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內蒙古是我國利用風力發電最早、規模最大的省區之一。近日記者在這里的朱日河、輝騰錫勒等幾個大型風力發電場采訪時看到,美國、丹麥等國的進口設備幾乎一統天下,而能見到的國產設備只有3臺風機。據介紹,就是這寥寥可數的3臺風機,安裝幾年來也始終不能正常運行,雖然其風力發電的設計能力是600千瓦,但用起來也只能達到幾十千瓦,盡管價格低,卻根本沒法用。 采訪時,記者了解到,發電設備國產化水平低已被我國風電界公認為阻礙風電產業化的因素之一。目前,與北方聯合電力公司在內蒙古聯合開發風能的中國龍源公司已連續三次做出規劃,試圖加快風力發電設備的國產化進程,然而直到今天,進口設備壟斷國內市場的局面仍在持續。內蒙古風電能源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徐成龍說,與龍源公司一樣,國內數十家有能力開發生產大型風力發電設備的企業,都因國內風電市場的“高投入低回報”而陷入了觀望等待之中。 不僅在內陸地區,就是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政策較為靈活的東南沿海省份,風電產業也同樣步履維艱。以浙江省為例,目前浙江已開發風電3。37萬千瓦,僅相當于農村一座小水電站的規模;而據保守估計,浙江可開發利用風電在160萬千瓦以上,可滿足全省現有電力負荷的1/10左右。去年9月,一家由民營企業投資的浙江大陳島風電工程通過了有關部門立項,然而時隔一年,這個風力發電廠仍然停留在圖紙上。據企業負責人講,政府對風電并網、電價政策支持力度不夠,使企業覺得投資前景太不明朗。 也可以說,正是由于風電市場既不能讓企業嘗到現實的甜頭,也難以讓他們看到光明的“錢”景,從而導致了這一本應有著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產業陷入了“成本高-電價低-市場小-投資少-相關產業滯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本難以下降”的惡性循環,十幾年來一直停滯不前。從國家發改委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辦公室了解到,我國風能發電場已有26個,總裝機容量近50萬千瓦,近年風電年增長率都在50%以上,但是基數太低,未來發展將更快。從媒體信息看,這個預測是實的。今年9月,中國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廣東南澳海上2萬千瓦風力發電正式啟動,此前,廣東惠來10萬千瓦電廠也動工了。10月,內蒙古巴林右旗翁根山大型風力發電場開工,這是中德兩國企業合作投資,建成后年發電量達2。1億度。目前新疆、內蒙古約有10%的電是風能供應,內蒙古已有5處風力發電場,年發電量為1。2億度。一些風電上網后,也輸向北京。。
熱心網友
新疆 內蒙古都有 其他省也有一些
熱心網友
新疆、內蒙均有較大規模的風力發電系統。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