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圣桑 拉維爾 德彪西 比才 弗朗克
熱心網友
1、偉大的法國音樂家威爾第·朱賽佩(Verdi Giuseppe1813-1901)。 1813年10月10日,威爾第出生在意大利北部一個小城鎮里,他的父親是農民,開了個小客棧。威爾第曾被米蘭音樂學院拒之門外,但他沒有灰心喪氣。他拜著名指揮家拉威尼阿為師,日以繼夜的努力學習,很快就綻放出天才的光芒。 威爾第所處的正是意大利最為動蕩的時代。他的成名作《納布科》映射了奧地利對意大利的殘酷統治,因此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極度歡迎,取得了轟動性的成功。從《納布科》開始,威爾第踏上了輝煌的征程,他的歌曲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飛遍了意大利的山山水水。 從19世紀50年代,威爾第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他的三大名作《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相繼問世,他又陸續寫出一批很受歡迎的歌劇:《西西里晚禱》、《西蒙·波卡涅格爾》、《假面舞會》、《命運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依達》。 《阿依達》使歌劇大師的聲望登上一生的頂峰。這部歌劇是應埃及總督之邀而寫,它描述了古埃及的一個著名歷史故事。1871年12月24日,開羅首演大獲成功。一個半月后,這部歌劇在米蘭斯卡拉劇院上演,威爾第親自指揮,意大利國王蒞臨觀看。劇場內外盛況空前。 在威爾第八十高齡時,他又寫出了最后一部歌劇《福爾斯塔夫》,如此長久的藝術生命不能不叫人驚嘆。 1901年1月27日,威爾第在米蘭逝世。在無邊的送葬隊伍中,自發的響起了動人心魄的歌聲:《納布科》中最著名的唱段《飛吧,思想,乘著那金色的翅膀!》。2、聖桑 (CHARLES CAMILLE SAINT-SAENS)(一八三五~一九二一)代表性樂曲:EL CARNAVAL DE LOS ANIMALES (動物狂歡節) "AQUARIUM"(水族館) "THE SWAN"(天鵝)個人簡介: 國 籍:法國 出生日期:一八三五年十月九日 代表作品:『動物狂歡節』、鋼琴3、杰出的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1875年3月7日,杰出的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出生在比利牛斯山谷靠邊境的一個小城西布恩。父親是個有瑞士 血統的法國工程師,曾應聘去西班牙搞鐵路建設,在那里認 識了一位西斑牙巴斯克地區的姑娘馬麗·德勞特,他們結成夫婦。小拉威爾出生才幾個月,全家遷往巴黎。三年后,添 了弟弟愛德華。父親愛好音樂,想培養兩個兒子成音樂家, 結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這條通路。 他七歲開始學鋼琴,進步很快,十四歲考人巴黎音樂院 鋼琴預科,兩年后升入貝里奧老師的鋼琴班并同佩薩爾學習和聲。在班上結識了與他同歲的西班牙學生瑞卡多·維涅, 他深深羨慕維涅卓越的鋼琴演奏技巧,曾狂熱地苦練以求趕 上,但由于常常被懶散的情緒支配,這種興之所至的熱情未能得到預期的效果。自此維涅成了他的終身好友,總是熱情 地演奏他的新作。這時,拉威爾對作曲十分熱心,最早寫達的 兩首鋼琴曲《古風小步舞曲》、《百聞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經顯示出他的個性。1897年,他又向蓋 達爾日學對位,問福萊學作曲。 剛進音樂院不久,拉威爾就受到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喜愛波特萊爾.馬拉美的詩歌和愛倫·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演出的里姆斯基-科薩柯夫絢麗的 管弦樂作品和爪哇加美朗樂隊演奏的東方音樂,深深吸引了 這位十四、五歲的音樂院學生。后來,他又接觸到法國作曲家夏勃里埃爾色彩性的和聲以及艾立克·薩蒂的新奇怪誕的 音樂思想和音樂創作。在他自己的習作中,也開始探索一些 新的音樂語言和表現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樂院中“名聲不佳”。佩薩爾是位良師,他總是鼓勵學生的創造性,福萊也 充分認識到拉威爾不同凡響的創作才能,即使是這兩位開明 的教師,都感到他的音樂思想太放肆,他所運用的和聲手法也過于新奇。 威爾總是孜孜不倦地為參加音樂院每年舉行的比賽而 努力。1901年,他決定參加羅馬獎的競賽。羅馬獎是法國政府為獎勵繪畫.雕塑、版畫、建筑與音樂等藝術領域的優秀 人才而設。通過考試,獲羅馬大獎者可到設在羅馬的梅迪奇 莊園去進修三年。自1803年設音樂獎以來,柏遼茲、古話、比才、德彪西等音樂家都曾享受這一待遇。但在這一年的此賽 中,拉威爾僅獲第二名。老師福萊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獎 的,勸他第二年再作嘗試。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敗了。1903年再次落選,福萊大為震驚,與其他幾個對拉威爾 的才能深信不疑的著名音樂家共同提出抗議也沒有用。到了 1905年,拉威爾已快超過羅馬獎競賽者的年齡限制,決定再作一次嘗試。此時,他已發表過《古風小步舞曲》、《為悼念一 位夭折的公主而寫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戲》等作品。在考 羅馬獎的那幾年,他又創作了《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小奏鳴曲》,已是個名揚全國甚至歐洲大陸的青年作曲家。然而 他卻又一次水落孫山,在預選中就被淘汰。為此,全法國進 步的音樂家紛紛表示反對,報紙和知識界也為他鳴不乎。羅曼·羅蘭撰文說,"我不是拉威爾的朋友,甚至可以說,我 個人對拉威爾的難以捉摸、過于精雕細琢的藝術并不好感。 但是正義驅使我說,拉威爾不僅僅是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學生,他已經是我國音樂學派不可多得的最杰出的青年大師之 一。……拉威爾不是作為學生,而是作為一個身分己經證實 的作曲家來參加比賽的。我佩服那些敢于裁判他的作曲家,他們又將由誰來裁判呢?”這一事件釀成一場社會風波,迫 使音樂院院長泰奧爾·杜布瓦辭職,由福萊接替他的職務。 二十世紀初,巴黎的藝術生活十分活躍,蒙馬臺區和拉 下區住著許多不滿現實的青年藝術家。拉威爾亦與一批藝術上反對保守勢力、追求標新立異的藝術家結為朋友,他們自 稱“搗亂分子協會”,成員有作曲家弗洛朗·施密特、莫里 斯·德拉日、安德烈·卡普萊、卡爾伏科瑞西以及西班牙作曲家德·法亞、鋼琴家瑞卡多·維涅,稍后還有斯特拉文斯 基以及一些畫家、作家、評論家。他們常常在畫家索爾德的 畫室里就藝術、音樂、文學和政治進行長時間的、認真的討論,徹夜地彈琴、喧鬧,使周圍的鄰居不得安寧,不久就搬 到僻靜的德拉日家中聚會。拉威爾的鋼琴組曲《鏡》就是題獻 給這個協會的會員的。1908年他的《西班牙狂想曲》在音樂會上首演,“搗亂分子”們全部出動為之助威,生怕這部作品 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實際上,拉威爾的見解遠不如這個協會 其他成員來得激烈,他總是溫文爾雅,被人稱為“道道地地的波特萊爾式的公子哥兒。” 德彪西的歌劇《佩列阿斯與梅雨桑德》于1902年在巴 黎上演,它使拉威爾深受感動,這時,兩位作曲家才初次會面。1903年拉威爾寫了三首管弦樂伴奏的歌曲,可看到德彪 西對他的影響。有的評論家認為他是德彪西忠實的后繼者, 的確,他們接受了相近的文藝思潮的影響,同樣追求色彩性的音樂效果,但從拉威爾以后的發展來看,兩人在美學觀上 是不一致的。拉威爾甚至對有人說他的《水的婚戲》是受德彪 西的影響表示抗議。 1905年以后是他主要的創作時期,產生了《鵝媽媽》組曲、 《夜之幽靈》、一些歌曲及喜歌劇《西班牙時光》等。1909年,俄羅斯芭蕾舞團風靡巴黎,給拉威爾極深的印象。他馬上拿 了作品去找經理狄亞吉列夫并接下了一個任務:根據希臘神 話《達夫尼與克洛埃》寫一部芭蕾舞劇。為了寫出這份精巧的總譜,他花了驚人的心血,單是最后一場酒神宴就寫了一 年。下一部作品《高雅而傷感的圓舞曲》首演并不出色,后 在舞蹈家特魯哈諾娃的請求下,將它編成一部情節類似《茶花女》的芭蕾舞劇《阿德萊德或花的語言》則轟動一時。這一 成功促使他把《鵝媽媽》組曲配器,用睡美人的故事為題材, 也編成了芭蕾舞劇。 在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寫作時,拉威爾結識了斯特拉文斯 基。1913年夏天,他們一起在日內瓦湖畔的克拉倫斯住了一陣,兩人合作為穆索爾斯基的《霍凡希那》重新配器。那時斯 特拉文斯基正在寫《春之祭》,看了這份總譜,拉威爾產生了 象看《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同樣的震動。在瑞土又接觸到勛伯格的音樂。這些現代主義音樂對他的影響,都在這一年他 寫的《馬拉美的三首詩》中反映出來。4、“法國現代音樂之父”夏爾·特雷內1913年5月18日,一個嬰兒在法國南方的一家醫院誕生。這個雙眸澄明,體格健壯的孩子就是后來成為法蘭西驕傲的曠世音樂奇才———夏爾·特雷內。在法國的現代音樂史上,大概沒有第二個人的歌曲能像他這樣影響廣泛、深遠而持久。今天,你在街頭隨意攔住一個法國年輕人,他都能哼出特雷內那首最負盛名的《大海》。 其實,特雷內并非音樂學院科班出身,他曾在德國學過裝飾藝術。1930年,當他立下唱歌的志向后,在著名的百代電影制片廠唱插曲。 同時,他經常出入藝術家匯集的蒙巴那斯咖啡館,和畢加索、薩爾瓦多·達利、詹姆斯·喬伊斯等人在一起暢談。其間,他還把大詩人麥克·雅各布的詩作都背了下來。他對這位大師感激不盡,“我從他身上吮吸甘泉,學習他那種不經意間的諷刺的才能,追隨他的信仰和夢想,受益終生。”確實如此,特雷內的歌詞就是詩,簡單明了,瑯瑯上口。 特雷內成名于1937年,當時他在一臺節目中唱了3首歌。沒想到整個音樂廳為之瘋狂,人們高喊著“好棒啊!”“絕了!” 第二天,滿城爭說特雷內。人們評論說,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改變了音樂廳的風格,使之成為詩歌藝術的消遣之地。在那次成功的演出中,特雷內穿著西裝,胸前別一朵紅色康乃馨,手拿一頂軟氈帽。這個舞臺形象成為經典,特雷內終其一生都沒有改變過。 音樂評論家達尼埃爾·奈維爾發表在《世界報》上的評論文章說,特雷內固然天分高,但他的成就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吸取了當代英美音樂的養分,特別是爵士樂的成就,又扎根于法蘭西深厚的文學傳統。 構成特雷內藝術生命的元素是詞語和韻律。法國總統希拉克稱他為“詞語的魔術師”,并說“他是僅有的可以給時代帶來自己的色彩和空氣的詩人之一”。而法國人則普遍用“唱歌的瘋子”來形容他。這個音樂奇才4歲時就在幼兒園的音樂課上哼唱自己編的歌,并且對老師說:“我唱我自己發明的歌。” 特雷內寫歌的速度快得驚人。《大海》是他在火車上用4分鐘時間寫就的;《奇特的花園》則是在斯德哥爾摩的演唱會結束后,在花園里漫步時產生的。他的一生不停地旅行,汽車里、火車里、飛機上,行一路、寫一路、唱一路。他說:“我寫歌就像蘋果樹結蘋果。不是我選擇了歌曲,而是歌曲自然而然地找上門來。” 特雷內是一個率性而為的人。他去世后,所有的報紙無一例外地提到一件有趣的往事:戰后,特雷內到美國和南美作巡回演出,一去幾年。一次,他在里約熱內盧演出,按合同,完成巴西的演出后,應立即前往紐約。但是,飛機場上一架飛往巴黎的飛機勾起了他的鄉思,他居然跳上飛機回到祖國,和母親小聚一個月后才返回舞臺。而他的名曲《溫情的法蘭西》就是在美洲,在濃濃的鄉思中寫成的:“闖進我記憶的,盡是家庭的溫情……”特雷內之所以能成為歌壇常青樹,屹立不倒,或許正是因為他總能敏銳地捕捉到大眾情緒的細微變化,并用歡樂和幽默的形式將它表達出來吧。 2月23日,為特雷內送葬的人們在路上唱著他的歌《長久地》:“長久地,長久地,詩人逝去后,他的歌還在街上飄蕩……”這不正是這位音樂家的寫照嗎?5、法國作曲家 比才 比才(1838-1875)法國作曲家。他出生于巴黎,四歲開始隨母學鋼琴,九歲人巴黎音樂學院,1857年十九歲的比才以鋼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畢業于巴黎音樂學院,并獲得羅馬基金去意大利進修三年。1863年比才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以后主要從事歌劇寫作,作品有《卡門序曲》、《阿菜城姑娘》等。在他的作品中現實主義得到深化,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于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歌劇《卡門》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于農家的下級軍官唐·霍賽,在吉普賽煙草女工卡門的誘惑下,墮人情網,成了走私販。過了些時候,卡門對唐·霍賽冷淡起來,她愛上了斗牛土埃斯卡米羅·霍賽的妒忌,使卡門煩惱。他干涉她愛情上的自由,她被這種干涉所激怒,于是與他絕交了。后來,在一次群眾對埃斯卡米羅斗牛獲勝的歡呼聲中,霍賽刺殺了卡門。劇中刻畫了卡門熱情潑辣、酷愛自由的性格。音樂多用舞蹈歌曲及分節歌,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西班牙風格。歌劇《卡門》是在創作藝術上登峰造極的作品,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劇目之一。 。