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朋克 走好! 近年來朋克(Punk)以其強烈的反叛性和極端性贏得了眾多青少年的酷愛,通過精神的渲瀉和靈魂的狂躁滿足了內心的煎熬,這就是朋克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其實,什么是朋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從何而來,是怎么來的。 朋克出自70年代的英國經濟危機時期,所以決定了朋克的反叛性。70年代,日益衰落的英國面臨著經濟危機,原油價格猛漲,幾大工業都陷入困境。國際貿易停滯不前、物價上漲、大量工人失業。人們面對現狀毫無辦法,精神上受到嚴重的打擊。因此,青少年對現實社會產生了強烈的不滿,甚至絕望的心情。他們憤怒的抨擊社會的各個方面,而且是通過一種狂放的渲瀉式的行為表達了他們的思想。后來,朋克傳入美國,最初在美國的規模并不大。而且,此時的朋克并不像它在英國那樣是一種政治上"無政府主義"的音樂,而是青少年反對他們的父母和他們所討厭的中產階級的一種語言。因此,朋克在英國和美國體現的是兩種不同的性質。請問中國的朋克朋友,你們所要反抗的是什么?而且要反對別人首先請學會反對自己。更何況作為一名"音樂者"為何不享受音樂呢?"滾石"樂隊的吉他手凱思·理查德(keith Richard)說過"在朋克中,音樂似乎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想惡心什么人"。作為一種藝術,音樂一旦失去了個性,那么它面臨的即將是"70年代的英國危機"。70年代末,朋克終于被"新浪潮"(New Wave)所替代,"新浪潮"音樂的宗旨是力求在材料和演奏上更具專業水準。因此,想通過朋克來掩飾自己技術不足的朋友們:濫竽充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請花點時間練練琴吧! 從朋克到"新浪潮",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但是到了90年代,朋克精神還在繼續,只不過它把音樂升華到了主體地位,這就是"垃圾樂"(Grunge)。"垃圾樂"吸取了朋克中較為粗重的搖滾樂形式,表現的是青年人在社會的壓抑下產生的悲觀、焦慮和憤怒之情,但是他們追求節奏與和聲的張力,結構也變得更為復雜,"涅??"(Nirvana)樂隊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他們的音樂中,聲嘶力竭的渲瀉、喧鬧狂噪的現場,眾人皆知。但是真正的渲瀉并不是聲嘶力竭,它是文明的。只有在沉默的氣氛中才能真正的讓人感覺到,你所表達的是什么。因此,1993年"涅??" 的"不插電"演唱會最真實的表達了科特·科本(Kurt Cobain,樂隊主唱)當時的心情,演唱會之后不到半年的時間,科本吞槍自殺了。這是一種地道的朋克精神,但是他的寄托并不是嘶吼,而是選擇了安靜。我敢問,有哪位自稱朋克的兄弟敢在狂嘯后對自己下手?啤酒瓶總是落在別人的頭上。 沉默比激動更難,狂噪只能代表無能,而且朋克并不是發泄的唯一途徑。流行音樂千姿百態,沒有對比,那來的更好,所以,在這里我提醒大家,朋克在中華大地上是開不了花的,就像椰子只能生長在熱帶一樣,地域和環境決定了一切。 看到這里,眾多的朋克朋友們可能會給我一臉口水,我的確有點多管閑事。其實,作為一種音樂形式誰都沒錯,"重金屬"還不是采取了狂噪和宣泄的方式,但是它并不形式主義,"范·海倫"(Eddie Van Halen)的吉他Solo誰人能比?再問朋克,除了三個和弦、四句臟話,你們還有什么?拉丁音樂目前在世界上最受歡迎 -- 節奏不行;爵士樂,一百多年了,怎么樣? -- 沒學過和聲;"重金屬"接近了吧?--技術差點。不過,話還得說回來,并不是所有的朋克都是如此,"雷蒙斯"(Ramones)、"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還不是同樣受到了同行的贊賞。流行音樂之所以蓬勃發展,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它贏得了大眾的認可。朋克再有個性,還不是得吃飯。因此,我衷心的祝福你們:朋克,走好! 去看看吧?在網絡中自己搜索,能找到所有你想要的。
熱心網友
現在被新一代人稱為老朋克的學校朋克興起于70年代中后期,事實上“學校朋克”在更大范圍里是一場音樂運動。70年代中后期,大多數青年人對占據排行榜的搖滾樂隊感到厭煩,他們日益希望出現變化。盡管此時這種情緒還不明確,但等到一些主要促進者——其中最突出的要數馬爾科姆。麥克拉倫,使起初的抗議演變成一場音樂革命時,這種要求變化的情緒就相當鮮明了。現在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老朋克作品里都有著鮮明的政治不滿情緒,對整個文化環境、人文思想的否定和嘲弄,他們的主旨有兩個,一是反對富足的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二是反對當時主流的搖滾形式和在音樂里的商業操作流程。 這個時代被稱為“朋克之父”的“性手槍”就是走在最前端的一個。一方面,聲望不斷壯大的紐約地下音樂歌手伊基。波普為朋克提供了許多風格獨特的服裝樣式:撕裂的衣服,用別針別上再加上一個合適的反傳統意象。另一方面,英國酒吧成為成長中的年輕朋克搖滾音樂家汲取營養的地方。現在當我們回憶起“性手槍”,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攻擊性的演出、令人討厭的舞臺行為、釘型的發型、撕破的衣服、滿口的臟話和政治上不穩定的歌曲。而在他之后,朋克樂隊如雨后春筍般充滿大街小巷。這大概和朋克對音樂技巧的要求不太高有關系。有人說呀,只要會彈三個和弦就可以上臺演出了。1977年,好象就在一夜之間,到處都可以聽到朋克的嘶嚎!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碰吉他。朋克對精神和信念的偏重使它快速的走向滅亡。在良莠不齊的樂隊中,外人很難分辨出好和壞,在他們的印象里,朋克是一個群體性的現象。朋克現象的影響范圍超越了倫敦,每個涉及者都普遍對任何一種確定的價值感到不屑一顧,在對抗和無秩序中感到欣喜若狂,在純粹的業余性質的活動中培養低級個人主義精神和好奇的崇高信念。人們開始把朋克搖滾當做酒足飯飽之后的一個嗝,這可真是絕大的諷刺呀。朋克在時代的呼喚中到來,他們野心勃勃,他們明目張膽,他們躊躇滿志,然而他們也不過是被時代玩弄的一分子而已。 70年代中后期的學校朋克有如曇花一現,就如他們來的時候那般哄哄烈烈,幾乎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在我看來,這些后來轉入地下,并且至今還活著的樂隊和精神,才是真正的朋克。真正優秀的朋克樂隊應該是不為你我所知的。因為那才是最純粹意義上的朋克。朋克從本質上來說是永遠不應當屈從于商業利益的。這也正是朋克尷尬的地方,也是朋克最令人欣賞的地方。就是這種自信與自卑混合成的自嘲讓朋克肆無忌憚,讓我心馳四方。[朋克時代之后朋克]“后朋克”?好象大家馬上聯想到的是Green River、Nirvana、Pearl jam,事實上,這些樂隊無一例外的是grunge,而且即便是Nirvana、Pearl jam也屬于grunge的第二代。那么到底什么是后朋克呢? “后朋克”也稱為“新浪潮”,80年代興起于八十年代初期的英國,在大約三年后消亡。代表人物有Bauhaus,Joy Division,Killing Joke等。后朋克受朋克的影響很深,可以視做朋克在80年代的延續,但是兩者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后朋克和朋克一樣曇花一現,而后朋克更是沒有太大的規模。但是,之所以把這個飛快消失的幾乎讓人淡忘的時期單獨拿出來說,是因為現在大多數人完全把它和grunge混在一起了。它的確鼓舞了西雅圖一批青年推翻了重金屬一統天下的局面,建立了grunge王朝,然而,說到底,它還是它,不是grunge。。
熱心網友
PUNK基本屬于后金屬,注重風格的變化和情緒的升華,而不側重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