學比對象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別人有了漂亮的書包、筆盒、衣服、玩具……他也想要,有時還會糾纏不放。大家都知道,要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是不可能的,有求必應會助長孩子貪婪的欲望,還可能將孩子引人深淵。有個偷竊團體,罪犯都是初中生,其首領這樣表述作案動機:“看了人家一餐吃一百多元,玩一千多元的相機,多帶勁!我沒那么多錢,就帶幾個同學去偷了。”一語道出了是由于不合理的攀比產生不合理的需要,并用違法的手段去滿足這種需要而導致犯罪。所以,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育人們:“勸止不能允許和不可容忍的愿望,這樣就能預防大的禍害——不加遏制地企圖滿足個人欲望對人的腐蝕和敗壞。”可見,對孩子的不合理的攀比必須進行干擾。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干擾孩子的攀比心理呢?對小孩來說,他的心理和行為主要受自我憎緒的控制,缺乏理智感,難以明白別人有的東西臺為什么不能有。因此,簡單拒絕他的要求,孩子只會感到比不上別人,甚至認為父母不愛他。所以,讓孩子明白為什么不能樣樣與人攀比的有效方法是反攀比或改變攀比興奮點。如當孩子看到別的小孩有電動火車,他也想要時,不妨根據孩子現有的心愛玩具,問他是不是每個小朋友也都有,或者針對孩子的專長,如唱歌、跳舜、畫畫、學習等,問孩了在班中誰這方面較好,當孩子看到自己有的東西別人也沒有;自己的專長別人比不上時,情緒會好些。與此同時,孩子也受到這樣的暗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別人同樣的東西,每個人的條件不同,他所獲得的東西也是不同的。此時再給孩子講些道理,孩子才會明白為何不能攀比。 2、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激勵他向好的方面發展。孩子與人攀比,說明孩子當時的心理有競爭傾向、想達到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超越別人、如果能抓住這種心理,讓孩子在學習,才能、意志力、良好行為等方面進行攀比,正確引導孩子發奮努力,勇于趕超,將有助于孩子的心理發展。同時,也可以將攀比化為動機,讓孩子設法實現自己的需要,如鼓勵孩子自制玩具,積存零花錢來買想要的東西等,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等良好心理品質。
熱心網友
太過的自卑造成的類似自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