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我國的春夏秋冬是如何劃分的 問天網(2002 04-19 08:58) 目前,流行用天文法來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把1年平均分為四等分來劃分四季,雖然簡單易記,但各地農作物的生長和季節的來臨早晚,顯然不可能是那樣整齊和同期出現。況且地表還不均勻地分布著海洋、陸地、山脈、沙漠等,用簡單的平分法劃分季節,肯定是不確切的。為此,我國氣候學家提出用5天的平均溫度(候溫)為標準,并兼顧各地某些能反映季節來臨的植物或動物的生長和活動規律來劃分四季。即:當候溫達到10℃以上、低于22℃時為春季;候溫大于22℃為夏季;候溫在22℃到10℃之間為秋季;候溫在10℃以下時,則為冬季。 近年來氣象學家又根據大范圍天氣形勢的調整結合當地的具體天氣、溫度等的突然變化來劃分四季,這叫“自然天氣季節”。這種劃分四季的方法比單純用候溫為標準來劃分四季又前進了一步,也更符合實際情況。(2002-4-19)四季的劃分 地球上不僅各地區的氣候差異很大,就是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氣候也是不同的。 對四季的劃分,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氣象劃分法 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歷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歷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歷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叫春節。 上述幾種方法雖然簡單方便,但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全國各地都在同一天進入同一個季節,這與我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是有很大差別的。例如,按照上述劃分方法,3月份已屬春季,這時的長江以南地區的確是桃紅柳綠,春意正濃;而黑龍江的北部卻是寒風凜冽,冰天雪地,毫無春意;海南島的人們則已穿單衣過夏天了。為使四季劃分能與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們生活節奏相吻合,氣象部門采取了候溫劃分四季法。 5.候溫劃分法 這種劃分法是以候(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溫度指標。當候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時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時為冬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為春秋季。從10℃升到22℃是春季,從22℃降到10℃是秋季。 摘自《自然科學基礎(下)》 。
熱心網友
這位網友,不知你說的是陰歷一月,還是陽歷一月,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年是二月四日立春,離了春,才是春天,如果按陽歷算一月不是春天,如果按陰歷算一月是春天。
熱心網友
一月應該還不是春天,很多情況下還是數九寒天按照24節氣劃分才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